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智囊现代释用
32041800000006

第6章 知微:洞悉细部,防患于未然

●冯梦龙认为天底下智慧为最要紧,有了智慧,愚笨就会走远,反之就会多犯许多错误。他以明智为题,分有“知微”、“亿中”、“剖疑”、“经务”四类,并一一说明。

●凡不清醒者,只能做更多的糊涂事。因此,成功总属于清醒之人,只有把不清醒变成清醒,把小清醒变成大清醒,才能胜过任何对手。

【原典。

冯子曰:自有宇宙以来,只争明暗二字而已。混沌暗而开辟明,乱世暗而治朝明,小人暗而君子明。水不明则腐,镜不明则锢,人不明则堕于云雾。今夫烛腹极照,不过半砖,朱曦霄驾,洞彻八海,又况夫以夜为昼,盲人瞎马,侥幸深溪之不贯(yǔn)也,得乎?

故夫暗者之未然,皆明者之已事;暗者之梦景,皆明者之醒心;暗者之歧途,皆明者之定局。繇是可以知人所不能知,而断人之所不能断。害以之避,利以之集,名以之成,事以之立,明之不可已也如是。而其目为《知微》,为《亿中》,为《剖疑》,为《经务》。吁!明至于能经务也,斯无恶于智矣。

【解译。

大凡任何事情都存在明暗两道,“明”即可以看见的事理;“暗”即摸不着的“东西”。仅知“明”,容易被人控制;仅知“暗”,容易被人击垮。但你要做大事,必须相信“君子之明”的道理。

【冯氏智慧。

圣无死地,贤无败局。缝祸于渺,迎祥于独。彼昏是违,伏机自触。集《知微》。

【经典诠译。

冯梦龙:人生死地败局是可以避免的,善于知微,即为一法。

冯氏案例:看清自己究竟该做什么

你在做事之前,一定要看清自己究竟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千万不能硬往里钻,更不能知道钻不出来还非要钻。以下例子可以供参考:

“孔子”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评:袁了凡曰:“自俗眼观之,子贡之不受金似优于子路之受牛。孔子则取由而黜赐,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论流弊,不论一时论永久,不论一身论天下。”)

“管仲”管仲有疾,桓公往问之,曰:“仲父病矣,将何以教寡人?”管仲对曰:“愿君之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公曰:“易牙烹其子以谦寡人,犹尚可疑耶?”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何有于君?”公又曰:“竖刁自宫以近寡人,犹尚可疑耶?”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身也。其身之忍,又何有于君?”公又曰:“常之巫审于死生,能去苛病,犹尚可疑耶?”对曰:“死生命也,苛病失也。君不任其命,守其本,而恃常之巫,彼将以此无不为也!”(边批:造言惑众。)公又曰:“卫公子启方事寡人十五年矣,其父死而不敢归哭,犹尚可疑耶?”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父也。其父之忍,又何有于君?”公曰:“诺。”管仲死,尽逐之,食不甘,宫不治,苛病起,朝不肃。居三年,公曰:“仲父不亦过乎!”于是皆复召而反。明年,公有病,常之巫从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边批:所谓无不为也。)易牙、竖刁、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公求饮不得。卫公子启方以书社四十下卫,公闻乱,慨然叹,涕出,曰:“嗟乎!圣人所见岂不远哉!”

(评注:昔吴起杀妻求将,鲁人谮之;乐羊伐中山,对使者食其子,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夫能为不近人情之事者,其中正不可测也。天顺中,都指挥马良有宠。良妻亡,上每慰问。适数日不出,上问及,左右以新娶对。上怫然曰:“此厮夫妇之道尚薄,而能事我耶?”杖而疏之。宣德中,金吾卫指挥傅广自宫,请效用内廷。上曰:“此人已三品,更欲何为?自残希进,下法司问罪!”噫!此亦圣人之远见也!)

“南文子”智伯欲伐卫,遗卫君野马四百、璧一。卫君大悦,群臣皆贺,南文子有忧色。卫君曰:“大同交欢,而子有忧色何?”文子曰:“无功之赏,无力之礼,不可不察也。野马四百、璧一,此小国之礼,而大国致之,君其图之!”卫君以其言告边境。智伯果起兵而袭卫,至境而反,曰:“卫有贤人,先知吾谋也!”

