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别让孩子输在品格上
32057200000009

第9章 培养孩子懂得爱,付出爱的品格

(一)爱是什么?

一直很难忘记这样一件事,那是在我的亲子关系辅导课堂上,一位来自大连的14岁男孩一直在玩游戏机,他的妈妈和小姨在旁边一直劝他关掉游戏机,好好听讲座,可男孩不但不听,还开始把椅子倒过来,背对着讲台,继续往下玩儿。那一刻,我看见妈妈的眼泪涌了出来,孩子的小姨也哭了。

见妈妈和小姨都哭了,那个男孩大概觉得有些没面子,丢下一句,“真丢人!”匆匆走出课堂扬长而去。接下来的课男孩一直没有再出现,课堂上只剩下男孩的小姨在坚持听课。我问男孩的小姨,男孩的妈妈去哪儿了?小姨说,妈妈在宾馆里的房间里陪着男孩,因为男孩拒绝来上课,男孩的妈妈也很无奈。

课程结束时,男孩的妈妈找到了我,要单独跟我谈谈。

原来这个大连的男孩父亲是做生意的,家境条件很好,父亲很宠爱孩子,但却没有太多时间陪孩子,于是,妈妈辞了职,在家里做了全职妈妈,专门照顾儿子的一切生活。

由于是独生子,这个家庭上上下下都特别宠溺这个孩子,在家里他的需要是第一位的,连爷爷奶奶都要让他三分,无原则无条件,不讲究任何方式方法的溺爱,让这个孩子从小的成长就特别不顺利,学习成绩很差,个性调皮,非常自私与懒惰,好容易读到了初中,又染上了网瘾,到我的亲子课堂来的时候,已经在家辍学半年多了。

看到孩子出现了这个情况,孩子的父亲也有些着急,可是,在家庭的过分宠溺下,这个男孩的个性已经变得非常骄横、任性,而且,特别叛逆,才14岁的孩子,父母已经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了?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因爱而生悲的个案,是爸爸的疏于管教和妈妈及其男孩家人的过度溺爱,导致这个男孩的个性畸形发展,因而,导致其行为的严重偏离。

爱,本来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但过度的和不讲究方式方法的爱却容易酿成苦果,尤其是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怎样把握适度的爱则是父母要学的一门功课。

而对孩子来说懂得爱,付出爱则是一种重要的品格,常常会有人问,爱是什么?在我看来,爱是包容、接纳和尊重。只有这样的爱才是讲究科学的爱,理性的爱。

父母爱孩子首先要引导孩子懂得爱。像前边个案中所说的那个大连男孩,所有的人都爱他,而他却并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那些物质上的供给,个性上的纵容,生活中的满足,严格意义上讲并不能算做是真正的爱。

因为人是有高级要求的动物,爱更重要的是应该满足人的心灵与精神层面的需求。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太多的父母过于看重对孩子的物质供给和满足。重物质而轻教养,这一方面导致孩子认为父母能够在物质上满足自己就是爱自己的表现,另一方面也让这种爱成为了一个单向的付出,即父母一直在为孩子付出一切,孩子却不懂得甚至不会选择为父母付出点儿什么,这一点在那个大连男孩的身上表现得清清楚楚。

当他的妈妈为了他能够好好听课而百般劝解的时候,当他的妈妈为了他的不听话而伤心流泪的时候,他的冷漠,他的无所谓,让所有在场的人都很难接受,这个男孩就是那种典型的只接受爱,却从不懂得付出一点儿爱的孩子。

实际上,孩子生下来都是懂得爱的,每位妈妈都会说你自己的孩子,对妈妈的第一次微笑,第一次亲吻,第一次喊妈妈,第一次对妈妈说,“我爱你!”

可为什么孩子大了以后会变成这样?为什么父母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了他的身上,而他却并不能理解父母、体谅父母?这就是一个爱的度的问题,一个爱的交流的问题。

做亲子教育研究这么多年,我最有体会的就是,那些青春期叛逆,个性自私、任性,做事从来不顾忌他人感受的孩子,大多数来自两个极端的家庭,一个极端的家庭是特别缺少爱的家庭,另一个极端的家庭便是爱得过了头的家庭。

这其中又以爱得过了头的家庭为多数,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常常是那个付出爱最多的人,有时候这种付出跟家庭的经济条件并没有太多的相关。我曾经就遇到这样一位妈妈,她脚上穿的鞋已经二十年了,而她儿子脚上却是限量版的名牌运动鞋,为了满足孩子想要名牌运动鞋的愿望,她曾经一个月不吃青菜,把钱省下来给儿子买鞋。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她儿子丝毫不为此感到愧疚,相反,他觉得妈妈的这种付出是理所当然的。

