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别让孩子输在品格上
32057200000007

第7章 培养孩子尊重劳动的品格

(一)劳动是什么?

朋友的一个孩子才上小学三年级,有一次数学考了不及格,朋友非常生气,带着孩子来到建筑工地,指着工地上正在挥汗如雨地工作中的农民工冲孩子吼道,“看见了吗?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是这个下场,在工地上推推水泥车,砌砌砖头,累得一身臭汗,还挣不了几个钱,你要是再不好好学习,也就只能干这个了。”

朋友对我说这事儿的时候眉飞色舞,好像他的教育方式很正确,可我听了却非常不舒服。劳动,曾经是最美最光荣的事情,如今却成了家长的反面教材,这种认知,这种价值观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呵。

无独有偶,一位妈妈因为孩子的学习问题来找我咨询时,也跟我说过这样一件事:“那次也是她女儿考试考得不理想,她就当着家里小保姆的面儿对女儿说,你瞧瞧,学习不好,将来就只能给人家做小保姆,你要是不好好学习,你连小保姆都做不了,因为你什么活儿都不会干。”

这位妈妈的教育方式也让我觉得很不理智,且不说当着小保姆的面儿这样说孩子,让小保姆多么地没面子,就算是小保姆不在乎,这样的教育相信对她女儿也产生不了什么好的影响。

小时候我们学历史才知道,是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改变了世界,劳动给我们带来了美和财富。可现在的中国父母们为什么却如此地瞧不上劳动,尤其是低层的劳动者,他们知不知道他们的态度已经直接影响到了孩子了呢?

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率大幅上升,各种盗窃、抢劫案件不断发生,其中不乏一些抢劫杀人的恶性案件。这些案件的实施者大多数是年轻人,有的还是未成年人。排除其他因素,好逸恶劳,厌恶劳动,总想不劳而获的心态支配了他们的行为。

过去我们的社会尊重劳动者,劳动无尚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可现在提起劳动好像就低人一等,劳动者越来越不受尊重,越来越成为没出息的代名词,这种价值观将直接给孩子带来误导。

不仅在观念上误导孩子,很多父母还在行为习惯上给孩子带来了不正确的选择。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尤其是上学以后,父母们常常以不影响学习为借口,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权利。

家里面大大小小的事情全由父母来承包,孩子只管负责考个好成绩回来就行,这样的结果常常是孩子长大以后,除了会读书什么也不会,甚至连最起码的生存都维系不了。

我曾经在另一本书《问题男孩》中,写过这样一个男孩,他从河北考到天津来读在学,只来了三个月,他吵着闹着要回家,因为,他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什么也不会干,宿舍里搞得一遍狼藉,卫生极差,以至于惹起同屋的室友不满,纷纷要求老师把他从这个寝室调走,可再换一个寝室,他还是同样不受欢迎,并因此和同学的关系紧张,无奈之下他想要休学回家。

后来,为了支持他完成大学学业,他的妈妈不得已提前退休,来到天津在学校旁边租房,每天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在采访中他的妈妈告诉我,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从小到大她没让孩子洗过一次碗,扫过一次地,连内裤、袜子都是妈妈一直在替他洗。但是,她没想到,等孩子进了大学,从来没有做过一点儿家务劳动的他,生活不能自理成了他的短项。

前不久,湖北大学新闻学会对武汉市的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武汉市的中小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疏远已经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有近五成的学生从不倒垃圾、不扫地;近六成学生起床后从不自己叠被子;七成不洗碗、不洗衣服;九成从不洗菜、做饭。更让人吃惊的是3%的学生什么也不做,连自己的书包也要父母来整理。而另一个调查结果却告诉我们,82%的学生表示愿意做家务;30%的学生甚至认为做家务是一种享受,而却有高达70%的父母不让或从不教孩子做家务,可见责任主要在父母身上。

犹太人常说这样一句话:“如果父亲没有教给儿子谋生的手段,那就等于教他成为一个贼。”劳动是每个人的基本生存资格,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曾经对波士顿地区的456名少年儿童做过一项跟踪调查,发现从小就有劳动习惯的孩子,比不爱劳动的孩子生活得更愉快、更充实,其成年以后的失业率、犯罪率、离婚率以及患各种精神疾病的比例,均大大低于不爱劳动的孩子。

