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别让孩子输在品格上
32057200000008

第8章 培养孩子仁慈、善良的品格

(一)现在的孩子怎么了?

前不久,网络上疯传一段这样的视频,一位妙龄少女脚穿细细的高跟鞋,把一只弱小的猫咪踩在脚下,只见她高跟鞋不断辗动,很快鲜血涌出来,猫咪惨死在那个女孩脚下。这种虐猫行为让很多人为之震惊,人们不敢相信,这个看上去也就只有十五六岁的漂亮女孩,会有一颗如此残忍的心,竟活生生将一只猫咪踩死在自己脚下。

一时间舆情愤慨,不少网友在网上人肉这个虐猫致死的女孩,也有不少网友纷纷谴责那个女孩过于惨忍,指责播放此段视频的网站过于不人道,群情激愤中我不由想到,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

无独有偶,虐猫事件尚未平息,媒体又传来一位女大学生因为和男友分手失恋伤心,竟把当初和男友一起喂养的小狗放进微波炉里泄愤,可怜一只活蹦乱跳的小狗瞬间皮焦肉烂,惨死在微波炉里,女大学生的行为和虐猫女孩一样遭到了人们的指责。

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这是我想知道的事情。

人性中的仁慈和善良为什么这么没有力量,没有阻止她们做出这样残害弱小生命的事情,我们做父母的是否从小就要求自己的孩子做人做事要仁慈善良?

我相信大多数父母是这样做的,但也有可能有些父母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让孩子成长得随心所欲,没有信仰和底线,缺乏是非认知的孩子长大以后对自己的行为缺少管制,做出了让人无法接受的事情,他们往往并不自知。

人之初,性本善。在中国似乎是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它告诉我们,几千年前的先哲就已经发现了人性中的善实际是占了主流的,尤其是当孩子小的时候,他所拥有的善念就更多更纯粹一些。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长大了反而变得善念与仁慈的行为更少了呢?这里面除了环境的影响和自身的遭遇影响以外,我想很重要的还在于父母的引导和教育。善,虽然是一种本能,但它并不是一种能量强大的力量,很多时候它会被欲望摧毁。因此,想要建立孩子心灵中仁慈、善良的体系,就必须在很小的时候,给孩子的心灵撒上仁慈与善良的种子,并让它在阳光下发芽、生长,直到长成参天大树。

小时候经常听妈妈讲这样一个故事:一家穷人很穷,住在村口,有一年风雪交加,这家的妈妈在家门口发现了一个快要冻僵的乞丐,她招呼几个孩子把乞丐抬进家门,又用家里剩下了的唯一的一把米煮成米粥,给乞丐灌了下去。第二天,乞丐醒了过来,看到一家人都因为没有饭吃而饿得瑟瑟发抖,他很过意不去,可是,这家的妈妈说,我们没事儿,饿惯了,最重要的是您醒过来了,一把米救一条人命,值呵!乞丐千恩万谢走出了救他的这家人家。后来,很多年以后,妈妈已经去世了,几个孩子书读得很好,老大已经考中了进士,却苦于没有盘缠进京谢恩。这时一位僧人飘然而至,送来了几锭银子,告诉他们是菩萨专程让他来拜谢恩人。

这几个孩子才恍然明白,原来他们的母亲用家里仅剩的一把米救的那个乞丐,竟是到人间暗访的观世音菩萨,没想到他们的母亲一次小小的善举,竟做了这么大的功德,给家里带来了如此多的福荫,不由得让人想到善的重要。

记得当时听妈妈讲这个故事时我才6岁,尽管这个故事充满了佛教中的所谓因果报应的宗教色彩,还是给幼小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能也就是从那时起,帮助弱小,扶贫护弱的种子就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从那时起我已经一心想要做一个善良、仁慈的人。

现在的孩子处在一个媒体信息极为丰富的时代,妈妈的故事也不知道早已更新了多少代,可不知道还有多少妈妈会经常给幼小的孩子讲这种使人向善的小故事。

现在的妈妈们忙着带着孩子进补习班、特长班、兴趣班,忙着给孩子培养各种各样的专长与技能,是不是有时也会忽视了在这方面对孩子进行的品质培养。

仁慈和善良是人的良知,孩子只有在童年时代具有善良的同情心,长大后才会有仁慈的品质,才能真正具有爱己爱人之心。

著名的法国思想家、教育家曾在他的著作《爱弥儿》中这样写道:“当儿童意识到他自身时,他的行为并无道德意义,只有在他的意识扩及自身以外时,他才第一步形成善恶的情操,第二步形成善恶的观念,这两者便真正使他成为人,成为人类中善与人相处的一分子。”“只有这样,善良的人可凭他的美德感到骄傲。”“儿童若不明了他人的感情,便是只知自己的苦痛,而不知别人的苦痛,这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只有设身处地去感受和体验别人的痛苦,那同情心便由此而生,这便是按照自然程序可以感动人心的最初的情操。”“我们应当引起他们仁慈、善良、同情和宽厚之心,引起一切善的热情,这种热情可以阻止嫉妒、贪婪、仇恨等心理的成长,同情心、怜悯感,是防止和克服儿童自私与冷漠情感的解毒剂。”