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孩子,这是本能也是天性。可是,爱是有方法的,并不是所有的爱都对孩子有利,也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是有意义的。父母懂得适度地爱孩子,懂得在爱孩子的同时也给自己留下一点儿空间,这不仅有助于让孩子懂得什么是爱,更有助于让孩子懂得什么是珍惜。

在美国的很多家庭里,父母和孩子非常相爱,但那也是有一定界限的。在小的时候,父母会尽可能去照顾孩子,但不会无原则地去满足孩子。美国的孩子很小就懂得想要什么需要自己去努力。

读大学时,许多孩子即使家境富有也会选择贷款读书,因为他们借的是国家的钱,不会给父母增加额外的负担。许多孩子大学一毕业找到工作就开始还贷款,这对他们来说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没有人会因此而感到委屈或对父母不满。

尽管他们18岁就要独立生活,包括经济也要独立,你很少听他们抱怨自己的父母。相反,他们依然会很爱自己的父母,那些靠父母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孩子,反而会被瞧不起。

美国的父母不会因为有了孩子,就放弃了自己的生活。他们照样周末会出去应酬、度假,夫妻过二人世界的日子。孩子独立以后,他们大部分钱都会用来旅行、享受生活。他们认为给了孩子自立的能力,就已经是对孩子最重要的付出了。

彼此独立,彼此互留空间的爱,并没有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产生隔阂。圣诞节,美国的商店和机场挤满了人,几乎每个人都要回家看望父母,跟父母团聚一下,哪怕拖家带口,千里跋涉。回家,是每个美国人都向往圣诞节的理由。

而对于中国的父母来说,有了孩子意味着从此失去了人生的自由、生活的自由、时间的自由、财务的自由。

对孩子的爱彻底绑架了中国的父母,几乎每个家庭的老老少少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停止了与朋友的交往,放弃了夫妻二人单独相处的机会,一切围绕孩子转。

孩子读书了,择校、考试、孩子的成绩,成了困扰每一位父母的问题。好容易考上大学,学费、生活费,甚至连孩子在大学里交女朋友的“交际费”也得由父母来全部承担。

人到中年的父母不舍得为自己花一分钱,不允许自己享受一下生活,仍是一切为了孩子。等孩子大学毕业,找到工作,交到女朋友,安定下来,婚房又是必须的。于是,父母得把老底儿全部拿出,甚至再加上爷爷奶奶的,为孩子付首付成了许多父母的选择。

有的人说中国的父母是最善于牺牲的父母,也有的人说中国的父母是最伟大的父母,可你问中国的父母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他们的回答很简单,就是因为爱。

一个“爱”字解释了所有的行为,但结果却并不那么令人满意。从前两年越来越多的“草莓族”,即外表光鲜,却经不起任何挫折与打击的职场新人,到近几年越来越普遍的“啃老族”,这一代在物质较为丰厚的条件下长大的孩子,目前已备受社会诟病。

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就发生在他们中间。小罗是一位已经毕业两年的大学生,他的父母在农村省吃俭用供他读了四年大学,四年里别的家境困难的学生都会去打工赚点儿钱补贴上学的费用,而他四个寒暑假都没有回去看望父母,而是留在出租屋内天天打电脑游戏度日。没钱就伸手找父母要的他,大学一毕业就选择失踪,连他的父母都联系不上他。他的父亲没办法,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示,希望他能跟家里联系,可是,无论父母怎么着急,小罗就选择销声匿迹。

此事在媒体上一公开曝光,小罗成了众矢之的,这个曾经是家庭的希望的孩子,这个曾经承载了艰辛的父母太多爱的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他到底懂不懂得爱,成了大家讨论的话题。

前不久,接到这样一对老夫妻的咨询。老俩口都已退休多年,每个月两个人加起来4000多元钱的工资,本来安排晚年生活没有太大问题,可是,老夫妻的儿子几年前大学毕业后,因为找工作一直不顺利,就索性待在家里做起了“啃老族”。两年前儿子结婚了,后来,有了小孩,小俩口加上孩子,三个人继续啃老。由于孩子小,化销大,巨大的经济压力让老夫妻不堪重负。在劝说儿子、媳妇出去找工作未果的情况下,老夫妻来到心理咨询,想要找一个办法让他们的儿子走出家门。

看到这对鬓发皆白,却愁眉难展的老夫妻,那么无助地坐在那里,我相信他们也曾经那么具有牺牲精神,为孩子付出了许多许多,可是这结局可能是他们没有想到的。

我相信正是父母这过度的、没有原则和底线的爱,造就了这样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心的“无爱一族”。

