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Erh-min Wang,“China’s Use of Foreign Military Assistance in the Lower Yangtze Valley,1860-186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二,台北,一九七一。
122董枢:《摇篮中的法租界》,上海通志馆期刊,创刊号。
123董枢:《摇篮中的法租界》,上海通志馆期刊,创刊号;徐蔚南:《上海在前期太平天国时代》,卷二,期二。
124董枢:《摇篮中的法租界》,上海通志馆期刊,创刊号;徐蔚南:《上海在前期太平天国时代》,卷二,期二。
125同①。
126Erh-min Wang,“China’s Use of Foreign Military Assistance in the Lower Yangtze Valley,1860-1864”,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Academia Sinica,vol.2,Taipei,1971。
127蒯世勋:《上海英美租界的合并期》,上海通志馆期刊,卷一,期三,第642~649页。又,A.M.Kotenev,Shanghai:Its Municipality and the Chinese(Shanghai 1927),p.29。
128蒯世勋:《上海公共租界扩充面积的实现和失败》,上海通志馆期刊,卷二,期三,第684页。
129A.M.Kotenev,Shanghai:Its Municipality and the Chinese,p.32。
130PRO,F.O.228/1098,pp.86~87。
131光绪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九日,上海道李光久所出示之公告,当时正式之中文本可见于PRO,F.O.228/1098,第91~93页。
132上海县续志。(上海,1918)。
133蒯世勋:《上海公共租界扩充面积的实现和失败》,上海通志馆期刊,卷二,期三,第697~698页。
134上海四明公所两次血案之略叙,参见上海通志馆期刊,卷一,期二,第385~405页;卷一,期三,第708~730页。
135董枢:《上海法租界的发展时期》,上海通志馆期刊,卷一,期三,第730~752页。
136蒯世勋:《上海公共租界扩充面积的实现和失败》,上海通志馆期刊,卷二,期三,第698页。
137外务部照复英使全文,载清季外交史料,宣统朝,卷一,第7~8页。
138此段申报评论,转引自上海通志馆期刊,卷二,期三,第704页。
139上海通志馆期刊,卷二,期三,第704~719页。
140吴仁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成都理工大学讲师;卢谦,厦门大学政治学院讲师。
14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0页。
142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26页。
143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97~298页。
144于右任:《于右任辛亥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218~219页。
145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50~252页。
146张难先:《中华民国政府成立》,《辛亥革命》资料丛刊第8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3页。
147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76页。
148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3页。
149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72~275页。
150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51页。
151汪朝光:《北京政治的常态和异态》,《中国近代史》,2007年第3期,第65页。
152梁启超:《论立法权》,《新民众报》,1902年第2期。
153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84页。
154梁启超:《梁启超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32页。
155吴贯因:《今后政治之趋势》,《庸言》,1913年1卷第17号。
156保罗·S.芮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0页。
157孙中山:《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84页。
158梁启超:《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2卷下册,北京:三联书店,1963年,第237页。
159梁启超:《梁启超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39页。
160丛进:《曲折发展的岁月》,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5页。
16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6页。
162徐德莉,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湖南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163罗志田:《济南事件与中美关系的转折》,《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洪岚:《济南事件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欧美外交》,《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164朱家让:《为日兵暴行敬告爱国同胞》,《民国日报·觉悟(副刊)》,1928年5月20日;翟凤阳:《济南日兵向我挑衅的几点意义》,《民国日报》,1928年5月8日。
165《日人之济南暴行观》,《时事新报》,1928年5月16日。
166《为济南日军暴行告日本民众》《对于日本社会民众党的希望》,《民国日报》,1928年5月8日。
167一辰:《我们今后的唯一出路》,《革命评论》,第六期,第44页。
168《日本准备大举侵略》,《申报》,1928年5月8日。
169黄季陆:《日本对华侵略的背景》,《东方杂志》,第二十五卷第十二号,第47~59页。
170刘侃元:《济南事件后日本朝野的对支态度》,《革命评论》,第八期,第1页。
171刘侃元:《日本对华的新侵略》,《革命评论》,第十一期,第11~16页。
172高桥平:《日本政党研究》,《革命评论》,第十六期,第17~25页;高桥平:《日本政党研究(续)》,《革命评论》,第十七期,第19~26页。