卢梭是上个世纪法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著作《爱弥儿》也来自于他对儿童的教育实践与理论的研究。他在很久以前就提出了对儿童的教育主要是道德情操的教育,与今天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不谋而合。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仁慈常常与心灵有关,我们常说仁慈的心灵是高贵的,而善良则常常与行为有关,“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流传了许多年的家训。

孩子的情感形成,常常来自于父母对他的关怀、爱护与同情,要注意对孩子良知的培养。良知是对于善的热爱和对于恶的痛恨,是道德情感的集中体现。人的同情心、怜悯心都来自良知,一个有良知的人,能够理解和体贴父母抚育的辛劳,会由此对父母产生感恩之情与报恩之心。对孩子良知的培养是每一位做父母的责任,只有具备良知的人才会有仁慈、善良的心灵。

(二)如何培养孩子仁慈、善良的品格?

品格教育是一种无法量化的行为习惯的培养,相当于技能教育。它的结果是隐性的,不是马上就可以显现出来的。它就像一座高楼大厦需要坚固的基石一样,品格教育就是人成长中的基石,如果基石不牢固,再美的城堡也会坍塌。

在家庭教育中,仁慈与善良的品格教育应该在孩子懂事的时候就开始了,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同情,怜悯别人,懂得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懂得学会帮助别人。

仁慈与善良的品格养成首先来自于对生命的敬畏感,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只有懂得了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他才会怜惜所有的生命,珍惜他自己的生命,仁慈包容其他的生命,才会有善言善举。

仁慈的人是高贵的,常常具有高尚的情操与行为习惯,善良的人是豁达的,常常会对别人有更多的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与利害,这样的思维方式会让他理性阳光,与人为善,从善如流。

仁慈、善良做为一种美德,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缺乏善良品质的人,是道德有缺陷的人,这样的人注定很难成功。

培养孩子仁慈、善良的品质,需要以下几点:

①父母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和谐的家庭,善良、友爱的环境,家庭成员之间充满了善意和友好,会对孩子产生非常好的熏陶,让他感受到善良的美好。

父母应该拿出善意来对待所有的亲戚、朋友、同事,包括邻居,有一些善意之举时也尽量让孩子参与。譬如,节假日回去看望老人、帮助朋友、到医院探视病人、帮助有困难的人,这些活动都应该带领孩子一起进行,让孩子耳濡目染善意善举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和美好,让他们在别人的感谢之辞中,体会仁慈、善良带给他的愉快感,激励他乐意继续这样做下去,让他习惯于帮助别人。

②教给孩子如何表达善意的方法

很多孩子个性善良,也乐于助人,可是有时限于他们的能力和认知,他们想帮助别人,表达善意却不知用什么合适的方法,这就需要父母帮助孩子,告诉他们一些表达善意的方法,并且,提醒他们,帮助别人要合适得体,避免给别人带来尴尬与不安。

③经常给孩子讲一些善良的小故事

孩子的心灵是需要滋养的,父母最好每天在睡前阅读中,加入一些善良的小故事。孩子在睡前心灵是最纯净的,善良的故事大多比较美好,父母讲的小故事会对他产生莫大的感染力,让他心态平静,梦乡甜美,在这样的美好情感滋养下的孩子,心灵也会一步一步接近美好。

在讲故事的同时,父母可以把一些善良的道理融入进去,让孩子懂得善行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而又使自己快乐的事,让孩子懂得与人友善自己也会获得快乐和他人的尊重。

别小看这些小故事的力量,有时候,它正是让孩子一心向善的心理支撑,就像小时候我听妈妈讲的那位用家里的最后一把米救了冻晕了的乞丐的故事以后,我一心也想帮助一下我所能看到的乞丐。

④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真正去体验实现善行的感觉

在德国的小学设有专门的“善良教育”课,让孩子学会照顾小动物和关心老人,老师会买来小金鱼、小鸡、小狗、小猫等小动物,让孩子们带回家去喂养,亲自照顾它们,并且,还要写饲养日记,来记录这些小动物的成长。

德国的老师还会带领孩子们走上街头,去关心那些无家可归的人,陪他们聊天,送给他们食物,跟他们一起散步,让孩子体验同情弱者、帮助弱者的感觉。

德国是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伤害了很多无辜的人们,但在战后,聪明的德国人善于反思自己民族的过失,并因此格外重视对孩子善良品质的培养和教育,将其列为德国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他们倡导儿童远离暴力,同情弱者。德国的心理学家已经找到了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孩子小的时候如果经常用模拟玩具“杀人”,长大后就很难成为和平人士。一些联邦议员也指出,让德国男童尽可能少地与玩具枪炮为伴是明智之举,这也许会预防曾经凶残、侵略成性的德国重蹈历史的覆辙。

