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智囊现代释用
32041800000005

第5章 迎刃:解决主要问题为大家

【冯氏智慧。

危峦前扼,洪波后沸。人皆棘手,我独掉臂。动于万全,出于不意。游刃有余,庖丁之技。集《迎刃》。

【经典诠译。

冯梦龙认为敢于面对崇山峻岭、惊涛骇浪的人,是敢于掉臂之人。做事当有独特之法,方可游刃有余。

冯氏案例:立即从难点入手

抓住难点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那么怎样才能抓住难点呢?应当学会用头脑分析局况,然后再做出选择。以下例子可供参考:

“宋祖曹彬”唐主畏太祖威名,用间于周主。遣使遗太祖书,馈以白金三千。太祖悉输之内府,间乃不行。

周遣阁门使曹彬以兵器赐吴越,事毕亟返,不受馈遗。吴越人以轻舟追与之,至于数四,彬曰:“吾终不受,是窃名也。”尽籍其数,归而献之。后奉世宗命,始拜受,尽以散于亲识,家无留者。

(评注:不受,不见中朝之大;直受,又非臣子之公。受而献之,最为得体。)

“秦桧”建炎初,虏使讲和,云:“使来,必须百官郊迎其书。”在廷失色,秦桧恬不为意,尽遣部省吏人迎之。朝见,使人必要褥位,——此非臣子之礼。是日,桧令朝见,殿廷之内皆以紫幕铺满。北人无辞而退。

“于谦”永乐间,降虏多安置河间、东昌等处,生养蕃息,骄悍不驯。方也先入寇时,皆将乘机骚动,几至变乱。至是发兵征湖、贵及广东、西诸处寇盗,于肃愍奏遣其有名号者,厚与赏犒,随军征进。事平,遂奏留于彼。于是数十年积患,一旦潜消。

(评注:用郭钦徙戎之策而使戎不知,真大作用!)

“李贤”李贤尝因军官有增无减,进言谓:“天地间万物有长必有消,如人只生不死,无处着矣。自古有军功者,虽以金书铁券,誓以永存,然其子孙不一再而犯法,即除其国;或能立功,又与其爵,岂有累犯罪恶而不革其爵者?今若因循久远,天下官多军少,民供其俸,必致困穷,而邦本亏矣,不可不深虑也。”

(评:议论关系甚大!)

“贾耽”贾耽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使行军司马樊泽奏事行在。泽既反命,方大宴,有急牒至:以泽代耽。耽内牒怀中,颜色不改,宴罢,即命将吏谒泽,牙将张献甫怒曰:“行军自图节锁,事人不忠,请杀之!”耽曰:“天子所命,即为节度使矣。”即日离镇,以献甫自随,军府遂安。

冯氏案例:不让问题成为死角

做任何事都不能留下“死角”,否则一个个“死角”加起来,就会彻底堵住你成功的可能性。以下例子可供参考:

“令狐李德裕”宣宗衔甘露之事,尝授旨于宰相令狐公。公欲尽诛之,而虑其冤,乃密奏折子云:“但有罪莫舍,有阙莫填,自然无类矣。”

(评注:今京卫军虚籍糜饩,无一可用;骤裁之,又恐激变。若依此法,不数十年,可以清伍,省其费以别募,又可化无用为有用。)先是诸镇宦者监军,各以意见指挥军事,将帅不得专进退。又监使悉选军中骁勇数百为牙队,其在阵战斗者皆怯弱之士。所以比年将帅出征屡败。李赞皇乃与枢密使杨钧义、刘行深议,约敕监军不得预军政,每兵千人听取十人自卫,有功随例沾赏。自此将帅得展谋略,所向有功。

“汪应轸”汪应轸当武宗南巡,率同馆舒芬等抗疏以谏,廷杖几毙,出守泗州,泗州民情,弗知农桑。轸至,首劝之耕,出帑金,买桑于湖南,教之艺。募桑妇若干人,教之蚕事。邮卒驰报,武宗驾且至。他邑彷徨勾摄为具,民至塞户逃匿,轸独凝然弗动。或询其故,轸曰:“吾与士民素相信。即驾果至,费旦夕可贷而集,今驾来未有期,而仓卒措办,科派四出,吏胥易为奸。倘费集而驾不果至,则奈何?”他邑用执炬夫役以千计,伺候弥月,有冻饿死者。轸命维炬榆柳间,以一夫掌十炬。比驾夜历境,炬伍整饬反过他所。时中使络绎道路,恣索无厌。轸计中人阴懦,可慑以威,乃率壮士百人,列舟次,呼诺之声震远近,中使错愕,不知所为。轸麾从人速牵舟行,顷刻百里,遂出泗境。后有至者,方敛不敢私,而公复礼遇之。于是皆咎前使而深德公。武宗至南都,谕令泗州进美女善歌吹者数十人。盖中使衔轸而以是难之也。轸奏“泗州妇女荒陋,且近多流亡,无以应敕旨。乃拘所募桑妇若干人,倘蒙纳之宫中,俾受蚕事,实于王化有裨。”诏且停止。

