痱子
和成人相比,宝宝皮肤的表面积相对较大,汗腺数目多,加上新陈代谢旺盛,所以会出很多汗。特别在夏季,汗水经常布满皮肤表面,皮肤角质层的角质蛋白或灰尘会堵住排汗出口。闭塞下方的汗液仍不断分泌,使汗腺管破裂,汗水渗入邻近组织,淤留在皮肤较浅的地方,形成水泡。这种状态进一步发展的话,就会堵住内部的汗腺,在其周围引起炎症、发痒,就形成了痱子。
特别是肥胖的宝宝更容易长痱子。
痱子初起时,为针头大小红色斑疹,继之出现成群红色小丘疹。
宝宝的颈部、肘窝、背部、胸部和头面部都是痱子的多发部位。生痱子后有瘙痒和烧灼感,因此常可引起宝宝烦躁和哭闹,很多宝宝就用手抓,抓破之后就容易造成感染,引起汗管及汗腺发炎、化脓,形成痱毒。痱毒一般有豆子大小,大的有葡萄大小,表面红紫色、疼痛、发烧、局部淋巴结肿大,严重的可引起败血症。
宝宝夏季的衣服要宽大,室内要通风,多喝水,特别是绿豆汤、红豆汤等。如发生痱毒,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并外涂10%鱼石脂软膏或如意金黄散,成熟后,切开排脓。在夏季要预防痱子和痱毒的发生,关键是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用温水洗澡,不要用冷水。温水不会刺激汗腺,不引起血管收缩,洗后容易干爽。天气炎热时,不要让宝宝赤裸,皮肤没有衣服的保护,更容易生痱子并发生感染。
父母不要整日背、抱宝宝,让宝宝在阴凉通风处自己玩,如果睡在小床上,要注意给宝宝勤翻身。
宝宝的枕套、枕巾要保持干净,头发不宜过长。夏季要给宝宝补充水分,多喝水或菜汤,多吃西瓜和蔬菜以帮助降温,但不宜多喝冷饮。
荨麻疹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儿科和皮肤科常见的疾病,以身体不同部位出现团块样的皮疹且伴剧烈瘙痒为特征,主要与接触过敏性物质有关。
本病是因宝宝对某些刺激的感受性增高而引起的,刺激因素复杂多样,包括饮食(海产品、鸡蛋、牛奶、香料、杨梅、桃子等)、药物(磺胺类药物如新诺明、各种抗生素、血清、疫苗、类毒素、内分泌素)、感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精神紧张、温度突然改变、日光、摩擦,或吸入花粉、虫咬、接触动物的羽毛、皮屑和一些不明致敏原等。
荨麻疹大多突然起病,在全身各处的皮肤上突然出现豆大、枣大或更大的扁平疙瘩,中心苍白,周围红晕,称为风团。还可像螃蟹脚一样向四周伸出,此起彼伏,窜游很快,可迅速遍及全身。如互相融合,可连成大片,有瘙痒或烧灼感,搔挠后起得更高。十几分钟或几小时后可自行消退,不留痕迹,但又可重起,反复发作。病程短则几小时、几天,长则几个月,甚至几年。
胃肠道发生荨麻疹,则可伴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关节发生荨麻疹,可发生肿胀、疼痛。
如果发生在咽部,可有喉头水肿、呼吸困难、憋气,严重者如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
发生了荨麻疹不要紧张,可以到医院去看玻一般来说,首先应该明确为什么会发生荨麻疹,也就是应该找出引起荨麻疹的原因。有些情况需要自己回忆,如果能查出引起过敏的物质,就可以避免再次接触。如果是感染性疾病引起的荨麻疹,则首选抗生素治疗。对于局部皮肤的瘙痒,尽量不要抓破,以免继发感染,可以用一些抗组胺药物减轻瘙痒,保证必要的休息。当然,这些药都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宝宝湿疹
