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图解宝宝常见病预防与治疗
32238100000005

第5章 生理现象与病症

宝宝头痛

头痛在儿童中并不少见,是由于头部的疼痛敏感组织受各种疾病的影响而发生的,痛感可轻可重,可为暂时性,也可为持续性,或为反复发作的头痛。头痛可由颅脑外局部因素或颅脑内疾病引起,也可是全身性疾病的一种表现。

全身性疾病

全身性疾病是引起宝宝头痛最常见的原因。头痛症状多种多样,程度不等,但多是暂时性的。常见情况如下:

(1)发热。任何原因(感染、高温环境、脱水等)所致的发热,可出现轻重不等的头痛、头晕。

(2)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其他原因所致精神紧张及过度疲劳是头痛的常见原因。如遇持续、反复发作、剧烈的头痛,应进一步做颅内疾病检查。

(3)高血压。宝宝时期高血压患者不多,大多见于肾脏疾病(如急、慢性肾炎,肾发育不全等)。高血压患者的头痛常为全头胀痛或双额侧头痛。如果出现持续性剧烈头痛,伴呕吐、复视等,应警惕发展为高血压脑玻

(4)各种中毒均可引起头痛,多迅速出现其他中毒症状,结合中毒史可以鉴别。此外维生素A过量可发生头痛;长期应用激素,突然停用,也可发生头痛。

(5)神经官能性头痛宝宝少见,头痛轻重和部位不一,查不出异常体征。应慎重排除其他头痛原因,才能考虑为此玻

宝宝多汗

多汗在宝宝中比较常见,可分为生理性多汗和病理性多汗。

出汗太多的话就要注意给孩子补充水分。如果是缺钙,那么每天带宝宝多晒晒太阳,主要晒后脑勺、背部和臀部,不要隔着玻璃晒,一定要和阳光直接接触。冬天可以在中午的时候晒一两个小时,夏天就在早上和傍晚的时候晒晒。病理性多汗出现在患者安静状态(如平卧、睡眠时),可为全身或半身大汗淋漓或出汗不止。因汗腺的分泌与交感神经兴奋性有直接联系,因此多见于身体虚弱的宝宝,在白天过度活动,晚上入睡后往往多汗,但深睡后汗逐渐消退,如佝偻病患儿多见这类多汗。

病理性多汗

宝宝患营养性贫血,营养不良,体虚也会在夜间出汗。若是夜间汗多又伴有消瘦、食欲下降、低热等症状,则要想到结核病的可能性。均应去医院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宝宝咳嗽

咳嗽是宝宝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症状。任何呼吸道炎症、异物或机械物理因素刺激呼吸道黏膜都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咳嗽发作。它的作用是将呼吸道内的病理性分泌物和从外界进入呼吸道内的异物排出体外,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

咳嗽分为两种类型,即干性咳嗽和湿性咳嗽。无痰或痰量很少的咳嗽称为干性咳嗽,多见于急性咽喉炎、支气管炎的初期、轻度肺结核及气管炎后期、肺炎、肺脓肿及空洞性肺结核等。

咳嗽比较清脆,一般提示为上呼吸道感染;咳嗽较深、沉,常提示为下呼吸道感染;咳嗽声音嘶哑,多为声带发炎所致;咳嗽声音像小狗叫(即犬吠样咳嗽)则表示喉头水肿;带有“沙沙”音或哮鸣音的咳嗽多由支气管哮喘引起。

宝宝不发烧时的咳嗽症状与可疑是疾病如下:

宝宝突然噎着,感觉很不舒服的样子,可疑是呼吸道被异物堵塞;宝宝咳嗽时脸色变红,并在夜间咳得较为厉害,咳嗽时伴有“咻咻”的声音,可疑是百日咳;宝宝吸气后向外吐气困难,在夜间咳嗽加重,咳嗽时伴有“呼呼”的声音,可疑是支气管性哮喘。

宝宝发烧时的咳嗽症状与可疑是疾病如下:

时而轻度发烧,时而又不发烧,但咳嗽很厉害时,可疑是支气管炎或肺炎;有阵发性刺激性干咳、流鼻涕、咽喉肿痛,且咳嗽时伴有痰,可疑是感冒或急性支气管炎;因感冒引起咳嗽,或早或晚出现犬吠样咳嗽,喉咙痛得发出嘶哑声甚至呼吸困难时,可疑是急性喉炎;整天咳嗽,出现呼吸急促,甚至有两肩抽动的呼吸困难症状,气管中似有痰淤塞一样时,可疑是肺炎或细支气管炎。

