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与金融支撑体系构建
32085900000010

第10章 CAFTA框架下推进中国与东盟经贸发展的总体对策

我们需要充分意识到,中国与东盟经贸发展,不仅在中国与东盟建设战略伙伴关系中居先导地位,直接影响到中国与东盟之间关系的发展,而且它还关系到中国外交、对外开放和对外经贸的大局,也关系到我国如何更有利地解决好台海问题。对此,有必要在CAFTA框架下从整体上分析影响中国与东盟经贸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7.1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有利因素

由于东盟国家之间已经建立了AFTA,因此,考察东盟与中国的双边贸易关系发展趋势,作为影响CAFTA进程的基础因素就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从2003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双边的贸易量发展很快,随着该贸易区在2005年的全面起动而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我们相信多方面的市场扩展效应会逐步产生,市场会不断扩大。

7.1.1 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

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正好可以弥补新加坡等东盟国家较先进,但市场规模狭小、无法适应巨大生产能力的弱点。中国是一个大国,按照库兹涅茨的考察,大国产业结构变动较小国平稳,产业结构在某一时点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容易同时找到像新加坡这样较先进的国家以及以越南为代表的后进国家产业结构互补的情况。中国和东盟都可以利用这种产业结构阶梯形差异发展贸易,积累比较优势,提升各自的禀赋结构和产业结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于2006年10月9日在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上说,按现行汇率计算,预计2010年中国GDP将达到3.2万亿美元,人均GDP将达到2400美元。商务部部长薄熙来预计我国到2010年的进口额将突破1万亿美元。根据跨国投资的理论,中国人均到2010年能达到2400美元的话,已经接近到境外投资的第三个阶段(2500美元)的水平。特别是中国对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建设采取了积极的态度,随着与更多国家签订该协定,将对中国市场产生更大的效应。因此,中国市场不但会加快,而且对中国-东盟大市场扩大产生的效应是最大的。

7.1.2 中国在高新技术开发方面具有优势

虽然中国的教育普及程度不如东盟某些国家,但在科技人员的绝对数量上,中国却居世界的前列,在某些高科技领域如航天、生物技术、超导技术和激光等高新技术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可以向东盟国家提供不同层次的自立技术,尤其是其中的实用技术。加上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充分的科学与技术支持必将推动自由贸易区伙伴国将贸易积累转化为产业高度化的动力。其它的优势还包括地理位置的接近和交通费用的节省,以及中国和东盟国家相似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等等。总之,只要中国和东盟诸国充分利用静态比较优势获取增值利益,使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资本和技术,促进本国产业结构向高加工度化、高技术集约化的升级,就有可能在自由贸易区内延续赤松要所描述的“雁行形态”的产业结构演进模式。

7.1.3 中国与东盟产业结构具有梯度差异和互补性

中国和东盟国家的产业结构具有梯度差异性。新加坡的工业化水平较高,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国水平次之,与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相当。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产业结构正处于升级的阶段。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水平较低,第二产业薄弱,有很大的发展的空间。这样就形成了梯度差异,大致分为三级。

很多人担心的是中国与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四国之间的贸易,因为它们的经济结构有雷同的现象。但如果对产品进行细分,就会发现上述各国之间的产品结构的互补性也很明显,也存在一定的比较优势,如马来西亚,在机械与交通设备等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优势,仅次于新加坡,高于其它国家。此外马来西亚的机械电子产品占出口产品的五成以上。而中国在机电产品、家电产品和一些信息产品方面具有优势,可以替代日本、韩国等国家向东盟出口。如前所述,中国、东盟在农业、服务业、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互补性也很强。如就大米来说,泰国的大米和中国的大米是不同的品种,只有越南生产的大米与中国相似,虽然近年越南成为非常有竞争力的大米出口国,但中国并不大宗出口大米。就自然资源而言,中国经济发展形成的巨大的资源缺口对东盟的丰富的自然资源的需求会使双方产生更加紧密的合作。