(评注:韩、魏不受万家之邑以骄智伯,此亦璧马之遗也。智伯以此蛊卫,而还以自蛊,何哉?)

“庞仲达”庞仲达为汉阳太守,郡人任棠有奇节,隐居教授,仲达先到候之,棠不交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户屏前,自抱儿孙伏于户下。主簿白以为倨,仲达曰:“彼欲晓太守耳。水者,欲吾清;拔大本薤者,欲吾击强宗;抱儿当户,欲吾开门恤孤也!”叹息而还,自是抑强扶弱,果以惠政得民。

“孙坚皇甫郦”孙坚尝参张温军事。温以诏书召董卓,卓良久乃至,而词对颇傲。坚前耳语温曰:“卓负大罪而敢鸱张大言,其中不测。宜以‘召不时至’按军法斩之。”温不从,卓后果横不能制。

中平二年,董卓拜并州牧,诏使以兵委皇甫嵩。卓不从。时嵩从子郦在军中,(边批:此子可用。)说嵩曰:“本朝失政,天下倒悬,能安危定倾,唯大人耳。今卓被诏委兵,而上书自请,是逆命也。又以京师昏乱,踌躇不进,此怀奸也。且其凶戾无亲,将士不附,大人今为元帅,仗国威以讨之,上显忠义,下除凶害,此桓文之事也。”嵩曰:“专命虽有罪,专诛亦有责,不如显奏其事,使朝廷自裁。”(边批:此时用道学语不着。)于是上书以闻。帝让卓,卓愈增怨嵩。及卓秉政,嵩几不免。

(评注:观此二条,方知哥舒翰诛张擢,李光弼斩崔众是大手段、大见识,事见《威克部》。)

“曹玮”河西首领赵元昊反,上问边备,辅臣皆不能对。明日,枢密四人皆罢,王谪虢州。翰林学士苏公仪与善,出城见之。谓公仪曰:“之此行,前十年已有人言之。”公仪曰:“此术士也。”公曰:“非也。昔时为三司盐铁副使,疏决狱囚至河北,是时曹南院自陕西谪官初起为定帅。至定,治事毕,玮谓曰:‘公事已毕,自此当还,明日愿少留一日,欲有所言。’既爱其雄材,又闻欲有所言,遂为之留。明日,具馔甚简俭,食罢,屏左右,曰:‘公满面权骨,不为枢辅即边帅,或谓公当做相,则不能也。不十年,必总枢于此。时西方当有警,公宜预讲边备,搜阅人材,不然无以应卒。’曰:‘四境之事,唯公知之,何以见教?’曹曰:‘玮在陕西日,河西赵德明尝使以马易于中国,怒其息微,欲杀之,莫可谏止,德明有一子,年方十余岁,极谏不已:以战马资邻国已是失计,今更以资杀边人,则谁肯为我用者!玮闻其言,私念之曰:此子欲用其人矣,是必有异志!闻其常往来于市中,玮欲一识之,屡使人诱致之,不可得,乃使善画者图其貌,既至观之,真英物也!此子必为边患,计其时节,正在公秉政之日,公其勉之!是时殊未以为然,今知其所画,乃元昊也。”

(评注:李温陵曰:“对王谈兵,如对假道学谈学也。对耳不相闻,况能用之于掌本兵之后乎!既失官矣,乃更思前语,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冯氏案例:从细微处动脑筋

一个善于动脑筋的人,总会比一个不勤于动脑筋的人获得更多的胜率,因为前者知道做事必须细微,凡毛手毛脚者必败。以下例子可供参考:

“马援”建武中,诸王皆在京师,竞修名誉,招游士。马援谓吕种曰:“国家诸子并壮,而旧防未立,若多通宾客,则大狱起矣。卿曹戒慎之!”后果有告诸王宾客生乱,帝诏捕宾客,更相牵引,死者以数千。种亦与祸,叹曰:“马将军神人也!”