这样的孩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算少数,还有越来越多的父母在造就着这样的孩子,他们习惯了接受爱,却没有付出爱的习惯,他们对父母家人为他们的付出习以为常,却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应该有所付出。

这实际上并不是一种爱,这只是一种权利的剥夺。父母用自己单向的爱的付出,剥夺了孩子也应该付出爱的权利。因为,没有人引导与要求他这么做。

孩子在这种单向付出的爱中是找不到平衡的,因为,性格乖张,行为偏离,不懂得感恩,不会珍惜的孩子比比皆是,过度的爱使爱变成了宠溺,也使孩子变得更加不懂得爱,更别提付出爱了。

真正的爱一定是有节制的、适度的、双向的交流,不是以单方面满足另一方的需求为目的的,它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交流,是以关注心灵成长为主体的一种情感投入。

所以,我建议所有的父母,爱孩子要讲科学,讲方法,不能盲目本能地去爱,认为满足他所有的需求是你的职责,你一定要让孩子懂得,爱不仅仅是得到,爱更多的是分享,是付出,要给孩子留出空间和机会,让他学会爱别人。中国的家庭里多的是单向的爱的输出,所以,很多孩子在这种爱中并没有真正找到快乐,只有一个人开始懂得爱,并且,学会付出爱时,他才会拥有真正的快乐。

(二)你的爱要让别人知道

许多中国家庭还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父母爱孩子,孩子并不认可,这样的家庭多是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求,较少关注到孩子心灵的成长。所以,很多父母到头来会很困惑,我们明明那么爱他,我们为他付出了一切,他为什么还不领情?

这大概跟中国家庭里过于含蓄的成长环境有关系。中国的父母善于不停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却很疏于与孩子在情感上有所表达。孩子小的时候情感互动的还比较频繁,孩子大了以后,尤其是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就常常忽视了他的情感需求。

这也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性格突变,行为叛逆的主要原因。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因为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常常会使他们感到更加孤独,在这个阶段他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来自父母亲人的关注与爱护。

但现实常常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中学阶段,学业负担重,学习任务紧张繁重,大多数父母在这时关注的往往是孩子的考试成绩与在班级里的排名,对孩子的情绪和心灵成长关注较少,这样就会造成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不够了解,处在孤独感中的孩子常常会有一些极端的行为表现,他的目的无非是想引起父母的关注。但对于父母来说,他们常常会认为孩子怎么突然变成了这样?让他们无法接受的样子。

所以,想要孩子懂得你的爱,父母还要学会表达。爱是从语言开始的,无论在多大的孩子面前,父母都不应该吝惜自己爱的语言。爱的语言是一种正面能量,它能使花儿开得更鲜艳,使鸟儿鸣叫得更欢快,也会把孩子的心灵滋养得更加强壮。

想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爱他的,必须先从跟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习惯开始,培养孩子跟父母无话不说的好习惯,语言交流往往是双向的,它当然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情感交流方式。

父母想要跟孩子做爱的交流,多使用一些无语言交流方式和肢体语言方式都是很有效的,可以把你的爱传递给孩子的方式。

无语言交流方式是指不需要语言表达的方式,父母可以在家里的醒目位置放置一块留言板,在上面经常给孩子留下一些爱的话语,鼓励和欣赏孩子,也可以制作一些小卡片,上面写上对孩子的赞赏和祝福,放在孩子的床头柜上,枕头下面或小课桌、餐桌等孩子经常待的地方,这种方式适合二岁以上的孩子,一方面锻炼孩子认字的能力,一方面也给孩子经常带来一些惊喜。

经常看到父母在爱心小卡片上的爱的表达,孩子会从内心感到愉悦,表现会更加积极、正面,心理也会更加健康,而且,他会懂得用同样的方式去对父母或别人表达他的爱。

肢体语言的表达通常是指父母用拥抱、亲吻或拍拍孩子的身体来表达对他的爱的方式。这种爱的表达方式在国外很普遍,国外的父母不论孩子多大都会从不吝惜他们的肢体语言,但在中国家庭里,由于中国的父母相对比较含蓄,跟孩子之间肢体语言的运用便显得不那么频繁。

我一直在建议中国的父母应该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多使用肢体语言,而我自己在家庭中也是这么实践的。

我的儿子从小就是在我的拥抱和亲吻中长大的。每天放学回来,我都会给他一个温柔的拥抱,问问他在学校里这一天过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儿。

