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言
理想的事物,存在于我们生活本身之中。
——苏霍姆林斯基
信仰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马克·吐温
奇迹乃是信仰所生的爱子。
——歌德
能接受既成事实,是克服随之而来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
——詹姆斯
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可以用这么五个字来表达——“我没有时间”。
——富兰克林
明天的重担加上昨天的重担,必将成为今天的最大障碍。要把未来像过去那样紧紧地关在门外……未来就在于今天。
——卡耐基
人生具有人道的根苗,须待教育发展出来使人实践人的造诣。
——康经
有关情绪和行为障碍的术语很多,如“严重情绪障碍”、“性格与行为异常”、“情绪和行为问题”、“适应困难”、“情感障碍”、“人格障碍”等,国内外没有统一的界定和名称。有的将情绪障碍与行为障碍分开,分别下定义;有的只对情绪障碍,或者只对行为障碍作出定义,但其中包括了两种障碍的内容;有的以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定义来等同和代替情绪和行为障碍的定义;有的侧重医学考虑,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疾病;有的侧重教育学的考虑,认为是一种可矫正的情绪不稳和行为不良;有的因研究目的和使用测量工具不同,有的因社会文化价值趋向不同,情绪和行为是正常或异常的标准也就有所不同;也有的认为,儿童处在不断发展状态,有些情绪和行为问题,是属于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伴随问题,可随着年龄增长不治而愈,而非异常。结合我国文化背景,儿童与青少年的情绪问题有的与我国的道德评价成人化、传统化趋向有关,与学校管理及升学压力关系甚密。它们使得儿童与青少年的某些年龄阶段的正常情绪和行为表现被视为不可接受的,违反常规的。儿童与青少年的很多异常情绪和行为也是由于不科学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引起的,当这些学生的需求不能满足,自尊心受挫伤时,他们往往产生极度愤怒的情绪状态,无法控制这种消极情绪,可能出现大哭大闹、攻击行为、破坏纪律的行为。当学习跟不上、没有人帮助时,他们往往产生“习得无助”的绝望心态,情绪消极、抑郁、焦虑、恐惧。
情绪和行为障碍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从教育角度,有的学者将学龄儿童少年的情绪和行为障碍分为:人际关系问题、行为规范问题、抑郁情绪问题、焦虑情绪问题和偏畸习癖五类。
如按严重程度分类,美国学者克拉里森把情绪与行为障碍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类:
轻度:对个人及他人不致造成太大困扰,能与别人维持相当程度的和谐关系,对生活、学习有轻度影响。
中度:在情绪上感受到极大痛苦,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深受其行为问题的影响。
重度:如同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很难从事学习与处理日常事物,往往需要在隔离的环境中,由专门人员长期加以辅导。
从情绪和行为的控制程度划分为超控型和低控型。超控型儿童由于过分控制了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表现出害羞、焦虑、孤独、胆怯、不合群等行为特征。低控型儿童主要特征是多动、侵犯、攻击、将自己受到的挫折转嫁到别人身上,情绪波动大,男生比率较大。
二,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心理特征
虽然情绪和行为障碍表现的类型不同,但还是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来。
美国1975年通过的《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对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具有的基本特征做出五个方面的概括。
(1)这类儿童的学习低能不是由智力残疾感官障碍或健康问题直接造成的;
(2)这类儿童不能与同龄人、伙伴、家长和教师保持交好的人际关系;
(3)在正常的情况下,也会出现过度的情绪困扰和令他人难以接受的行功方式;
(4)长期伴有不愉快的心境和抑郁;
(5)具有无意识的抵触行为和不合群的孤僻感。
如果进一步的分析,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往往有以下重要特征:
(一)认知不协调
认知不协调是情绪与行为儿童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认知不协调包括认知过程与内容不协调;认知成分与认知方式不协调;认知与情感、意志不协调。
1.认知过程与内容不协调,包括思维缺失和认知偏差
思维缺失,是指在认知活动中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思维所占比率较少,记忆不能为思维提供充分的信息,感知信息在认知决策中所占比率较大,导致理智缺失现象。这类儿童和青少年缺乏纵向和横向分析能力,加上情绪不稳定,易于凭感觉对问题做出判断和处理,多表现为草率与鲁莽。例如,当这些学生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自尊心受挫伤时,他们往往会立刻产生极度愤怒的情绪状态,无法控制这种消极情绪,出现大哭大闹、攻击、破坏纪律等行为,而不能理智的考虑其要求是否合理。