“韩琦”英宗初即位,慈寿一日送密札与韩魏公,谕及上与高后不奉事,有“为孀妇做主”之语,仍敕中贵俟报。公但曰:“领圣旨。”一日入札子,以山陵有事,取覆乞晚。临后,上殿独对,(边批:君臣何殊朋友!)谓:“官家不得惊,有一文字须进呈,说破只莫泄。上今日皆慈寿力,恩不可忘,然既非天属之亲,但加承奉,便自无事。”上曰:“谨奉教。”又云:“此文字,臣不敢留。幸宫中密烧之。若泄,则谗间乘之矣。”上唯之。自后两宫相欢,人莫窥其迹。

(评注:宋盛时,贤相得以尽力者,皆以得面对故。夫面对则畏忌消而情谊洽,此肺腑所以得罄,而虽宫闱微密之嫌,亦可以潜用其调停也。此岂章奏之可收功者耶?虽然,面对全在因事纳忠,若徒唯唯诺诺一番,不免辜负盛典,此果圣主不能霁威而虚受耶,抑亦实未有奇谋硕画,足以耸九重之听乎?请思之。)

“苏子容”苏公子容充北朝生辰国信使,在虏中遇冬至。本朝历先北朝一日,北朝问公孰是。公曰:“历家算术小异,迟速不同。如亥时犹是今夕,逾数刻即属子时,为明日矣。或先或后,各从本朝之历可也。”虏人深以为然,遂各以其日为节庆贺。使还奏,上喜曰:“此对极中事理!”△冯氏迎刃之释用(一)

果敢决断定天下《智囊》强调“时机术”即抓住机遇是成功的资本——成大事者总是在机遇面前反应过人,因为他们绝不愿意浪费任何一次机遇。作为一名心中有霸业者,果敢决断,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争得了机遇,争得了一切。

朱元璋在应天建立战略根据地后,提出基本国策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此一决策对明朝初年的巩固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是老儒朱升为朱元璋谋划的。朱升提出的战略,集政治、军事于一体,用非常精辟的语言,准确、全面、深刻地指明了朱元璋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战略方向。朱元璋闻言大喜,全盘采纳了这个战略。

(1)高筑墙:首先是指要有一个强大和巩固的战略根据地。战争是人力、物力的较量,人力、物力的来源离不开牢固的后方补给。因此,能否建立一个强大巩固的战略根据地,就关系到朱元璋的部队能否在元军和群雄割据势力的包围中站稳脚跟,求得发展,至少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朱元璋选择应天及周围地区作为战略根据地来“高筑墙”是比较得当的。一是应天与淮右连成一气,唇齿相依,朱元璋及其主要将领和谋士多是淮右人,下级军官与士卒也大多来自这一地区。立应天、淮右为本,大部分将帅、士卒为保卫家乡而战,无疑可以激发参战的热情,对稳定军心十分有利。二是应天临江依山,周围多丘陵,地形十分险要,是东南地区的军事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应天,可瞰制江淮和浙北。三是应天及其周围地区经济发达,物产丰富,支持战争的潜力十分巨大。朱元璋对建设战略根据地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采纳朱升的战略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在自己的势力范围边缘地带所采取的军事行动,都是从稳定、巩固应天的需要出发的。尔后,对应天本身的城防也进行了大力加固。后来,朱元璋就是在应天以固若金汤的城防,抵挡住了比自己强大得多的陈友谅的10万舟师。在统一战争的全过程中,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一直没有受到严重的外来威胁,又为战争提供了极大的支持。这都说明朱元璋在建设强大的、巩固的根据地方面是非常成功的。

