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金融安全运行机制与预警管
32101000000027

第27章 6-2 金融安全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设置

6-2-1 金融安全监测预警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金融安全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概念,对它进行综合性分析预警是十分困难的,需要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指标群来反映金融运行的主要方面和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指标体系是构建金融安全监测预警体系的关键环节。我国金融安全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应该能够反映我国金融安全的总体状况和程度,以便能制定有效的政策控制金融风险,防范金融危机。因此,对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对于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符合金融体系和经济运行的特点、性质和内在的关系,这是建立指标体系的基点和出发点,是确保监测与预警结果准确合理的基础,也是该系统结构能够客观反映我国金融安全状况的关键。因此,金融安全指标体系的设定应该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和金融系统发展的程度来设计,确认对我国的实践价值。所划分的层次必须是科学合理,所选的指标应该是全面准确可靠的,并且可以运用定量的分析方法对系统进行定量的描述与分析,以提高对整个系统的认识。

(2)系统性原则。金融安全涉及金融领域、经济领域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主体与客体进行分析,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有机整体。因此,构建金融安全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必须将各个层次有机结合起来,力求形成一个完整、全面、结构有序、层次分明的系统,以监测复杂的金融安全运行状况。

(3)可比性、灵敏性原则。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系与金融系统的发展在不同的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了实现指标的综合,指标之间首先应该实现可比。因此,应该选取统计口径范围、统计方法均较为一致的指标构建体系,以实现指标的综合。此外,金融安全预警的实效性要求非常高,而金融业本身也具有迅速变化的特点,因此,所选择的评价指标必须具有很高的灵敏性,能灵敏地反映金融运行中的微小变动。从预警的需要出发,在金融运行趋势大变动之前,使这些指标能抓住金融运行的脉搏,能及时发出一定信息的警告信号,且指标值的细微变化能敏感地反映金融安全度的变化。相反,金融安全状态的细微变化也可以通过这些指标及时地表现出来。

(4)可操作性原则。为了保证金融安全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顺利进行,应选择经济意义明确并对金融活动影响较重要的指标。首先应该尽量选取可以量化的指标群,对于无法量化或很难量化的指标可以通过间接衡量或局部综合衡量的方式进行选择。其次,要求各个指标都能搜集到相对准确、可靠的指标值。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尽量简单、明确,力求做到少而精、易收集,且能够抓住核心内容,突出侧重点。

(5)开放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置要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规定的风险指标概念保持基本一致,保证与国际惯例接轨;应与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各种监督指标要求一致,便于各级银监会对金融风险的监测、实施与度量。此外,考虑到我国金融体制正处于重大变革之中,新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新的金融风险出现概率加大。为了使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能够紧跟金融形势的发展,能够更加准确的描述金融安全状况的变化,在构建金融安全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时,在保持稳定基础的同时,应该含有一定的调节部分,即在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该尽量保持指标体系的开放性。

(6)主客观相结合的原则。我国的金融体系与经济发展一样,是一个处于转轨中而不断变迁的系统,稳定性较差。因此,运用客观的定量分析方法与主观评估方法相结合选择指标的过程不仅是满足科学性原则,更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与此同时,对于西方理论中构建的有关指标,可以结合我国的特殊情况有借鉴地吸收。

6-2-2 金融安全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结构

金融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影响评判的因素往往很多,各个因素之间可能分属于不同的层次。在多数情况下,不同指标之间是有一定相关性的。由于指标较多加之指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必然增加问题的复杂性。那么可将原来众多指标进行系统分析,最后建立可以利用的指标体系。在前面有关金融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基本结构讨论中,已将金融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划分为国家宏观经济安全运行子系统(S1)、金融机构安全运行子系统(S2)、外部金融安全运行子系统(S3)和金融软环境安全子系统(S4)四个子系统。根据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进一步设计了我国金融安全的各个层次的内容。对各子系统中具体操作指标的选取,参考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人员的相关分析以及我国现有的有关资料,共包括31个监测指标,每一类指标组成一个监测子系统,这四个子系统比较全面地从四个方面反映了金融安全状况。在这四个子系统中,最能直接衡量一国金融安全的指标组是反映金融机构层次的微观审慎指标组,因此这组指标的权重最大,这也是国际上普遍用来衡量金融风险的通用指标组。而其他三个子系统,都是通过影响金融机构层次的微观审慎指标来间接影响金融安全,其权重大小,根据其在不同时期对金融安全的影响程度具体确定。

