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妃嫔众多,她们为他生育了26个儿子、16个女儿,其中二子二女早殇,共有38个孩子长大成人。朱元璋认为他的儿子们“将有天下国家之责”,非常重视对他们的培养教育。
吴元年(公元1367年)八月,朱元璋出城祭祀山川毕,即将回宫,对随行诸子说:“人处富贵,则必骄奢,身处安逸,则忘辛劳。现在国家初步安定,百姓稍得喘息,你们知道他们的劳苦吗?能够熟悉世事人情,就不易流于骄奢怠惰。今天士兵们半夜即起,扈从至此,还未吃饭。你们都要步行回去,亲身体会劳苦,将来才不至于骄奢怠惰。”不久,他又派13岁的长子朱标和12岁的次子朱木梜前往临濠谒祭陵墓,训谕说:“人们都说商高宗、周成王是贤明的君主,你们知道原因吗?商高宗曾亲身参加劳作,了解民间疾苦,周成王在周公的教导下,也深知稼穑之艰难,所以他们在位时勤劳节俭,不敢懈怠,成为商、周的好君主。你们生于富贵,不曾涉历艰难,习于安逸,必生骄惰。现在让你们去旁近郡县,游览山川,经历田野,观小民之生业,以知衣食之艰难,察民情之好恶,以知风俗之美恶。到了祖宗陵墓所在,你们要访求父老,询问我起兵渡江时的事情,牢记于心,以知我创业之不易。”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年)首次分封诸王,当时已出生的十个皇子,除长子朱标已被册立为皇太子外,其他九子均封为王。朱元璋阐述分封的目的说:“天下非常广阔,必须建立藩国,上可以保卫国家,下可以安定百姓。现在朕诸子已长成,应当各有爵封,分镇各地。这不是朕对儿子们有私心,而是遵循古代圣王的制度,从长治久安的大计考虑。”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朱元璋再次分封自第11子到第15子的五个儿子为王。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第三次分封,这次受封的是自第16子到第25子,共十王。朱元璋期望诸王将来能担负起“屏藩皇室,磐石社稷”的重任,亲自挑选儒士以辅佐、教导诸王。他告谕王府官员说:“储存药品是为了防病,积聚财货是为了防贫,任用贤才是为了提高道德素养。朕选择贤才以辅佐诸子,你们这些在诸王身边的人,要朝夕规劝教诲,以增进他们的德性。”朱元璋也常训谕诸子,告诫他们说:“过去有道的明君,都勤于政务,关心百姓,所以能保守住天下。他们的子孙失去了这些品德,生活荒淫,政教废弛,礼乐崩坏,遭到上天的唾弃和民众的叛离,以至于丧失了国家。我的子孙,应当效法古代的圣帝哲王,兢兢业业,小心谨慎,以那些荒淫失国的人为鉴戒,决不蹈其覆辙,这样就可以长享富贵了。”
长子朱标是皇位继承人,朱元璋尤其重视对他的教育。朱标未满六岁就开始读书,他的老师是著名学者宋濂。宋濂素以道德文章为人称道,又富有教学经验,对朱标要求很严格,一言一行皆以礼法规劝,朱标对他很是敬重。明朝建立后,朱标被立为皇太子,辅佐教育制度更加系统完善。中国历代相传,太子所居之处称为东宫,设置专门官署。朱元璋经过仔细考虑,决定不为东宫设置专官,而以朝廷大臣兼任。兼任东宫官职的,既有李善长、徐达这样的功臣勋旧,也有刘基、章溢这样的饱学儒士。朱元璋曾向李善长等人解释他这样做的用意说:“朕于东宫不设专职,而以卿等兼领,是考虑到战事未息,朕若出征巡狩,必以太子监国。如果设立东宫专官,即等在内有事启闻,太子倘与卿等意见不合,卿等会说是东宫官教的,难免生出嫌隙。”他还以周公教成王、召公教康王为例,叮嘱他们用心辅导太子。朱元璋深知,光靠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必须让太子在实践中磨炼成长。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朱标刚满20岁,朱元璋下令:“今后日常事务启奏皇太子,重大事情才许直接奏报。”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他命太子率秦王、晋王、楚王等到凤阳练兵,以熟悉武备。次年,又让太子率秦王、晋王、燕王等到凤阳谒祭祖陵,沿途了解民间疾苦。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朱元璋又下令:“自今大小政事都先启奏皇太子处分,然后奏闻。”他还面谕太子说:“自古以来,创业之君历经勤劳,通达人情物理,所以处理事情,少有不当。守成之君,生长于富贵,若平日不先练习,处理事情很少有不出差错的。所以我特意让你日临群臣,听断事务,以熟悉国政。我自获得天下以来,未曾享受闲暇生活,对于各种事情,总怕处理稍有不当,辜负了上天的付托。每天戴月上朝,半夜方睡,白天有什么事情未处理妥当,还睡不安稳,这些都是你亲眼见到的。你能体会我的心意,认真做事,是天下之福,我也不用担忧了。”