这个调查结果明确地告诉我们,劳动对于青少年成长有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够磨练孩子坚强的意志,还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主、独立的精神。

尤其是对于今天中国家庭的独生子女来说,学会劳动,尊重劳动的品格养成,将有助于孩子建立一个健康的人格体系。

一些心理研究表明,人的确并非天生喜欢劳动或对劳动有兴趣,这是因为人的本能就是“趋乐避苦”的。因此,劳动是一种需要意识开导,意志强迫,情感认同的人为的活动。由于它是非自主意识的一种行为,因而,它不能靠自觉、主动地来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品格习惯只能靠引导、教育和塑造来养成,因为是后天的养成,它对青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积极人格的培养是最为有效的一种途径。

(二)如何让孩子喜欢上劳动?

孩子对劳动的态度取决于父母对劳动的态度。我认识这样一位妈妈,她很喜欢抱怨,因此,每天上班时抱怨,回到家里做家务时也抱怨,给孩子收拾房间打扫卫生也通常是抱怨个不停。所以,她的女儿15岁了,有时在被妈妈的要求下做一点儿家务劳动时,女孩也充满了抱怨,一副很不开心的样子。

妈妈的抱怨直接导致了孩子对劳动的厌恶,这样的女孩长大以后能不能成为一个不抱怨的主妇就很难说了。

还有这样一位妈妈,她每天在做家务时都打开音响,放点儿音乐,然后,跟着音乐的节拍去劳动,看着房间在自己的手中越来越整洁、漂亮,纤尘不染。她经常快乐地哼着歌儿,边唱边干。

她的儿子虽然才只有6岁,却深受她的影响,经常帮妈妈倒垃圾、擦桌子,干些他能干的家务劳动,时间一长,妈妈的大扫除成了母子俩情感交流的好机会。

实际上,孩子在小的时候都特别爱帮助人,特别喜欢劳动。有的孩子才两岁就会帮妈妈拿东西,给下班回来的爸爸摆放拖鞋,有的孩子还会在父母的引导下洗自己的小袜子。可孩子为什么越大越不喜欢劳动了呢?

很大程度上是受父母的影响,父母是否尊重劳动,父母是否喜爱劳动,父母是否对劳动才礼貌,这些都是直接影响到孩子对劳动的看法和态度的因素。

还有一点就是父母是否给孩子劳动的机会和权利。对于现在的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来说,主要现状常常是:不是孩子不愿意参加一定的劳动,而是父母把一切都包办了,几乎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权利。

在美国,大多数家庭几乎都懂得让孩子从小就参与劳动的重要性。美国的父母常常认为孩子在儿童时代对劳动的参与直接决定了他成年以后的富裕程度。

美国的青少年一般在学龄前就开始参与独立的劳动,譬如卖报纸、帮邻居送牛奶、帮家人修剪花园等等。开始读中学以后,孩子们会选择在假期外出打工,送外卖,或做短工,赚取零花钱。

美国的父母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行为特别支持,同时,也特别赞成孩子在家庭里参与家务劳动。我在美国学习的时候,房东史密斯夫妇是双职家庭,即夫妻都上班。史密斯先生是银行经理,收入不菲,但他的太太照样去图书馆做管理员坚持工作。

他们的两个女儿,一个16岁,一个12岁,生活完全自理,大女儿不但在外面兼职打工,积攒上大学的学费,还承担了家庭里的大部分家务事,使史密斯夫妇经常在周末去俱乐部休闲度过二人世界。

小女儿经常帮邻居照看二岁的男孩,她的手机和自行车,都是用自己赚的零花钱买的,两个独立的孩子给了这个家庭无限的乐趣。

可中国的女孩16岁时在做什么呢?小娅是一个正在读高一的16岁女孩,每天早晨妈妈要到她房间三次,才能把她叫醒,然后,妈妈会把牛奶、面包抹上果酱、鸡蛋剥好了皮,放在餐桌上,小娅洗漱完毕后坐在餐桌前把早饭吃掉,这时爸爸已经把小娅的自行车推到了电梯门口,背着小娅的书包,等小娅吃完早饭,把小娅送到楼下,目送她骑上自行车驶向学校,小娅父母才匆匆忙忙赶往单位上班,夫妻俩谁也没来得及吃早饭,只能带着到单位解决了。

