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杰出文学家蒲松龄(公元1640—1715年)撰写的《聊斋志异》,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这部巨著是如何完成的却鲜为人知。
有一年盛夏,蒲松龄在屋里写书,没写几行,就感到很不顺手,只好搁笔,走出门外,活动一下身体,换一下脑子。走出不远,来到一口山泉旁。泉水清甜、解渴,每到夏天,周围的农民都喜欢到这里来乘凉,过路人也爱在此歇歇脚,喝口泉水。蒲松龄看到山泉旁坐着一群人,正在乘凉、聊家常,心想:“俗话说,一人肚里一条计,三人肚里一本戏。我何不去请教他们呢?”
第二天,他找出几件旧衣服拿到当铺去当了,用当钱买回几斗绿豆。请人在山泉边搭起一个小凉棚,在凉棚里放上一口缸,每天煮几锅绿豆汤倒在缸里凉着,缸边放着一把瓢。他对乘凉、歇脚的人说:“谁都可以舀一瓢绿豆汤解渴。但是,喝完后要讲一个新奇的故事。”
每天都有许多人给他讲故事,当时他用脑记下来,回到屋里整理成一篇篇故事。后来,他把这些故事同其它故事汇编成一本书,取名《聊斋志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