德国人对自己民族历史的深刻反思,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世界和平的诚意,也提醒我们很多父母,不要再对孩子沉迷于那些网络上的暴力游戏视而不见,不要再热衷于给孩子购置各种玩具枪炮,要孩子唾弃暴力,远离暴力。

父母也可以给孩子买一些小动物回来,让孩子亲自去照料它们,关心它们,体会小动物对他们的友善与感激之情,在与小动物的善良和亲近中,孩子会体验到善行的乐趣。

小爽是一个15岁的女孩,她正处于青春的叛逆期,与父母的关系搞得很僵,和所有的独生子女一样,小爽的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全部精力与财力,可生活优越,物质丰富的小爽就是不理解父母的苦心,从不知道为父母对她的付出感恩。

后来,在小爽15岁生日时,小爽的妈妈给小爽买回一条名叫“转转”的小狗做礼物。转转只有二个月大,妈妈告诉小爽要她好好照顾它,等它长大了就可以陪小爽玩了,小爽就不孤独了。

一直特别渴望养一条小狗的小爽,很高兴得到了这个礼物,从此一有时间她就照料转转,给它洗澡,带它遛弯,进进出出,形影不离。

可是,转转真的太小了,它很容易生病,一生病就得输液,小爽经常抱着转转在宠物医院输液到深夜,有时饭都顾不上吃,就得带着转转去医院打针,几次奔波下来,小爽感觉,要养好一只小狗并不容易。

小爽开始变了,她不再和父母针锋相对,不再对一切都特别逆反,她开始变得温和而讲道理,变得温柔而又包容。因为转转,她甚至变得很脆弱,经常是转转一生病打针,她就止不住掉眼泪。

她开始体谅妈妈,觉得妈妈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家很不容易。她开始包容爸爸,觉得爸爸有时冲她发脾气都是因为想要她更好。

尽管小爽为转转倾注了所有的精力,可转转还是在一次生病之后离她而去,为此,小爽伤心了好几天。在妈妈的安慰下,小爽好像突然长大了,她开始不再任性,不再要父母为她做这做那还不满意,她开始懂得父母的不容易,体谅父母的难处,知道对父母多一些关心和照顾。

转转离开她后,她没有再继续养小动物的打算,可她却把自己的压岁钱,全部捐给了一个专门救助流浪小动物的组织,并且,经常去那个流浪小动物的收容地看望它们。

原来的小爽只在乎自己的感受,现在的小爽更多的时候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帮助别人使她体会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善行善举使她开始明白人生的意义。

过去不爱笑的小爽变得开朗、阳光,经常有笑容挂在嘴角,善良和仁慈,让这个女孩笑得很灿烂、很温暖。

小爽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爱,的确是一种很伟大的力量,而仁慈与善良一定是爱心的全部支撑。

⑤支持与欣赏孩子的善行

6岁的超超还在上学前班,一次妈妈接他回家的时候,在公共汽车上他把座位主动让给了一位老爷爷,妈妈用亲吻来表示对孩子善行的支持。

5岁的灵灵在幼儿园里不小心与小朋友发生了碰撞,他顾不上自己的胳膊还在疼,连忙扶起小朋友,问他哪儿摔疼了,要不要给他揉一揉?

灵灵妈妈听老师说了这事儿以后,给了孩子一个热烈的拥抱,为孩子善良、豁达的举动,并鼓励灵灵,跟小朋友相处,就是要别怕自己吃亏,多帮助一下别的小朋友。

一次下雨,7岁的丽丽看到同学没有带伞,就把自己的伞借给了同学,而她和妈妈打了一把伞回家,虽然到家以后,头发都淋湿了,可丽丽仍然很高兴,因为妈妈说她这样做是对的,并因此而奖励了她。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如果父母经常对他们的善行善举给予肯定和表扬,他就会坚持这样做下去,因此,当我们的孩子做了好事,帮助了别人的时候,做父母的一定要在第一时间肯定与赞赏他们,鼓励他们多做一些让他人感到快乐的事情,并且,启发孩子想一下,帮助了别人,是不是他们也很快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培养孩子的仁慈、善良最好的时期是孩子的童年,这是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最好的老师是父母。因为父母的行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人生态度,最好的方式是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孩子的仁慈、善良之心。

做父母的不能一方面要求孩子仁慈、善良,另一方面却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儿刻薄地对待他人,做着与善良大相径庭的事情,这样会给孩子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因而影响孩子的人生选择。