中午小娅在学校吃午餐,晚上回来后,妈妈已经做好丰盛的晚餐,吃完晚饭,小娅碗一推就回到自己房间,拿出作业开始写,小娅的妈妈收拾完厨房,开始给小娅洗校服,洗换下来的衣物、袜子。

在这个家里16岁的小娅除了需要把自己的成绩搞搞好以外,其他的都不需要操心,零花钱妈妈随时给,换手机、换电脑有爸爸支持,从来不需要任何付出便轻易地什么都可以得到的小娅,最最讨厌的就是干家务活了,因此,她长这么大还从来没帮妈妈洗过一个碗。

对此,小娅妈妈觉得也很正常,她说,孩子要学习呵,哪有时间干家务活呵,再说,我们也不需要她干呵。

实际上,在我的调查中,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像小娅这样的孩子是大多数,由于父母常常对孩子过于溺爱,因而,很多孩子不是不喜欢劳动,而是失去了劳动的机会。

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创造了美,这实际上是人类早已认知的一种观念。在今天的孩子中强化孩子的劳动意识,培养孩子喜欢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品格,是一种迫在眉睫的要求。

从科学上讲,劳动和体育锻炼一样,是一种有意义的运动。劳动中,孩子的双手都在活动,这可以有效地刺激大脑,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促进孩子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发展,这有利于孩子学习能力的提高。

劳动还可以改善孩子的呼吸与血液循环,促进生理的新陈代谢,有利于大脑的发育,并且,对缓解大脑的疲劳有一定作用。因此,对于学业重的孩子来说,学习之余做点儿家务劳动,也是很好的调节情绪和身体的一种运动方式。

有一项调查显示,有劳动习惯的孩子成年以后,对于工作的态度更加地勤快、主动,从小就喜欢劳动的孩子,通常都会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而且,劳动还能培养孩子的爱心,关心父母,关心他人,乐于为别人服务,多参与劳动,实施劳动还可以让孩子学会自立、自强、自理,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养成自我独立的意识,这有利于孩子成年以后自我担当意识的形成。

劳动还有助于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懂得奋发努力和自强不息,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尊重他人的劳动,学会尊敬劳动人民,建立平等的意识。

常常参加劳动的孩子,一般都会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主动迎接挑战,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父母要让孩子懂得,劳动本身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引导孩子在劳动的同时,也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孩子经常参加家务劳动,这样的家庭常常是关系融洽、和睦、团结的家庭。

劳动本身是一种有创造力的行为,它有助于开发孩子的潜能,激发孩子内在的创造力。孩子在参与劳动时,经常会出现失误或过错,父母在这时切忌对孩子的过失不依不挠,求全责备,应该给孩子一定的犯错误的空间,让孩子在错误中寻找正确的方式方法,这种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胜过任何说教。

孩子付出劳动,父母给一定报酬是可以的,但千万不能把这种行为处理成简单的你付出劳动,我付出金钱,孩子的价值观需要正确引导。实际上,在孩子付出劳动后,口头的感谢、赞赏和热烈的拥抱,对孩子的激励作用,常常比金钱更能让孩子受到鼓舞。

在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家务劳动的同时,父母还可以引导孩子多参与一些公益劳动和社会性的劳动。譬如到老人院里帮老人打扫卫生,去陪陪福利院里的孤儿,帮助邻居家中的老人……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社会性劳动。

通过参与这样的劳动,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帮助别人,并从帮助别人中收获快乐,收获人生有价值的体验。

我在国外学习的时候发现,美国的学校就非常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的经历,尤其是像哈佛、耶鲁这样的名校,它们看重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爱心与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与经历。

娜娜是一位北京女孩,也是北京某名牌高中的尖子生,遗憾的是那年高考,她发挥欠佳与心中憧憬的北大、清华擦肩而过,失望中她把简历投向了国外的名校哈佛、耶鲁。

最终,娜娜被哈佛录取,成为了哈佛大学国际金融专业的一名大学生。谈起被美国哈佛大学录取的经过,娜娜至今非常激动,她说,实际上论成绩她在所有的报考哈佛的中国高中生中并不是最好的,可是,哈佛大学为什么最终放弃了很多高分的中国高中生,偏偏把橄榄枝投向了她,就是因为娜娜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和多年的爱心付出。

