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学者们回顾了中国农村改革30年的历程,总结了取得的成就及其成因,展望了未来改革的方向。
(一)中国农村改革的阶段
大多学者将中国农村改革划分为三个阶段,但也有学者将其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研究。
蔡昉指出,从1978年这个标志性年份开始到现在,农村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年到20世纪80年代的大部分时期。这个阶段的主要改革内容是实行家庭承包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以及改国家统购制为合同定购制等一系列农产品收购制度的改革,从价格上对农业生产进行激励;第二个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整个90年代。随着农村第一步改革效应有所减弱,农村劳动力开始了大规模转移和跨地区流动。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出台和试验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措施,做出了有利于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努力。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终究要受到传统城乡关系格局的制约。第三个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实行“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发展阶段。
李周按照农村改革目标的变化,也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改革,旨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增加农产品供给,解决农民普遍贫困和国民的食品供给不足。具体措施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消除农产品价格扭曲。第二阶段的改革,旨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体制转型。具体措施是培育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第三阶段的改革,旨在调整国民经济分配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具体措施是实施村民自治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参与式管理制度等。
孔祥智等则认为,我国的农村改革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78—1984年,1985—1991年,1992—1997年,1998年至今。第一个阶段是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重构农村微观经营主体;第二个阶段是进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第三个阶段,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的提出,强调土地承包经营的稳定性,稳步推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流通体制改革;第四个阶段则是实施城乡统筹战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时代的到来。
(二)农村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意义
1、农村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
李周认为农村改革取得的成就表现在:第一,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增长加快;第二,农村产业结构转换速度明显加快;第三,农产品的商品率大幅度提高;第四,农产品短缺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第五,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演进方向越来越清晰。439韩俊把农村改革的主要成就分为八个方面:一是突破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二是突破统购统销制度,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三是突破单一的集体所有制结构,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四是突破单一的农业结构,形成了全面发展的农村经济结构;五是突破了农业封闭发展的格局,农业全面融入世界贸易体系;六是突破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不合理限制,形成了农村劳动力在城乡和地区间全方位流动的新格局;七是突破农业税制度,国家对农民实现了由“取”向“予”的重大转折;八是突破国家对农村的直接控制,农村治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2、农村改革的意义
蔡昉指出,农村改革既是中国整体经济改革的时间起点,也是其逻辑起点。中国改革的渐进性特征、内在的逻辑推进过程和利益博弈关系,都已经蕴涵在农村改革之中。441王郁昭也指出,农村改革的伟大意义在于推动城市和整个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打破了城乡二元体制的障碍,推进了民主政治的进程,对国民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中国农村改革的经验总结
第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韩俊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农村改革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蔡昉也认为,从农村改革的经验来看,决策者要过解放思想这一关非常重要。
第二,要尊重农民意愿和农民的首创精神。孔祥智等认为,农村改革带给我们最宝贵的经验就是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韩俊也认为,坚持尊重农民的意愿、选择和首创精神,是中国农村改革不断推进和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李周等也强调农民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主体,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肯定了农民在推动农村改革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三,应采取渐进式改革为主的方式。孔祥智等提出,应采取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相结合,以渐进式改革为主的方式。蔡昉也指出,改革必须坚持步骤上的渐进性。
第四,坚持农村改革的市场取向。韩俊指出,要坚持农村改革的市场取向,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孔祥智等还强调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第五,农村政策的出发点应建立在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上。韩俊指出,把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的各项农村政策能够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应该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戴思锐也指出,任何有利于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变迁,都会带来有益的连锁反应。
另外,韩俊还指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农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以及重视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和繁荣也是农村改革30年得出的经验。
(四)深化农村改革的问题与方向
1、“三农”问题仍未根本解决
虽然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当前农村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陆学艺认为,我国农村已经进入建国以来第三个黄金发展期,农村农业形势很好,但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来看,三农问题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仍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头号问题。444孔祥智等也认为,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仍需继续加强。我们正在迎来农产品的高成本、高价格时代,这预示着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即由10年前的“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向“基本平衡,长期短缺”,或者是“紧平衡”转化,这一转化要求我们必须打好基础,迎接这个农业和农村发展新阶段到来的挑战。
韩俊认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的深层矛盾和问题主要有:第一,农业发展呈现供求偏紧、价格整体攀升、对国外资源和市场依赖程度提高的新格局,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第二,农村劳动力供给已经进入结构性短缺的新阶段,农民兼业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不断加深;第三,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建立城乡平等的制度体系的要求日益迫切;第四,农村社会结构进入加快转型新阶段,兼顾各方利益和搞好社会管理难度加大。
2、深化农村改革的主要方向
第一,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宋洪远指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成功地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支撑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它是农村改革30年最重要的制度成果,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李周进一步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业增长的作用趋于递减,需要进一步完善。孔祥智等还认为,应该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农村微观主体的构建,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第二,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陆学艺认为应该改革现行的土地制度,使农村产权制度明晰,使农民有自己可以支配处置的固定资产,可以获得财产性的收入,可以作为参加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成本。但这样一件根本性的大事,需要从长计议。韩俊也指出,未来要完善农村土地法律和政策,保护农民土地权益。这包括赋予农民永久性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公平合理补偿机制、改革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
第三,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蔡昉也认为应该进行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韩俊也指出,要合理调控粮食市场,防止国内外粮食价格差距过大。形成合理的粮食价格对农民增收的效果要比增加政府补贴好的多。
第四,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农村金融服务薄弱,已经成为阻碍农村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未来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李周指出,农村金融发育滞后,农户和农村企业可获得的金融服务越来越少,亲戚朋友之间的借贷仍是农户的主要融资渠道,应该尽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宋洪远、陆学艺、孔祥智等、蔡昉、韩俊也指出,放松农村金融监管,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对下一步农村改革非常重要。
第五,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陆学艺指出,农村的二次改革要改革财政体制,要使财政真正向农村倾斜,完善现行的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体制。李周也指出,社区性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组织乏力,导致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乡镇财政收入主要用于管理者和教师的工资性开支,缺乏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农村生态保护所需资金也难以列入预算。孔祥智等也指出,要以建立健全农村公共财政体系为中心,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
第六,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宋洪远指出,应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切实解决阻碍城乡统筹的体制性因素。韩俊也指出,应强化统筹协调,形成推进农村改革的整体合力。陆学艺也认为,从经济社会结构层面来认识,三农问题说到底是结构问题、体制问题,必须从改革“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城乡体制层面才能得到解决。
第七,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蔡昉指出,要完成城乡之间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一体化。户籍制度仍然是妨碍劳动力流动的最大制度障碍。陆学艺也指出需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