宝宝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的皮肤病,而且与遗传有一定关系。由于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调节作用不强,当吃了某些食物或接触到某些东西,受刺激后就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如对食物中的牛奶、鸡蛋、鱼肝油等异性蛋白过敏而发玻除食物过敏因素外,喂养不当,消化不良或便秘等胃肠道疾病也可以引起湿疹。还有外界温度突然变化,穿化纤、毛织品衣物等,也易引起湿疹。
典型的宝宝湿疹多见于生后2~3个月的小儿,常发生在额部、眉、脸颊部及耳郭周围,有时也蔓延于全身各处。开始为红色密集的斑丘疹,以后出现黄色、半透明的黏稠渗出液,而后结痂脱屑,反复发生,严重瘙痒。患儿常因剧痒而烦躁不安,用手抓患处,可引起出血,继发细菌感染,严重者可化脓引起发烧。
宝宝湿疹的家庭护理非常重要。给患儿洗脸、洗澡时忌用热水,最好不要用肥皂,勤换洗衣服,穿柔软舒适的纯棉布衣服,枕头也要勤换洗;不要让小儿受热或着凉,夏季忌暴晒;母乳喂养的孩子,妈妈要注意饮食,忌食鱼腥、辛辣刺激性食物。牛奶喂养的孩子可以在煮奶时多煮些时间,以破坏牛奶中的致敏物质;也可以在牛奶中加米汤、代乳粉(增加碳水化合物,减少异性蛋白)。4个月后可逐渐增加辅食,减少牛奶量。不要给湿疹患儿用肥皂洗患处,可用棉花棒蘸花生油或石蜡油擦洗。孩子患了湿疹不要乱用偏方,用药不当反而会加重病情,应去医院请皮肤科医生诊治。
湿疹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主要表现为皮肤上出现多形性、弥漫性、对称性的损害,即皮肤上对称出现的针头大小的丘疹、疱疹,且往往弥漫联合成片,伴有剧烈瘙痒。湿疹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目前认为可能是皮肤对外界的一种过敏反应。可以引起皮肤过敏的因素很多,如湿、热、冷、日光、微生物、毛织品、药物、肥皂、尘埃等。食品是比较常见的致病原因。牛奶、鸡蛋、鱼肉等必需的营养品都可能引起过敏性反应。本病多见于有遗传过敏体质的宝宝,其家庭中也常有过敏性皮炎、哮喘或过敏性鼻炎患者。
总之,发生湿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影响湿疹程度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宝宝患了湿疹后,首先应加强饮食管理。母乳喂养者,母亲应少吃海产品及辣味食品;添加辅食时应注意避免海产品或少吃海产品;对牛奶过敏者可换用羊奶或豆浆;对蛋白过敏者可单喂蛋黄,同时母亲应暂时停食鸡蛋。
与此同时,还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使用抗组胺类药及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抗感染进行局部治疗和用中医中药加以治疗。
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寻找导致湿疹的原因,以避免接触过敏因素。
对已经出现湿疹的皮肤要注意保护,不能刺激局部皮肤,切忌搔抓、摩擦皮肤,否则不但会加重湿疹的程度,还会增加皮肤感染的机会。此外,不要随便使用外用药,不用肥皂、药皂等带刺激性的液体擦洗皮疹,不合适的外用药和皂液都可能刺激皮肤,加重湿疹的程度。
宝宝发生湿疹应该得到及时治疗。平时应当让宝宝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衣物应该宽松、柔软、清洁、干燥、无刺激性,以避免和减轻湿疹的发生。
如何防治幼儿湿疹
湿疹属过敏性皮肤病,会使脸、颈部及双手的皮肤痒、干燥,状如鱼鳞,会起红疹,严重时还扩散至四肢。