7.2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制约因素

7.2.1 产业结构的相似性和竞争性

有观点认为,中国和东盟产业结构存在相似性和同构性出口产品的竞争问题,已不是问题,进而认为中国和东盟经济结构的相似性和竞争性不再成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从国际贸易的实践和理论发展来看,产业内贸易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国际贸易新理论的出现,解决了长期以来国际贸易现象中令人困惑的问题,即为什么全球3/4以上的国际贸易额发生在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生产要素比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在要素资源禀赋差异最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现实。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产业内贸易理论并没有否认比较优势理论的存在,相反,它是在承认比较优势的前提下产生的。就贸易而言,产业结构的相似性仍然是制约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建立在低水平上的相似性。

从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国情来看,无论是从资源存量和经济结构,还是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双方非常相似。就经济结构而言,在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彼此重合度较高。从东盟和中国近年来出口商品的构成来看,农、矿、水产品以及服装玩具之类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品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出口市场都集中在美国,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双方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在“蛋糕”一定大的情况下,中国占有的市场份额大了,就意味着东盟市场份额的变小。当然经济发展水平和出口结构的相似性本身并不必然构成合作的障碍,问题是中国与东盟这种相似性是一种低水平的相似性,这限制了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有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与东盟之间建立双边贸易体制的经济收益并不乐观。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的冲击下,中国和东盟各国都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问题。而二者又都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甚至是劳动力剩余的国家,因此如何对从农业及其他劳动密集型转移出的剩余资源进行再配置,也成为组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一个挑战。2002年11月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在柬埔寨首都金边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双方经济结构类同、经济资源相似、互补性不强的弱点并不是仅凭理论就能解决的。

7.2.2 封闭落后的产业结构制约了我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我国封闭、落后的产业结构致使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长期在低层次徘徊。在过去20多年中,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贸易所占比重尽管已由1980年的49.7%上升到2004年的93.17%,但劳动和原材料密集型产品(按原材料分类的制成品和杂项制品计)在制成品出口中所占比重也由同期的37.8%上升到54.5%。劳动和原材料密集型为主的出口产业与国内产业的关联度低,无法给我国带来“像产业内贸易那样动态的、有辐射力的效果”。

7.2.3 不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也制约着我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长期以来,条块分割、行政分级的管理体制和僵化的要素组织方式造成我国产业部门集中度偏低、企业大量的重复建设、地区间工业结构相似率极高。全能企业过多和专业化协作水平低下必然降低我国企业从大批量生产中获得规模经济效应的能力,弱化了产业内贸易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规模经济。

7.3 发展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应对策略

东盟国家自然资源丰富,但他们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不平衡,因此我国在发展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时,应采取如下对策措施。

7.3.1 因国而宜

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结构、经济结构及经济技术水平,寻求合作领域,开展经贸合作。具体地说,对于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等东盟陆地国家,其资源丰富,但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技术水平差,我国应加强与之在资源开发和工业生产领域的合作。由于上述国家外汇短缺,因此在支付方式上要采取多种方式,灵活变通。泰国、新加坡、文莱等海洋国家,轻工业相对发达,经济实力较强,支付条件较好,应从产业互补出发,加强我国与这些国家之间开展资源勘探和生产资料生产领域的合作,并加强发展双边贸易,扩大贸易规模。总之,要遵循产业互补规律,开展经贸合作。

7.3.2 遵循经贸合作的双向性

积极吸引东盟国家到我国直接投资,同时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到东盟国家投资办厂。要以民间机构特别是以企业为主体,推动区域经贸合作。以企业为主体推动区域经贸合作,是成本较低、效益较好、见效较快、可规避矛盾、切实可行的方式。企业间多元化、多方位合作,市场风险较小,易实现经济效益,有利于加快推动经贸合作。

同时,随着市场准入的扩大、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的降低,大量中小企业将受到冲击。尽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允许保护敏感产品,但是各国在制定保护对象时,中小企业由于经济上的弱势,其利益很难在“特殊产品保护”中得到维护。因此,应大力采取符合WTO规则的各种政策、财力等支持手段,帮助中小企业提高竞争力。

7.3.3 建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协调机制

可以与东盟国家共同探索建立政府间指导性机构和相应的协调机制,由该机制负责制定具体合作规划和内容,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使其在放松贸易和投资管制、运用国际标准、简化海关程序、缩短通关时间等方面先行一步。首先,加强相互协调,增加透明度,促进企业间平等竞争。其次,建立系统提供各国经济发展状况、法律组织和框架、产品标准、市场准入条件、产业发展状况等的信息平台,帮助企业了解市场,寻找商机。同时,加强学术机构以及民间机构的交流。