原来,娜娜很小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母去参加公益劳动,到养老院慰问老人,到孤儿院陪伴孤儿,在社区帮助邻居解决问题。

活泼开朗的娜娜,在学校里也是一名校园活动的积极分子。办诗社、做主持,学校的活动她通常都是积极参加,从不计较个人的付出。积极热情的生活态度,不计个人得失地全身心付出,为娜娜赢得了好的口碑和丰富的人生经历,而哈佛大学正是看中了娜娜的爱心与实践能力。正如哈佛大学的校长所说,哈佛是一所培养未来领袖的学校,而一名未来的领袖拥有的最起码的品质便应该是爱心和具有奉献精神。

2009年,娜娜在美国哈佛大学完成了学业,她没有像其他中国学生那样,怀揣哈佛的文凭,一脚踏进华尔街,满怀踌躇地开始在美国掘金,她放弃了高薪的工作,远赴中国的贵州偏远地区支教两年。

娜娜的选择让她的美国导师都颇为感动,老师说她在哈佛任教多年,像娜娜这样的女孩在中国的学生中是唯一的。

娜娜用她的经历改变了很多美国教授对中国孩子的看法,让他们既佩服又尊重。而娜娜有了今天这样的选择,正是因为她的父母从小对她的引导和培养。乐于助人,长于参加公益劳动的娜娜父母,没有想到他们只是想让孩子参与一下,锻炼一些劳动的能力,这无心之举,却带来了如此精彩的收获,对娜娜的成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帮助。

因此,想要孩子喜欢上劳动,父母首先要做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人,经常带孩子去那些劳动场所看看,感受一下劳动的氛围与环境。譬如,到饭店吃饭时,可以带孩子到厨房看看,对辛辛苦苦给客人做出了可口的饭菜的厨师师傅说一声谢谢!到建筑工地看看那些阳光下辛苦劳作的农民工,让孩子对他们说一声谢谢,感谢他们建设了我们的城市。

让孩子在劳动者面前怀有敬畏之心,在别人为他付出劳动的时候怀有感恩之情,这些都有助于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将对他们的成长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我所写的《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婚恋调查》那本书里,我曾经就采访过这样一对“80后”夫妻,两个人都是研究生毕业,却对劳动深恶痛绝,尤其是家务劳动,这让他们婚后的生活充满了波澜,最后,这对小夫妻为了饭后谁来洗碗这个问题闹上法庭,并因此而离婚。

结婚仅三个月就匆匆离婚的这对小夫妻,让双方的父母伤透了脑筋,都是独生子女的他们,从小是在父母的宠爱下长大的,为了不耽误他们的学习,两个孩子的父母都是包办一切的那种,从小到大女孩没有洗过一只碗,男孩没有擦过一次桌子,就这样两个从来没参与过家务劳动的孩子,在一起要开始他们的独立生活,显然会遇到很多麻烦。

两个孩子的父母说什么也没想到花去了大半生的积蓄,为他们购房买车,给两个孩子提供了尽可能的物质生活,却仍未让两个孩子获得幸福,快乐依然与他们无缘。

这个个案是目前中国家庭中非常典型的,两个孩子为什么会不快乐?其实答案不言而喻,那就是他们从来不懂得劳动创造生活,从来不懂得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的生活才会是幸福和快乐的这个真谛。

如果我们从小就告诉孩子,是劳动创造了快乐,劳动创造了美,引导孩子从小就参与劳动,敬仰劳动,那当他成年的时候,就会把劳动当做一种很好的习惯坚持下来,这将会使他终生受益。

我国云南巴马县的老人多长寿,巴马因而被称为长寿之乡,很多人来探访,想要探讨这里的老人长寿之谜,过了很多年以后,媒体不断有消息见诸报端,一会儿说巴马老人的长寿是因为巴马的水质好,一会儿又说巴马老人长寿是因为巴马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好,就在大家对这个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时候,一位百岁高龄的巴马老人却说出他们长寿的秘密,那就是“劳动”。