高筑墙,也是指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这支武装力量不是仅仅用来防卫的,而主要的是用来主动进攻的。其一,建设一个稳定、巩固的战略根据地,其本身就包括了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否则,在群雄割据势力的包围之下,任何根据地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战略根据地的稳定和巩固,首要的、关键的条件就是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才能保障政治、经济和其他建设顺利地进行。其二,朱元璋及其将领谋士们并不是鼠目寸光,安于现状,满足既得利益而无远大抱负的领导集团。朱升的战略之所以很快被朱元璋采纳,是因为朱元璋早就有欲图大计、平定天下的远大抱负。那么,建立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的根本目的,就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保卫根据地,更主要的还是为了满足战略进攻的需要。

(2)广积粮:朱元璋占据的江淮地区盛产粮食,按理说粮食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为什么还要广积粮呢?元末的江淮自然灾害十分严重,而且次数较多,持续的年头又长,使这个粮仓变成了缺米之仓。许多劳动群众连自己都吃不上饭,哪里还能拿出粮食来支持起义军呢?面对这种状况,朱元璋制定了“且耕且战”制度。他任命元军降将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由其负责兴修水利,要求做到高地不怕旱,洼地不怕涝。接着下令各部队都要在驻地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并且立下章程,规定以产量的多少来决定赏罚。要求各部队的生产除了供给自身的需要外,还要做到有存粮。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使朱元璋彻底改变了缺乏粮草的局面。他的部队丰衣足食,对战斗力的提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且耕且战”实际上就是屯田制度,并非朱元璋独创,而是由来已久。但是这一制度被朱元璋运用得如此彻底,如此全面,如此持久,解决了如此庞大的军队的粮食所需,支持了如此持久的统一战争,可以说在朱元璋以前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3)缓称王: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己方独立反元的政治色彩,最大限度地降低元王朝对己方的关注程度,避免或大大减少过早与元军主力以及强劲诸侯军队决战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保存自己,积蓄实力,求得稳步发展。为此,朱元璋在形式上一直对小明王保持臣属关系,使用的是宋政权的龙凤年号,打的是红巾军的红色战旗,连斗争口号也不改变。朱元璋担任的职务,从江南行省平章到后来的吴国公,都是小明王敕封的。直到消灭陈友谅,北方红巾军也失败以后,他才称吴王,但发布文告,第一句话还写“皇帝圣旨,吴王令旨”,表示自己仍是小明王的臣属,免得引人注目,遭受打击。元王朝苦于力量不足,只能对目标大、影响广的自立政权首先实施重点打击,光这类政权就有三四个,根本顾不上对付朱元璋这类附属于某一政权的势力。朱元璋正是抓住了这种有利的客观形势,加快扩展地盘,壮大力量,成为统一战争的主宰者。缓称王不是不称王,关键在于选择有利时机。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的军事形势对朱元璋集团十分有利:北面的宋政权已经名存实亡,即使反目,也已不足为虑。元军主力在与宋军的决战中大伤元气,又陷入内战之中,无力南进。反元阵营中势力最为强大的大汉政权已经被朱元璋消灭。东面的张士诚已属惊弓之鸟,处于明显的劣势。四川的明玉珍安于现状,没有远图,构不成大的威胁。依据这种客观形势,朱元璋凭借广阔的版图、强大的军队,公开表明自己的政治意图而自立为王是非常适宜的。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一个非常英明正确的宏观决策,它引导朱元璋集团从胜利走向胜利。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就在徐达统领北伐大军攻克山东的凯歌声中,朱元璋在应天登上帝位,国号大明,建元洪武。

从上可知,《智囊》强调“时机术”,就是要你善于根据现状判断,抓住机遇,果敢决策,是万事成败的关键。这一点至关重要!

△冯氏迎刃之释用(二)

做不到自强,一切皆虚《智囊》极其重视“自力”,即做成人生事,必须要敢于以智自强。否则,你就永远会站不起来!