由于诸王受过良好教育,成年后,多数都较有才干。二子秦王朱棱、三子晋王朱和、四子燕王朱棣都有军事才能,朱元璋将功臣宿将诛杀殆尽后,北部边防重任便由他们承担起来。五子周王朱棣爱好文学,工于词赋和书法,著有《元宫词》百章。朱柿还是一位著名的植物学家,他把收集到的四百多种植物种在园圃中,亲自观察,待其滋长成熟,则召画工绘制标本图样,编成《救荒本草》一书,收录记载了414种植物,描述得相当细致准确。六子楚王朱桢也喜欢习武,朱元璋曾命他和汤和等一起率兵到贵州平叛。七子齐王朱榑亦喜武略,数次率兵出塞。八子潭王朱梓聪敏好学,擅长文词。十子鲁王朱檀好文礼士,善写诗歌。十一子蜀王朱椿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被朱元璋称为“蜀秀才”。十二子湘王朱柏能文能武,喜欢读书,常常读书至深夜,还建立了一座景元阁,召集文人儒士,校勘古书。十六子庆王朱檹也“好学有文”,在文学上有相当造诣。十七子宁王朱权对文学和音乐都颇有研究,著有《通鉴博论》、《家训》、《宁国仪范》、《汉唐秘史》、《史断》、《文谱》、《诗谱》等著作数十种。当然,朱元璋的儿子中也有几个不成器的,如十三子代王朱桂为人残暴,十九子谷王朱穗为人暴横,二十五子伊王朱彝为人淫虐,都深为封国所在地百姓的痛恨。
朱元璋分封诸王,是希望他们能起到拱卫皇室的作用。可在历史上,分封制常常导致同室操戈、骨肉相残的悲剧,汉代的“七国之乱”、晋朝的“八王之乱”,是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朱元璋熟读史书,对分封制潜藏的危险自然了然于胸,可他太疼爱儿子,又太过自信,总认为只要教育有方,措施得当,就能避免分封制的弊害。对于朱元璋“分封过侈”的问题,当时许多人感到忧虑,但都不敢进谏,只有山西平遥训导叶伯巨冒死上书,指出:“国家裂土分封,使诸王各有分地,并赐与大量军士,数世以后,将会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如果到那时再削其地、夺其权,则他们必然心生怨恨,就像汉朝七国、晋朝诸王一样,或凭险抵抗,或拥兵入朝,再想防备也来不及了。历史事实证明,分封逾制,祸患立生。希望皇帝及早采取措施,割一世之恩,制万世之利,以安社稷,则天下幸甚。”朱元璋见了这份奏疏,不由得大怒,说:“小子竟敢离间我的骨肉,快把他逮来,我要亲手射死他!”叶伯巨被逮到南京后,中书省趁朱元璋高兴时奏报,叶伯巨才暂免杀头,后死在狱中。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对分封诸王表示异议了。
朱元璋精心栽培的皇太子朱标,因不赞成父亲大肆杀戮的政策,心情长期抑郁,终至患病,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去世。朱元璋经过权衡,立朱标之子朱允火文为皇太孙,是年朱允火文只有16岁。朱元璋仍照培养皇太子的办法,培养皇太孙,但在性格上,朱允火文比其父还要仁弱。朱允炆已迫切感到诸王的威胁,曾向朱元璋谈到这个问题,朱元璋说:“朕让诸王承担边防重任,边境无警,可给你一个安定的环境。”朱允炆问:“边境不安,让诸王抵御,若是诸王不安,让谁抵御呢?”朱元璋沉默良久,反问说:“你看应怎么办?”朱允炆说:“以德感化他,以礼制约他,不行就削夺他的封地,再不行就废黜他的爵位,还不行就只能举兵讨伐了。”朱元璋想了一会儿,说:“对,我看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可惜的是,朱元璋有生之年,始终没有采取有力措施解决诸王势力过强的问题。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初十,辛勤工作了一生的朱元璋撒手西去。十六日,朱允炆即皇帝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葬朱元璋于南京城外钟山下,名曰“孝陵”。朱元璋去世后,诸王与朝廷的矛盾迅速激化。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经过三年多的战争,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攻破南京,朱允炆自焚而死。
倘若朱元璋地下有知,看到自己亲手造成的骨肉相残的悲剧,他一定无法瞑目。分封诸王,给他们过重的兵权,是朱元璋一生最大的政策失误。皇家的这场内部争斗,使刚刚从元末战乱中恢复起来的社会经济,再次遭受摧残,对此,朱元璋是难辞其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