小儿湿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就是平常说的过敏性皮肤玻主要原因是对食入物、吸入物或接触物不耐受或过敏。患有湿疹的孩子起初皮肤发红、出现皮疹、继之皮肤发糙、脱屑,抚摩孩子的皮肤如同触摸砂纸一样。遇热、遇湿都可使湿疹表现显著。2~3个月大的婴儿最易染上湿疹。据估计,10%的儿童曾患湿疹,而其中3/4在1岁前首次发玻因为湿疹使人非常痒,幼儿往往忍不住要搔抓,使病情恶化。湿疹还会引起苔藓样的皮肤增厚,而且可以因湿疹表面受感染而使其更加潮红,并渗出液体。尽管如此,95%以上的湿疹患儿在5岁左右便会痊愈。
预防湿疹的措施有三方面:
(1)幼儿应避免穿毛制或尼龙织品的贴身衣物,宽松合适的棉布衣物较为理想。洗涤衣物要用无生物活性的洗衣粉,不加纤维调节剂,洗后要彻底漂清。
(2)应避免进食牛奶、奶制品和鸡蛋等。严重湿疹患儿可以试用更为复杂的饮食,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食用,否则饮食引起的麻烦可能比湿疹引起的麻烦还要多。
(3)幼儿应避免处于过热或过冷的环境。已患湿疹的幼儿,要进行药物治疗。药物有三类:第一类是润肤剂或润滑剂,能使皮肤保持湿润;第二类是类同醇乳剂,使用范围是局部病灶,最常用的是氢化可的松;第三类是止痒药,用于夜间止痒,如非立根。
宝宝长了奶癣怎么办什么是奶癣
奶癣是中医或民间的一种通俗而习惯的叫法,西医称为湿疹。它是婴儿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通常宝宝在2~3个月时发病,并且以喝牛奶的胖宝宝多见。虽然皮疹会反复发作,但愈后并不留痕迹。
发病原因
婴儿患奶癣的缘由比较复杂,一般认为与特异性体质有密切关系,患奶癣的宝宝常常有家族过敏性倾向。在他们的家族成员中,常有患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等过敏性疾病的病史。宝宝患病大多是消化道对牛奶、蛋、鱼等蛋白质过敏而引起皮肤发生炎症,但也可因为吸入花粉、灰尘、丝毛纤维或接触涂料、油漆、玩具、肥皂而引起,湿热可加重病情。通常患奶癣的宝宝比较容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反复腹泻发作,待日后稍大时,哮喘的发生率也很高,所以应该引起妈妈的重视。
宝宝患奶癣的症状
奶癣的病情轻重不一,常常先在宝宝的面颊部出现皮疹,进而可蔓延至颏、颈、肩、臀及四肢。奶癣时轻时重,以奇痒和反复发作为特点,宝宝因皮疹的剧烈瘙痒而哭闹不安,不能安睡,并伴有食欲差、消化不良。皮疹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常常一开始是小点点的红疹子,以后大多变成红斑、丘疹、小水疱、渗液、结痂和脱屑,皮肤因此而变得粗糙,在吃奶、哭闹或受热后皮肤变得明显发红,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
1.渗出性奶癣
是婴儿患病最多的一种,多见于肥胖的宝宝。皮疹主要长在头顶、额和面颊部,并且对称分布、皮疹有明显的渗液。
2.脂湿性奶癣
多发于婴儿的头皮、面部、两眉之间及眉弓、眼睑处,皮疹渗出淡黄色脂性液体,并形成黄色油腻性结痂。
3.干燥性奶癣
皮疹为小丘疹及红斑,但皮疹没有渗出液,而是有糠皮样脱屑及细小鳞屑。
奶癣看护六个重点
重点1:给婴儿喂母乳的妈妈,在喂奶期间应该暂忌辛辣、酒及其他刺激性的食物,而应该多饮鲜橘汁,多吃新鲜水果。
重点2:婴儿患奶癣后,居室内应保持在18℃左右,要通风舒爽,但空气不可过干或过湿。婴儿必须和其他化脓性皮肤病患者隔离,防止发生细菌交叉感染。
重点3:妈妈一定要把婴儿的指甲剪短,用干净的手套把婴儿的双手套住,避免抓破皮肤。用清洁纱布把皮疹处包扎住,可避免摩擦刺激。
重点4:对于渗出液较多的婴儿,绝对不能用温水洗皮疹,更不能用碱性较大的肥皂水刺激,不然会使皮疹加重。
重点5:不要给婴儿穿着或包得太多太厚,受热后皮疹会更加重,也不能给婴儿穿丝、毛及化纤织物的内衣内裤。
