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朝即建县制的古城溧阳,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秦有鸡鸣三省之称。脍炙人口的唐诗《游子吟》诞生于此:“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当时孟郊在溧阳任职。溧阳原本有一个叫沙河的水库,为了开发旅游,易名为天目湖。天目湖一炮打响,纯粹因为盛产胖头鲢。远近省市的客人到溧阳来,就为了品尝特产天目湖砂锅鱼头。每逢周末,水库边停满了各地牌照的汽车。
露天的餐馆,也打出现钓现吃的招牌,以鱼头的鲜嫩、鱼汤的鲜美作为诱惑。一传十,十传百,滚雪球般吸引来更多的城里人,他们在钢筋水泥丛林中吃腻了玉盘珍馐,嘴里快淡出鸟来,正惦记着到野外尝鲜呢。浑朴的砂锅、弥漫的鱼香,使他们兴奋得差点打一个趔趄:就在这里了,看一看湖景,吹一吹湖风,尝一尝用湖水煮的湖鱼。天目湖,原先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名,就这样香飘百里。
以砂锅鱼头为龙头,溧阳又推举出天目湖啤酒、天目湖茶叶、天目湖土菜等一系列绿色产品,起到很好的连锁效应。看来,以一种食物带动一个地方的经济,并不是神话。仅用了十年,天目湖就从昔日一个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水利工程,演变为年接纳游客2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20多亿元的经济支柱。不能说没有砂锅鱼头的功劳。譬如,我回南京休假,约了三五好友踏青,不去苏锡常,不去杭嘉湖,而是驱车直奔小小的溧阳,就是为了响应砂锅鱼头的号召。唉,真验证了那句话:鱼我所欲也。
天目湖砂锅鱼头,究竟鲜美到什么程度?我说不清楚。其中,不乏食客的心理作用吧。就餐的环境首先打出较高的印象分:在水一方,天目湖本身就像巨大的砂锅,波光荡漾,烟雾袅袅,摆放于群山中间。而桌面上热气腾腾的鱼头砂锅,分明又是小小的天目湖,只不过里面除了有鱼,还滚煮着豆腐、粉丝、蔬菜,姑且视为水草。食客纷纷成了艄公,把筷子伸进砂锅里去划桨。店家会做广告,把天目湖称作“江南最后一片净水”,说正因为水土好,本地生长的胖头鲢滋味远胜别处。况且,煮鱼汤不能用自来水,还就必须用天目湖新提上来的湖水。莫非就是所谓的鱼水之情?
天目湖砂锅鱼头成了江南名吃,周围省市都有仿制。酒楼打出天目湖的金字招牌,生意果然不错。为了向顾客证明货真价实,老板都会亲自去溧阳进货的,点名要天目湖里的胖头鲢。同时还顺便押运一水车的湖水回来,以保证鱼汤的质量。看来无论顾客还是老板,都变得有点迷信了。
天目湖真厉害,不仅卖鱼,还兼而卖水。湖水都值钱了。
砂锅鱼头坐镇在桌子中央,酒席的气氛顿显粗犷。我连喝三碗,意犹未尽。就差拍案叫绝:好鱼啊,好水啊。南京的朋友,见了,说起笑话——
天目湖,就这么大一片水,养的鱼再多,也经不起南来北往这么多人吃呀。别的不说,每个周末,光从南京赶来的游客就有多少哟。天目湖里的胖头鲢快被吃没了,急了,反而倒过来向南京等地的水产市场进货。所以,许多南京人拖家带口、风尘仆仆前来溧阳,吃到的胖头鲢,其实是刚从南京运过来的。顶多刚在天目湖里游了几圈。要早知道,就在当地点这道菜该有多好。白白浪费了那些汽油钱……
这个笑话,差点把我给噎住了。虽说是笑话,也极有可能是真的。天目湖砂锅鱼头,也有了冒牌货。而且是它的原产地,不得已假冒的!中国人,什么新鲜吃什么,一窝蜂地拥上去,直到吃光了、吃垮了、吃臭了才罢手。看来天目湖的胖头鲢,也难逃此劫。那么多赶时髦的人、好热闹的人、盲从的人,都来吃大户,谁受得了?
问题在于,我也是他们中的一个。中国人的劣根性,我身上都有。要想批评别人,首先得自我批评。瞧我刚才,吃惊之余,还阿Q般地沾沾自喜呢:天目湖砂锅鱼头,即使鱼是假冒的,水总该是真的吧;我就不信溧阳人,做鱼汤,连本地的湖水都舍不得用!水好是不容怀疑的,用天目湖的水,做什么样的鱼都好吃。索性把砂锅鱼头改叫砂锅湖水算了。以示童稚无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