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末之土地公的野望
32204400000020

第20章 天欲大变

晚上,我在自己的房间里伏案疾书,准备着进一步改革军制的事情。我目前的想法如下:高明雷所统领的三千官军,改名为“陷阵营”;李应元统领的三千兵马,改名为“破阵营”;左良玉属下,依然名为“虎卫营”;水军分为一半,施从云率领两千五百人,起名为“深蓝营”;李善水统领剩下的两千水军,起名为“幽蓝营”。这样,我就有了五个能够独立完成作战任务的战斗单位了。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建立比现在更为详细的军官制度,关于士兵的奖赏处罚和对作战所获物资的处理等也要有更加详细的规定,免得以后出漏子。对这些,我要先想好主意,然后再跟司马长律再商量,以便更加细化。

一万名虎狼之士啊,我微笑起来,而且每个人都是按照武将的水平培养的,也算是文武双全,有了这些人,我在两年内就能把军队扩张到三万人,而且其单位战斗力不比现在这些人差。

当初筹建这个觉华守卫营的时候,还真是两眼一抹黑,要建立什么样的部队,采用什么样的武器,都是很不确定的,最后只能采用最直接最方便的方法 --- 我学了什么,让这些士兵也学什么。也许我一个李应龙掀不起什么风浪,但是一万个李应龙,会是让整个辽东都不敢忽视的强大战力。

于是,每个士兵几乎都要培养为全才了,要学骑马、射弓、射弩、火枪、长枪、大刀,而且要样样精通,比如骑马要可以六七天不下马全力驰骋,到达目的地后还能保留六成以上的战斗力,弓弩至少百步之内几无虚发等。此外,还要聘请很多武林高手和长白剑派的剑客们讲解武艺,教授内功和轻功,能背行囊徒步奔跑五十里以上,爬山涉水等,可以说几乎每个士兵到江湖上也能成为二三流以上的高手。另外,每个人都要会游泳,还能操船,即陆军可以做水军,水军也能骑马射箭。我要的就是这种效果,每个士兵至少能顶得上半个我,比我朝其他部队的一般武将强一些,跟后金最精锐的八旗军也能分庭抗礼。

如果只是武艺出众,三年也差不多就能做到了,但是我要做的远不止于这些。我还聘请很多儒士教士兵读书识字,甚至鼓动一些西洋传教士来教授数学和几何、外语等,虽然并不是很成功,但那些士兵基本上能读会写了,其中比较喜欢学习的,已经颇有些气候 --- 去年朝廷选拔秀才,我的军营中一下子中了十六个秀才和六十三名童生,也算是辽东一件异事。

关于教士兵读书写字,很多人不理解,觉得作为士兵,能打仗就可以了,还要识字干什么,连精明如李如槐都想不明白。不过,我却有自己的想法。一个人,不管他原先是什么样的,在他杀过人之后,就不再是什么也不知道糊里糊涂了,也不能是随便就能役使的了。不告诉他们自己为什么要打仗,为什么要杀人和被人杀,那么,整个部队的战斗力就会逐渐下降,更严重的是军纪会快速败坏。那些文人不是老说自己忧国忧民吗,让士兵多读点书,至少对精忠报国更理解一些,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儒家的精义倒是统一士兵思想的最好方法。

更何况,从内心深处,我是希望这些士兵每个人都能读挡一面,随便抽出一个人,也能指挥几千人的部队行军打仗,完全不识字是很不方便的。而且行军打仗,会数学和几何的话,至少统筹兵力和建立营盘等还是很有用的。也许单论战斗力,我的这一万兵马跟后金最精锐的一万兵马相差不会很多,但正因为我的这些兵都识文断字,只要有足够多的兵源,我能在短期内就把兵力扩张几倍甚至几十倍,同时还不怎么降低单位部队的战斗力。而这,恰恰是那些只会用弓箭的满人所不如我的地方了。他们只不过是因为生活习性,所以每个人都会熟练使用刀枪棍箭,马术精湛,其他的后天培养几乎为零。就算让这些满人占领整个大明又如何,我常常不屑地想着,这些文盲只会破坏,此外还能做什么。