7.3.4 构筑产业梯次转移体系

构筑粤港澳-广西云南-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的分工梯次,将东南亚国家和我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优势和以及粤港澳的技术、资金优势结合起来,形成合理分工格局。随着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土地、能源价格的上升和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势必向西部转移。如广西、云南两省区接受产业转移的一个不可比拟的优势是毗邻越南,并可扩展至整个东盟市场。同时,越南及老挝、柬浦寨、缅甸等国家对中国价廉物美的工业品和消费品需求量很大,而相对于这些国家,广西、云南两省区具备一定的经济及技术优势。发展产业梯次转移体系,对解决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趋同和竞争大于互补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4 继续大力发展边境贸易

东盟国家是我国西南省区的主要出口市场,在地理上直接接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大大促进中国西南省区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尤其是边境贸易方面,对于中国的边境省区和毗连的东南亚国家,边境贸易是双边贸易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便利的方式,并且现已建立了良好的基础,而周边越南、老挝、缅甸等国都是需要给予优惠的国家。可以将如何健全和扩大边境贸易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的切入点之一。在次区域合作和小区域合作方面,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已经进行了10年,中越、中老、中缅毗连地区之间,对接的边境开放城市、口岸之间的各种不同形式的合作也在广泛开展,并有了不同程度的良好基础和各种合作机制,这种次区域的甚至小区域的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

7.4.1 广西的策略

广西地处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带的结合部,并有沿江、沿海、沿边的“三沿”优势。土地面积2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46%,居第9位。拥有陆地边境线1020公里,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广西沿海、沿边并处于中国与东盟结合点的独特地理位置,使之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物流集中交汇的区域。广西拥有丰富的矿物资源、水能资源、亚热带动植物资源和旅游资源,并且拥有海域面积12.933万平方公里,拥有海岸线1595公里和岛屿岸线605公里,这为发展海洋经济、海上运输业、仓储业等打下了极好的基础,也是发展现代大型临海工业所拥有的特别优势。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给广西带来了诸多的发展机遇。当然是机遇也是挑战,广西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应该确定重点发展的领域,而不是面面俱到,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1)加大西南出海大通道功能建设,促进其向国际大通道转换

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央作出“要充分发挥广西作为西南出海通道作用”的重大决策以来,广西为构筑西南出海通道进行了大规模投资,仅“九五”期间就投资了430多亿元用于铁路、港口、公路等交通设施建设。目前已建成了南昆铁路、黎钦铁路、黎湛铁路复线、黎南铁路复线等,以及桂林到北海高速公路、宜州到柳州高速公路、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改扩建了北海机场、南宁机场和一批沿海港口。在珠江中上游的西江干流,兴建了西江贵港航运枢纽,千吨级可从南宁直抵广州、港澳。防城港、北海和钦州三个沿海港口城市建成了万吨级泊位20个,年吞吐能力达1994万吨。这条大通道已初步形成了海、陆、空、河立体的交通网络和综合交通体系。目前,广西东向的南宁至广州高速公路、南向的南宁到凭祥高速公路已动工,西向的另一条高等级公路南宁至昆明高速公路即将动工,大通道功能将不断增强。为了充分发挥这条大通道的作用,要在进一步完善内部网络建设,使其成为西南地区南下出海便捷畅通、设施完备主通道的基础上,加强通道功能建设,增强与东盟国家的连接功能,使出海大通道向国际大通道转换。加强通道运输组织、中转换装换乘、装卸仓储、公路和水路联运、通信信息、生产服务等功能建设,大大加快广西和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和南亚之间的物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流动速度和效率,成为经贸合作和物流集散的桥梁和枢纽。

