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6辑
32080100000057

第57章 对外贸易中的三次产业

(一)农业贸易领域

何树全基于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提供的HS1996的数据,计算了2001-2005年中国农产品的对称显示性比较优势(RSCA)指数。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中国农产品的R SCA部门分布及其演变,以及部门内分布的跨时期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绝大多数农产品不具有比较优势,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农业贸易模式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但是出现了一些值得令人关注的变化,即中国农业的总体比较优势呈下降趋势,更多的农产品不具有比较优势,部分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具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王晶指出我国农产品存在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并存的现象,整体产业内贸易水平比较低;在农业内部占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比重大的农产品种类,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而占进出口额较小的农产品种类,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增量主要来源于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的增量主要来自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这是由于我国主要向发达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而从发达国家进口高附加值的农产品。

张海森分析了中国与东欧农产品贸易的现状:从贸易规模看,2007年的贸易额是2000年的3.8倍,中国一直处于顺差地位;从市场分布看,中国对东欧的农产品进出口都较集中,波兰是中国在东欧的的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国和进口国,罗马尼亚和捷克分别是中国在东欧的的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市场和进口市场;从贸易品种看,主要集中在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经济规模、人口规模需求结构对中国与东欧的农产品贸易具有促进作用,而自然地理和经济因素以及欧盟东扩的政策因素不利于中国与东欧农产品贸易的扩大808.

农业谈判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来自市场准入和国内支持两个议题。赵文等认为农业优势国家的国内支持抵消了相当一部分进口国对农业的保护,扩大了生产和贸易量,某种意义上部分地还原了自由贸易的格局,从而使得国际农产品贸易呈现次优状态。因此,削减此类国内支持不仅可能会减少进口国和竞争国的利益,也可能会给世界的经济福利造成损失。并由此认为作为享受国内支持的农产品进口大国,中国在WTO农业谈判中不宜过多关注国内支持方面的改革方案。

(二)工业贸易领域

以国际产品内分工为基础的中间品贸易日益盛行,并成为当今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特征之一。宗毅君分年度、分行业测算了连续14年我国工业行业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程度,并实证研究了其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显示:国际产品内分工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工业各行业进出口贸易额的增长,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贸易顺差的增长。另外,垂直专业化比重(VSS)的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工业行业贸易顺差的增长。

夏绍模等分析了我国现阶段钢材出口的特征:近一年来钢材出口阻力陡增,出现负增长趋势;钢材出口的品种以低端产品为主,附加值较低,高端产品仍需进口。我国钢材出口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产能过剩、竞争加剧、贸易摩擦频繁;出口国别相对集中,给输入国的钢铁产业造成压力,容易诱发贸易摩擦;产品质量与国外先进水平有差距、贸易竞争力不足;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显著上涨、成本上升;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频出、初级产品出口无利可图。因此,我国应积极应对贸易摩擦,主动寻求世贸规则保护;加强经营管理、扩大海外投资、回避铁矿石价格风险、扩展出口区域;积极稳妥地削减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促进钢企并购、提高产业集中度、扩大规模效应;加大研发投入、提高钢铁产业技术经济指标、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

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裴长洪指出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首先是从进料加工在整个加工贸易中比重的上升和来料加工贸易比重的下降起步的,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长期来讨论加工贸易发展,特别是转型升级时忽视了这一点。当前制约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因素有:加工企业的技术基础、思维定势,领导厂商的战略控制,关键技术与知识突破的瓶颈,劳动力供给条件,相关产业配套能力,加工贸易相关政策,科技体制障碍,外资的主导,加工贸易准入标准,加工成本优势等。我国对加工贸易政策着力点应主要包括:对加工贸易实行地区差别化政策应更有力度,鼓励加工贸易的国内产业配套,创造加工贸易高级形态生成的配套条件,兼顾“两岸四地”的利益关系。

(三)服务贸易领域

1、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陈宪等总结了国际服务贸易最新发展趋势:国际服务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国际服务贸易结构加速调整升级,国际服务贸易的区域性不平衡继续存在,全球服务外包迅猛发展,通过商业存在实现的服务贸易规模日益扩大,跨国并购业务向服务业集中的趋势不断增强。分析了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与国际竞争力,指出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度比较低;国际市场占有率很小,整体服务出口规模与中国的经济实力相比仍然较小;与其他经济体相比,中国服务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偏低,与货物贸易的发展很不平衡;比较优势指数为负值,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仅为0.5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还非常薄弱。

赵放、冯晓玲对二战后美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过程所进行的阶段划分及相应的结构特征分析:(1)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传统的服务贸易占据绝大部分比重;(2)20世纪80年代,传统服务行业整体比例下降,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新兴服务行业增长显著;(3)1990年以来,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密集型的现代服务贸易发展最为迅速。使用RCA和TC指数,在服务贸易总体和分行业的两个层次上,将美国同欧盟、日本的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美国作为世界上服务业最发达的国家,其服务贸易不仅总量大,而且结构合理、增长势头强劲,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突出。可以预期,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的服务贸易还会维持目前的高速增长,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也会日益显著。

