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别让孩子输在品格上
32057200000006

第6章 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品格

(一)为什么现在有许多孩子患上“社会不适应症”

曾经有一位美国的心理学家说过,我们现在是生活在“他人世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他人”,我们享受着他人提供的服务也服务着他人,我们与他人相处着也陪伴着他人,他人无处不在,他人成了我们身边的世界。

所以,如何与他人和谐地相处,共同地发展成了我们的课题,尤其是对现在的孩子来说,由于独生子女政策,我们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而一个在众星捧月般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如何面对他人世界,如何参与他人世界真的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小蕊是一个22岁的女孩,学习服装设计的她大学毕业后的一年里,换了五次工作,还是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位置,她来找我做心理咨询,诉说了她在职场屡屡受挫的困惑,我发现她是一个典型的“他人世界”不适应症的患者。

她说在第一份工作里,老板很赏识她,委以重任,可同事们不喜欢她,常常因为她没有海外留学的背景而议论她,这让她不堪重负,一气之下辞了职,离开了自己喜欢的岗位。

第二份工作是在品牌店里做服装导购,可干了没一个月,她就被那些挑剔的顾客给气哭了好几次,感觉太受气,辞职不干了。

第三份工作是在服装厂搞设计,由于跟工人的沟通很差,她的设计常常被搞得面目全非,客气不满意就找老板,老板不高兴又骂小蕊,虽然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又专业对口,但小蕊还是坚持不下去最终辞职。

第四份工作小蕊应聘一家财务公司做了前台接待,这家有几百人的公司业务繁忙,小蕊既要接待来访的人,又要负责公司里所有人的后勤工作,每天忙得焦头烂额,公司里人一多,事儿就复杂,让小蕊厚此薄彼的风言风语也常常传到小蕊的耳朵里,时间一长,小蕊又受不了了,选择了辞职。

第五份工作是小蕊妈妈托了熟人,把她安排进了一家企业做文秘。刚开始时熟人挺照顾小蕊的,她感觉还适应,可这家企业是家族企业,企业里大大小小都是亲戚,关系复杂得让小蕊感到很有压力,似乎到哪儿都有无数双眼睛盯着她。在这家企业里她一个朋友也没有,每天工作之余感到非常孤独,对工作失去信心的小蕊在这家企业待了不到两个月又落荒而逃,回到了家里再也没出去找工作。

表面上看是小蕊的运气不太好,遇上的工作都不太顺心,但归纳分析后就不难看出,这其实是小蕊的社会适应能力太差,与他人相处缺乏技巧与方法造成的这种结果。

由于是独生女,小蕊从小到大都是在父母的宠溺下长大的,父母对她呵护备至,有求必应的照顾,让她忽视了他人的存在,认为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应该为她所用,别人都应该照顾她的情绪与要求。

这种个性在她小的时候,跟社会接触不多的时候还没有让她受到什么影响,可一旦走向社会,真正地开始参与竞争,小蕊才发现社会可不像她想象的那样简单,更缺少她在家里感受到的那种温情。在这里没有人照顾她的情绪,需要什么你必须自己去争取,同一个机会有无数人在竞争,她的生活里挤满了他人,她必须变成一个能够照顾他人的人才可以生存下去。

这让自我意识强烈,走向社会之前几乎无视他人的存在的小蕊备感困惑与痛苦,她好像刚刚发现她身边有那么多的陌生人,她不喜欢他们,却必须与他们天天相处,发生交集,甚至去帮助他们,也让他们来帮助自己,可这一切是在具备良好的沟通情况下才有可能。小蕊的失败正是来源于她的疏于沟通的习惯。

而对于小蕊的妈妈来说,女儿求职的屡屡失败也让她很苦恼。她想不明白,自己百般呵护,又培养她读了名牌大学的女儿,会在走向社会时不断遭受挫折。在我的开导下,小蕊的妈妈也意识到了自己从小就过于保护女儿,很少让她与外界接触,更少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养育习惯,是造成成年后的小蕊“社会不适应症”的根本原因。

要想避免孩子长大后的这种“社会不适应症”,父母必须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引导他认识他人世界,学会尊重他人的存在,学会与他人和谐地相处。

孩子自从降临到这个世界,他就是一个属于社会的人,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这种属性决定了人最终要回归社会,而社会就是由他人组成的世界。