(2)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构筑产业梯次转移体系

以广西为第二阶梯,构筑粤港澳-广西-越老柬缅的分工梯次,将东南亚国家和广西的自然资源、劳动力优势和粤港澳的技术、资金优势结合起来,形成合理分工格局。随着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土地、能源价格的上升和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势必向西部转移。广西接受产业转移的一个不可比拟的优势是毗邻越南,并可扩展至整个东盟市场。越南及老挝、柬浦寨、缅甸等国家对中国价廉物美的工业品和消费品需求量很大。广西相对于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国具备一定的经济、技术优势差。发展产业梯次转移体系,对解决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趋同和竞争大于互补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以培育主导出口产品为重点,构筑国际化的产业分工体系

在继续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出口效益的同时,将机电和化工等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作为广西出口产品结构调整的重点和出口产业升级的方向,积极采取措施,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在东盟市场上形成广西机电产品和化工产品的技术特色和优势。目前广西与东盟的贸易主要集中在越南,在建立自由贸易区过程中,广西的企业应该努力开拓东盟其他国家市场,发展与他们的贸易联系。

(4)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

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对广西吸引外资无疑是“利好”,对于以自由贸易区内各国为主要销售市场的外贸企业,这一巨大潜在市场的整合无疑会对其形成巨大的吸引力。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正积极扩大在亚洲的国际投资。新加坡海外发展的目标是在20年内使其海外经济规模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5~35%,政府计划将外汇储备的30%作为区域化投资基金,投资区域主要包括中国、东南亚地区和印度。但能否吸引外商投资,关键取决于投资环境,特别是市场潜力、人力资本条件和产品配套能力。广西不仅有条件吸引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也可以有选择地接纳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东盟国家的投资,发展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制造环节,同时还可利用边境贸易以及其他特殊经济区域的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发展旅游、商贸、金融、物流等服务业。

(5)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及相关服务业的合作

中国和东盟国家近年来到对方国家旅游人数增长迅速,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合作潜力巨大。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的支柱产业。广西应积极开展与东盟国家在旅游业的合作。首先,设立旅游合作协调机构,互换旅游信息,制定旅游合作规划;其次,合作开发生态旅游、药疗旅游、历险旅游等特色项目,将东南亚的国际旅游线路延伸到广西;再次,简化出入境手续、发展与旅游相关的服务业,改善旅游环境。

7.4.2 云南的策略

云南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历史悠久,目前,东盟已成为云南省最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随着云南与东盟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和新的合作领域的不断拓展,目前东盟已成为云南第一大贸易伙伴。

统计资料显示:云南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国家之间的贸易额约占云南省对外贸易额的二分之一左右,超过了云南与日本、韩国、欧美和港、澳、台地区的比重。云南与东盟国家对外经济贸易有着较强的优势,参与东盟国家贸易的表现也非常积极,出口经济获得很大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双边贸易额就一直保持占云南省进出口总额的25%至35%左右。2006年,云南省与东盟贸易总额达到21.7亿美元,与2005年相比,净增6.3亿美元,增幅高达40.6%,占2006年云南省全年外贸总额的达34.8%,云南省对东盟出口16.3亿美元,同比增长50%;从东盟国家进口5.4亿美元,同比增长15.6%。东盟自贸区已成为云南省对外贸易增长最快、活力最强的重要市场。

云南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发展中既有互补性,也有竞争性。从空间上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盟老6国与云南不接壤,从时间上看,毗邻云南的越南、老挝、缅甸3国和柬埔寨要到2015年方能建成自由贸易区。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四国作为东盟的新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远远落后于东盟老6国,它们是在1997年前后加入东盟之后才开始了区域贸易自由化的谈判进程,况且四国之间的情况又有很大差别。正因为如此,《中国与东盟经济全面合作框架协议》规定,自由贸易区将对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新四国(越南、老挝、缅甸、柬浦寨)“给予特殊和差别待遇及灵活性”,“认识到东盟各成员国之间经发展加速和经济开放度的提高”,云南省与它们全方位扩大经济合作,共谋发展的机会将日益增加。