重点6:对于长湿疹的部位,若渗出液不多,可外用氟轻松或地塞米松霜涂抹;若是渗出液较多,就要用2%的硼酸溶液进行外洗,并且用清洁纱布做湿敷,然后涂抹氧化锌软膏;皮疹继发感染时,皮疹部位可用百多邦软膏、金霉素软膏等,必要时口服抗生素以控制感染扩散。
在奶癣发展期或较重时,不要带患儿去打预防针,以免加重婴儿湿疹的病情。同时,患儿应避免接触出水痘、单纯疱疹的患者,以免发生疱疹性湿疹。宝宝摩擦红斑的预防
摩擦红斑主要为皮肤褶皱处的湿热刺激和互相摩擦所致。多见于肥胖婴儿,多发于颈部、腋窝、腹股沟、关节屈侧、股与阴囊的褶皱处。初起时,局部为潮红充血性红斑,其范围多与互相摩擦的皮肤褶皱的面积相吻合。表面湿软边缘比较明显,较四周皮肤肿胀。若再发展,表皮容易糜烂,出现浆液性或化脓性渗出物,亦可形成浅表溃疡。
预防:保持皮肤褶皱处清洁、干燥。治疗:有红斑时,可先用4%硼酸液冲洗,然后敷以扑粉,并尽量将褶皱处分开,使局部不再摩擦。湿润时,可用4%硼酸液湿敷。糜烂时,除4%硼酸液敷外,可用含硼酸的氧化锌糊剂。有继发感染时,可涂以2%的甲紫溶液或抗感染治疗。
冬季宝宝要预防冻疮
冻疮发生于寒冷的季节,它是冬天常常在户外玩耍或到户外没有注意做防寒保护的孩子容易发生的一种皮肤玻当身体较长时间处于低温和潮湿环境时,就会使体表的血管发生痉挛,血流量因此减少,造成组织缺血缺氧,细胞受到损伤。
冻疮主要发生于肢体远端血液循环不良的部位,如手指、手背、脚趾、脚跟、脚边缘、脚背、耳轮、耳垂、面颊。
被冻伤的部位一开始充血发红,形成暗红色的斑,并伴有肿、疼痛、发痒,尤其是一遇到热,又痒又胀,十分不舒服。如果未能及时控制病变,暗红色的斑会逐渐变成暗紫色,肿胀更为明显,严重者可出现水疱。水疱可能会破溃,形成溃疡面,这时,疼痛加重。通常冻疮愈合比较慢,一直等到天气暖和时才能好转。
因此,当孩子要去户外时,一定要注意给孩子保暖,如衣服是否防寒,特别是经常暴露的部位,可适当地涂抹护肤油以保护皮肤。孩子患了冻疮要及时治疗,没有破溃时在红肿疼痛处涂抹冻疮软膏或维生素E软膏,也可请中医开一些草药煎洗。当有水疱和水疱破溃形成溃疡面时,最好请医生处理,以免处理不当加重病变,从而产生并发症。
尿布疹是怎么回事
尿布疹是十分常见的婴儿皮肤玻顾名思义,此病因尿布而引起。
人的阴部处于隐蔽、不通气的环境,婴儿包上防漏的尿布后,生殖器、屁股、大腿内侧上方的皮肤更处于长期湿热之中,加上尿液、粪便等排泄物经细菌分解,会产生大量氨等对皮肤有强烈刺激作用的物质,尿布疹由此而产生。少数婴儿对尿布所含荧光剂或材料过敏,也会形成尿布疹。
尿布疹的外观是细小红点融合的小斑块,斑块上有轻微的脱皮。父母如果不勤于替婴儿更换尿布或作适当的清洁护理,可能会使尿布疹恶化成糜烂状态,甚至流水流脓,使整个屁股红遍,此时极易并发细菌或霉菌感染。其中以皮肤念珠菌最为常见。婴儿由尿布疹感染念珠菌后,如不迅速诊治,病灶会迅速蔓延到胸、背、腋下、颈部等皮肤,使婴儿更加痛痒,烦躁不安、食欲不振。
对尿布疹的防治,最重要的是要勤换尿布,保持阴部、屁股、大腿等部位干爽。使用药物以较弱的类固醇软膏为主,不过效果较慢,但婴儿皮肤娇嫩,如果使用较强的类固醇药膏可能使皮肤萎缩。
宝宝患紫癜
过敏性紫癜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玻一般认为可能由于某种致敏原所致的毛细血管无菌性炎症,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及红细胞渗出,表现为皮肤紫癜和黏膜出血。引起过敏性紫癜的常见诱因有:
(1)细菌或病毒感染。
(2)肠道寄生虫玻如蛔虫、钩虫、丝虫等。
(3)食物过敏。如鸡蛋、牛奶、鱼、虾、冷饮等。
(4)药物过敏。如青霉素、氯霉素、阿司匹林等药物。
患儿病前多有发热、咽部疼痛等症状,继而出现皮肤、黏膜出血,多见于下肢及臀部的出血斑点,手压不褪色,大小不一,分批出现。腹部症状如腹痛、呕吐、便血等。有的患儿出现膝关节、踝关节肿及疼痛。少数患儿起病1~2周后出现肾炎症状,验尿可见血尿、蛋白、管型等,称为紫癜性肾炎。