宝宝咳嗽该怎么办

婴儿的呼吸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咳嗽反射较差,并且不会有意识地咳痰和吐痰,加上支气管管腔狭窄,血管丰富,纤毛运动较差,痰液不易排出。轻微咳嗽一般不必服用止咳药,如果一见婴儿咳嗽便给予较强的止咳药,咳嗽虽然暂时停止了,但气管黏膜上的纤毛运动功能受到抑制,导致痰液等物不能顺利排出,而大量堆积在气管与支气管内,造成气管堵塞、缺氧,严重者还可发生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另外,肺内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容易吸收毒素,又为细菌、病毒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条件,使病情加重。因此,咳嗽时要多使用化痰药或使用雾化吸入法稀释呼吸道分泌物,配合体位引流排痰,使其排出。

有些婴儿的咳嗽是无痰干咳,剧烈的干咳不仅影响休息和睡眠,甚至引起肺气肿、咯血和胸痛等严重后果。此时,可在短期内服用镇咳药。镇咳药具有止咳、镇静与镇痛作用,偶有恶心、嗜睡现象,这种药不宜久服,以防成瘾。

婴儿呼吸道感染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婴儿呼吸道感染时常出现咳嗽,这是机体为清除炎性分泌物而产生的保护性生理反射活动。气管内的炎性分泌物(即痰液)随气管内膜表面纤毛的摆动而向口咽部移动,引起神经冲动传入中枢导致咳嗽,并通过咳嗽排出体外,保持呼吸道畅通和清洁。

冬季宝宝久咳不愈防护

冬季天气寒冷,宝宝稍有不慎就容易咳嗽,并不断加重,服用抗生素仍不见好转,还会出现出气急、鼻翼扇动、点头样呼吸、口唇青紫、发热等肺炎症状。

冬季宝宝久咳不愈与体质及家长照看有关。鱼、虾、蟹、肉等荤腥油腻食物会生痰,过敏体质的小儿食用会出现过敏反应,生姜、葱、胡椒等辛辣调料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可使咳喘加重。

对经常患呼吸道感染、咳嗽、食欲不振的小儿,除了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外,还可配合健脾养肺的食物,如粳米、白木耳、黑木耳、白萝卜、百合、银杏、蛤蚧、玉竹、薏苡仁等。

咳嗽是人体的一个防御动作,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咳嗽将下呼吸道里的痰咳出,而痰中很可能含有一些病原微生物,咳出痰后便可以起到防止感染发生、保护呼吸道的作用。所以,一发现孩子咳嗽就急于给他止咳,这肯定是不对的。咳嗽的中医治疗

宝宝咳嗽的基本治疗原则是理肺、健脾、固肾。理肺包括宣肺、清肺、润肺、泻肺与温肺;健脾包括化湿、渗湿、燥湿与补脾;固肾包括温肾、壮阳等。在治疗中首先用理肺法,若效果欠佳,再加健脾法,若已成哮喘时,可增入固肾法,三法协调辨症治疗。宝宝咳嗽临床常见以下症候,要分症治之。

1.风寒咳嗽

发热头痛,恶寒无汗,鼻塞流涕,咳嗽频作,吐痰稀白,喉痒声重,指纹色红,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治用宣肺散寒、化痰止咳之法。杏苏散加减:苏叶10克,杏仁10克,桔梗6克,甘草6克,生姜2片。水煎服,1日1剂。

2.风热咳嗽

咳嗽不爽,痰黄黏稠,不易咳出,口渴咽痛,鼻塞流浊涕,伴有发热头痛,微有汗出,指纹色紫,舌苔薄黄,脉象浮数。治用清肺疏风、化痰止咳之法。桑菊饮加减法:桑叶10克,菊花10克,金银花10克,杏仁10克,薄荷6克,黄芩6克,连翘6克,甘草4克。水煎服,1日1剂。

很多时候孩子咳嗽是由感冒引起的,但也有是由其他疾病引起。专家指出咳嗽严重的话,还会造成脸部浮肿,甚至引发其他肺部疾病,因而当孩子咳嗽时家长是不能大意的。3.肺热咳嗽

