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0年起,深交所创业板建设全面展开
中国创业板市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围绕着究竟要不要设、有无法律障碍、风险防范、上市资源、名称和定位以及推出时机等问题,业界曾展开旷日持久的大探讨。2000年起,国家明确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地位,深交所创业板建设全面展开,暂停新股上市申请,专门筹备创业板。2000年2月21日,深交所高新技术企业板工作小组成立。2000年9月18日,设立创业板市场发展战略委员会、国际专家委员会两个专门委员会和发行上市部等八个职能部门,标志创业板组织体系建立。2000年10月18日,“创业板市场规则(修订意见稿)”上网披露,200多家企业申请创业板上市,风投资金闻风而入。然而,2001年,随着美国纳斯达克神话破灭,创业板市场风险充分显示,深圳创业板在论争中也骤然冷落。直到2004年,创业板市场千呼万唤却迟迟未出,而代之以中小企业板块。
当时为什么没有直接推出创业板?理由很充分,经验不足,风险偏大。设立创业板市场,实际上是三位一体。首先要有创业企业,这个在中国不成问题,但在当时还缺了两位:一是缺前期机构投资者,主要是缺风险投资(VC)和私募股权投资(PE);二是缺创业板市场。三大要素中,中国当时面临的最主要的矛盾是各类机构投资者群体尚未形成。所以,在当时条件下直接推出创业板,对整个资本市场体系而言,风险太大。而在主板市场尚有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的情况下,在主板框架内推出一个相对独立的中小企业板块,并借此探索主板重大问题解决之道,应该是更为现实和明智的选择。
(二)推出创业板已经指日可待
2007年8月22日,由中国证监会负责起草的《创业板发行上市管理办法》获得国务院批准。深圳证券交易所关于《创业板发行上市管理办法》、《创业板上市规则》和创业板保荐、信息披露在内的创业板规则体系也已基本制定成形。
2008年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立创业板市场,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支持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008年3月21日为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神,在总结我国主板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借鉴海外创业板市场经验教训,中国证监会制定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08年7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在转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2008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积极稳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创业板、债券市场将成为2008年资本市场发展的重点。中国证监会也强调,要加快推进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努力拓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满足不同企业的融资需要。要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高度和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出发,从更好的发挥资本市场整体功能,满足市场多元化投融资需求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完善市场层次结构、产品结构和投资者结构。完善市场体系,积极做好创业板推出的准备工作,并提出要打牢创业板平稳推出的基础。2008年12月1日,在第七届中小企业融资论坛上,中国证监会再次提出,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的力度,适时推出创业板,扩大股份报价转让系统试点范围,探索建立覆盖全国统一监管的场外交易市场路径,支持中小企业创新融资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市场普遍预期,推出创业板已经指日可待。
(三)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推出创业板积极应对危机
2008年以来,一系列不利因素纷纷席卷中国企业。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人民币升值,环保标准提高,《劳动合同法》实施,企业成本持续上涨;银行紧缩信贷,企业融资约束大大增强;尤其是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内需求和外部需求的双双下降,企业产品滞销压力增加,原本就贷款难、担保难的中小企业生存难度非常严峻。为此,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应对,采取一系列举措,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给中小企业提供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创新能力的缓冲期。例如,开辟多样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包括试点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融资合法化,对中小企业在税收方面进行优惠,增加债券融资工具,等等,逐步形成一个为中小企业融资的网络。但是,简单地放松银根,增加中小企业融资信贷规模,开辟中小企业传统的债务融资渠道,都难以从根本上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原因在于,追求低风险、高收益的商业资本在当前众多不利因素下,不会轻易给陷入经营和财务危机的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实际上,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民营企业,通过民间债务融资,也只能暂时缓解资金压力,随后往往是加速财务危机。
正当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大量传统中小企业日益陷入困境之时,一批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例如,节能减排企业、新能源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也在不断涌现。显然,在经济危机之时,一些企业不可避免地要破产倒闭、关停并转;一些企业则需要转变发展方式;而一些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型企业则需要获得资本支持,化危机为商机。这一过程中,股票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功能就需要发挥出来。为此,应当尽早推出创业板市场,增加优质中小企业上市的数量,使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优质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快速发展。