由此,越早地让孩子意识到他的生活是与他人有关的,将来要由许多他人参与的,孩子成年以后的社会适应性就越好。

父母不应该只重视孩子在学校的考试成绩,将来有没有可能进名牌大学,更应该多加关注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这是一种让他终生受益的品质。

而且,这种品质的培养一定要从小的时候开始,不能等到孩子踏进社会,才发现自己需要恶补社会适应能力这一课。虽然,在经历了一些挫折以后,大多数孩子最终会走出这一步,改善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但有些时候,过于严重的挫折却让一些孩子从此一蹶不振,甚至畏惧重新走向社会,造成人生的失败。

所以,早期的培养和教育,有利于孩子尽可能地避免挫折或者减少挫折,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顺利进入社会做一定的准备。

(二)父母如何引导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现在的年轻父母大多对孩子过于保护,不太注重让孩子接触社会,有的父母对社会充满了负面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孩子对社会的看法,这些都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行为。

告诉孩子一个真实而客观的社会,是父母的责任,更是父母的使命。你的孩子从来到这个世界起,就在为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做准备。父母只是他走向社会的桥梁,他无法脱离,也无法逃避身边的他人世界。因此,学会跟他人沟通交流迩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尊重他人,便是孩子成长中很重要的一门功课。

妞妞只有5岁,可是她已经能够很熟练地把妈妈给的零钱递给超市的阿姨,然后,去冰柜挑一只和路雪雪糕。每天从幼儿园回来,一进小区,见到爷爷、奶奶,她的小嘴就叫个不停,惹得大家都喜欢这个懂礼貌的小宝贝。

妞妞的妈妈在送女儿去幼儿园的时候,总是叮嘱妞妞,要让着别的小朋友一点儿,老师布置的事情要多做一些,多照顾刚进园的小朋友,什么事不要光想着自己,要想到还有那么多的小朋友。

由于妞妞妈妈从小就经常带着女儿接触社会,5岁的妞妞大方、活泼,善于与人沟通。有时候,小朋友之间闹矛盾了,她还主动为小朋友调解,每当有小朋友过生日时,她都要挑选一个礼物送给小朋友,当然,她过生日时收到的社会就更多了。

跟小朋友的和谐相处,让妞妞每天都很快乐,这得益于妞妞妈妈对她的引导,要求女儿尊重他人,重视他人的存在,并且,以与他人和谐相处为原则的教育方式,让妞妞养成了好习惯。

平时她非常关注父母的存在,看到妈妈累了,就给妈妈倒来一杯水,要妈妈休息一下。看到爸爸回来了,就赶快给爸爸拿出拖鞋来,同样是独生女,妞妞身上却没有那么强烈的自我意识,凡事都懂得照顾他人的情绪,对于只有5岁的妞妞来说成为了一种习惯。

在幼儿园里,她非常关注老师,帮助老师给小朋友分水果。搞活动,已经是平常的事儿,老师也非常的喜欢妞妞,老夸她懂事,妞妞马上就6岁了,要进入学前班了,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都不舍得她走,都希望她能在幼儿园里再待一段时间。

尊重他人,关注他人,让小妞妞收获了她人生第一笔财富,那就是非常好的人际关系和比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实际上,当孩子被送进幼儿园,他就进入了一个小社会,这里面虽然都是孩子,但也有竞争和相处困难的问题,如果父母过于保护自己的孩子,处处怕自己的孩子吃亏,不引导孩子学会和小朋友和谐相处,只照顾自己孩子的感受,就会造成孩子在幼儿园时代就出现“社会不适应症”。

只不过这么小的孩子他常常不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困扰,但他会用哭闹、抵触,甚至拒绝去幼儿园来表现他在这个“小社会”的不适应。

父母在这种时候,一定不要把这些行为简单地理解为孩子只是不喜欢幼儿园,孩子出现这种情况,一定是与他人相处有了困难,这其中有跟小朋友相处的困难,可能也会有跟老师相处的困难。

尤其是那些被老人带大的孩子,由于老人常常会因为隔辈亲而对孩子过于宠溺,有求必应,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由于跟外界接触得少,来到幼儿园这种环境,就会对身边的小朋友非常的不适应,对老师的要求和管理也会发生抵触,进而引发他的“社会不适应症”。

所以,无论是老人还是父母带孩子,都要从小就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多接触他人,让孩子从小就知道除了他以外,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比他更重要的人的存在。