过敏性紫癜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感染、食物(牛奶、鸡蛋、鱼虾等)、药物(抗生素、磺胺药、解热镇痛剂等)以及花粉、蚊虫叮咬等。一般来说,85%的过敏性紫癜与感染有关。如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龋齿、肠道寄生虫病等要及时治疗,并要积极寻找过敏原,可通过生物检测仪或经血液检测到。平时注意避免接触这些能够引起过敏的物质,若与某种食物有关应禁食,与药物有关应停用,与环境有关应避开。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细致的护理对本病的预防也非常重要。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是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新生宝宝皮肤新陈代谢旺盛,会分泌出大量汗液和脂肪等成分。其中脸部和头部皮脂腺发达,分泌在皮肤表面的脂肪若不能及时被消除,分泌物与脱落的上皮细胞和外界灰尘等物质混合在一起,在头部形成一层厚厚的黄色头垢,形状如疮痂,鳞状。也有少数发生于耳后、眉际鼻翼旁侧沟内等皮肤褶皱和皮脂腺丰富处。
也有的宝宝由于对奶制品过敏,产生过敏反应,使头皮分泌液的量增加,从而造成脂溢性皮炎。
皮炎初起为许多小丘疹,逐渐扩大为不规则的斑片状,呈黄红色,其上覆盖有干燥油腻的鳞屑或痂皮,稍有痒感,时轻时重。
严重者渗出液较多,面积也较大,容易继发感染,继发感染时有脓性分泌物。
对于脂溢性皮炎,父母在为宝宝洗澡时要特别注意囟门部位的卫生,可以在局部涂抹一些消毒植物油或润肤油,待头垢软化后用温和的宝宝洗发水轻轻揉搓,然后用温开水冲净、擦干,这样连续几天即可将痂擦净。如果是牛奶引起的乳痂,通过变换宝宝饮用的奶品的种类即可减轻乳痂。
脓疤疮
脓疤疮又称为传染性脓痂疹、黄小疮。是宝宝常见的一种皮肤感染性疾病,多发于夏秋两季。多发生于身体的显露部位,如面部、鼻孔周围、嘴角、耳颈。严重者蔓延到四肢及全身,多发生于2~7岁的宝宝。
常见的脓疤疮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这些菌在正常人身上都存在,却不发玻由于宝宝皮肤柔嫩,角质层薄,抗病力弱,皮肤腺分泌较多,如果不注意清洁皮肤,皱褶处通风不好,加上宝宝常常被汗液、尿液浸渍,会使细菌侵袭和繁殖,从而形成脓疤疮。
脓疤疮大小为2~3毫米,略高出皮肤,基底微红。脓疱继续增大,膨隆到一定程度,疱内含有透明或稍混浊的液体时,可自行破裂,破裂后形如灼伤,此种称作天疱疮。病情轻者,体温稍有升高,疱疮1~2周可获痊愈;病情重者,感染迅速蔓延全身,可先有小的天疱疮,继而出现表皮脱落。更甚者正常皮肤一擦即破,此时为剥脱性皮炎,常出现一系列中毒症状,如拒食、发烧、呕吐、腹胀及休克,偶见黄疸,可于2~3日内危及生命。
脓疤疮传染性强,预防很重要,平时要保证宝宝的皮肤清洁、干燥,做到勤洗澡,勤换衣服,勤剪指甲。大小便后以及出汗较多时要用温水清洗,减少细菌繁殖,防止皮肤损伤。
宝宝的衣服应柔软,吸湿性强,透气良好,减少发生本病的概率。
治疗脓疤疮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不要等到脓疱成群或变大才治。早期仅有一两处,用75%酒精溶液棉球擦破脓疱,涂以2%龙胆紫,经处理不再有新的脓疱发生,即治愈。脓疱较多且破溃,则用4%硼酸液、0.5%~1%呋喃西林或5%马齿苋液外洗及湿敷5~10分钟,涂上雷夫奴尔软膏、5%白降汞软膏或三黄软膏,1周可愈。有发烧、淋巴结炎者,应去医院诊治,口服或肌内注射抗生素,一般7~10天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