援又尝谓梁松、窦固曰:“凡人为贵,当可使贱,如卿等当不可复贱,居高坚自持,勉思鄙言。”松后果以贵满致灾,固亦几不免。

“列御寇”子列子穷,貌布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列御寇,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毋乃不好士乎?”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乘,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

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而拊心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得逸乐,今妻子有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又弗受也,岂非命哉!”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也。夫以人言而粟我,至其罪我时,亦且以人言,此吾所以不受也。”

其后民果作难,杀子阳。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不义。死其难,则死非道也。死无道,逆也。子列子除不义去逆也,岂不远哉。

魏相公叔痤病且此,谓惠王口:“公孙鞅年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即不听,必杀之,勿令出境。”言杀之者,所以果其用也。王许诺。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鞅语正堪与列子语对照。

“严辛”分宜严相以正月二十八日诞,亭州刘巨塘令宜春,入觐时,随众往祝。祝后,严相倦,其子世蕃令门者且阉门。刘不得出,饥甚。有严辛者,严氏纪纲仆也,导刘往间道过其私居,留刘公饭。饭已,辛曰:“他日望台下垂目。”刘公曰:“汝主正当隆赫,我何能为?”辛曰:“日不常午,愿台下无忘今日之托。”

不数年,严相败,刘公适守袁州,辛方以赃二万滞狱。刘公忆昔语,为减其赃若干,始得戍。

严氏父子,智不如仆,赵文华、鄢懋卿辈,智亦不如仆。虽满朝缙绅,智皆不如此仆也。

“张咏”张忠定知崇阳县,民以茶为业。公曰:“茶利厚,官将榷之,不若早自异也。”命拔茶而植桑,民以为苦。其后榷茶,他县皆失业,而崇阳之桑皆已成,为绢岁百万匹。民思公之惠,立庙报之。

(评:文温州林官永嘉时,其地产美梨。有持献中官者,中官令民纳以充贡。公曰:“梨利民几何?使岁为例,其害大矣!”俾悉伐其树。中官怒而谮之,会荐卓异得免。近年虎丘茶亦为官所害,亦伐树以绝之。呜呼!中官不足道,为人牧而至使民伐树以避害,此情可不念欤!林,衡山先生之父。

《泉南杂志》云:泉地出甘蔗,为糖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故稻米益乏,皆仰给于浙直海贩。莅兹土者,当设法禁之,骤似不情,惠后甚溥。△冯氏知微之释用(一)

在左左右右中找到安全《智囊》认为:一个人要善于寻找周围人事,力图在左左右右的复杂关系中,找到自己的安全点,换言之,即要权衡左右关系,才能找到不败的安全点,这需要左右逢源的技巧和手段。

随着武周政权的建立,外戚之首武承嗣的野心开始膨胀。易世革命实现之后,他开始竭尽全力谋求皇嗣的位置。现在位的皇嗣李旦在他的心目中根本就不存在,只是一个虚设的牌位而已。

武承嗣是武则天同父异母的哥哥武元爽的儿子。

武则天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兄长,一名元庆,一名元爽,是武则天的父亲武士与前妻相里氏所生,相里氏去世之后,才娶武则天之母杨氏,杨氏生有三女,武则天排行第二。武则天的父亲谢世之后,家事为兄掌握,他们对武则天母女刻薄无礼,武则天母女自然衔恨在心。武则天的父亲既然身为大臣,两个兄长也在朝为官。

后来武则天做了皇后,杨夫人成为国后之母。一天,杨氏对两个儿子说:“还记得从前的日子吗?现在不同了吧?”言语之间,露出得意忘形的样子。

两个儿子却说:“这种事情弄得人怪不好意思的,妹妹现在做了皇后,人们会说我们现在有这个地位是因为妹妹,倒与先父没有什么关系了。”

弟兄二人仍是这样傲慢,杨夫人生气地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女儿。武则天便毫不留情地把这两个兄长贬为远省小县的县令。武元庆一到了大南方的龙州(治今四川平武县东南)就死了,元爽却死得不容易,他从濠州(治今安徽凤阳县东)又再一次被流配到更荒远的地方振州(治今广东涯县)后死去。

武元爽被流放到振州时,少年武承嗣同父亲一起在振州度过了艰难困苦的岁月。因此武承嗣懂得武则天既可以给武氏宗族以莫大的恩宠,同时对于那些反对她、不合于她心意的人也会毫不留情地加以惩处。他知道自己不可以恃宠孤行,也学会了如何察言观色,竭力博取武则天的欢心,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上元元年(674),武承嗣被从振州召回,成为武则天亡父武士的继承人后,威势日甚一日地上升。光宅元年(684),武承嗣封为礼部尚书,不久后又升为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垂拱中,转春官尚书,依旧知政事,载初元年(689)代苏良嗣为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兼知内史事。天授元年(690),武则天做了女皇,封武氏兄弟俱为王,武承嗣被封为魏王。