现在经常看到一些年轻的男孩、女孩,在地铁里、在公共场合,不是旁若无人地打手机,高声喧哗,就是在一起搂搂抱抱,秀亲蜜,这是一种特别不礼貌的行为。表面看这种行为仅仅是一种教养问题,但分析下去你却可以发现,这其中就是因为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这一课,这使他们造成了无视他人,不在乎他人的习惯。这样的孩子你必定不会接纳他,这也是现在许多年轻人感到自己不被社会接纳的原因之一。

就像前面所说的女孩小蕊,她在换了五次工作以后,开始有些绝望,她觉得是社会不接纳她,她并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的行为习惯出了问题。

随着大量的独生子女走上社会,进入他们的社会角色,因为与他人相处困难,或者极度不适应社会规则的个案越来越多,许许多多的孩子走上社会,都是在眼泪和跟头中寻找他们的生存之道。

实际上,如果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意识到这一点,重视培养孩子关注他人,或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有许多挫折是可以避免的,有许多失败是可以挽回的。

还有一些父母会说,我也想让孩子接触社会,可有什么方式呢?

其实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各式各样可以组织孩子一起活动的小团体、小机构,父母只要留意一下就可以找到,带孩子多参加一下这些一般都是亲子主题的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多接触别的小朋友,锻炼孩子跟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训练孩子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尽量多地让孩子自己跟小朋友交流。

小朋友之间玩耍难免出现矛盾,在这种时候,父母切忌着急参与,上前袒护自己的孩子,要尽量沉住气,把解决矛盾的权力交给孩子,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孩子们实在解决不了,父母再插手。

这样特别有利于孩子明白与他人相处的规则,而善于解决矛盾的孩子,也一定是懂得沟通之道的孩子,这些都是孩子将来适应他人世界的最重要的品质。

父母不能等将来孩子大了,再让他们获得这些能力,有些行为习惯是越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它的效果就会越好。

不过不重视对孩子进行尊重他人的教育,孩子就会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不能自拔,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由于没有兄弟姐妹,他们对别人的关注意识和重视程度都要远远低于多子女家庭里的孩子。

这增加了他们顺利融入社会的难度,也加大了他们的人生成本,如果孩子从小就养成了重视他人的品格,那他就会很容易被社会所接纳,与他人愉快地相处,会让他处处如沐春风。

学会尊重他人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行为习惯,养成这种行为习惯的孩子,长大后会处处照顾他人的感受,懂得维护他人的尊重,并且,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获得他人的尊重。

在欧美的一些国家的餐厅里,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五六岁的孩子也会优雅地坐在座位上,悄悄地吃着东西,不时地冲人微笑。有时候,这已不仅仅是一种礼貌,而是一种深厚的尊重他人的品格。

在国外学习时,经常参加一些朋友的Party,发现一些外国朋友非常在乎自己的孩子是否影响到别人,哪怕是婴儿,只要一啼哭,这些外国的父母会马上把自己的孩子抱出场外,离开大家聚会的地方,直到孩子不再哭闹才会回来,这对他们来说也已不仅仅是一种行为习惯,而是一种深入人心的尊重他人的品质。

但是,在国内大家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小孩子在商店里追逐打闹,大人们为了一个座位在公共汽车上大打出手,停车时有时为了一个车位互不相让,这种种只顾利己,不在乎他人的品质似乎成了一些中国人的标签。

这些年跟随旅行团也走过不少国家,可每到一地,都发现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乱糟糟闹哄哄的,一点儿秩序感都没有,更别说优雅了。

富裕了的中国人每到一个国家都会蜂拥而至去抢购名牌,为当地的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却并不能得到当地人的尊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多数中国人只顾自己,很少或根本不在意别人的感受,不具备尊重他人的品格,使日益强大的中国人并没有真正获得他人的尊重。

当然,今天的中国人的品格养成自有他们那个时代的特点,可是,我们不能再让我们的孩子也缺乏这种品格教育,等他们长大,中国将更加强大。一个更加强大的国家拥有的将已不再仅仅是物质的丰厚,它还需要更加优雅的品质,更加高尚的品格。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常常讲“以德服人”,这个“德”在某种程度上也包涵了尊重他人,重视他人的意义,未来随着社会化分工的更加精细,我们的生活中将充满了“他人”,让孩子尽早地拥有“他人”的意识,学会尊重他人,并且,养成尊重他人,重视他人存在的行为习惯,将使孩子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