适时推出创业板,具有多方面的效应:(1)帮助中国企业应对本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也是自1998年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优化。(2)这些企业的成长,有利于吸引长期资金入市,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避免经济大落。(3)在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它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可以促进其他企业尽快转变发展模式,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成长,改善上市公司质量结构,增加中小企业盈利的稳定性,提升中国股市的投资价值和安全性。(4)推出创业板符合监管层提出的“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稳步推进改革创新,不断拓展市场深度和广度”的工作要求。按照市场需要和市场风险大小,以及操作技术和监管技术难度高低来看,毋庸置疑,创业板应该优先于股指期货推出。
(四)股市低迷,何时推出创业板
当前股市低迷,是否适合推出创业板呢?在创业板推出的时机选择上,专家学者存在分歧。
1.第一种意见认为,现在重中之重是稳定。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现在重中之重是稳定。创业板的推出可能比不上主板市场一只大盘股的融资额,但目前A股市场人气不太好,创业板可能会造成资金分流,使A股市场人气进一步下降。创业板推出会造成资本市场失血,增加不稳定因素,所以继续推迟是必然的。另外,推出创业板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推出创业板,让资质好的中小企业进行融资,这种想法是对的,但光靠创业板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中国有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比如报到证监会要求上创业板的企业只有300多家,但从中央到各级政府,创投机构却在培育、辅导更多的创业板上市优质资源项目,目前的深圳,就有2000多家企业符合创业板上市的财务要求。中小企业融资难,不能仅仅依靠创业板。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来解决。
尽管存在上述不同声音,但业界专家对开设创业板市场,通过资本市场为创业型企业提供风险担保、利益共享的有效支持机制都是持肯定态度的。
2.第二种意见认为,尽早推出创业板。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我国当前已经具备了开设创业板的各项主要条件,应该尽早推出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板。一是国际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为我们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二是投资者队伍正在不断壮大和成熟;三是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新一代民营科技型企业为创业板的设立准备了充分的上市公司资源。在当前宏观经济不景气与市场动荡的大背景下,应当加快谋划创业板的布局发展,既可减小创设新市场的风险,又响应了中央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号召,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资本市场作为直接融资平台,应当成为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助推器。要坚持在实践中建设创业板的原则,停止争论,先实践,让实践来检验。
从客观上来说,在创业板推出初期,可能会对主板市场产生一定心理影响,但这种影响应该是暂时的。从市场的容量来看,在一定时期内,创业板市值很小,不会分流主板市场太多资金。即使按创业板一年发行上市100只股票,平均发行规模3000万股,平均发行价20元,上市后平均价格30元估算,市场新增筹资额600亿元,新增市值900亿元。也就是说,创业板一年的扩容不及主板市场一只超级大盘蓝筹股的发行上市。从创业板新股发行的增量上看,中小企业所占的比例也不大。我国中小企业虽然有强烈的上市融资需求,但融资需求量占主板市场新增筹资额的比例不高,对主板市场存量资金的影响很小,中小企业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如2007年新股融资总额4470亿元,主板新股融资额4097亿元,中小企业板融资额仅373亿元,占7.5%。所以,创业板市场作为主板市场的一个有效补充,其推出并不一定会对主板市场资金造成分流。事实上,当初中小企业板市场推出之初,市场曾有人担心会对主板市场资金造成一定的分流。但目前看,这种担心显然是多余的。中小企业板市场不仅没有分流主板市场资金,反而与主板市场互为补充,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好的投资机会。
此外,创业板和主板两个市场的定位各有所侧重,并不存在此消彼长的问题。建设创业板并不是否定主板的作用,也不是排斥,而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主板的定位是发展蓝筹股市场,服务于在国内各行业处于龙头地位、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企业;而创业板市场将定位于自主创新能力强、有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通过灵活的交易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快速成长,进而提高我国资本市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产业升级中的作用。因此,创业板与主板的良性竞争体现的是对技术、管理和制度的竞争,而不是上市资源和资金上的竞争。试想,如果一个市场缺乏有效的制度创新机制和规范体系,单纯依靠大量的资金推动,只会造成泡沫的不断堆积,最终给市场带来凶多吉少。创业板市场与主板市场使命不同,各有优势,二者只有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并积极借鉴对方的成功经验,汇集人才,形成资本、技术和管理相互促进的竞争环境,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才能达到推动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发展的共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