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2007年的经济研究热点,2008年的经济理论研究就总体而言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第一,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要进展。2008年在2007年研究的基础上继续丰富和深化
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主要表现在:(1)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做出实证解释。依据由不同动力引发的经济发展,我们可以把经济发展分为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两种基本类型。从需求拉动型经济发展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拉动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驾马车,即消费、投资、出口。从供给推动型经济发展来看,也包括三个方面的推动力,即要素供给、结构供给、制度供给。从已有的文献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通常被解释为供给推动型的经济发展,只是在制度变迁、要素投入和结构优化三方面寻求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这方面有价值的研究在于把经济发展阶段引入分析框架,试图寻求不同阶段的主要发展动力。(2)对供给推动型经济发展做出了细化研究。一是在制度因素中引入环境管制、地方官员任期等,从而构建了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以及解释了中国地方经济发展的特殊动力机制。二是在要素投入中除了继续探讨土地、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外,又引入了文化、教育等要素。文化作为一国的软实力,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统计显示:现代经济的发展,人文因素在经济增长方式中已占有50%以上的份额。这样,我们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于文化生产力的竞争。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来源,因而教育就应纳入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此外,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有限性的约束,破解资源约束的理论与政策就深化了要素推动型经济发展的研究。(3)对需求拉动型经济发展做出了细化研究。一是从总体上探讨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协调拉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二是从投资与消费失衡的原因中探求投资与消费的协调,从而为扩大内需找到新的动力方向。三是从内需与外需失衡的原因中把握国内外的平衡,探求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2007年达到了67%,从而外贸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超过了1/3.中国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说成为对外依赖型经济。世界金融海啸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是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极好提醒。
第二,三农问题研究的主要进展。2008年对三农问题的研究相对于2007年而言发生
了较大程度的转换,重点主要集中在:(1)对构建农村金融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一是从金融排斥性、农户融资需求和行为实证考察的视角,证明了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的失衡;二是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历史逻辑的梳理,从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小额信贷、工商资本参与等多层次构建农村金融体系,而且提出新的农村金融体系应该是“普惠型”的;三是在对农村小额信贷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展业务、优化激励等政策建议。(2)对农村合作社进行了深化研究。2008年在2007年的合作社制度探讨和韩国、印度等国合作社经验借鉴的基础上对农村合作社做出了如下深入研究:一是对农户参加合作社的需求或意愿进行实证分析,并找到其影响因素,从而为要不要建立合作社、什么时候建立合作社、建立什么样的合作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因为合作社毕竟是农民自愿参加的自我组织;二是对已有农村合作社的治理机制及其绩效做出评估,进而提出进一步优化的建议;三是通过案例分析,对新一代农业合作社做出设计。(3)对财政支农的深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目前财政支农的能力、绩效做出评估,以及厘清影响财政支农资金运行的因素,为财政支农的进一步优化指出方向。(4)对三农问题的应急研究。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严重对影响,应急研究也就成为三农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例如,针对食品安全事故而进行的农产品安全研究;针对猪肉价格上涨而进行的农户养猪行为分析;针对经济下滑导致的大批农民工返乡而提出的农民工回乡创业思路等等。此外,2007年重点分析的工业反哺农业问题在2008年则很少涉及。
第三,货币政策问题研究的主要进展。(1)针对我国2008年上半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以及伴随着物价的过快上涨和流动性过剩,进一步探讨货币政策对治理通货膨胀和流动性过剩的有效性。在研究中虽然学者们都运用实证分析和数据支持,但却得出了有效和无效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甚至提出了继续实施上调利率的货币政策恐将有害无益的观点。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对2008年上半年通货膨胀的性质认识存在分歧,有的学者还发出了是通货膨胀还是滞胀的疑问。(2)从开放经济的新视角构建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分析框架。(3)强化了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关性的实证研究。但是,从统计样本期刊发表的文献来看,对2008年下半年发生的货币政策转向却表现出了集体失语,没有对货币政策转向的及时性、有效性等问题做出分析,显示了货币政策研究严重脱离实践的发展。
第四,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进展。(1)对我国经济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进行了多层次、多视角的系统总结,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2)对国有企业改革做出了新的探索。从统计样本期刊发表的文献来看,国有企业改革的论文占有较高的比重,显示了国有企业改革仍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课题。学者们从国有企业目标、绩效、治理结构、地方国有企业并购、国有资产管理、“分享制”、主辅分离改革、社会责任等视角对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做出了新的设计。
第五,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的主要进展。(1)在二元经济的理论框架中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做出了系统分析,不仅运用实证分析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做出了解释,而且还从财政保障、贫困救助、加快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建议,并设计了缩小城乡差距的优先次序。(2)深入到初次分配层面探讨公平分配的实现。学者们从企业利润侵蚀工资、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等方面揭示了我国初次分配中存在着严重的分配不公,而实践证明由此造成的收入差距单纯依靠再分配是不可能解决的,这就必须把公平分配的调节制度延伸到初次分配领域,甚至提出了以初次分配为重点架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