2、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其原因

程大中基于1997-2005年的面板数据对中美两国服务部门产业内贸易的水平、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在此期间中美服务部门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高达0.7957,以MIIT指数衡量的中美服务贸易的增长是产业内贸易型的。从分部分看,“客运服务”、“旅游”、“其他运输服务”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最高,但“金融服务”、“教育服务”、“商务服务、专业服务和技术服务”、“建筑工程咨询服务”以及“专利权利和特许费”等部门或项目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最低;产业内贸易水平上升明显的服务部门较少。两国在市场规模以及经济自由化程度方面的差异并未妨碍两国服务部门的产业内贸易,在影响因素中,人均收入水平差异和市场规模差异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陈宪、殷凤认为,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低级化,服务贸易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劳动或资源密集型行业,与世界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不一致,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的比重严重偏低,劣势非常明显,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与部分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和新兴市场国家相比(如韩国)也有较大差距,显示出极弱的竞争力。中国竞争力低下的原因:(1)当前我国仍处在工业化中期,经济增长还主要依靠制造业;服务业尚未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规模较小、比重偏低、结构失当、供给能力有限,这大大限制了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空间。(2)服务业开放时间短,开放程度低,遏制了中国服务业国际化的步伐。(3)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带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4)服务业垄断依然严重,竞争不充分,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活力。

刘海云、余道先认为,中国的服务贸易表现出总量增长、逆差扩大和结构失衡并存的特点。服务贸易结构性失衡突出表现在:服务出口主要依赖于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新兴服务业出口比例很小;传统服务进口变化不大,新兴服务进口增长迅速;传统服务部分贸易顺差增加,新兴服务部门贸易差额分化。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的矛盾。

3、对外贸易中的服务外包分工

陈咏梅认为中国吸引外包具有劳动力、基础设施建设、研发投入等要素优势。发达国家和地区是主要服务外包输出地,而发展中国家是主要的服务外包业务承接地,其中亚洲是承接外包业务最多的地区。外包范围可按部门如制造、零售、金融等纵向分解,也可按工作性质和功能进行横向分割。中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供给,因此在后勤和客户联系这两项服务外包业务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曾铮设定了一个三锥“零散化”离岸生产成本模型,并以美国对中国和印度离岸外包活动为例进行经验研究,提出生产要素成本和外包交易成本仍然是影响美国对外离岸外包决策的主要因素,成本因素和宏观经济环境对中国承接国外离岸外包数量的影响大于印度;同时,中国和印度在承接国际外包活动中存在竞争关系,但两者吸引“外包”的优势重点不尽相同;中国主要以相对生产成本价格等经济基本因素为吸引力,而印度主要靠教育水平等经济动能因素。由此可见,直接降低生产总成本以及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和通讯技术进步间接降低生产总成本,将是中国实现承接更多国外离岸外包工序的主要决定因素。

钱永铭认为,在服务外包的协议交易和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知识产权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服务外包中的商业秘密保护,服务外包合同执行过程中产生的知识产权归属和知识产权的国民待遇。并就加强服务外包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提出:针对企业的业务特点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并要开展培训以增强全员职工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建立相应的保密制度。

4、发展服务贸易的政策与战略

陈文玲认为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选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研究制定更高水平的全国和地方服务贸易发展规划,将服务贸易作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加快贸易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工作任务。二是根据贸易结构调整的需要,研究制定更优化的服务贸易指导目录,突出本地特色,立足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三研究制定更为开放的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境外服务贸易集群或合作区,有序促进自然人移动模式下的服务贸易出口,加大高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业贸易在国外提供服务的能力,鼓励优势企业到境外设机构。四是研究制定更有力的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具体政策:进一步扩大税收优惠政策,实行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城市规划和土地政策,加大金融、财政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实施品牌战略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同时,还应抓紧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工作。

姜义茂提出,把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战略重心放在解决服务贸易发展的关节点上,这是推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据此应实施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战略实施的三个阶段为:第一阶段,从现在起在到2010年,打基础阶段;第二阶段,从2010年到2015年较全面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从2015年到2020年,全面发展阶段,形成以国内为依托、以国外为前沿、全纵深的国内外大布局。战略主要举措为:在战略第一、二阶段,暂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四类18个战役性项目(主要分为基础项目、推进项目、助推项目、保障项目)作为部分任务,为达成战略目标和设计整个战役任务提供一个基本思路。

5、服务贸易的相关理论讨论

江维借鉴新增长理论中的研究与开发模型——将资源分配到两个生产部门——讨论内生要素动态变化的分析方法,针对资源在对外贸易的货物生产以及服务生产这两个最终产品部门之间的分配建立模型,分析了在不同的现有服务贸易规模影响状态下,服务贸易的动态变化:第一,当服务贸易现有规模呈现报酬递减时,服务贸易的增长率会在长期内呈现稳定均衡,增长率无波动。第二,当服务贸易现有规模呈现报酬递增时,表现为随时间推移,服务贸易增长速度会逐步增大。第三,当服务贸易现有规模报酬不变,同时投入要素增长率为正时,服务贸易发展类似于第二种情况;若投入要素随时间不变动,即其增长率为零时,服务贸易增长率不变。因此,准确了解服务贸易的规模报酬状况,是分析市场发展战略的关键。结合模型,认为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状况是正呈现出规模报酬递增的状态但仍表现为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特征。

蒙英华、黄建忠认为,在制定服务贸易政策时,政府往往忽略服务贸易提供模式之间存在的交互效应,从而导致贸易政策的效果产生偏差。他们通过1986-2006年美国服务贸易出口数据对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模式之间的交互影响进行实证检验,以及采用脉冲响应、方差分解技术剖析了不同服务贸易提供模式之间交互影响的变动规律及其贡献率的大小。检验后发现:第一,跨境支付、商业存在两种提供模式都同时会对境外消费提供模式产生明显影响;这两种提供模式之间的相互影响也非常明显;商业存在与自然人流动之间存在比较弱的相互影响;跨境支付与白然人流动相互之间以及自然人流动与境外消费相互之间没有直接影响。第二,通过对具有强、弱因果关系的提供模式变量组进行单位根、协整检验后发现,具有因果关系的服务贸易提供模式之间都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第三,服务贸易4种提供模式的相互影响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