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当代中国经济学
32094700000006

第6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是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新课题

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本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新课题。这一课题只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逐步得到解决。改革开放以来,在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将未来共产主义科学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两个发展阶段。列宁在《国家与革命》等著作中,对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是共产主义。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具体解决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

列宁逝世以后,苏联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了工业化,实现了农业集体化,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由于对苏联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地位没有完全搞清楚,把经济落后的苏联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当作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概括的社会主义的一般,在 20 世纪30年代就宣布基本建成了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哥达纲领批判》的理论概括是以发达国家为原型的,把它搬到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是一种简单化。这种混同导致超越阶段的冒进,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基础上急于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过渡。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不久,1939 年就提出了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任务。斯大林去世以后,人们并没有立即改变社会主义是一个短暂阶段的观念。1959年 1月苏共“二十一大”宣布:苏联进入了一个“全面开展共产主义社会建设时期”。1961 年召开的苏共“二十二大”进一步宣布“20年内我们将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因而使原来已经僵化的经济体制更加脱离现实,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建立起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基础,当生产力获得比较充分的发展后,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自己的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但由于当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还缺乏认识,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这一正确认识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在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问题上,我们曾犯过两方面的错误:一方面,犯过“直接过渡论”的错误。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的成功和建设社会主义热潮的出现,同时,又受社会主义世界骤然兴起的“过渡浪潮”的影响,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企图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急于求成、盲目冒进的“左”的倾向。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就出现了不顾客观实际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大跃进”,发生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失误。另一方面,犯有“长过渡时期论”的错误。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没有坚定不移地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而是把社会主义社会误认为是相当长的历史过渡时期,提出阶级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错误地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后来导致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十年内乱。以上错误所造成的严重挫折教育我们,使我们认识到,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是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同时,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始矫正急于求成、盲目求纯的错误。1979 年 3 月,邓小平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等特点。因而,中国的现代化必然是长期的。以此出发调整了战略目标,把 20 世纪末实现现代化,改为实现小康。这种对社会主义长期性的认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第一块基石。1980年 4月间,邓小平在表态支持“包产到户”等改革的同时,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这里已经孕育着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思想。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和1982年党的“十二大”,都曾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和初级发展阶段的概念,但没有开展分析。1984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制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个重要论点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奠定了又一块重要的基石。1986年 9 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再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并且明确指出:“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这个重要论点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再次奠定了一块十分重要的基石。1987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党的“十三大”报告全篇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立论的根据,第一次展开地论述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出正确认识这一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并且完整地概括和表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指出:“十三大”的一个特点“是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坚定地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和深化了这一理论,并第一次明确指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什么时候正确地认识了本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并据此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社会主义事业就蓬勃发展;反之,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能否正确地解决好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二、我国现在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不是从一般原则出发,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得出的科学结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概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我国原来处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世界和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决定了中国的资本主义无力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从而中国不可能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惟一的出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这就使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但是,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在我国可以逾越,并不意味着可以逾越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去建立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建立在工业化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伴随商品经济充分发展而形成的生产高度社会化的基础之上。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才能充分显示出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就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发展程度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整整一个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任务,去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基础。在我国,这个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二,就现实的国情来看,我国至今还未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经过4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迅速发展,我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增长,各项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国民生产总值、国家外汇储备和若干工农业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总量进入了世界前列,综合国力达到可观的程度,到20 世纪末达到小康的目标已经如期实现,在我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度,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件伟大的事情,将为我国更加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新的起点。总的来说,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科技教育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的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的影响。

第三,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决定了必须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初级阶段。成熟的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提高的。中国到20世纪中叶才开始具备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条件,而这时所要实现的现代化,它的水平和标准既不同于 18 世纪英国的产业革命,也不同于 19 世纪日本的明治维新,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已经有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正在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显端倪。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进入成熟的社会主义。

总之,我们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要建立新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这些历史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邓小平说:“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经过长期奋斗,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在我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已经消灭,这表明我国已是社会主义社会。但同时,由于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发展成熟,社会主义性质还不可能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充分显示出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还不完善,在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仍存在着非社会主义因素。这种状况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仍处在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第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是总的特征。这种不发达不仅表现在生产力上,而且表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上。由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不成熟、不完备到成熟和完备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这个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过去我们一直把工业化作为致力的目标,但对工业化的认识不全面,认为工业产值占工农业产值的 70%就实现了工业化,既没有把改组劳动力从业结构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要求考虑在内,也没有把现代化水平和集约型增大考虑在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有关概括包含了工业化的基本经验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容。

第二,是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过去,我们曾经以为可以在自然经济与半自然经济的基础上,越过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去建设社会主义,结果极大地妨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现在,我们认识到,改变这种状况,实现生产的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认识。

第三,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现代化进程又是以人的现代化为基础的。因此,有必要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的进程和科技发达的过程来概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第四,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这里说的是人民生活从贫困经过温饱、小康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是社会主义本质逐步充分体现的过程。

第五,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中国的经济文化不仅总体落后,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一部分比较发达的地区同广大不发达的地区同时并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不平衡的基础上,由发展较快的地区带动发展较慢的地区,逐步实现相对地区平衡,逐步实现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过程。

第六,是通过改革的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的历史阶段。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曾经经历了20年的动荡、停滞和缓慢发展,其根本原因是体制上存在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巨大发展,其根本原因是体制改革推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过程。

第七,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阶段。这里说的是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过程,说的是整个初级阶段需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第八,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是从世界历史比较中和中国历史发展中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担当的历史任务。曾经对古代文明做出伟大贡献的中华民族,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定将对世界现代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