(1)抓住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这个“龙头”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成员国包括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经过10年的合作推进,确定了“共同规划,繁荣和公平发展”的宗旨和重点发展领域。规划了包括能源、交通、电讯、环保、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投资、贸易、文化交流等103个区域合作项目,约需400亿美元投资,其中有多个重大项目是有云南省参与的。云南省要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划,把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参与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密切结合起来。在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总体框架内,积极推动各方达成共识,把湄公河次区域作为先行示范区。重点先抓好昆曼高等级公路、泛亚铁路、航道整治、电力合作、矿业开发等几个关键项目,合作开发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加工业项目,同时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相互提供贸易便利化,建立相互投资的促进和保障机制,实行方便双方人员往来的特殊通关措施,力争在2-3年内实现贸易、投资、旅游的突破性进展。云南省尽快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上重点突破,将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探索道路、积累经验,进而确立云南在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中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要做联系中国与东盟的桥梁

云南与越南、缅甸、老挝三个国家接壤,与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多个国家通过澜沧江-湄公河连在一起,整个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通往南亚和东南亚的一个通道。云南与周边国家经济贸易往来非常频繁,保持着长期的友好睦邻关系。云南拟建设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通大通道,即通过加快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把云南建成“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新,西接缅甸连印巴”的国际大通道。

铁路方面,泛亚铁路东线(中越国际铁路)的昆明-玉溪铁路将改建复线、玉溪-蒙自铁路力争明年底建成通车、蒙自-河口铁路力争2012年年底建成通车;泛亚铁路西线(中缅国际铁路)的大理至瑞丽铁路正抓紧建设,构架第三欧亚大陆桥的中印缅孟铁路保山-猴桥段也纳入规划;泛亚铁路中线的玉溪-磨憨铁路正抓紧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公路方面,中越、中老、中缅和中印(经缅甸密支那)等4条通向东南亚、南亚干线公路国内段全部实现高等级化,其中2008年全长1800余公里的昆曼国际大通道中国路段全线贯通。航空方面,昆明至河内、曼谷、新加坡、吉隆坡、普吉、暹粒、万象、曼德勒、金边、达卡、加尔各答已开通。河运方面,被誉为“黄金水道”的澜沧江-湄公河一江连六国,连成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进行互利合作的新组织-大湄公河次区域(GMS)。

依托日趋改善的交通干线,GMS国家间可构建南北、东西和南部3条经济走廊。具体为:南北经济走廊覆盖中国昆明至泰国曼谷、中国昆明至越南河内、中国南宁至越南河内3个经济带;东西经济走廊覆盖缅甸毛淡棉至泰国中部、越南中部地区;南部经济走廊覆盖泰国曼谷至柬埔寨金边及越南南部地区。

(3)把矿业开发和农业合作开发作为产业合作的启动点

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品位高,开采条件较好,但勘探、开采和冶炼技术较差,而云南省在勘探、开采和冶炼方面具有很强的实力,同时具有电力优势。因此合作开发矿产资源,进口精矿到云南省内加工是互补性很强的项目,可以集中力量优先发展。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好,农业劳动力廉价,农业技术水平较落后,云南省可发挥自身在农业技术、品种、加工技术和水利开发方面的优势,还可以利用毒品替代种植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扶助措施,在周边国家优先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种植项目和农产品加工项目,形成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农产品优势。

(4)加强省际区域合作

云南应该加强同广西的合作,确定自己的优势合作领域,认真做好规划,与广西共同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起到“桥头堡”作用。应从以下从九个方面深化双方全面合作关系:

一是加强大通道建设和物流合作,全面加强公路、铁路、港口、航空建设等方面的合作,目前已建成百色-罗村口高速公路,今年将开工建设崇左至那坡高速公路。二是加快南昆经济区建设步伐,加快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形成有特色的城镇带。三是加强旅游业合作,构建以“桂林-柳州-南宁-都匀-贵阳-石林-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为主线的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走廊。四是共同推进泛珠三角、大湄公河次区域、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五是加强能源等产业合作。六是开展两地流域水系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规划及相关合作,建立跨界检测、监察和事故处理工作机制。七是加强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人才交流方面合作。八是建立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合作机制。九是建立定期高层协商交流、州市间互访等机制,加强毗邻地区间地方性区域经济联合组织建设。