面对时局,慈禧也是很忧虑,但这个忧虑非忧国忧民,而是忧她的权力被人骚扰,特别是被洋人骚扰,所以,她要做到“自强”。

光绪二十五年九月二日(1899年10月5日)慈禧召见了督办铁路大臣、大理寺少卿盛宣怀。召见之后,盛宣怀本人追记了奏对的全部内容。因这次召见,是在上一年八月十三日(9月28日)杀六君子一年之后,又是在下一年五月二十五日(6月21日)下诏向列强宣战的八个月之前,故所记谈话对了解慈禧当时的心态便十分重要。

盛宣怀(1844-1916),字杏荪,别号愚斋。道光二十四年九月二十四日(1844年11月4日)出生于江苏武进县的一个官宦之家。科场不顺,屡试不中。后入李鸿章幕,得李赏识。盛宣怀结识李鸿章,使他的一生有了重大转机。因李鸿章提倡洋务,具体经办洋务企业的盛宣怀便成了近代最有名望的大实业家。盛宣怀创办许多实业,任轮船招商局督办、电报局总办、华盛纺织总局督办、铁路总公司督办、中国通商银行督办、汉阳铁厂督办,同时又任天津海关道兼津海关监督。盛宣怀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成了一个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他以铁路总公司为核心,近握轮船、电讯、纺织、银行,遥控汉冶萍,声势煊赫。慈禧太后曾说:“今日看来,盛宣怀是不可少之人。”

正是在盛宣怀的事业如日中天时慈禧太后召见他的。他在给其夫人的信中说:“我初二日见皇太后,六刻工夫问话极多,看来圣眷甚好。”对于此次奏对记录,他极为重视,一再嘱咐:“此本无底稿,幸勿遗失……面呈父亲慈览,勿示外人。”

下面即为奏对全文。

己亥年(1899)九月初二日奏对自记。

九月初二日九点一刻跪安,十点二刻下来。

上问:汝从保定火车来?

奏对:臣赴保定验收已完工程,又料理保定铺轨,约明年四月正定可以通车。

上问:卢汉何时开工?

奏对:汉口土工现已办到孝感,约明年秋后信阳州可以通车。两头同做明年可成一千里,其余一千四百里两头分做。据工程司说再有两年可以全完。

上问:此路是借哪一国的银子?

奏对:卢汉是借比国四百五十万镑,五厘九扣,实收四百零五万镑,约合中国银子三千万两。原估需银四千三百万两,奏准户部拨款一千三百万,合并算来可以够用。现今部款艰难,大约三百万一时难筹,而且银子到内地换钱又吃亏,工程司恐怕不够。黄河桥工估价五百万两,暂时只可缓造,将来再说。

上问:黄河活沙如何造桥?

奏对:虽是活沙总可以打到老土,至多亦不过数十丈。闻外国亦有此种河道造桥,亦甚坚固,但是工本实在难少。

上问:时事艰难,外国人欺我太甚,如何是好?

奏对:中国局势不仅坏于甲午打仗,实在坏于胶州。当时臣两次电达总理衙门,极说胶澳断不可让。胶澳一失,旅大必去,此时放手太速,俄、德两国合谋而至,英、法两国恐落后着。法索广州湾为图两广、云南之计,英请保护长江以达四川。

上问:西藏亦可虑。东三省陵寝所在,现饬认真练兵,亦无成效,如何是好?

奏对:东三省确实可虑,外国从前动以兵船恫吓,究竟兵船运来兵不能多,即如法国之战,尚可支持。俄国东半边皆寒苦之地,现借巨款造路,直达吉林。今得旅顺、大连湾海口,已定准直达奉天而至旅大,其势已成。臣过烟台访闻,旅顺俄兵有万余人,添设大炮,布置周密,其意何居?俄国阴险,从前取我兴安岭一带,划我伊犁之地,属智取巧夺不费兵力。将来俄路成功,他若寻衅端要我东三省,我力不能制。到那时只可答应他。德国、法国、英国以及日本国,恐怕俄国独占先着,亦必打主意。此却不可不趁此五年之内赶紧设法练兵。

上问:日本与俄国不对?

奏对:人多说日本甲午之战颇为懊悔,其实不然。日本非待我好。他亦虑东三省若为俄得,唇齿相依,于他不利。然日本力量断不足以敌俄,胶事之后,刘坤一、张之洞与臣密议,想联英、美、日三国以抵制俄、法、德三国。臣即谓中国太弱,英虽忌俄,而中国兵力、饷力太不中用,窃恐英国不愿为其难,而愿为其易。去年贝思福来觇我国势,皇太后知之否?