发热口渴,咳嗽阵作,黄痰难咳出,口苦,唇红面赤,烦躁不宁,大便干燥,小便色黄,指纹紫青,舌红苔黄,脉象滑数。治用泻肺止咳、清热化痰之法。自拟鱼蛤石花汤治疗:鱼腥草10克,生石膏30克,金银花15克,川贝母10克,北沙参10克,海蛤粉10克,前胡6克,杏仁10克,木蝴蝶6克,桔红6克。水煎服,1日1剂。

4.肺寒咳嗽

咳嗽日久,肺气虚寒,或久服中西消炎、镇咳药物无效者多致肺寒,症见昼轻夜重,遇寒咳甚,咳吐白稀痰液,体虚自汗,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缓无力。治用温肺、化痰、止咳之法。自拟太子冬花饮治疗:太子参10克,炙冬花10克,炙枇杷叶15克,炙紫花10克,炙杏仁10克,炙米壳6克,桂枝6克,生姜3片。水煎服,1日1剂。

5.痰湿咳嗽

咳嗽痰壅,色白而稀,胸满纳呆,夜晚痰声辘辘,困倦乏神,大便溏稀,舌质淡红苔腻,脉象滑沉。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之法。二陈汤加减:陈皮10克,法半夏6克,生苡仁15克,茯苓10克,炒白术6克,白芥子6克,胆南星6克,姜厚朴6克,川贝母6克,甘草6克。水煎服,1日1剂。

6.阴虚咳嗽

干咳无痰,口干舌燥,喉痒咽痛,声音嘶哑,手足心热,或咳痰带血,午后潮红,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象细数。治宜润肺化痰、清热止咳之法。沙参麦冬汤加减法:沙参15克,麦冬10克,天花粉10克,金银花10克,鱼腥草10克,元参10克,川贝母6克,黄岑6克,生地10克,甘草6克。水煎服,1日1剂。

7.肺脾气虚咳嗽

咳嗽无力,痰白清稀,面色苍白,气短懒言,声音低微,喜温畏寒,体虚汗多,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象细缓无力。治用健脾补肺、益气止咳之法。六君子汤加减法:太子参15克,黄芪10克,炒白术6克,茯苓10克,小茴香6克,桔红6克,清半夏6克,川贝母6克,五味子6克。水煎服,1日1剂。

8.肺肾两虚咳喘

咳嗽日久,气喘胸闷,遇寒加重,张口抬肩,口干喜饮,腰酸困倦,动则汗出,伴心慌不安,头晕目眩,咳甚时二便失禁。治宜补肾纳气,温肺平喘。自拟山药桂附汤治疗:生山药30克,红参10克,磁石10克,冬花10克,胡桃仁6克,炙麻黄3克,细辛1克,五味子6克,熟附子6克,肉桂3克,蛤蚧粉6克,西杞果10克,甘草6克。水煎服,1日1剂。

咳嗽是宝宝最常见的疾病,无论外感、内伤所致的肺失清肃而壅遏不宣者,均可发生咳嗽。尤其是春夏之交,温差较大,抵抗力稍差的宝宝在此环境中很容易感冒,而引起咳嗽、支气管炎、肺炎甚至哮喘,所以对宝宝咳嗽应及时治疗,不可忽视。

肥胖儿童应注意防止肠套叠

肠套叠,顾名思义是肠子套进肠子里,多数是近端的肠管套入远端的肠管。这种病多见于2岁以下的胖娃娃。

肠套叠的发生与不正常的肠蠕动有关,常发生在腹泻、暴饮暴食、添加新辅食、高烧等情况下。肠套叠有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前者往往找不到明确的病因,一般不容易复发。而后者在肠壁或腹腔内有病灶如肠息肉、肠壁血肿或肿瘤等存在的情况下,往往容易复发。肠套叠的主要症状是腹痛、呕吐、便血,常表现为病儿突然阵发性哭闹、屈腿、面色苍白,用手触摸腹部时哭闹更厉害,呕吐常在腹痛后不久即出现。预防的办法主要是注意饮食,不要过饥过饿,特别是添加一种新的辅食时,切记量勿大,要逐渐增加。

宝宝食欲不振

食欲不振即厌食,是指患儿缺乏进食的欲望,常见于急慢性疾玻此外宝宝的情绪变化、不良的饮食习惯也可引起厌食。长期厌食造成的营养不良可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及抵抗力。

