《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伟大的一部医药学巨著,内容取材十分广泛,对我国和世界的医药学和多种学科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它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我国明朝中期(公元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的巨大成就,把我国医药科学的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全书52卷,190多万字。把药物分做16部、62类,收载药物1 892种,比前人增加374种。此外,载入药方11 096个,比前人增加四倍,李时珍亲自搜集的民间药方就有8 161个,其他是从历代本草书中选出来的,并且附有动物插图1 110幅。
作者李时珍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动植物分类方法。在《本草纲目》中,他将所有动植物分为:草、谷、菜、果、木、虫、鳞、介、禽、兽和人等11部。部下又分类。在各类下,分别记述若干种植物或动物。他在记述“类”下的动、植物时,往往将相同科属的植物或动物相连排列。例如,在“山草类”中,他将属于桔梗科的沙参、荠尼和桔梗排在一起。在“芳草类”中,将属于伞形科的柴胡、前胡、防风、独活等植物排在一起,在“毒草类”中,他又将属于大戟科的大戟、泽漆、甘遂、续随子等排在一起。能将同科属的植物连排,显然是基于他对植物形态,尤其是植物繁殖器官形态的精细观察。
《本草纲目》中描述蛇床的形态中写道:“其花如碎米,攒簇。其子两片合成,似莳萝子而细。亦有细棱。凡花实似蛇床者,当归、芎、水芹、胡萝卜是也。”这里所提到的植物,都属于伞形科。他在《本草纲目·凡例》中说:编排“部”的顺序时,是遵循“从微至巨”和“从贱至贵”的原则的。这说明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意识到动、植物界存在着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自然等级。这在他的动物分类系统中反映得尤为明显。他的分类方法虽还不够完善,但以动植物的形态、性味、习性、生境、用途等为依据,类聚群分,把植物纳入5部(纲)28类(目),把动物(包括人类)纳入5部(纲)18类(目),各种动植物,又各以类从;这种以纲(部)统目(类),以目(类)统种,有条不紊的分类方法,在当时,无论是在中国或是在世界,都是很先进的。
在《本草纲目》中,各种动植物,首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次为集解、释疑、正误,再次为气味、主治和附方。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取舍精当,切合实际。在释名中将各种动、植物古今不同的称谓,分为“正名”和“别名”,以最早著录的为“正名”,其余的都列为“别名”并分别注明其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生物的名称。在“集解”项目中着重描述各种动物或植物的形态、生态、产地以及用途等。例如对于鹈鹕,不仅合理地将它放在鸟部水禽类中,而且对它的形态、生态作了逼真的描述:“鹈鹕处处有之,水鸟也。似鹗而甚大。灰色如苍鹅。喙长尺余,直而且广。口中正赤。颌下胡大如数升囊。好群飞。沉水食鱼。”(卷四十七)对蕲州命名的蕲蛇(俗称白花蛇)作过实地考察,并在《本草纲目》中作了准确的描述:“花蛇(即白花蛇)湖、蜀皆有,今惟以蕲蛇擅名,然蕲地亦不多得。市肆所货,官司所取者,皆自江南兴国州诸山中来。其蛇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肋有24方胜纹,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
此外,《本草纲目》还收载了200多种矿物药,并对这些矿物药的形状、颜色、鉴别和探掘方法做了描述;《本草纲目》在化学方面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如对金属与合金的区别的记述比前人详细得多。
《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药物学巨著,而且是一部详明的植物学、动物学和矿物学专著。《本草纲目》共记载矿物性药物276种,记载动物性药物445种,记载植物1 094种。如,李时珍在书中力求按照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和性能等自然属性来对植物加以分类,这种分类方法系统、明确,到现在仍然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李时珍一生著述很多,除《本草纲目》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脉诀考证》以及《五脏图论》、《命门考》等,对诊断学、针灸学和中医理论都作了深入的研究。李时珍是我国明朝卓越的药物学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以毕生的精力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