上问:贝思福来商议练兵,我知其事。

奏对:贝思福先到京,又到北洋、南洋,后到湖北来拜。臣问其来意,据称:议院公举我来看中国局势。如能自强,自当帮助中国;如不能自强,只好自打主意。西三月开议院时即行定议。今年果然,英俄两国订立密约。

上问:听说俄国要如何,英国不管;英国要如何,俄国不管。

奏对:此即是英国自打主意为其易不为其难了。英既不能借他牵制日本力量,又不足牵制。只剩美国。美与英最相好,虽无占我土地之心,他见英如此,亦断不帮我。所以此刻联交要想他们帮助,断做不到。只得讲究自强。请皇太后还在自强的自字上面打算。

上问:你说的甚是,必要做到自强。但是现在外国欺我太甚,我所以十分焦急。

奏对:外面亦听说皇太后宵旰焦劳,但亦不可过于着急。今日局势虽然比前更难了,然而中国地大物博,出的人亦聪明,出的货物亦多。日本地小民贫,尚且能自强,岂有中国不能自强之理!同治年间,皇太后垂帘时候,削平大难,中兴天下,能用得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几个人,即如阎敬铭、李瀚章、沈葆桢等,虽不能带兵亦各有长处。现在要练兵筹饷,总要先讲究得人,方能办事。

上问:现今毛病在上下不能一心,各省督抚全是瞻徇,即如州县官案件尚且不肯说真话。外国能得上下一心,所以利害。

奏对:各大臣受恩深重,都有忠君爱国之心,但见识各有不同。大概心中总有六个字毛病。

上问:哪六个字毛病?

奏对:总说是:“办不到,来不及。”

上问:这句话只可上头说,他们如何可存此见解!

奏对:臣想“办不到”,亦要办;“来不及”,只好赶紧办。

上问:督抚中亦有几个好的,总不能个个好。你看北洋练的兵可靠得住?

奏对:臣看袁世凯、聂士成两军均照德国操法,大家说好,可惜人太少。

上问:总要各省多练兵,不然南边人到北边去不合,北边人到南边去亦不合。

奏对:臣总说至少要制兵二十万,还要有民兵,预备打仗时可以添补。

上问:各省亦有二十万兵。

奏对:现在勇营已如从前之绿营,虽多无益。必要有二十万人一样选练、一样章程、一样枪炮,方算得是好兵。如果胶州之事,有十万精兵,便不至于软到如此。但是,练新兵总要裁去无用之兵,否则两倍饷,总是难筹。

上问:总要汰弱留强。如今兵勇毫无胆子,打土匪还好,与外国打仗就要跑,是何道理?

奏对:从前陆兵见贼即跑,后来湘淮军出来,稍有枪炮,将领稍有识见,兵勇心中拿定打胜仗,自然胆大了。人各有性命,胆子是从识见中来。外国枪炮实在厉害,又快又准。我们枪炮不及他,将官又无主意,兵勇心中以为必打败仗,于是一闻炮声,即要跑了。此不能怪兵勇不好。洋人常说中国兵是顶好的,就是带兵官不好。

上问:我想兵将总要打仗,方能打出好手来。可惜日本后来不打了。意大利为沙门湾的事,我很想与他打仗。他知浙江省有准备,他又不来了。

奏对:沙门湾事,幸赖皇太后坚持定见,不然俄、德、英、法四大国之外都要来了。但目前兵力亦只可备而不用,如果真打,兵饷亦属难筹。甲午之后臣屡询日本人:那年打仗究竟用的萨思马老将或是学堂练出来的新将?他说老将甚少,都是学堂出来之新将。问他何以一出手就如此打得好?他说日本照西国式样,平常操演就如两军对垒,各决胜负。胜者赏,负者罚。去年大操,我们派人去看,确是与打仗一样,所以能练出胆识来。如同袁世凯、聂士成两军亦可对仗试试。若不如此,虽操得好,总是得其皮毛。

上问:练兵总要筹饷,如何是好?

奏对:天下之利不外三种。第一是天地自然之利,如开矿等各处地上所出之产。第二是中外通商之利。进口货要少,出口货要多,关税要考究。出口货以丝茶为大宗,近年来他们都种茶做丝了,恐怕将来不可靠。第三是取商民税厘之利,确最容易。此即是损下益上,本朝深仁厚泽亦不肯多取于民,只得于商务上格外考究,因其利总在商务上得来。

上问:商务确要考究,去年所办的叫什么农工商务,到如今毫无益处。有人说要设商务大臣,方能办得来。

奏对:中国并非无钱,只是向来于商太看得轻。士农工商,以商字为末了一个。更有一种坏处,有钱的人只讲究自谋私利,决不肯做开矿等有益公家之事。臣迭次奉旨经手所办铁路、矿务、轮船、电报、铁厂、银行以及学堂,多要想详细奏明,但恐时刻工夫说不及了。

上问:何谓学堂?