7.5 拓展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新领域

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在东盟国家的投资主要是加工、装配和生产型的小型项目。中国和东盟已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形成了政治上相互尊重、经济上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推进,双边经贸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已经形成了区域与次区域、双边与多边合作并举的良好局面。在新的形势下,双方应抓住机遇,突出重点,扩展领域,不断提高经贸合作水平。原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曾对深化中国与东盟合作提出了四项建议:第一,落实重点项目。在农业、信息通讯、人力资源开发、双向投资、湄公河盆地开发、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公共卫生等领域,选择一批重点项目,优先开展合作,尽快取得成果。第二,扩大相互投资。尽快结束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谈判。支持双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广泛开展投资合作。鼓励中国企业更多地到东盟国家投资。第三,开拓合作领域。推动生态环保、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加强技术与管理经验的交流,深化金融合作,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发展合作的新领域。第四,深化次区域合作。积极支持东盟一体化建设,鼓励企业参与东盟东部增长区、大湄公河等次区域经济合作,深化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促进次区域合作成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一个新亮点。随着双方经贸往来的密切,中国企业己涉及东盟国家的金融、建筑、化工、纺织、电气、医药、能源开发和运输等行业,投资领域广泛。专程前来出席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中国东盟问题专家许宁宁说,目前中国与东盟已经建立了有效的合作机制,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其中农业、信息产业、相互投资、交通、能源和旅游等已成为今后合作的重要领域。

7.5.1 CAFTA矿产资源合作

矿产资源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决定了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凭自己的资源发展自己的经济。矿产资源在国家间、区域间的优势互补是人类演进的历史必然。

一、CAFTA成员国矿产资源考察

我国矿产资源现状不容乐观。一是资源总量不足,保障程度不高。二是人均资源量占有低,需求压力巨大。三是资源禀赋不佳,开发利用难度较大。用量较少的矿产资源丰富,大宗矿产储量不足。钨、锡、稀土、钼、锑等用量不大的矿产储量位居世界前列,且资源品质较高。而需求量大的油气、富铁矿、锰矿、铬、钾盐、铜、铝等大宗矿产的储量不足;铅、锌、镍、金、银等矿产的人均拥有量也明显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矿产地数量多,但总体上贫矿多、富矿少。矿山规模小。共、伴生矿多,单矿种少,利用难度大,成本较高。

越南矿产资源丰富,北方地区主要有煤、铁、铬、钛、铜、铝、锡、铅、锌、金、铀、稀土及磷矿;南部及其海域蕴藏有数量可观的油气区和多种非金属矿产。矿业中石油、煤炭、磷化工已形成一定规模生产,并成为越南外贸出口的主要产品。越南矿产资源具有四大特点,即矿床分布面广,矿带集中,大中型矿床比例大(占一半以上),共生、伴生矿床多,富矿和易选矿比例高;邻近铁路、海港。

柬埔寨工业基础薄弱,规模矿业生产尚未建立,现仅有小型水泥厂及群采为主的宝石、金、锡、石英砂等小型矿山、矿点,产量只能满足国内需求,宝石可供出口。至今未进行全面地质勘探,较多矿产尚未发现或未探明储量。最近在磅逊海湾内大陆架区,查明石油储量6亿桶。

老挝矿产资源较丰富,主要有岩盐、钾盐、石膏、宝玉石、煤、石油及金、锡、钨、铅、锌等。但开发程度低,总的矿业基础薄弱,矿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比例较低,出口矿产品以锡、石膏等为主。老挝地质找矿工作已经进行了近一个世纪,但至今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缅甸总的地质研究程度极低,现有资料多属早期调查成果。但根据现有资料可知,缅甸以盛产宝石、翡翠闻名于世,石油、天然气资源也较丰富,铅、锌、铜、锡、钨已有悠久开采历史,缅甸油气资源丰富,初步查明石油21141亿桶,天然气146016亿立方米。缅甸包德温锌矿、望濑铜矿及毛淡棉-土瓦锡钨矿,均属大型有色金属矿床,产品主要供出口。

泰国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产有40余种。以石油、天然气、煤、锡、钨、锑、铌、钽、岩盐、钾盐、萤石、重晶石等为主。

马来西亚矿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以锡业及石油、天然气为主。石油油质量好,主要出口日本。金矿资源丰富,已知储量规模在10吨以上者18处,其中原生矿8处,砂金矿10处,开发前景良好。