2.认知成分与认知方式不协调
这是弗斯廷格提出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原意。他揭示了个体从态度到行为等认知成分与推理过程的矛盾。他认为,个体认知的不协调将会产生焦虑和其他类型的情绪失调和行为失控。例如,当个体原有的信念破灭时,可能产生失落感、孤独感和逆反心理。
3.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不协调
这种不协调是心理结构、人格特征不协调,也是知、情、意这三种心理信息的系统之间的不协调。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认知结果不能控制情绪和行为,或者说认知结果在稳定情绪和行为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例如,儿童已经认识到情绪和行为的性质及后果,但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二是情绪和行为影响认知的选择。这种认知不协调会直接导致人格障碍。例如,临床上患有焦虑症的个体比非焦虑症个体在认知或选择信息方面更容易关注威胁性信息,尤其当前的信息与个体当前关注的问题相一致时,这种倾向更明显。同时,个体在解释所面临的两可问题时,焦虑症患者对两可信息进行威胁解释的倾向更明显。也就是说,焦虑状态可能会增加对两可问题进行威胁性解释的可能性,而这种威胁性解释也可能会保持或进一步加重焦虑心境。
(二)负性情感体验强烈
情绪和行为障碍学生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障碍和干扰,导致个人目标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形成需要——挫折,行动——挫折,目标——挫折之间的恶性循环。过强的挫折感会助长儿童的攻击行为。”①弗里德兰德(K。FTieldlander)等人的研究认为,人们摆脱挫折带来的心理冲突时常采用两种错误方法:一是借用“幻想”来替代现实,从中获得满足,但当“幻想”破灭时,就会增加挫折感;二是用攻击行为或呆滞性重复行为来掩盖挫折感。儿童和青少年常采取这两种方法。例如,有的情绪与行为问题儿童或青少年把自己的挫折转嫁给其他人和事;有的则以退缩、躲避的方式逃避挫折。
(三)自我中心倾向明显
情绪与行为问题儿童和青少年自我中心倾向明显,为人处事常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和客观条件,与人相处困难。他们自我认识能力差,自我控制力薄弱,缺乏调节和控制自己思想感情、举止行为的能力,克服困难的勇气不足,遇到问题时。因认知偏差和强烈的情绪体验加剧了心理冲突。他们或采取回避矛盾的方法来减轻冲突,或采用不正常的行为方式来解脱、转移、掩盖内心的苦闷、焦虑和恐惧。他们还会采取赌博、酗酒、打架等冲突性反社会行为。
三、学业特点和行为特征
(一)学业特点
大部分情绪和行为障碍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正常的。但是在学业方面,大多数情绪和行为障碍学生是学习困难学生。出现这样的反差说明,他们的学习问题主要是由情绪行为障碍造成的,解决他们的学业问题首先要解决情绪和行为障碍问题。当学习跟不上、没有人帮助时,他们往往产生“习得无助”的绝望心态,情绪消极、抑郁、焦虑、恐惧。他们的抑郁表现是:经常出现不愉快的沮丧情绪,对活动不感兴趣,对自己的事情漠不关心,主导心境悲观。焦虑表现是:对外界事情反应过度敏感,会因一点小事而烦躁不安,甚至出现恶心、心慌、头昏等身体上的不良症状。有的学生产生学校恐怖症,害怕上学,设法逃学,害怕回答问题,也会有身体异常反应。少数学生智商偏低或略高于平均水平。
(二)行为特征
1.焦虑、退缩和自卑、不成熟。有些儿童因自卑或无能而表现出焦虑、退缩、不喜欢与人交往,有习得无助之感。个别学生长期焦虑抑郁,会形成轻生念头。
2.注意缺陷和多动。有的学生不能集中注意、活动过多、不能安心听课按时完成作业,经常干扰其他人,因而有时也会被诊断为学习障碍。
3.反社会行为。有些儿童攻击倾向较强,如破坏公物,与同学争吵、打架,虐待小动物,违反纪律,撒谎等。
4.不良习惯动作。如吸吮手指、啃咬指甲、拔头发、拔汗毛、咬衣襟、手淫等。
5.心理生理行为偏异。如语言障碍、睡眠障碍、进食障碍、排泄障碍、抽动症等。情绪和行为障碍还可以从精神病等角度进行分类,不一一介绍。
情绪行为障碍产生原因和筛查、诊断
(一)情绪和行为障碍产生原因
一般认为情绪和行为障碍产生原因有四个方面:
1.生物因素,包括遗传、脑损伤等生理方面的原因。有精神病家族史的儿童产生精神疾患的比率要高得多。脑伤和脑功能失调的儿童易发生情绪和行为异常现象近期心理学及脑科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脑部化学物质对人感觉、情绪、思维和行为的产生有推波助澜之效;脑部化学结构会随着人的饮食、运动、思想、情绪和行为的变化而变化。
2.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近期心理学关于认知与情绪障碍关系的方面的研究发现,临床上患有焦虑症的个体比非焦虑症个体在认知或选择信息方面更容易关注威胁性信息,尤其当前的信息与个体当前关注的问题相一致时,这种倾向更明显。同时,个体在解释所面临的两可问题时,焦虑症患者对两可信息进行威胁解释的倾向更明显。也就是说,焦虑状态会导致认知失误,认知反过来进一步影响情绪行为。