如果妈妈常常强迫宝宝在已吃饱的时候再多吃几口,或者就餐气氛不佳,宝宝会因此而丧失食欲,这就属于“心理性食欲不振”;如果宝宝吃得少,发育也迟缓,但精力充沛,整天笑哈哈的,这就可能是体质上的食欲不振了;如果宝宝平时吃饭一直很好,突然变得食欲不振了,那么,父母可要仔细观察一下,宝宝是不是病了?宝宝食欲不振并伴有低热、肝脾肿大并伴有压痛、轻度黄疸,提示为传染性肝炎。结核病多有结核中毒症状,如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盗汗、疲乏等。消化性溃疡常有饭前及夜间上腹部疼痛,进食后缓解,并常伴有嗳气、拉血便等症状。蛲虫病常伴有夜间肛门瘙痒。如伴疲乏无力,皮肤、黏膜苍白,尤其是口唇、甲床处苍白则提示贫血。各种感染也常会伴有厌食现象。宝宝拒食的常见原因是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中耳炎、脑膜炎、败血症等,常以突然食欲不振为其先驱症状,应予注意。

注意,其他因素和某些药物也可引起食欲不振。影响宝宝厌食的因素还有精神方面的。如陌生的环境可使宝宝产生恐惧心理而影响进食;宝宝过度疲劳、情绪紧张也会影响进食;偏食、吃糖果或其他甜食等零食过多的不良饮食习惯也会影响进食。由于这些因素引起的厌食,在除去相关因素后,一般在短期内即可好转。

总之,引起食欲不振的原因较多,在未找到原因之前,必须对病情进行密切观察,明确病因,对症治疗,切勿乱用开胃药物。

预防宝宝缺乏维生素A

长期患腹泻、肝病和传染病的婴儿容易发生维生素A缺乏症。

轻症可给予口服维生素A,目前有多种含维生素A的口服制剂,如浓缩鱼肝油丸(每粒含维生素A1万单位、维生素D1000单位)、贝特令软胶囊(每粒含维生素A1800单位、维生素B600单位)等。口服维生素A剂量:1~3岁小儿为每天按每千克体重用药1500微克(相当于每天按每千克体重用药5000单位),每天总量约为7500~15000微克(相当于2.5万~5万单位),分2~3次口服。重症或消化吸收障碍者可深部肌内注射维生素A油剂0.5~1毫升,3~5日症状好转后就可以改为口服,并逐渐减量。眼部症状消失后改为预防剂量,婴儿每天口服450~700微克,儿童每天口服700~1500微克。不宜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A以防中毒。维生素A中毒反应有骨痛、颅内高压、皮疹、脱发、厌食、恶心、呕吐、口唇破裂等。停药后可自行消失。经治疗后,夜盲改善最快,数小时即可见效,干眼病及角膜病就迅速好转,皮肤角化消除较慢,约需1~2个月方能恢复健康。口服维生素A治疗同时给予维生素E口服可以提高疗效。因为维生素E也有维持人体细胞正常结构和功能的作用。

维生素A的每天需要量,婴儿为450~700微克(1500~2000单位),如果孩子能够正常饮食,不偏食,一般不会引起维生素A缺乏。如果出现维生素A缺乏症,应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维生素A治疗。

预防宝宝缺乏维生素B1

哺乳的母亲若食用精制细粮,致使母乳中维生素B1含量不足,那么,吃奶的婴儿易缺乏维生素B1.此外,以米汤、奶糕和稀饭等为主的人工喂养儿,以及偏食蔬菜而少吃肉类的孩子也容易得此玻

脚气病是由于维生素B1缺乏所致,治疗上主要是补充维生素B1.小儿维生素B1的用量为每天15~30毫克,分3次口服。哺乳的婴儿有维生素B1缺乏症时,应同时治疗哺乳的母亲,每天给予维生素B160毫克,分3次口服。重症患儿或消化道功能紊乱时可采用维生素B1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每次用量为10毫克,需用专供静脉注射的制剂,不要用葡萄糖液稀释,以免因血中丙酮酸增高,而加重病情。

维生素B1广泛存在于谷类、豆类、坚果、酵母、肝、肉、鱼等食物中,在谷类维生素B1多存在于糖、麸中,所以吃精制大米反倒易引起维生素B1缺乏。为了预防维生素B1缺乏症的发生,哺乳的母亲少食精制米,煮饭时米汤不要弃去,应多吃大豆、赤豆、花生、谷芽、麦麸和酵母等富含维生素B1的食品。4个月以上的婴儿应逐渐添加蛋黄、菜泥、肝泥、鱼泥等含维生素B1较多的食品。怀孕和哺乳期的母亲应多吃含维生素B1丰富的食物。平时需要量乳母为每天3~4毫克,1岁以内小儿至少0.5毫克,1~3岁小儿1~2毫克。