6-2-2-1 国家宏观经济安全运行子系统(S1)指标

国家宏观经济安全运行子系统指标是反映国家经济系统中运行出现偏差而影响金融安全的监测预警指标。宏观经济安全指标的选取要达到两个要求:一是在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二是对金融安全运行状况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共选取8项指标:

(1)GDP增长率G1,即经济增长率,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最重要的指标,指实际GDP比上年增长的幅度。其中实际GDP=名义GDP/GDP平减指数。此指标反映了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反映了该国的经济总体态势。指标数值过高说明经济过热,容易出现通货膨胀;过低意味着经济有可能陷入衰退。根据历史经验,我国合适的GDP增长区间为6.5%~9.5%。

(2)失业率G2是指失业者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它反映了一国的充分就业情况,也是反映经济总体态势的指标之一。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失业率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其结果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一个国家可以承受的失业率水平,在国际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它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和文化历史背景有着直接的联系。具有关资料表明,目前,美国充分就业的标准为失业率在6%~6.5%之间,失业率低于5%表明劳动力供给紧张。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如果真实失业率保持在5%以内,可以视为充分就业;如果真实失业率超过10%,就可能引起严重的社会不稳定,应该视为失业的警戒线。

(3)通货膨胀率G3是反映一国物价上涨水平的指标。通货膨胀率与货币危机产生具有直接的关系。目前物价统计指标主要有: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这些指标反映的对象各有侧重,并不能全面反映通货膨胀风险。GDP平减指数是较为全面的综合价格指数,但由于统计公布较晚,预警性受到了限制。对通货膨胀风险进行有效预警,需要建立综合物价指数。它不仅应反映消费品价格水平,而且还应反映投资品的价格水平,以及这些指标对风险的影响程度(权重)。公式表示为:综合物价指数=消费品价格指数×消费率+投资品价格指数×投资率。综合物价指数不仅较全面、准确反映了通货膨胀程度,而且对通货膨胀风险具有较好的预警性。世界公认的良好通货膨胀率的区间为2%~3%。对于我国而言,物价水平有5%左右的温和上升,可以给企业创造一个需求旺盛、利润预期上升的良好经济环境,还可以货币对内贬值引起的对外贬值刺激外贸出口的扩大。如果此说法无误,那么我国的通货膨胀区间应维持在2%~5%左右。

(4)货币化程度指标G4,即M2增长率=M2/GDP的比例,该指标的数值并非越大越好。广义货币M2相对于GDP的比例的提高可能是金融深化的标志,也可能是金融风险增长的征兆。因为M2的过快增长一方面意味着储蓄存款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意味着银行不良贷款的急剧增加。一旦社会信用中的某一环节遭到破坏,就有可能导致整个社会信用的崩溃和金融秩序的紊乱,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货币发行量增加过快,不仅会造成通胀的压力,而且还会导致货币政策的宏观低效率。如果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大大超过实际货币需求的增长,这时由于国外投资者对通胀的预期,将导致渐进持久的国际储备的流失,最终诱发对货币的投机性冲击。

(5)利率。利率是资金的价格,而金融机构是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的中介机构,其资产负债绝大多数通过利率来计价,当资产与负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不一时,就会产生利率风险。参与计算综合利率风险指数的相关因素指标,应从潜在利率风险的相关因素指标和现实利率风险的相关因素指标两个方面去考虑。潜在利率风险的相关因素指标的指数,主要有敏感性指数、消费物价指数、全国(区域)资金供求指数;现实利率风险的相关因素指标的指数,主要有存款综合利率指数、贷款综合利率指数、上存资金利率综合指数。