每天入睡前,我都会亲吻儿子的脸颊,祝他有一个好梦,这样的习惯一直坚持到他上大学离开家。

但是儿子长大以后,他已经比我高很多了,我还是经常会拥抱他,然后,跷起脚来亲吻他的脸颊,儿子有时会因此有些不好意思,但他会轻轻拍拍我的肩膀说谢谢妈妈。

都说人的身体是最敏感的,实际上你的孩子情绪怎么样?每天开不开心?遇上没遇上什么问题?父母的一个拥抱就可以感觉出来,经常被父母拥抱的孩子往往安全感比较强,情绪比较稳定,性格随和,青春期发生叛逆的机率比较小。

我的儿子就是一个非常懂得爱,付出爱的孩子,他从小就懂得父母对他的爱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一直很努力,生活、学习基本不用父母操心,出国留学后,他会从很紧张的生活费中省下一部分钱来,放假回国的时候给每一位亲人和朋友买礼物。

自从出国留学学会了做饭,他每次回国以后都要给父母做几顿饭吃,每当吃着儿子烧的色、香、味俱全的菜,我这个做妈妈的心里就感慨万千,我觉得这就是懂得爱的孩子,他知道感恩,知道回报。

所以,每一位做父母的想要孩子拥有懂得爱、付出爱的品格,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对孩子不要付出太多,干预太多,不要为孩子包办一切,让他有自己独立成长的空间和机会,就像我儿子,我从小就让他独立整理自己的房间和衣橱,负责自己的衣服和鞋子的搭配,由于他养成了自我打理个人事务的习惯,走到哪儿他都会把东西放得整整齐齐,非常有秩序,而且,在穿衣戴帽上非常有个人的风格和品位。

由于他自己整洁惯了,有时家里乱点儿他反而受不了,不等保洁工来打扫,他就自己动手整理起来。做为一个男孩,他这种爱整洁,爱干净的习惯我特别赞赏,这一切实际上就是我放手让他自己去负责的结果。

②不要总想着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

现在的父母为什么总觉得很累,压力很大,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总想不顾一切地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这实际上是很不理智的一种做法。在西方发达国家,即使是富裕的家庭也一直在提倡对孩子要实行“有限供给”,并且,要延迟孩子的满足感。

但这种理念在中国的父母中几乎行不通。中国父母似乎习惯了那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惯性思维,只要孩子提出来的愿望,不管是合理还是不合理的,也不管是不是超越了父母的能力的,几乎没有父母会舍得拒绝孩子,以至于出现了有的父母要卖肾,只为了给孩子筹钱买一个苹果手机,有的父母倾家荡产支持孩子追星,有的父母自己紧衣缩食,只为孩子能够穿上名牌。

你若问中国的父母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肯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因为爱孩子,可是这种爱,孩子懂吗?这种爱会爱出好孩子来吗?在这样的爱中长大的孩子会懂得付出他们的爱吗?

所以,留一点儿遗憾给孩子,留一些空间给孩子,让他们知道父母不是万能的,有许多东西想要得靠他们自己去争取,去努力,不能总是想靠父母去给他信手拈来。

③真正的爱是学会感恩和分享

古罗马学者西塞罗曾经说,“感恩不仅仅是所有品德中最伟大的一种,更是所有品德之母,发展心理学家也说,感恩和谦卑有保护和稳定的功能,是维持一个人的精神健康平衡最重要的力量。”

心有感恩是一种可贵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功的重要前提。现在的孩子备受社会置疑的便是他们的感恩心态,这一点连他们的父母也备感无奈。

实际上这也很正常。现在的孩子多是在爱与宠溺中长起来的,生活中极少需要他们付出的机会,父母也很少舍得让他们付出。大多数孩子处在有求必应,甚至无求先应的生活状态中,当一个人不经历磨难,不体会失去的滋味时,他通常不会有感恩和珍惜的心态。

当我们的爱没有让孩子学会感恩,学会分享,那么,做父母的一定要反思一下自己爱的方式是否是正确的,是否是科学的,有利于孩子成长的?

有一次我在医院的急诊室看到一位90高龄的老人正在抢救,围在她身边的都是她的儿女,最小的也有50几岁了,可抢救了好几天,就在老人逐渐平稳下来以后,围在她身边的还是她的这些儿女,而那些儿女的儿女,也就是老人的孙子辈竟一个也没有出现在急诊室里。

看到这些老人的儿女都已经累得疲惫不堪,却还在那里强撑着,轮流照顾老人,我不由得问老人的儿女,他们的儿女都在哪儿?想来他们都还年轻,为什么不在这个时候来替他们的父母为老人尽尽孝?

