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名书(学无涯丛书)
32019900000007

第7章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也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我国古典文学中最著名的四大长篇巨著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长篇小说。它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依据历史传说,在宋元话本杂剧创作的基础上加工编写而成的。南朝宋人裴松之为陈寿《三国志》作注,采用了许多佚事传闻;北宋时说话艺人中出现了“说三分”的专家霍四究;元代至治年间刊印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话本,是《三国演义》创作的重要基础;金元戏剧舞台上就有40多种“三国戏”。在此基础上,罗贯中最终以75万字的篇幅完成该书的创作。该书今见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明末“李卓吾先生批评”本合240则为120回,并另撰回目;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仿金圣叹评改《水浒》评改《三国演义》,对回目情节文字都作了一些修改,此后就成为最流行的本子。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公元280年)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变迁。汉末,宦官专权,民不堪命,揭竿而起,爆发了黄巾起义。汉室宗亲刘备及桃园结义兄弟关羽、张飞,伙同中郎将董卓、骑都尉曹操、下邳丞孙坚共同镇压黄巾军;起义军败后灵帝死,少帝刘辩继位,何进掌权,宦官杀何进,袁绍杀宦官,董卓赶走袁绍,并废刘辩立献帝刘协而欺主弄权。曹操谋杀董卓不成作檄文号召各路诸侯,集18路军马推袁绍为盟主讨董卓,董卓被杀;各诸侯内部又因争权夺利而相互厮杀。曹操兵起山东护汉帝自洛阳驾幸许都,曹操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一战,曹操打败袁绍,削平北方的抗拒力量,独霸中原;孙坚之子、孙策之弟孙权据江东,刘备在荆州依附刘表,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又依靠荆州兵多粮足,遂与曹、孙抗衡。曹操欲兵霸江南,孙、刘联合抗曹,诸葛亮与周瑜携手破操,赤壁一战,曹操败回江北,奠定三国鼎立局面。此后,三国虽有战争也各有胜负;曹操死后,子曹丕自立为帝;各随即亦自立为帝,孙权为魏帝授为吴王;魏国权臣司马懿、孙炎灭蜀后,代魏立晋,代吴而复归一统。

《三国演义》集中地描写了封建统治阶级不同政治集团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统治阶级的丑恶面貌和反动本质,具有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对这种思想倾向,我们不能简单地视为“封建正统观念”而一笔抹杀。作为艺术典型的刘备与曹操分别是诚笃宽厚忠义仁慈和残酷暴戾虚伪奸诈的形象,所以,这种思想倾向反映了古代人民对政治和政治家的选择与价值判断,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三国演义》也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首先是写战争着重表现人物的斗智斗勇、记叙作战双方战略战术的运用,而不是呆板地铺叙两军对垒;其次是塑造人物时,把人物放到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表现他们的性格,同时运用夸张对比烘托渲染等手法,并且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再次,吸收了话本故事性强的特点,情节曲折生动,在结构上既宏伟壮阔又不失严密精巧,形成了基本完美的艺术整体。

《三国演义》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享有崇高至极的地位,没有任何一部小说比得上,近300年来,向来被称为“第一才子书”或“第一奇书”。《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虽然,就文学而论,它的人物塑造功夫也确是第一流的,中国后世的小说家都从其中吸取了营养。同时,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三国演义》也远播海外,被译成朝、越、日、英、法、德、俄等几十种文字传遍世界各大洲。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国演义》以其无与伦比的丰富内涵而进一步扩大着它的影响。

作者简介

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生卒年不详。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县)。元末明初杰出的古典小说家,他把章回体小说这一文学式样推向成熟的阶段。他所创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被翻译成十多个国家的文字,风行全世界。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