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新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实践中的外包和FDI的大量出现要求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以更好地解释贸易和投资模式的变化及跨国界的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经济学家把研究的中心集中在单个企业的行为选择上,运用产业组织等经济理论和企业的异质性解释企业的国际化选择,这被称为新新贸易理论,以区别于传统的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这一理论仍是目前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前沿。赵君丽等从两个方面对新新贸易理论的研究进行了评述:一方面是国际进入决策,即企业是选择仅在国内生产、既在国内生产又出口、还是既在国内生产又进行国外直接投资。在国际进入决策中,经济学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企业的异质性在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异质性表现为生产率的不同,生产率高和最高的企业选择FDI,中等生产率企业选择出口,低生产率企业选择在国内生产,生产率最低的企业退出市场。另一方面是国际化决策,即企业如果选择国际化,那么是选择垂直一体化、外包、还是战略联盟或项目组织等形式。用产业组织理论(包括交易成本理论、契约理论、产权理论等)来解释企业的外包和一体化的选择成为当前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解释要素禀赋与产业结构时序变化的理论,拓展于静态HO模型,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谭裕华等根据动态比较优势来源对该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分别从要素积累、技术创新、公共产品与规模经济四个方面的新进展进行了文献综述,并提出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正处于全球化浪潮中,国际贸易与投资对产业结构的支配力量越来越大,开放经济中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已成为制定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三)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理论
吴建功认为,我国学者从主体论、过程论、方法论、系统论等方面初步奠定了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为该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还存在一些亟须克服的问题:理论研究不够全面和深入、理论研究与实务研究联系不密切、研究方法显得单一、研究队伍有待加强。同时,他提出在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方法上,应突出系统研究的方法、强调过程研究的方法、注重比较研究的方法、重视理论模型的国际贸易化;在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内容方面,提出了一些亟须讨论的问题:如风险形成的机理、外部风险因素与外贸主体内生风险因素的关联性、风险管理的原则、风险监控机制、风险快速反映系统、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等。
(四)要素禀赋理论
随着产业内贸易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成分,要素禀赋理论是否依然是国际贸易的基础,以及在规模收益递增的环境下,传统贸易理论的四大定理是否依然成立等问题尚无定论。吴俊等沿袭Ethier(1982)的建模思想,建立了一个包含规模收益递增的2×2×2国际贸易理论模型,讨论了在存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要素禀赋对国际分工与贸易模式的影响,以及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决定因素,并对产品转换曲线的形状和要素禀赋理论的四个基本定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Ethier(1982)的观点基本正确,即在存在规模收益递增的情况下,尽管需要做一些修正,但要素禀赋理论的四大基本定理仍然成立;并且得出一些新结论,尤其发现即使在两国完全专业化分工状态下,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依然成立。规模收益递增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是国际要素流动的一个补充。
(五)最优贸易理论
宋泓通过对比较优势的研究,对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得出的基本结论和启示是:(1)理论上,最优的国际贸易格局是指这样一种贸易局面:没有任何其他的贸易格局可以进一步增加双方的收益水平,整个世界的生产和福利水平达到最高。最优贸易模型分析发现,按照相对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并贸易后双方的工资率水平相等时的贸易格局是一种最优的贸易格局。(2)比较优势既不是最优国际贸易格局实现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而相对绝对优势却是必要条件之一。(3)技术水平相近、发展水平相当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分工最有可能实现这种最优分工格局。最优贸易理论也就为技术水平和工资率水平相当,或者资源禀赋相似、消费结构类似的发达国家之问的巨大贸易流量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4)最优贸易模型为多边贸易、双边贸易协定以及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5)从单个国家的角度来看,要参与和实现最优国际贸易格局,首要的条件是要在合适的产品上建立(相对)绝对优势。这种产品选择,不仅要考虑生产和技术上的因素,更要考虑对于该产品的消费支出比例是否和本国的规模相适应。
王根蓓发展了一个关于由本国企业组成的中间品策略性采购联盟与外国垄断性供给者进行集体谈判的Cournot-Nash二元寡头模型。该模型以中国的制造业外包服务,即出口加工贸易实践为基础证明:(1)当本国与外国的中间品与最终产品的互补性贸易复杂化了彼此间的经济与贸易联系时,本国政府贸易政策的调整对中间品的协商价格、数量以及相关的福利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它们依存于本国采购联盟的偏好、最终产品需求曲线的弹性与曲率、外国企业的技术以及生产专业化程度。(2)政府贸易政策的干预功能与企业策略性联盟的自主调整功能存在重叠与冲突。其政策含义则是:在应对重要中间品的国际供给者市场垄断控制力的挑战中,或者强化由采购联盟为代表的行业协会功能,弱化政府的贸易干预功能,或者协调两者的行动方向。政府贸易政策的调整方向应当同中间品采购联盟的偏好与目标保持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