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鞅看来,要想国家强大,必须做好两年事,一是发展农耕,好好种田,才能为国家创造财富,二是加强军备,训练军队,奖励军功。他是轻视知识分子的,认为这些人只为清谈、发牢骚,干扰国家的大政方针,对国家没有实际的益处。所以,商鞅是一个军国主义者。这是战国时期残酷的战争现实所决定的。
商鞅尖锐地指出:“今为国者多无要。”“无要”,就是不知重点或抓不住重点。治国而不举要,当然也就搞不好。
要抓住重点,必须首先知道何为“治国之要”。商鞅说得很明确:“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这与他所言的“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这一基本认识是一致的。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持“以农为本”的思想,这时候,他们谈“本”,说的是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产业,这就是农业。商鞅也不例外,而且是最坚决的重农派。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农业是关系到有没有饭吃、能不能生存的大问题;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即由之引出是否安定的问题,乃至关系到它的国力大小,是强是弱。
中国从很早的时候就是一个农业国,国家的立身之本是农业。农业搞好了,百姓才能安心,国家才能稳定,统治者也才能放手搞些事情。所以历朝历代的帝王宰辅,都是把这个问题当作头等大事的。
据说古时候的神农氏就说过,哪怕你有多么高多么坚固的城墙,有多么宽的护城河,有多么厉害的军队,只要缺了一样东西,你的城就守不住。这样东西就是粮食。
商鞅深知,要使秦国强大,首先必须要使秦国有发达的农业,要使秦国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生产足够的粮食,才能保证秦国军事扩张的胜利。而要发展农业,必须有极大的人力投入,投入得越多越好。他作过这样的比喻:“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
既然商鞅知道“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这一重中之重,由此可知,商鞅所说的“知要”是指懂得农业的重要性,并因而能让人民都乐意务农。
农业是财富的唯一来源,这是商鞅的一个基本观点。他把工商业者都看成是多余的甚至消费性的人口。农业也是国富兵强的一根支柱,商鞅之重农,与其说是从经济观点出发,不如说是从政治目标的考虑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