在此仅考虑利率敏感性比率G5:即利率敏感性资产规模/利率敏感性负债规模,反映的是商业银行在市场利率发生变化时所承担的风险。若该比率等于1,说明银行收益不受市场利率变化的影响。若该比率大于1,说明银行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当市场利率下降时,银行收益减少,表现的是负缺口资金;反之,银行收益则增加,表现的是正缺口资金;若该比率小于1,说明银行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当市场利率下降时,银行收益增加;反之则减少。因此,银行要降低利率风险,必须尽量使该比率接近于1.

在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不断加快的形势下,我国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面临利率多变的经营环境,利率敏感性分析是金融安全预警的重点。

(6)汇率G6.汇率作为货币的对外价值,直接影响到贸易商品的价格,频繁而剧烈的汇率变动不利于对外贸易的稳定,阻碍国际贸易活动的正常开展,而且还会对国内物价水平产生负面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开放度的增大,汇率变动的其他经济效应如收入分配效应、资源配置效应、资本流动效应、货币效应等都会日渐显现,从而使汇率变动对宏观经济产生全局性的复杂影响。随着我国汇率政策改革的推进,浮动幅度加大,观察这项指标对金融安全的预警意义也将增加。对于我国目前情况来说,汇率变动率的警戒线为3%。

(7)投资增长率G7是指本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加额占上一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比例;投资增长率的变化能够对经济增长起到直接作用。如果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过高,超过了经济的实际承受能力,就有可能造成国民经济发展的失衡;如果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过低,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就发挥不充分。从我国自“八五”到“十一五”的实际情况看,在GDP增长率保持8.5%左右时,我国的适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应保持在18%左右。

(8)财政赤字/GDPG8.衡量一个国家财政赤字的多少、财政状况的好坏,进行财政赤字的年度间或国际间比较时,通常采用赤字额占GDP比重这一指标。赤字额占GDP的比重,即是将赤字数额与GDP进行对比,它反映财政收支入不敷出的程度和财政稳固状态的区间。该指标的警戒线小于3%。

6-2-2-2 金融机构安全运行子系统(S2)指标

在前面有关金融机构安全运行子系统的讨论中,我们已将金融机构安全运行子系统下设了银行机构安全、保险机构安全和证券机构安全三个二级子系统。根据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特殊性及预警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金融机构安全运行子系统指标体系由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质量、盈利情况、流动情况五个层次,共14项指标组成。

1.银行机构安全运行二级子系统指标

银行机构安全运行指标主要是反映银行安全监测预警的指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安全具有自我平衡的性质,例如银行贷款给低效用等级的企业时必将会加收一定利息,作为风险补偿以求得平衡。但由于银行安全与风险、金融危机转化是不可逆转的,金融风险的累积和演化具有时间依赖性,故应有效地建立银行安全指标体系,其反映银行安全的主要指标分为四类:

(1)测度资本充足性的预警指标X1.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金融机构稳健与否的根本因素之一,因此自有资本的充足程度应在预警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监控资本充足性可采用资本充足率、资本与总资产比例和核心资本充足率三项指标:

①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是反映金融企业资本状况和资产质量的综合指标。它是资本总额与风险资产总额的比率,根据我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巴塞尔协议》的规定,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当资本充足率大于8%时,金融企业的资本能抵御风险资产的损失。当资本充足率小于8%且不断下降时,金融企业的风险就会加大。

②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是市场判断资本充足率的基础,并对银行的盈利差和竞争能力关系极大。它是核心资本与表内、表外风险加权资产总额之比,按《巴塞尔协议》要求,此项比率应达到4%以上。

③资本与总资产比例G9.资本与总资产比例G9它是目前各国银行业广泛使用的传统指标,它反映了资本与整体资产风险联系,也反映银行对存款人及其他债权人的最低清偿保障,它往往和《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充足率同时考虑,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此项比率的预警值可定在3%。