印度尼西亚地处有利成矿环境,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矿业是其主要支柱产业。石油、天然气、煤、铁、锰、铜、镍、金、银等矿产储量、产量均居东南亚各国之首,锡矿储量居世界前列。探明石油储量1113亿吨,储量基础达14413亿吨,年产原油5亿桶,其中58%供出口。探明天然气储量23405亿立方米,年产483亿立方米,其中96%出口,液化气产量1940万吨,是世界上最大的液化气天然气生产和出口国。探明煤炭资源储量43亿吨,估计资源量320亿吨,年产煤1056万吨,其中24%出口。红土型镍矿探明储量1050万吨,居世界第五位。斑岩型铜矿保有储量800万吨,年产铜精矿含金属量2912万吨,铝土矿探明储量3500万吨,资源量可达10亿吨,年产铝金属1815万吨。上述各种有色金属产量的65%~95%均供出口。

菲律宾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世界重要的铜、金、铬、镍、钴生产国和出口国,铁、煤、油气、硅砂等矿产资源也很丰富。

文莱是靠石油、天然气大量出口成为巨富国家,油气资源丰富。

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进行矿产资源合作

引进包括东盟成员国在内的合作伙伴,在我国境内投资勘查、开发国内的矿产资源。促进国内企业提高装备、技术、管理水平,提高资源综合回收率;走出去,去周边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投资地质勘查和开发。以上方式是互补的。在国际局势动荡时期,引进来和走出去方式能更好地保障资源的有效供给。为了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充分运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政府和企业都要做好准备并付诸实践。政府方面,一是要突出资源外交的地位,倡导“走出去”,帮助企业建立对外联系渠道,疏通关系,解决疑难问题,保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二是要通过“引进来”,包括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技术、管理经验、资金,挖潜国内资源。便于勘查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回收率。三是要通过扶持地质勘查和矿业开发企业,通过国内和国际资本市场筹集资金,迅速做大做强企业,培育有相当竞争力的勘查开发公司。四是要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机制,鼓励企业实施跨国经营。五是及时公布有关国家矿业和经济政策信息,接受企业咨询,指导企业选择对外投资国、对外投资方式和运作项目。六是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逐步建立国外风险勘探基金。企业方面,作为矿业市场的主体,应当积极跟踪、研究国内和世界各国矿业投资融资财税政策,关注、搜集、分析、整理有关国家的矿业信息,走出去以合资、合作、联营、收购、兼并等方式参与国内紧缺矿种的勘探和开发。

7.5.2 CAFTA能源合作

中国跟东盟有很强的互补性。东盟不但提供资源,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通道。中国很注重跟东盟的合作与联系。通过这个平台,加强双方在政策上的沟通,形成保证东南亚、亚洲国家在能源安全上形成共同互补的机制,形成保证亚洲地区能源安全的共识,采取共同的行动。中国与东盟国家长期以来已经建立了较好的能源合作基础。除了多边能源合作框架下的能源政策与信息沟通,中国还与东盟各国有双边能源合作。在合作方式上,中国与东盟国家建立了政府间的定期交流机制,同时企业间开始进行项目合作。从具体项目上讲,中国与缅甸已经确定了一个从缅甸到中国西南部的天然气管道项目。

另外,由于东盟各国都确立了发展核能的计划,而在亚洲国家中,中国发展核能走在了前列,中国与东盟的能源合作前景因此更加广阔。能源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动力问题,也是环保问题;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也是一个区域的问题,甚至是全球的问题。只有大家都发展清洁能源,都保护环境,这个对全球是有利的,对中国也是有利的。特别是在核能方面,中国通过20年的努力,形成了自己的核能产业基础,特别是在人力资源培训、建设经验、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基础和经验。因此,东盟各国在发展核能方面也希望中国提供人力和技术的支持。东盟部分国家已经确立了到2015年建成核电站的中长期规划,他们希望中国在核电站的具体项目建设上能够给予帮助。目前,中国一些核电公司已经开始与东盟有关国家展开接触。

除了石油天然气开采、发展核电的合作,中国与东盟在可再生能源方面也有巨大的合作前景。双方应该在发展水电、构建东盟大电网方面展开合作。以石油为例,中国石油生产企业应积极参与东南亚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的合作竞争,加强与印尼、马来西亚、文莱等产油国的联系,建立区域、次区域石油合作机制。