武承嗣为武则天革唐为周卖了大力气,他支持武则天尽诛朝廷中的反对派,一扫唐朝宗室,他制造阴谋,打击陷害,不知有多少人死在他的手下。如今武则天做了皇帝,他认为自己作为武氏的继承人,理所当然应该成为皇储。

武承嗣的野心被凤阁舍人张嘉福所探知,为拍马屁,为自己将来地位的上升,他开始积极活动。作为朝臣,他不能直接公开出面,所以他就选择了洛阳人王庆之出头,自己躲在幕后操纵。

王庆之弄了一份请愿书,请求立魏王武承嗣殿下为皇太子,还征集了数百名市民的署名,并亲自率领市民代表拥到宫门前上书。

对于这一举动,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岑长倩十分气愤,指责道:“太子(睿宗)殿下在东宫,何人如此不敬,胆敢制造骚乱!”他请求皇帝马上召见,严惩策划奉呈请愿书的人,告示受到煽动而附和的人们,让他们迅速解散。

武则天没有马上表态,她向另一个宰相——地官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格辅元征求意见。

格辅元赞同岑长倩的意见,语气尖锐地说:“太子在东宫并无任何罪过,现在要废掉而另立太子,这样做毫无道理。”

武则天认真地听着,思考着,但没有做任何答复。因为这个问题,她自己也没有想好应该怎样处理,她不甘心把自己费尽心力夺来的政权再拱手交还给李唐皇室的继承人李旦,但交给武承嗣她也同样不放心,立嗣问题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她需要一段时间去考虑。

但武承嗣等不下去了。武承嗣遭到了岑长倩等人的反对,非常恼怒,决心要除掉这些人,为此必须让岑长倩先离开皇帝身边,便上奏请以岑长倩为武威道行军大总管,西征吐蕃,这个计划非常容易地实现了,因为当时吐蕃正在侵扰西部边境。

岑长倩在出征途中,武承嗣就把来俊臣召来,要他罗织岑长倩、格辅元的罪名。

来俊臣抓住岑长倩的儿子岑灵原,毒刑拷打,胁迫他牵连以司礼卿欧阳通为首的坚决反对立武承嗣为太子的数十名朝臣。

欧阳通是唐初著名的书法家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在父亲去世时还很小,母亲徐氏便手把手地教他书法,并教导他不要玷辱儒者亡父的名声。

欧阳通仰慕父亲的书法与为人,勤奋攻读。仪凤年间升迁为中书舍人。这时母亲去世,为了表示他的悲痛,在母亲死后的四年中,每日上朝,从家到皇城门外总是赤脚步行。办完公事回到家中,换上麻布丧服,伏在什么也不铺的床上哭泣,夜里也这样睡。冬天,他就穿着一件薄薄的丧服,伏在冰冷的床上,家人在床上偷偷铺上毛毯,他就让人马上撤掉。

他就是这样一位忠实的儒家信徒,因此对于武承嗣要废太子争当皇储的活动自然十分反对。

岑长倩在西征途中被召回京城,与格辅元、欧阳通等数十人被捕入狱。他们在来俊臣的严刑审讯下,始终否认有“谋反之志”。

最后,来俊臣按照惯例伪造了一份谋反的“自供状”奏上。

天授二年(691)十月十二日,以岑长倩、格辅元、欧阳通为首的数十名朝臣,一起被押往刑场处死了。

武则天觉察到岑长倩等人的罪名是莫须有的,是武承嗣密令来俊臣办的,从这一事件中她既看出了武承嗣不择手段以取代皇嗣李旦的野心,也看出了朝臣们誓死保卫太子李旦和“光复唐室”的宏愿。她虽然意识到皇嗣问题应该马上解决,但仍然下不了最后的决心。

王庆之没有达到目的,又屡次求见。

到底立谁为皇嗣,武则天还没有理出头绪,因此对于王庆之的多次求见非常厌烦,于是命凤阁侍郎李昭德罚以杖刑。李昭德立即命武士将王庆之拉出光政门外,向群臣宣告说:“此贼欲废我皇嗣,立武承嗣。”说完,将他扑翻在地,打得耳目出血,一命呜呼,也算是替岑长倩等人报了仇。王庆之的朋党,听说这件事,个个胆战心惊,一哄而散。