173《日军新来者两万人》,《大公报》,1928年5月12日。
174《对日经济绝交办法大纲》,收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61页。
175参见赵庆云:《“日本人民”与“军阀政府”的辨析》,《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76《刘峙总指挥报告日军继续杀害我军民情况电》,收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第148~149页。
177蒋介石:《誓雪五三国耻》(1928年5月3日在中央军校演讲),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十九辑,台北:正中书局,1957年,第1378页。
178《济南中日冲突案面面观(一)》,蒋永敬编:《济南五三惨案》,台北:正中书局,1978年,第91~92页。
179萧淑宇:《从济南事件回顾本党一年来的内政外交》,《革命评论》,第三期,第30~35页。
180马濬:《济南事件与我们的教训》,《革命评论》,第三期,第41~46页。
181许德珩:《目前最低限度的几个注意与要求》,《革命评论》,第二期,第5~9页。
182松子:《今后的外交》,《现代评论》,第七卷第一百七十八期,第2页。
183周鲠生:《革命的外交》,收入其同名文集:《革命的外交》,上海:太平洋书店,1929年,第1~11页(全文页码。后引同文内容准此,不另注)。
184周鲠生:《国民革命的国际关系》,见《革命的外交》,第14~19页。
185黄汉瑞:《革命的外交》,《革命评论》,第三期,第54~58页(全文页码。下引同文内容准此,不另注)。
186参见罗志田:《“有道伐无道”的形成:北伐前夕南方的军事整合及南北攻守势易》,《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187洗秋坪:《反日声中我们应注意到民众运动》,《革命评论》,第六期,第13页。
188胡镇遐:《国民党与民众运动》,《革命评论》,第十四期,第37页。
189存统:《反日运动与民众组织》,《革命评论》,第三期,第38~40页。
190存统:《反日运动与民众组织》,《革命评论》,第三期,第38页。
191蔡蕴之:《济案前途的推测与“国民团结自救”》,《革命评论》,第七期,第54页。
192存统:《反日运动与民众组织》,《革命评论》,第三期,第38~39页;一辰:《我们今后唯一的出路》,《革命评论》,第六期,第44~48页;张肇融:《今天国民党新生机》,《革命评论》,第七期,第48页;蔡蕴之:《济案前途的推测与“国民团结自救”》,《革命评论》,第七期,第54~55页。
193洗秋坪:《反日声中我们应注意到民众运动》,《革命评论》,第六期,第14页。
194《济南中日军冲突案面面观》,《国闻周报》,第五卷第十八期,第5页。
195《各团体积极反对日军暴行》,《民国日报》,1928年5月8日。
196一个党员:《党领导民众还是民众领导党?》,及陈公博的答复,《革命评论》,第三期,第60~61页。
197《李如璋等为反日出兵运动向市党务之建议》,《民国日报》,1928年4月23日,第1版;《市指委会工作猛晋》,《民国日报》,1928年4月26日,第3版。
198《中执委134次常务会议临时会议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四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85~197页。
199《昨日上海民众之反日运动》《对日经济绝交大同盟开会纪》,《申报》,1927年6月27日、6月29日,均第13版。
200《谢持来粤之最近谈话》,《革命评论》,第七期,第39页。
201钟华英,四川省机电管理学院讲师,史学硕士。
202(美)易劳逸:《蒋介石与蒋经国》,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
203刘健清等:《中国国民党史》。
204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1辑。
205秦孝仪:《中华民国经济发展史》。
206《新中国若干物价专题史料》。
207《新中华(复刊7:23)》。
208杨阴薄:《民国财政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9郭贵儒:《从繁荣到衰败——大陆时期的中国国民党》,北京:华文出版社,第392页。
210孟宪章:《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第337页。
211吴仁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成都理工大学讲师。
212(英)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陈体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10页。
213史学界有一些学者有这样的观点,即认为1860年是与1840年一样重要的年份,因为1860年后中国社会观念从此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参见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页。
214数据来源参见周东启:《从科学观的角度看洋务运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第6期,第57页。
215(美)费正清、刘广京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2006年印刷),第479页。
216(英)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陈体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14页。
217此部分参考了张锡勤的观点。参见张锡勤:《戊戌思潮论稿》,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11页。
218(美)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页。
219(美)R.K.默顿:《科学社会学》,鲁旭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40页。
220(英)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陈体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6页。
221参见周东启:《从科学观的角度看洋务运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第6期,第58页。
222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2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06页。
223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3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