7.5.3 CAFTA在工业、承包工程等领域里的合作

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潜力与空间非常大。东盟国家,尤其是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菲律宾等国市场有限,很多产品有赖中国市场。如钢铁、汽车、电子产品、医药等在国际市场上几乎没有竞争能力。东盟各国都迫切需要引进较为先进的技术设备改造原有落后的工业部门,中国对此有产业方面的优势和适宜的技术。中国现在已成了新加坡的第五大汽车来源国,仅落在日本、韩国、德国和美国之后。中国的制糖、造纸、钢铁、水泥、电子等产业有较大的优势,这些都是中国可以参与合作的“资本”。中国的农业机械也很有优势,越南、老挝、柬埔寨都是农业国家,对农业机械设备有非常大的需求,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拖拉机、柴油机、水泵、脱谷机、收割机、烘干机等农机产品,中国的产品在机械性能及价位上都具有竞争优势,在东南亚很受欢迎。

随着东南亚地区经济形势的好转,东南亚各国纷纷加大对基础设施、基础能源的投入,以改善投资环境,更好地吸引外资。因此,东南亚国家的基础能源与基础设施方面的工程,特别是电力项目、通讯、交通运输等项目将会明显地增长。中国可发挥技术优势,加强对东盟国家的工程承包,带动劳务及设备等的输出。泰国现已是中国重要的海外承包工程市场之一。中国企业承揽到的项目业务领域涉及房地产、公路、桥梁、冶金、水利、码头、航道疏浚、钻井等领域,合同内容也呈多样化,如设计、咨询、建设、设备材料供应、合作管理等。新加坡是我国在东盟国家中重要的贸易伙伴,中新双边贸易额占中国与东南亚贸易额的1/4.新加坡今后二三十年里还将有大型土木工程项目逐步上马,如地铁、填海等,我国工程公司在这些领域有一定的优势。

本篇小结

CAFTA的建设启动以来,中国-东盟双方的贸易合作成效明显,贸易自由化程度明显提升,相互间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成为现实。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在2007年已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仍保持快速增长,达到231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9%。东盟是中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走出去”战略的重点地区,这些年来,双方相互投资额不断扩大,尤其是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呈现逐年快速递增的趋势。

本篇着重探讨了如何深化中国-东盟的贸易合作,探索发展双边经贸合作的各类前瞻性问题。首先,归纳了推进CAFTA区域经贸合作的理论,从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经济区位的角度对中国-东盟贸易合作基础进行分析,充分了解了中国-东盟各国之间不同类型的贸易模式的理论基石。同时,提出用于研究中国-东盟各国贸易的主要分析方法,概括性地从对外贸易依存度、经济计量模型、显性比较优势、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竞争优势、贸易结合度指数等五个方面对双方的贸易进行实证分析检验。

其次,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施过程中,介绍了中国-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与合作状况,深入分析双方的贸易结构,进而对比双方的产业结构,得出中国-东盟成员国各自的贸易优势,并根据双方的实际贸易现状,指导中国-东盟各成员国制定出灵活多变的,形式多样的,有效的经济贸易发展策略,使中国和东盟双方在经济贸易合作方面实现双赢。

最后,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合作发展,不仅在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建设战略伙伴关系中居于关键地位,对中国与东盟国家友好关系的稳定和发展起着极大地推动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东亚经济一体化有巨大的促进意义,对世界经济产生新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在CAFTA框架下,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中国与东盟经贸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尤其是深入分析广西、云南两省区如何与东盟各国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共同促进双方经贸合作。最后还探讨了中国-东盟各国如何拓展经贸合作的新领域。

随着CAFTA的建立,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将能够在一个更广阔的区域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整合双方的资源和强化双方的优势。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的合作将带来本地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强的竞争力,将有利于本地区吸引更多的外资。同时,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的经贸合作由原先的侧重合作转为全面合作,双方加强在次区域经济合作、科技合作、旅游合作、资源开发合作、农业合作、能源合作、信息产业合作、交通运输合作、人才培训合作等一系列多领域的合作。总之,伴随着中国-东盟各成员国之间经济贸易合作的大力发展趋势,一个共同繁荣的新地区将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