在上述三个指标中,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涉及对表外资产业务进行风险评级、并入表内业务,进而得出经过风险加权的资产总额。而目前我国许多银行尚未达到这样的管理,少数银行也是在近几年才采用这种处理方法。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口径前后一致的问题,在此指标体系中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暂不列入,但随着我国金融机构统计的规范性,应逐渐把这两个测定资本充足性的指标列入金融安全预警监测的体系中。

(2)测度资产质量的预警指标X2.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例高,已成为国有银行发展的障碍。所以,资产质量已经成为现阶段金融安全监测预警的重点。它主要包括:

不良贷款比率G10.不良贷款比率=不良贷款余额/全部贷款余额×100%。该比率反映了银行贷款质量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是判断银行贷款质量总体状况的重要指标。按现行的贷款五级分类法,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级,将次级、可疑和损失三类的贷款合称不良贷款。因目前没有明确具体比例要求,只能参照以往贷款分类法不良贷款比例的规定。

为了确切反映银行不良资产的构成,还应计算以下三个比率:

①次级贷款率:次级贷款余额/全部贷款余额×100%,规定值≤8%,预警值≥8%;

②可疑贷款率:可疑贷款余额/全部贷款余额×100%,规定值≤5%,预警值≥3%;

③损失贷款率:损失贷款余额/全部贷款余额×100%,规定值≤2%,预警值≥1%。

通过上述三个比率,可反映银行不良资产分布情况,准确反映银行贷款质量的状况,其指标值越低,表明贷款资产质量越高,贷款资产的安全性越强。但由于2002年以前我国的不良贷款是按贷款四级分类进行统计的,上述三个指标数据不可得。

(3)测度盈利能力的预警指标X3.对盈利能力的考核主要包括:

①资产利润比例G11.该指标是当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盈利能力的指标,即当年利润总额/资产总额×100%。该指标值越高,说明银行获利能力越强。

②资本收益率G12.税后净利润/所有者权益。该指标反映银行依靠资本金实现利润的能力。利润持续下降一般反映金融机构经营状况或经营环境不佳。

(4)测度资产流动性的预警指标X4.流动性风险是由于金融企业资产负债比例过度,资产负债长短期结构搭配失衡所导致的支付危机和挤兑风潮。它是金融企业面临的最直接的风险,其风险大小取决于贷款结构、资产结构及经济条件。流动性风险可由以下指标来衡量:

①资产流动性比率G13.它是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之比。一般而言,流动性比率越高,说明金融企业的流动性资金来源越多,金融企业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越小;该比率越低,说明金融企业能作为准备的清偿流动性资产不足,流动性风险就越大。根据世界大多数国家对流动性比率的法定要求,流动性比率的最低允许标准为25%。

②存贷比G14.它是各项贷款与各项存款之比,反映银行营运资金的总量控制能力,超过规定值说明银行超负荷经营。目前我国规定的极限值为75%,而法定准备金下调到6%以后,此比例应该上调到80%左右。

③备付金比例G15.它是在央行的备付金存款加库存现金与各项存款之比。该指标反映银行随时支付的准备能力,低于规定值说明支付能力不足,是流动性监控的关键指标。

(5)测度管理质量预警指标X5.主要反映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并有效运行。管理质量很难量化,主要依靠主观判断,故在此不纳入指标体系中。

(6)银行业开放度指标X6.银行业开放度指标包括:

①外资银行机构占比=外资银行/全部银行×100%。

②外资银行外汇贷款占比=外资银行外汇贷款/全部外汇贷款×100%。

③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占比=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全部人民币存款×100%。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外资金融机构尤其是外资银行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愈发重要,但由于我国银行业开放时间较短,有关上述指标的统计数据也比较滞后,因此目前暂不将其纳入指标体系中。

2.证券机构安全运行二级子系统指标

证券机构安全运行二级子系统指标主要用以下指标来衡量:

(1)股价指数变动率。股价指数变动率是衡量和反映所选择的一组股票的价格变动指标,其功能是用平均值来描述股票市场的动态演变。该指标能够详尽准确地刻化股市的整体运行情况;能够反映实体经济的运行情况并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能够成为评价投资策略业绩风险的标的;能够反映企业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具有良好稳定的收益—风险特征,是证券机构安全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而言,当股价指数日波动在±10%以内时不属于金融危险区间,当股指日变动连续每日变动10%,或者每日变动5%、累计周期波动达到20%以上时则进入金融危险阶段,而超过30%且具有持久性时,可以认为发生了局部金融危机。由于我国股市总体还是政策市,股票人为因素多于市场因素,大多数股民还不够成熟,投机心理强,股价指数变动率不足以反映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状态,故本研究不考虑此项指标。

(2)股票市盈率G16.当日每股收盘价/每股收益(其警戒值为35倍)。该指标综合反映了某一时期内投资股票在成本与收益这两个方面的特征。市盈率越低,说明收回成本的时间越短;市盈率越高,收回成本的时间越长。市盈率反映了市场对企业盈利的看法,市盈率越高暗示市场越看好企业盈利的前景。对于投资者来说,市盈率过低的股票会较为有吸引力。一般认为该比率小于60是正常的。

(3)证券化率G17.股票市价总值/GDP×100%(其警戒值>;90)。该指标是指一国各类证券总值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实际计算中证券总值通常用股票总币值来代表。证券化率低会引起证券的求大于供,使股价较高,市盈率较高。证券化率越高,意味着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因此它是衡量一国证券市场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4)房地产泡沫指标。房地产是泡沫经济的主要载体之一,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主要根源,而泰国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已经存在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因此必须建立房地产市场评价指标体系,预防由房地产泡沫引发金融危机。房地产泡沫衡量则可借助房地产空置率来评价。依据香港特区住房空置率的统计口径,全社会住房空置率应为年底空置量(即当年上市供应量-当年市场吸纳量+上年空置量)占当年底住房总存量的比例。中国香港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近20年内,空置率在2.04%~5.72%范围内波动。但采用本指标的前提是要比较准确地掌握存量房空置量的统计方法和手段,目前尚有困难。本研究采用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比率和商品房销售面积/商品房竣工面积比率来评价。

①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比率G18.该指标是反映房地产投资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的综合性指标,又是观察工程进度和考核投资效果的重要依据。

②商品房销售面积/商品房竣工面积比率G19.该指标指一定时期内房屋销售面积占同期房屋竣工面积的比率,该指标从房屋销售速度的角度反映投资效果的指标。

3.保险机构安全运行二级子系统指标

保险机构安全运行二级子系统主要包括以下指标:

(1)综合赔付率G20.该指标是指赔款支出与保费收入的百分比。该指标是作为非寿险业的一个主要衡量业绩表现的指标。

(2)保险深度G21.该指标是指一国(地区)的全部保费收入与该国(地区)的GDP总额的比率,它是衡量一国(地区)保险市场发展程度和潜力的指标之一。

(3)保险密度G22.即人均保费收入,是由每年寿险业人身保险全年保费收入与每年底全国人口数之比,它反映了该地国民参加保险的程度。

6-2-2-3 外部金融安全运行子系统(S3)指标

外部金融安全运行子系统指标是反映国际收支变化的指标。一国在一定时期是否存在金融危机或金融危机的大小主要原因之一便是该国一定时期国际收支是否平衡以及该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如果国际收支不平衡并且较严重,国内经济的平衡就会受到干扰。例如,过大的国际收支顺差会造成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过大的国际收支逆差则可能造成国内经济衰退,共由7项指标组成:

1.经常项目差额占GDP之比G23

经常项目差额占GDP的比重主要反映一国对外经济部门的竞争能力,如果经常项目下为逆差,且逆差占GDP的比重持续过大,说明其出口创汇部门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外贸收支严重失衡。对于汇率相对固定的国家而言,为了达到新的均衡,其汇率可能会在某一因素的触发下突然间大幅贬值,引发金融危机。如果经常项目下为顺差,且顺差占GDP的比重持续过大,则会导致本币面临巨大升值压力、引发国内通货膨胀,且本国外汇市场容易被攻击。这个指标的国际警戒线为5%。在资本账户开放或管制不严的情况下,如果主要由短期资本(如证券投资)流入来弥补,一旦投资者对经常账户的可持续性产生怀疑,会使资本大量抽逃、引发货币危机。从而危及金融体系的安全。这一问题目前在我国尚不突出,但是,随着外贸和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资本账户管制放松和汇率政策灵活度加大,这一指标会越来越重要。

2.外汇储备指标G24

外汇储备是每个国家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基础,是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一国的外汇储备数量的多少,反映了该国政府干预外汇市场能力的强弱和偿还外债的能力,其数值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而定。外汇储备到底多少最好目前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简单而又普遍适用的衡量标准。在这里主要用外汇储备所能支持进口额月份数指标。外汇储备/年进口额×12(个月),人们通常用外汇储备支持进口时间的长短来衡量一国的金融状况与支付能力,从而评估国际收支运行状态。一般认为最低外汇储备额不能少于3个月进口量的用汇,并以此为警戒线,以3~6个月的进口用汇量为标准。而中国的情况是,从1994年开始超过警戒线,可以满足5.4个月的进口用汇需求,此后一直上升,1998年的外汇储备可满足12个月外贸进口,2005年达到了近15个月。

3.外债结构指标

反映外债承受能力和安全状况的指标主要有以下五个:

(1)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之比G25.该指标是衡量一国快速偿债能力的指标,反映承担短期债务的能力。一国国际储备越多,债权人对债务国偿还债款的信心越强;若短期债务与外汇储备比例较大,则说明该国偿还短期外债能力相对较弱。该指标的国际警戒线区间70%~100%,一旦超过100%,表明该国存在极大偿债风险,预示了短期内这些国家外债处于风险边界,而事实也证明了这种预测。例如:1993年、1994年墨西哥的该指标分别为143.37%、610.50%;1996年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菲律宾分别达到165.67%,97.41%,68.01%。

(2)债务期限结构指标G26.短期外债占外债总额之比,是衡量一国资本流入结构是否合理的指标,反映了外债的期限结构,其数值越大,表明目前面临的还债压力越大。如果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作后盾,极易引起债务危机。由于它对某一年的外债的还本付息额影响极大,该指标用于说明一国外债期限结构是否安全合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区间为20%~25%。超过25%,表明当前还债压力大。该指标的迅速上升,往往被认为是债务危机的先兆。

(3)外债负债率G27.外债总额占GDP之比,即一国当年的外债总额占当前商品和劳务出口收入的比重,这是衡量一国负债能力和风险的主要指标。一国对外负债率若小,则可增强债权人对债款的安全感,反之则相反。其国际标准安全线为25%。它表明外债给经济造成的负担水平,当然它也反映金融承担外债的风险程度。外债饱和后,外债余额增长速度小于或等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4)外债偿债率G28.一国当年外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商品和劳务出口收入的比重,这是一国还款能力的主要参考指标。它反映了一国外债偿还能力和所承担的外债风险状况。当外债饱和后,年偿还外债本息增长速度小于或等于外汇收入速度。由于出口收入本身受到多种经济参数的影响,各国的进口刚性和偿债期限结构也各不相同,那么在同一偿债率下,有的国家可能已处于风险边界,而另一些国家的经济却可以正常运行,由此可见,用单一数值的警戒线来判断不同国家的外债安全状况难以对复杂多变的客观实践作出合理解释。在此运用警戒线区间来替代单一警戒线,以避免使用单一警戒线所具有的机械性弊端。根据历史上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数据,该指标的警戒线区间应控制在20%~30%。各国可以根据本国出口收入波动状况、进口刚性大小、偿债期限分布等客观因素在区间内选择适合的警戒线数值。