在这场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中,作为皇嗣本人的李旦,却处于一种十分可怜,任人摆布、随意宰割的境地。

武则天仍旧在立李还是立武的两难境地之中徘徊,此时李昭德站了出来。李昭德是反武承嗣派的核心,他劝说武则天道:“臣闻文武之道,布在方策,岂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以亲亲言之,则天皇是陛下夫也,皇嗣是陛下子也,陛下正合传之子孙,为万代计。况陛下承天皇顾托而有天下,若立承嗣,臣恐天皇不血食矣。”武则天听取了这个意见,放弃了改立武承嗣为皇太子的考虑。李昭德还密奏:“承嗣陛下之侄,又是亲王,不宜更在机权,以惑众庶,且自古帝王,父子之间,犹相篡夺,况在姑侄,岂得委权与之?脱若乘便,宝位宁可安乎?”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八月,武承嗣罢知政事,李昭德入相。武承嗣又反谮李昭德,武则天说:“自我任昭德,每获高卧,是代我劳苦,非汝所及也。”

人际关系是一门大学问,你细心为之就会有收获,你粗心待之就会失利。因此,《智囊》认为“做智人者必善为之人”,是值得深思的。

△冯氏知微之释用(二)

掌握“透视人心法”《智囊》强调一个“透胜术”,即做人办事离不开透视人心,再者还要学会把透视的“东西”加以利用,这样才能致胜。也就是说如果你能顺利地看透对方的本意,事情是不是就算完了呢?不,双方的斗智这时才真正开始。能透视对方的内心,只不过使你得到一种有利武器罢了,更重要的是,你要如何使用抓在手中的这把利器?如果不懂得使用的方法,只知道手拿利器乱挥乱舞,不但不能击中别人,相反,很有可能伤害到自己,因此切勿乱用这把容易伤人的利器。

首先介绍一段因为夸耀自己有先见之明而导致失败的故事。

魏王的异母兄弟信陵君,在当时名列“四公子”之一,知名度极高,因仰慕信陵君之名而前往的门客,达3000人之多。

有一天,信陵君正和魏王在宫中下棋消遣,忽然接到报告,说是北方国境升起了狼烟,可能是敌人来袭的信号。

魏王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放下棋子,打算召集群臣共商应敌事宜。

坐在一旁的信陵君,不慌不忙地阻止魏王,说道:

“先别着急,或许是邻国君主出行围猎,我们的边境哨兵一时看错,误以为敌人来袭,所以升起烟火,以示警戒。”

过了一会儿,又有报告说,刚才升起狼烟报告敌人来袭,是错误的,事实上是邻国君主在打猎。

于是魏王很惊讶地问信陵君:

“你怎么知道这件事情?”

信陵君很得意地回答:

“我在邻国布有眼线,所以早就知道邻国君王今天会去打猎。”

从此,魏王对信陵君逐渐地疏远了。

后来,信陵君受到别人的诬陷,失去了魏王的信赖,晚年沉溺于酒色,终致病死。

任何人知道了别人都不晓得的事,难免会产生一种优越感,对于这种旁人不及的优点,我们必须隐藏起来,以免招祸,像信陵君这样知名的大政治家,因一时不知收敛而导致终身遗憾,岂不可惜?

下面再说一段和信陵君情形刚好相反的故事。

齐国一位名叫隰斯弥的官员,住宅正巧和齐国权贵田常的官邸相邻。田常为人深具野心,后来欺君叛国,挟持君王,自任宰相执掌大权。隰斯弥虽然怀疑田常居心叵测,不过依然保持常态,丝毫不露声色。

一天,隰斯弥前往田常府第进行礼节性的拜访,以表示敬意。田常依照常礼接待他之后,破例带他到邸中的高楼上观赏风光。隰斯弥站在高楼上向四面望,东、西、北三面的景致都能够一览无遗,惟独南面视线被隰斯弥院中的大树所阻碍,于是隰斯弥明白了田常带他上高楼的用意。

隰斯弥回到家中,立刻命人砍掉那棵阻碍视线的大树。

正当工人开始砍伐大树的时候,隰斯弥突又命令工人立刻停止砍树。家人感觉奇怪,于是请问究竟。隰斯弥回答道:

