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6辑
32080100000056

第56章 对外经贸关系的发展研究

(一)中美经贸关系

周世俭等认为,2007年中美经贸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人民币汇率、产品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和贸易逆差等方面。2008年美国经济陷入低迷,中国的对美出口出现了大幅下降;与此相反,美国对华出口不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继续较高增长。这将有助于缓解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也将有助于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反弹,从长远看也有助于中美经济贸易合作更加互惠互利、迅速发展。

高洁等认为,中美贸易之间产生了令一般人难以理解的“贵买贱卖”现象。从表面看,中国保持人民币稳定是不愿高价向美国出售商品或是向美国“贱卖”商品,但实际上,由于货物贸易中人民币与美元汇率波动的风险完全由中方承担,人民币升值会造成企业创汇的人民币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降的缘故,并不存在不愿人民币升值而非要向美国“贱卖”商品的问题。

钱学锋等总结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两个结构性特征:一是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日益扩大同时伴随着中国对东亚主要经济体贸易逆差的扩大以及美国对东亚主要经济体贸易逆差的减小;二是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结构主要体现为中国在初级产品上为贸易逆差,而在工业制成品上为贸易顺差,美国的情形则恰恰相反。综合考察并实证检验了中国对美出口贸易的垂直专业化比率中来自东亚主要经济体进口的中间投人品比重以及美国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与其母公司的公司内贸易对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影响。并认为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确反映了新的国际分工背景下东亚作为一个整体对美的产业链效应,并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为“美一美”贸易不平衡。因此,不能仅就中美贸易不平衡的表象来理解中美在贸易中的利益。实际上,中美都从双边贸易中获得了相应的利益,特别是由于中国在新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更多的利益则被以美国为代表的跨国公司所获取。此外,由于中美贸易不平衡所形成的特定国际分工背景,这也意味着仅仅依靠迫使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单边手段,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现有格局的。

(二)中日经贸关系

赵晋平提出,中日双边贸易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双边贸易规模继续扩大,我国对日逆差可能进一步增加;二是对日贸易增长慢于中国外贸平均增长水平,日本作为我国贸易伙伴的重要性将略有降低;三是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趋势加快,对日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比重将继续提高;四是中日之间的经济互补性长期存在,中国的比较劣势将有所缩小。他认为合作与互利互惠是今后中日经贸发展的主流,但随着双边经贸关系的逐步扩大,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矛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中日双方在全球商品市场的竞争关系日益明显;中国产品整体仍然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位置,与日本存在较大差距;中日在获取资源领域的竞争程度可能超过工业品的市场竞争;中国将面临来自日本更为强烈的知识产权保护压力;中日间贸易摩擦甚至可能上升为宏观经济政策层面的摩擦。因此,中国应倡导新的合作原则,将深化合作作为对日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坚持对话与交流,表达中方关切与主张;加快结构调整,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风险防范能力。

(三)中朝经贸关系与东亚区域合作

中朝经贸关系是东亚区域合作的组成部分。中朝两国进一步发展经贸关系、加强双边的合作力度,有着经济、政治及外交等方面深远的战略意义。吴德烈从地缘层面和经济领域阐释了双边合作的意义,提出图们江区域开发同中、朝经济利益紧密关联。针对朝鲜国内经济的最新发展动向以及经济革新与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解析了中朝经贸关系:中国是朝鲜对外贸易的稳定对象国;对朝投资合作日益升温;优势互补、发展边境贸易。同时对中朝经贸关系与东亚区域合作的发展提出相应的意见:建立新形势下的“信赖”关系;扩大对朝采矿业的投资合作;加速东亚次区域经济开发的步伐;开拓对朝农副产品深加工机械市场;以补偿贸易方式在朝发展燃料乙醇项目。

(四)中国新西兰经贸关系

李丽认为,从贸易商品结构来看,中新两国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新西兰农牧业较发达,农产品贸易是中新贸易的主要内容。中国的制成品、新西兰的农牧产品具有各自的相对优势,双边贸易呈现出显著的产业间贸易特征。中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但缺乏资源,新西兰自然资源丰富,拥有某些重要的工业原料,两国的产业可构成垂直型分工体系。因此,中新建立自由贸易区,有利于充分发挥两国的比较优势。同时从贸易规模的影响看,两国各自的进出口在贸易创造效应下均会显著增长,两国贸易平衡及贸易条件呈现反向变动。中国农产品、奶产品、畜牧业、动物肉及其制品等会受较大冲击,是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对薄弱产业,而新西兰在这些产业上的出口,明显存在进一步扩张的潜力。中国各产业的产出水平不会受到太大影响,而新西兰各产业的产出变化相对明显;新西兰所受经济影响要大于中国所受经济影响。

(五)中印经贸关系

万广华探讨了中印之间以及中印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结果表明:一是印度在第三方市场,尤其在服装、纺织品和皮革制品等方面,面临来自中国的强烈竞争;二是中印之间的贸易增长具有一定潜力;三是中国在中等技术行业对东亚各国、美国和大多数欧洲国家构成威胁,而印度主要对周边的南亚国家构成威胁;四是在贸易的互补性方面,中国和印度大幅上升的进口为美国、欧洲和东亚一些国家,尤其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的出口提供了扩张的机会。同时认为中国的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技术密集型和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份额在增加,这表明从长期来看,由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带来的挑战将会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