在小儿哺育过程中,经观察分析有两种情况:一种只要小儿能吃就无限制地喂。另一种迁就小儿挑食、偏食、吃零食的坏习惯,正餐吃得很少。长期下去,前者营养过剩患肥胖症;后者导致营养不良症。主要原因在于家长对平衡膳食的认识不足。预防宝宝缺乏维生素B2

维生素B2又称核黄素。婴幼儿饮食中长期缺乏动物蛋白和新鲜蔬菜,或反复呕吐、腹泻以及患慢性消耗性疾病,都可导致体内维生素B2不足而发玻维生素B2缺乏多见于长期以大量淀粉类食物为主食(如精米、精面等)的小儿,因为谷物在加工过程中可失去大量的维生素B2,同时这些小儿又很少吃动物性蛋白(如鱼、肉等)及新鲜蔬菜。还有一部分小儿是因为营养不良,慢性胃肠道疾患、创伤、结核及长期发热等引起维生素B2缺乏。

维生素B2缺乏症患儿在确诊后应口服维生素B2,每次5毫克,每天2~3次,症状大多于2周左右消失。见效缓慢的患儿可以肌内注射维生素B2,每天5毫克,1日1次肌内注射。同时改善饮食,并服用复合维生素以治疗或预防可能共存的其他B族维生素的缺乏。当小儿症状完全消失,能正常饮食后,即可停服维生素B2.

维生素B2每天需要量,婴儿为0.6毫克,儿童及成人1~2毫克。维生素B2极少有不良反应,服用安全。作为维生素B2的天然来源,维生素B2最多存在于酵母中,此外动物肝脏的含量也特别丰富。以每100克计算所含维生素B2量,干酵母为5.4毫克、肝3.5毫克、蛋0.3毫克、猪肉0.27毫克、牛乳0.17毫克。一般认为体内不能储存维生素B2,大量摄入后尿中的排出量显著增高。故每天应有一定量的维生素B2摄取,以免缺乏。进行光疗的新生儿,或接受血液透析疗法、长期静脉营养治疗的患儿,应注意补充维生素B2,以预防医源性维生素B2缺乏症的发生。

预防维生素B2缺乏症的发生,可让孩子多吃些动物肝、蛋类、绿色蔬菜和水果等。如果能够正常饮食,不偏食,没有疾病的影响,一般不会引起维生素B2缺乏。

预防宝宝缺乏维生素C

孩子出生后,尤其是人工喂养的孩子若没有及时添加新鲜果汁、新鲜蔬菜或烹调时间过长,使维生素C破坏过多,或因患病消耗增加等均可引起维生素C缺乏而发生坏血症。

坏血病的治疗主要是补充大量维生素C,每次100~150毫克,每天3次口服。对重症患者及有呕吐、腹泻或内脏出血症状的小儿应改用静脉注射,每天1次500~600毫克,1~3天后改为口服,用量同上。正常婴儿每天维生素C的需要量为30~35毫克,幼儿每天需要量为40~50毫克。年长儿每天需要量为50~75毫克,早产儿每天则应给100毫克。患病时维生素C消耗较多,也应该给予较大剂量,直至症状消失、可以正常饮食时,才可以停药或改用预防用量。同时,还应该让小儿多吃鲜橙汁等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食物。此外,还要根据需要适当补充其他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D。合并巨幼红细胞贫血者,维生素C治疗量应加大,另给适量叶酸。骨骼病变明显的患儿,应安静少动,以防止骨折及骨骺脱位。有牙龈出血者应注意口腔清洁,勤漱口。一般治疗缺乏维生素C时很少出现不良反应。但过量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每天4~12克,可增加尿中草酸盐排泄,引起泌尿系结石。每天5克以上,可致溶血,重者可致命。