老人的儿女提起自己的孩子一脸的默然,他们说,虽说孩子都是这位九旬老人一手带大的,可是,他们都忙,听说老人病了,也就打个电话问候了一下,几天了没有一个人来到老人病床前,这些孩子的表现让他们的父母也感觉到了很无奈,心里很不是滋味。

当时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且不说那位已90高龄的老人已来日无多,就冲她辛辛苦苦把这些儿女的孩子一个个看大的份儿上,这些孙辈的孩子也应该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她的病床前,可现实是他们一个人都没有来,白发苍苍的老人只能由她的那些白发斑斑的儿女照顾。

看得出这些父母是有怨言的,可是面对不懂得感恩的孩子,他们又能说些什么?可是,这种状况只能说是孩子的错吗?

在我的《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婚恋调查》这本书里,我曾经采访了十几位婚姻失败的“80后”,在他们所列举的林林总总导致他们的婚姻失败或生活不幸福的理由中,我发现了最致命的一点就是不懂得分享,每个人都想以自我为中心,很少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导致了他们在婚姻生活中矛盾不断、冲突不断,最后只能选择分手。

可是,我一直在问他们这样一个问题:分手就是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式吗?所有的矛盾通过分手就可以解决吗?

生活还在延续,每个人还要继续往前走,如果不改善自己的心态,不修正自己的行为,我相信矛盾还会有,冲突还会发生,显然,分手并不是解决婚姻问题的最佳方法。

这些“80后”的经历实际上给我们带来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告诉我们的父母如何的爱孩子,以及如何让孩子懂得爱是什么?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对于今天的孩子,物质的满足与供给不能算是爱,一味地对孩子付出太多,从不给孩子回报的机会也不能算是爱,包办了孩子的生活,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这更不是一种真爱。

真正的爱孩子就是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享受生命自然成长的过程,在爱的权利上与孩子平等相待,让孩子懂得接受爱,也懂得付出爱。

父母要给孩子做一种榜样,懂得感恩与分享,让孩子从父母的行为里懂得爱是什么。

④爱是训练出来的

我们常说爱是一种表达,那么要使这种爱的表达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里的必需品而非点缀品,父母最好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对孩子有这方面的要求。

譬如说爸爸、妈妈下班回来,要孩子给父母一个拥抱,或一个亲吻,孩子放学回来,父母也一定不要只顾忙自己的事情,对孩子不理不睬,孩子在学校或幼儿园待了一天了,他一定会有很多话想要对父母说,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放下手中的事,过来拥抱或亲吻一下自己的孩子,跟他交流一下一天的生活。

譬如逢年过节的时候,父母在给老人或朋友准备礼物时,一定要带上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各自拿出创意为他人准备礼物,这是一种很好的让孩子懂得付出爱的机会。

在家吃东西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吃独食,把好的都留给孩子吃,这样时间一长,孩子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他是家庭的中心,一切都应当围着他转。

在吃好的东西的时候,父母应该首先提醒孩子是否先让过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然后,要问一下父母是否需要吃,在都问过了以后,才能让孩子吃,这是一种习惯,时间长了就会让孩子觉得他并不是家庭里唯一重要的人,大家都很重要。

父母在孩子面前也不必一直装坚强,把所有的烦恼都自己扛。有时候跟孩子聊聊天,说说自己在外的艰辛和不容易,谈谈自己的烦恼和不愉快,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更加地理解你,你的“示弱”不但不会让孩子小看你,还会让你得到孩子更加的敬重,因为你把你的心里话说给他听,说明你很尊重他,你跟他是平等的。

很多父母最无奈的就是孩子长大了以后,不愿意跟他们说心里话,可我常常让父母们反思,他们又是否经常和孩子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呢?

周末父母出去买菜最好带着孩子,让孩子了解一下市场的行情,学会跟小贩讨价还价,看到妈妈为节省一毛钱跟小商贩费口舌,孩子会不会能够更努力一些,这些都是鲜活的生活,需要孩子来了解,来参与。

买好了东西让孩子帮你提着,没有不愿付出的孩子,只有不懂得如何让孩子获得付出机会的父母,这些细节看似不经意,却都在一点一滴当中强化了孩子对爱的理解。

爱的情感是天然的、本能的,但爱的行为却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得到更丰富的内容,尤其是对孩子来说,很多行为习惯是在不断的模仿和强化中逐步建立的,爱的习惯也是可以这样培养的。

爱是我们生活中的阳光,有爱的孩子才能够生活得更健康,更快乐,爱还是一种免疫力,健康、正面的爱,会给孩子的身体注入强大的能量,激发他的抗病能力。

让孩子懂得爱,学会付出爱是孩子成长中最为珍贵的一种品格,这是一门父母和孩子都需要终生学习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