我的建议是父母最好带着孩子一起行善,我国传统文化中自古以来就有“日行一善,必有所得”的古训,带着孩子一起去保护环境和动物,一起去同情并帮助弱者,告诉孩子施比受更快乐,让孩子体验包容别人,宽容他人的快乐。

孩子生来是善良的,但这颗善良的种子需要好的滋养才能茁壮成长,根深叶茂,父母要做这颗种子的滋养者、保护者、引导者。

同时,所谓善良并不是懦弱和胆怯。有的父母会说,“我的孩子太善良了,会不会被人欺负呵?”有的父母会因为担心孩子被欺负,而让孩子学得更自私和泼辣一些。现在的大学生有许多初入职场后都非常不适应,感到处处碰壁,事事不如意,不排除有些孩子是因为过于自私和排他而不被大家所接受。

实际上,无论在什么社会,仁慈和善良的品质都是最好的通行证,人们会因为你高贵的心灵而敬仰你,会因为你的善行而接纳你。

善良的人首先是一个宽容的人,宽容使他性格温和,乐于助人,能够理解和体谅别人的痛苦,极少计较自己的得失。我在接受一些职场失意的年轻人的咨询时,总会问他,“你总说别人不接纳你,可你为别人做了什么?有没有什么事让你得到了别人的感谢?”每当这时年轻人是沉默的。

当我们只关心别人为你做了什么,却从来不在乎自己为别人是否有付出的时候,肯定是你的某些品质出了问题。仁慈是悲悯之心,更是能够有善意之行的前提条件。让孩子保持仁慈的品格,可以成就孩子心灵的最高境界。

具有仁慈、善良品格的孩子在世界上行走,你不需要担心他会失去方向,也不需要担心他会不被社会所接纳,如果他愿意他会成为社会的主流,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成为这个社会的希望。

孩子的仁慈品格的养成常常来自于父母的引导和行为影响。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三岁的帅帅就在妈妈的带领下来到邮局,把自己的压岁钱3000元整,汇给了地震灾区的小朋友,成为当年捐款年龄最小的孩子。

也许对于三岁的帅帅来说,他并不真正明白捐款的意义,但他却懂得地震灾区的小朋友们失去了爸爸妈妈,没有了房子住,他的帮助会让小朋友们感觉好一点儿,至少还有人在关心他们。

帅帅妈妈的做法就非常值得赞赏。现在的城市孩子大多都生活在物质比较丰厚的家庭,看到他们每年在春节过后,拿着厚厚的压岁钱,不是去买名牌手机,就是名牌运动鞋时,我总是从心里感叹,如果父母给予我们的孩子一点儿引导,告诉孩子,可以把这些钱用在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事情上那该有多好。

孩子的心灵本身就是慷慨与仁慈的,如果我们的父母再加以有效地引导和培育,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成为一个慈善家。

可现状是中国目前的亿万富豪很多,但真正能做到像美国微软的比尔·盖茨那样慷慨的却绝无仅有,慈善教育在中国基本处于刚起步状态。

妞妞是个7岁的一年级小女生,暑假的时候,她的家庭里多了两个小成员,那是妞妞的父母捐助的两个希望小学的孩子,放暑假到她家里来渡几天假。

农村的孩子乍到城里来非常紧张与拘谨,可妞妞却与他们一见如故,不仅把她所有的玩具都拿出来和他们分享,还把她的书送了好几本给他们做礼物,十几天里她和这两个小伙伴成了最好的朋友,等两个农村孩子要回老家时,三个孩子都因为不舍得哭成了泪人。

妞妞和他们相约明年再见,两个农村小朋友也邀请妞妞去他们农村看看。不久,妞妞的父母真的带妞妞去了农村看望两个受捐助的小朋友。从农村回来后,妞妞妈妈发现妞妞变了,她不仅把自己积攒的零花钱和压岁钱拿出来交给妈妈,让妈妈再去捐助两位农村的小朋友上学,又到姥姥和奶奶家动员姥姥和奶奶、姨妈和姑姑捐钱给农村的希望小学,在妞妞的发动下,又有几名希望小学的孩子被捐助。

只有7岁的妞妞通过帮助别人得到了快乐,也成就了自己的仁慈、善良的品格,是妞妞的父母用自己善良的行为引导了孩子,也帮助孩子成为了一个有同情心、有高贵品格的人。

帮助别人是一件可以得来快乐感的事情,那些经常帮助别人的孩子,常常会变得性格开朗,乐观大方,为人慷慨,精神愉快,善于与人相处。

而那些从来不会帮助别人,甚至从小到大都没有做一件帮助别人的事的孩子,就很难体会到善行善举的快乐。建议父母们带领你的孩子,从日行一善开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每天都做一点儿帮助别人的小事,积极参与社会的公益事业,为成就孩子仁慈、善良的品格而多行一些善心善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