奏对:是教习洋务之学堂,曾经奏过在天津、上海两处开办的。

上问:矿务办得如何?

奏对:臣办的是湖北铁矿。现在铁厂出铁、炼钢。卢汉铁路用的钢轨均系自己所炼,与外国一样好。现造枪炮亦是用自己所炼的精钢,比造轨之钢更要加工。

上问:买外国枪炮总是不好的。我们总要自己多造,天津亦能造得。

奏对:外国枪炮打仗之时,他要守局外之例,买他的格外为难。自己造并不难。多设厂更费,不如将已成之厂扩充。

上问:有人来说湖北另有一块地可以添造?

奏对:添造不难,就是经费为难,其实多造,价钱方能便宜。枪炮现是张之洞办理,臣是办的铁厂。中国要富将来仗着是开矿。

上问:开矿是天生的自然之利。

奏对:开矿不可全予外国人。他们现今纷纷要来造铁路、开矿。在开矿是图利,造铁路还不止图利。现在中国自己做主,要造的路只有津榆、津卢、卢汉、粤汉,这是我们自己要叫他南北相通,好调兵,好运出土货到海口卖出钱来。其余俄、德、法所要铁路,皆是他要造的,将来权不归我,难保不以保护铁路、矿务为名,长驱直入。

上问:各省教案亦不得了。

奏对:从前不解他何以肯赔钱各处设教堂,现在晓得行教是与我百姓通气。闻说各省现办保甲,恐又是具文。如果能办得好,亦可消弭教案,并可将壮丁愿充兵者登造册籍,以备征兵,免得招些市井无赖之徒。

上问:你今年多少岁数?

奏对:臣今年五十六岁。

上问:记得你常在直隶省?

奏对:臣是二十余岁李鸿章奏调入营,故亦略知军务。后来还蒙恩典放过山东关道,又调直隶关道。

上问:你可能通外国语言文字?出过洋否?

奏对:臣不曾学过外国语言文字,亦不曾出洋。

上问:你办洋务还要用翻译?近来汉奸甚多。

奏对:臣用的翻译都是正派人。臣亦格外谨慎,所以一个翻译不妥,总用两个翻译,便不敢蒙蔽。

上问:这个法子甚好。我晓得你办事极认真。国中艰难,还要你认真好好的办。

奏对:臣蒙恩典,总是遵旨认真办理。但臣所办的事总是极难的事,人不知道,百般谤毁,若不是忍辱负重,早已不成了。这班闹的人,叫作清议。恐将来总有一天办不动。

上问:不错,是叫作清议。都是这班人闹坏了,不然皇帝亦不至于如此着急。你不要管他,只是认真做去就是了。

奏对:臣总竭尽心力而已。

皇太后向皇上说:你亦问他几句话。

皇上问:你可是从湖北到保定来?

奏对:臣是从上海到天津,再到保定。

皇上问:上海一带,年岁如何?

奏对:江南六、七、八月,雨太多。稻子还不大碍,棉花大坏了。近年百姓多种棉花,七、八月间大雨,棉花一项民间亦要少收一二千万银子。

皇太后问:南边多雨,北边再三个月不下雨,麦子不能种。宫中天天求雨,你在北边二十年,你晓得这时候不是下雨的时候。天时亦不好,外国又是如此,我近来焦急的睡不着觉,苦得很。

奏对:天下之大,水旱偏灾,总是有的。天下事只要得人,皇太后不必过于焦灼。皇太后是识得人的。只要内外有十几个,同心协力,练成二十万好兵,不难自强的。

上问:你何时动身出京?

奏对:臣尚有事与总理衙门商量,俟商量妥当后,再行请训。

以上便是盛宣怀所追记的奏对全文。这是了解慈禧的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一年慈禧是六十五岁。从谈话看,慈禧的思路是清晰的,反应是敏捷的。召见的谈话是征询式的、探索式的和随意式的,因此显得轻松而自然。从中所看到的慈禧的思想也应该是真实的。

慈禧反复强调“外国人欺我太甚”,而且一再申明“必要做到自强”,这种心态应该是合乎逻辑的。从谈话的全部内容看,她对引进外国的科技、实业、学校是感兴趣的。

大凡做事必须有目标,而且必须有自强之心,这正如《智囊》所言“强自力之道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