性格内向,情感不易向外流露,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自己不能排解郁闷情绪又得不到他人帮助,长此以往会导致情绪异常。乔尔·罗勃逊将人分成两种性格,即饱和型与奋发型。饱和型的人偏好安静和冷静,不喜欢兴奋刺激;奋发型的人则兴奋且精力充沛。当人过度倾向上述某种性格时,便能缔造出脑部化学结构失衡的状态,出现情绪障碍。
3.家庭因素,单亲家庭或者家庭成员长期不和会对儿童心理成长带来消极影响。儿童缺少家庭温暖,易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对立、仇恨的心理以及破坏、攻击性行为。
4.学校和社会因素,其中学校对儿童身心影响最大。学生很多情绪障碍是因教师教育不当引发的,如当学生学习跟不上、注意力不集中、有些纪律问题时,教师对这类学生的态度或是批评指责、或是放弃不管。特别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和名次考核学生和教师的情况之下,那些升学无望的后进生,被安置教室后座,基本上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这些学生最易产生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学生如果经常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均可大幅度改变神经传导素(如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①这些神经传导素是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能触发感觉、刺激、思想、记忆、情绪与行为。任何一个神经传导素缺乏或过多,都将导致与脑部该化学物质相关的情绪与行为的负面感受。②也就是说,学生如果经常出现障碍性情绪和行为,在大脑形成较固定的反应方式以后,一旦遇到类似的刺激,学生就会出现障碍性情绪与行为反应,并且很难改变。因此,不良的教育是导致儿童与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情绪和行为障碍学生的外部特征和内心活动及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容易被理解为品行不良而错误地对待他们。因此,做到正确的早期诊断和教育训练是关键。
(二)常见情绪和行为问题的筛查
我们可以通过日常观察了解,对情绪和行为问题进行初步的
1.行为障碍的评估:
(1)行为是否符合他的年龄?
(2)表现出的不良行为是偶发还是经常?
(3)是否经常与同学、教师、家长发生冲突?程度如何?
(4)适应能力如何?是一方面不适应还是多方面不适应?
(5)是否有酗酒、偷窃、吸毒、赌博、打群架等不良行为?
(6)经教导后改变的程度如何?
2.孤独倾向的简单测试:
(1)与周围关系不和谐;
(2)缺少伙伴;
(3)比较多疑;
(4)不爱跟同学说话;
(5)害羞、胆怯、易哭;
(6)爱幻想、怀疑别人有敌意;
(7)动作刻板。
3.抑郁倾向的简单测试:
(1)闷闷不乐,情绪低沉;
(2)经常想哭或一阵阵哭出来;
(3)睡眠不好,经常头痛;
(4)容易疲劳;
(5)经常莫名其妙地烦恼和担心;
(6)易激动易生气;
(7)觉得心跳比平常快;
(8)安静不下来。
(9)比较敏感;
4.躁狂倾向的简单测试:
(1)常常焦虑,坐立不安,活动过多;
(2)上课随便大声讲话或喊叫;
(3)兴奋激动、易冲动与人争吵;
(4)情绪改变快;
(5)一被别人说坏话,就勃然大怒,大哭大闹;
(6)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要求;
(7)有过突然想哭的情形;
(8)曾经想独自一人到很远的地方去;
(9)曾经想过“不如死了好”;
(10)集体活动好占上风,争先恐后。
科学点击
情绪和行为障碍是人的心理与社会功能障碍的表现,这种障碍在儿童期就能产生并能延续到成年。因此,它不仅影响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智力功能的发展,而且影响儿童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正常能力的形成,致使他们在发育成长的过程中不能适应外界的环境,产生妨碍他人、危害集体,甚至反社会的行为。
建议
(一)教育的基本策略
1.减少心理冲突,保持心理平衡;
2.组织集体活动,利用同伴文化来发展儿童的社会情感和认知;
3.创造良好环境,增加合作意识,避免孤独感;
4.开展学习问题讨论会,提高学习兴趣,掌握正确学习方法;
5.提高课堂教育质量,挖掘教材内容,增加教育的感染力;
6用奖励为主的正强化方式来改变儿童的行为方式;
7.采用人本主义的教育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
8.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增强行为控制力;
9.树立正确的集体导向,支持正确的,抵制错误的;
对教师、家长提出几点建议:
1.爱护学生,经常与他们交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
2.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家庭关系、保持和谐的气氛;
3.教师、家长要提高修养,有忍耐性,减少口头上的责备,增加行为上的感染力。
4.多利用正强化,消除自卑心理和焦虑情绪,发展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