在巴马由于劳动力稀少,青壮年多外出打工赚钱,而在家里田间劳作的大多数是老人,在巴马八九十岁的老人照常下地干活,每天不停地劳作使他们身强体健,很少生病。

每到收获的季节,老人们忙着收割储藏,丰收的喜悦和成就感常常让他们身心愉快,因此,巴马老人多性格开朗,豁达健谈,邻里关系融洽,家庭和睦,这又给巴马老人带来了比较舒畅的生活环境,巴马老人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自给自足的生活,这让他们生活充实,精神愉快,我想这大概就是他们长寿的奥秘吧。

劳动不仅是一门生活的艺术,还是能够让生活变得更美更丰富的手段,从小培养孩子喜欢劳动,参与劳动的品格,是现在的父母迫切需要做的一种选择。

也有的父母会说,那孩子多大就可以让他尝试劳动呵?其实,劳动的习惯在孩子越小的时候就越容易培养。

二到三岁的孩子可以让他学会把玩完的玩具自己放回到玩具箱里去,学会洗自己的袜子和小内裤,父母们不要担心他们做不好,要给他们时间让他们慢慢地学会做这些事情,做得不好父母可以告诉他们,如何做才能做得更好。

在这个时候父母的耐心最重要,不要烦孩子把水溅在地上或者洗得不干净,你的孩子他是在学习劳动,所以,父母的不耐烦和斥责只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五到六岁的孩子,完全可以帮妈妈择择菜,扫扫地,收拾自己的房间,叠被子,浇浇花,这些工作都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做,引导孩子学会独立。

八到十岁的孩子应该成为妈妈的小帮手,家里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都可以让他尝试去做,女孩在这时应该学会收拾房间,帮妈妈打扫卫生,用洗衣机洗衣服,开始对做饭感兴趣。

男孩在这时应该在陪妈妈买菜时,帮妈妈提重的东西,帮妈妈擦家里的地板,倒垃圾,这些工作都可以让男孩去做。

十二岁到十三岁的孩子,基本上应该熟练地掌握干家务活的技巧,并且,应该参与一定的社会公益劳动,去帮助那些应该帮助的人,在家里应该尝试着学着做饭,并且,下厨做几个菜给父母,做饭也是一个技巧性很强的劳动,孩子越早学会,他就越会受益。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出国留学,要知道在国外留学的孩子如果不会做饭,那将是一种非常大的麻烦。

因为,在国外在饭店吃饭是很贵的,而自己到超市买来食材自己在家做着吃就很便宜,这两者之间的生活费差别大概有几倍之。因此,如果会做饭,孩子不但能吃上自己做的健康的美味佳肴,还会省下很多电话费,这对大多数留学生家庭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但据我所知,现在出国的孩子中真正会做饭的并不多,有的是在出国前恶补了一些做饭的常识,有的干脆就什么也不会做,曾经有一个留学生在微博里写道,他已经在国外吃了整整一学期的方便面了,好想好想妈妈做的家常菜,可见,做饭这个问题对于留学生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所以,父母们可以在孩子上了中学以后,专门抽出时间来教孩子做饭,一方面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一方面也锻炼孩子的技能,这有助于孩子将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十四到十八岁的孩子应该完全胜任一般的家务劳动,父母可以把很多工作交给他们,让他们独立去完成,这是强化劳动习惯的关键时候,这个年龄的孩子如果厌恶劳动,嫌弃劳动,就会出现一些令人不悦的问题,譬如懒惰、自私、好享受却不愿付出,这些品质一旦形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很难纠正的。

而且,这个时候正是孩子的叛逆期,如果他的很多要求得不到满足,不劳而获的心态常常会导致他行为偏离,很多抢劫、盗窃的青少年犯罪就出现在这个年龄段。

父母一定要在这个时候让孩子参与劳动,承担劳动,并且,给他要求一定的数量与质量,这有助于他责任心和信用意识的建立。如果孩子能够按时按量地完成父母给他的工作,这将成为他品格的一部分。

尊重劳动就是尊重人类自己,尊重劳动就是尊重自己的父母,尊重身边所有为梦想而辛勤劳作的人,这个观念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告诉孩子,让他们在劳动中成长,在劳动中成熟,懂得劳动的珍贵,懂得劳动的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