当然,我做这些的基础是投入海量金钱。按照朝廷的规定,我属下本应有一万官军,每人每月的粮饷平均四钱银子,也就是我每天应该得到十二万两的军饷了。可是,现在这个世道,我每年能统共拿到八万两银子就要偷笑了,而且那还经常不准时,根本没什么大用。幸好,我这个人脑子好使,奏请朝廷建议在这觉华岛附近建立港口,筑上觉华城,以保护军需物资不会落入后金军队之手。这倒引起朝廷注意,在我多方贿赂之后,还真拨下款项筑城。于是,我在筑了四个城门,城墙修了三尺高之后,就不再修筑,那些钱全部挪用到军费里了。此外,类似勾当我还干了不少,虚报武器和粮饷等,勉强每年能多划拉个十五万两左右。

但是,按照我培养这支部队的花钱速度,加上马匹和武器损耗以及各种其他开支,我每年至少要有五十万两银子才够用。而且,那些士兵进入军营的第一天起我就许诺,我给每个人的军饷是八钱银子,而不是朝廷许诺的区区四钱银子。于是,我只能经常变卖家产,以此来弥补亏空了。同时,我大力打击周围的山贼、土匪和海盗等,反正黑吃黑,打完了除了拿钱还能立下战功呢,何乐而不为呢。对于后金统治区,我也是经常去骚扰,在打击敌人的名义下抢钱抢马等,还能让属下增加实战经验呢。此外,借着负责整个辽东军粮饷之便利,大肆倒卖倒卖,鼓励商人到此在经商名义下走私,反正各种杀头和不杀头的贪污行为我都做了个遍,勉强赚钱供应我的军队。

也不是没人想举告我,可惜我李家的声威毕竟在那儿摆着,而且我对那些朝廷的实权人物也不怎么吝啬钱财,倒没让人得逞。就算是熊廷弼和孙承宗这两位辽东经略,也不是没想过处置我,可惜我做事向来干净,不留把柄,而且我属下的军队也算是整个辽东最能打的一支军队,一万能当三万使,也是唯一能跟满人八旗军队打yezhan的部队,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不过,以后我的玻璃产业走上正轨,将极大缓解资金压力,而且有了这些年的经验,我也能少走很多弯路,在现在的基础上招募起一支异常强大的军队吧。到那时候,整个辽东也会为之一振吧。爱新觉罗,我冷笑起来,哼哼,好大的威势,不过我李氏一族和爱新觉罗一族的恩恩怨怨,就在我这一代了结吧。

“大人,外面下雨呢,把窗户关上吧。”李放进来说。

“不用了,就这么开着吧。”想了一下,我对他说。

“是,大人。”李放垂手退出。

我停下笔,站起来走到窗户边上。只见外面电闪雷鸣,雨哗哗地下着,急骤的雨声如鼓点般不停歇---天要变了,我心里默默地说。1625年,天启五年的七月的最后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作者语:

这前十二章总算完成了,平心而论,这几章不像是真正的本文,更像是具有浓厚解释性质的前转。主要是讲述天启五年的时候,觉华道附近的觉华营,有这么一支奇特的部队满心算计着正在崛起的后金势力。

主角,李应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年轻明朝将领,年轻,无畏,心志坚毅,虽然知道自己现在的实力并不是很强,却一心努力经营,希望跟后金的努尔哈赤一决高低。虽然他目前还很不成熟,也有很多缺点,甚至对火炮等也不以为然,但他好学,不畏艰险,对部下也统御有道,还是很有潜力的。

他的手下性格各异,但各有才华,虽然大都桀骜不驯,却不失为有力助手。如高明雷,耿直而不怕大声质疑主将;如左良玉,看似憨厚却能统领武艺出众的虎卫营众人;如周长青,有点像牛顿和艾印斯坦,小事小错不断,但思想开阔,创造力很强。其他各人,这里写得不多,但在今后的文章中会一一详细描写。

总的来说,这前几章就是描述觉华营的规模、战力和历史等,把一支很有现代意识的古代军队给刻画出来。剩下的真正的烽烟和真正的生死壮丽,恐怕还要看后面的内容了。

祝大家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