“俗话说‘知渊中鱼者不祥’,意思就是能看透别人的秘密,并不是好事。现在田常正在图谋大事,就怕别人看穿他的意图,如果我按照田常的暗示,砍掉那棵树,只会让田常感觉我机智过人,对我自身的安危有害而无益。不砍树的话,他顶多对我有些埋怨,嫌我不能善解人意,但还不致招来杀身大祸,所以,我还是装着不明不白,以求保全性命。”

这一段故事告诉我们,知道得太多会惹祸,这也是中国古代聪明人的一种明哲保身之策。

现代的人心透视术也正要注意此点,不要让对方发觉你已经知道了他的秘密,否则完全失去了透视人心的意义。不过,如果故意要使对方知道你能看穿他心意的话,当然就不在此限之内。

辛苦得到的透视人心武器,究竟应该如何运用?这要视各人的立场来决定。不过,韩非子告诉了我们一个大原则。

韩非子生于战国时代,是一位与韩国王室有血缘关系的贵族公子。

韩非子的祖国韩国,在战国七雄当中,势力最弱,前途黯淡,命运有如风中灯草。而七强之中最早实行法治政策的秦国,日益强盛。因此韩非子认为,要挽救祖国的命运,势必要实施革新政策,以达成富国强兵的目的。

然而,韩王的优柔寡断,加上众臣强烈的反对,使得强化国家的政策难以推行。韩非子所建议的透视臣下,进而控制众臣的种种方法策略,就构成《韩非子》五十五篇。

不过,韩非子实施新政的障碍,并不只是那些横行跋扈的贵族显要,韩王本身的顽固,也是韩非子应该立刻解决的问题。所以,韩非子想要先行透视韩王的心意,然后再进行游说工作。当然,想要说服韩王,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弄不好还可能招来杀身大祸。

那么透视对方内心之后,应该进一步处理的原则是什么?

在对有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之后,韩非子对此做出了总结:

进言的内容如果触犯君王正在秘密计划的事情,进言者就有生命的危险。

对于君王表里不一的计划,如果只知道他的表面工作,尚不致发生危险;万一透视到他内部的计划,进言者就要担心自身的安危了。

君王有过失时,如果这时摆出仁义道德的态度来指责他的话,也会危及性命。

透视到君王想利用某人的意愿,并想以此来显示自己如何英明的话,进言者就会发生性命危险。强制君王做他能力所不及的事情,或是要他做进退两难的事情,进言者都可能有性命之忧。

以上的说法,和我们今日的观点相同——知道太多容易招祸。

那么,难道我们就因为危险而退缩不前了吗?这样岂不失去谏言的目的?所以,韩非子又提出了一些方法,使得进谏之人在看穿对方心意之后,以免招惹祸端。

对方自以为得意的事情,我们要尽量加以赞扬;对方有可耻事情的时候,要忘掉不提。

当对方因为怕被别人议论为自私而不敢放手去做的时候,应该给他冠上一个大义名分,使他具有信心放手去做。

对于自信心十足,甚至有些自负的人,不要直接谈到他的计划,可以提供类似的例子,从暗中提醒他。

要阻止对方进行危及大众的事情时,需以影响名声为理由来劝阻,并且暗示他这样做对他本身的利益也有害。

想要称赞对方时,要以别人为例子,间接称赞他;要想劝谏时,也应以类似的方法,间接进行劝阻。

对方如果是颇有自信的人,就不要对他的能力加以批评;对于自认有决断力的人,不要指摘他所做的错误判断,以免造成对方恼羞成怒;对于自夸计谋巧妙的人,不要点破他的破绽,以免对方痛苦难过。

说话时考虑对方的立场,在避免刺激对方的情况下发表个人的学识和辩才,对方就会比较高兴地接受你的意见。

不用多说大家也会知道,以上的进谏方法,适合于下级对上级,也可以适用于一般的人际关系。如果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替他考虑分析的话,那么你就可以真正取得对方的信任。

“站在对方立场来考虑”的人心透视法,这个方法同时也能适用于透视对方之后的下一步对策。

这种方法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在不使对方洞察你的意图的情况下,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去体会、认识。这其间的技巧,就在于从旁策动,使对方以为自己原来就打算这样做,丝毫也没有发觉自己正为他人所左右着!

总而言之,当自己看穿对方心意之后,千万不要露出破绽,让一切计划进行得很自然,这样才能使你的策略实行得圆满顺利。这是《智囊》“透视术”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