(5)外债债务率G29.债务率为当年外债余额与当年货物和服务项下外汇收入之比,其国际标准安全线为100%,也反映该国外债偿还能力和所承担的外债风险状况。外债余额增长速度小于外汇增长速度;这些指标或从静态考察生产对外债的承受能力,或从动态考察生产对外债的承受能力,或从静态考察资源转换能力对外债的承受能力,即外债余额和还本付息额与外汇收入的关系,或从动态考察外汇增长速度所能允许的外债及还本付息的增长速度。

6-2-2-4 金融软环境安全子系统(S4)

金融软环境是反映“三信”安全状况。“三信”安全是指信用、信心和信息三方面的安全状态。主要包括:金融交易的信心、政府政策的有效性、金融秩序状态、社会稳定程度、金融监管力度、网络安全程度等方面。由于上述指标难以量化,故本研究采用消费者信心指数和宏观景气预警指数来反映。

1.消费者信心指数G30

消费者信心指数是反映消费者信心强弱的指标,是综合反映并量化消费者对当前经济形势评价和对经济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预期以及消费心理状态的主观感受,预测经济走势和消费趋向的一个先行指标。

消费者信心指数由消费者满意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构成。消费者满意指数是指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生活的评价,消费者预期指数是指消费者对未来经济生活发生变化的预期。消费者的满意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分别由一些二级指标构成:收入、生活质量、宏观经济、消费支出、就业状况、购买耐用消费品和储蓄的满意程度与未来一年的预期及未来两年在购买住房及装修、购买汽车和未来6个月股市变化的预期。

2.宏观景气预警指标G31

宏观景气预警指数由10个指标构成(经季节调整去除季节因素的影响),经最新数据修订有7个指标———工业生产指数、固定资产投资、海关进出口总额、工业企业利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和货币供应M2.

6-2-3 金融安全预警区间的测定及安全等级划分

指标体系确定后,预警指标数据是否达到危机发生水平可用临界值来描述。在临界值的确定上,本研究在实际操作时,如是国际上有公认的指标,临界值的确定则根据国际标准来确定,没有明确的国际公认标准的指标,临界值则是通过比较制定(若有美国的相应指标数据,就把美国的相应指标值作为比较的标准;对没有美国的相应指标数据,把定性分析和所比较国家或地区的计算结果结合起来制定临界值标准,具体是参照同一国家在金融稳定时的各项指标的数值,有的则是参照经济金融背景相似的国家在金融稳定时的各项指标数值)。需要说明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危机爆发的条件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原有的临界值在预警中的准确性会降低,这就要求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相应对临界值进行修正。

在安全区间的确定上,首先根据风险性质不同,把预警指标分为两类:一是风险单调型。即风险状态随着指标值的增加而呈现单一性质变化(增加或减少),如偿债率、失业率越小则越安全;二是风险非单调型。即指标值在某一区间是安全的,而在其两边随着该区间距离的增大,风险状态增加,如GDP增长率,其安全区间是6.5%~9.5%,在该区间以下或者以上风险都在增加。以GDP增长率为例说明预警区间及预警界限的确定。GDP增长率按照国内学者的研究,根据历史数据及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可以认为9.7%为经济安全点,偏离这一点越远经济安全性越差。考虑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是从较低的起点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增长速度较高,而今后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发展,经济增长速度将不会保持过去的高增长态势。将8%上下增减1.5个百分点的位置确定为安全状态的警界线,即GDP增长率在6.5%~9.5%的区间为安全,再用相同的方法确定风险区间和较大风险区间的警界线。其他类似指标的警界线也可以类似地确定,至少在安全点的位置上应增减多少个百分点,要根据具体指标的具体情况而定。本研究警界线的确定主要参考了历史数据、国际通用标准和一些专家的意见。主要标准则是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验数据;一些专门的科研机构所做的研究成果如巴塞尔资本充足率协议;一些通用的国际惯例等。本研究针对选取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