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中国在外力的逼迫下艰难开启了现代化的早期转型。从1840年直到今天,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在现代化基础上的民族复兴就是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持续不断的主题,170年后的今天,我们终于站在了一个距离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这个百年梦想最近的基点上。从1840年到1949年,这109年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国的早期现代化阶段,各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力量都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自己的方案,也为自己改造国家理想蓝图的实现进行了实践,但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现代化对中国人来说仍是一个遥不可及、似乎无法实现的梦想。西方列强持续的侵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政治治理的专制独裁始终是实现现代化的最大障碍。历史已经证明,不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中国就不可能具备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基本条件。百余年的中国近代史是世界广泛而深刻影响中国的百年,先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世界,而后是以苏俄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制度,人们纷纷模仿乃至照搬,试图从世界的两种现代化模式中寻找中国的道路。尽管百余年的时间里中国仍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但此时的中国毕竟还是和1840年前的中国有了很大的不同:资本主义的经济有所发展,现代工业文明有所生长;政治上民主共和制度至少在形式上建立起来了;在思想文化领域,西方的各种学说思潮都被引进中国并化为社会实践和社会运动,特别是在五四运动前后的二三十年里,思想文化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繁荣景象;西方教育制度的引进对中国近代史更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新式学堂培养的学生成为日后革命的急先锋和生力军,西方大学制度的引进,使近代中国在动荡不安的年月里产生了一批接近甚至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大学独立、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生自治、通才教育、文体并重”的办学理念至今让人回味无穷;随着现代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城市的现代化转型,普通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休闲娱乐等日常生活也有了些许现代的味道。百年的中国近代史呈现出的是一幅新旧交织、中西杂糅的景象,中西古今新旧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很难划出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正因为处于一种由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的转型期,这一段历史又是异常纷繁复杂如万花筒般令人扑朔迷离,仅用一种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很难触摸这一段历史的真相的。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现代化史的研究模式开始在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领域中形成,在原有的革命史研究模式之外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人们不再仅仅从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抗、阶级斗争与暴力革命的视角来审视这一段历史。从现代化的视角出发,人们重新发现了过去被长期忽略掉的中国近现代史的许多面相,中国近现代史的面貌开始变得丰满起来,开拓了近现代城市史、区域发展史、思想学术史、观念史、日常生活史等新的研究领域。时至今日,人们对这一段百年历史的认识在深度与广度上比20年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也愈加接近历史的真实,研究的方法也从过去的宏大叙事日益走向实证性的具体而微观的个案研究。
本书的作者均为在高校或科研院所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研究的中青年学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曾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和专门史专业攻读过硕士或博士学位。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本书也是四川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人才培养成果的一次展示,反映了这些学子们求学的思考和研究的心得。书中所收录的30余篇文章分别从经济政治与国家变迁、思潮涌动与观念变迁、新旧教育与文化变迁、市民生活与社会变迁等方面,以具体而微观的实证性个案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认识,其中有不少个案研究成果是关于四川、贵州这些典型的内陆地区的,而这也是以往研究的薄弱环节,关于医疗卫生事业、饮食服饰、家庭社会问题等相关研究成果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四川大学学子对学术领域相关研究热点问题的关注。
编者
201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