预防宝宝缺乏维生素D

维生素D属脂溶性维生素,主要调节体内钙、磷代谢,增加肠壁对钙、磷吸收并沉积于骨骼。因此,维生素D能促进小儿骨骼的正常生长,防治佝偻玻

当小儿缺乏维生素D时,会引起机体钙、磷代谢紊乱,使骨脱钙而患佝偻病,并产生异常症状和骨骼畸形。患儿常因血钙降低引起神经兴奋性增高。临床表现为:夜惊、多汗、烦躁不安、枕秃、肌肉松弛、抵抗力降低、呼吸道反复感染、易腹泻、生长发育迟缓。同时患儿有骨骼改变,如颅骨软化、乒乓头、方颅、出牙延迟、前囟迟闭、鸡胸、漏斗胸、手镯、脚镯、“O”形或“X”形腿等。

维生素D可通过皮肤自行合成,但形成的量与阳光强度、皮肤裸露的面积和照射时间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多做户外活动,尤其是夏秋季,衣服穿得少,皮肤裸露部位多,可使体内蓄积较多的维生素D,有利于钙的吸收。

在防治小儿佝偻病使用维生素D时,千万不能过量。一般小儿每天需要量为400~800国际单位。大剂量一次肌内注射时,应停服鱼肝油1个月。如滥用、超量或长期服用多种含维生素D的药物会引起体内积蓄,导致维生素D中毒,严重的可因高钙血症和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综上所述,维生素D缺乏或过多,均会危害小儿的身体健康。因此,特别提醒家长在使用维生素D时,一定要按所需进行补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千万不要盲目滥用。

钙不仅能促进骨骼的健康发育,血液循环中的钙也至关重要,能帮助调节心跳频率。小孩子应该从健康的饮食中摄取足量的钙才能使骨骼发育正常。根据年龄不同,小孩子所需的钙量也不同,以下这个标准能供你参考:

1~3岁的需要500毫克

4~8岁的需要800毫克

9~19岁的需要1300毫克

(每杯牛奶能提供300毫克的钙)

宝宝呕吐

呕吐可以是单独存在的症状,但往往伴有其他症状,随其原发病不同而各异,故应仔细分析病史,尤其是呕吐与饮食的关系,起病的急缓、发病年龄、伴随症状和体征。必要时可做X射线检查协助诊断。

呕吐是宝宝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见于不同年龄的多种疾玻呕吐时,若护理不当,使呕吐物吸入气管,轻者可继发呼吸道感染,重者可致窒息。反复呕吐易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长期呕吐可致宝宝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等症。

新生儿呕吐怎么办

新生儿呕吐的原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由于新生儿大脑皮质尚未成熟,呕吐反射常不协调,故呕吐物常以鼻腔和口腔同时喷出,易致窒息。哺乳后乳汁从口角边流出,称为溢奶,为新生儿期的生理现象。

幽门痉挛是新生儿早期(生后1周内)出现呕吐的常见原因之一,多为暂时性幽门功能失调所致。对于幽门痉挛主要是用解痉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为阿托品。开始用量为1∶1000或1∶2000的硫酸阿托品1滴,每次喂奶前10~15分钟滴入口内,每天增加1滴至小儿面色潮红为止,持续用药一段时间。当小儿不再继续呕吐、食欲增加时,就可以停药。有先天青光眼的小儿忌用此药。阿托品效果不好者可试用西沙比利干混悬剂,每次按每千克体重用药200微克,每天3~4次,于吃奶前15~20分钟滴入口内。少数小儿服用西沙比利可能出现腹泻、过敏等不良反应,如果新生儿出现腹泻时可以酌情减量,小于36周的早产儿慎用此药。

呕吐的孩子应注意侧卧,以免呕吐物吸入气管发生窒息,呕吐不重可少量多次喂水,以补充水分。饮水要热的或稍凉的,不要饮温水,温水容易刺激呕吐,呕吐患儿的饮食要容易消化,有脱水时可给以输液治疗。输液的内容主要是葡萄糖、盐水,适当补充氯化钾。有酸中毒者要给一些碱性液体。补液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即使肠道得以休息,不再为消化食物而工作,这样呕吐就可以渐渐平息下来。

宝宝腹泻

宝宝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形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玻腹泻分为生理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和感染性腹泻。

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下的宝宝,其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不影响生长发育。添加辅助食品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可能为乳糖不耐受的一种特殊类型。

非感染性腹泻主要由饮食不当引起,当进食过量或食物成分不恰当时,使消化过程发生障碍而导致腹泻。它为肠道外感染(如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肾盂肾炎等)时,由于发热和毒素作用而引起症状性腹泻。

个别宝宝对牛奶或某些食物成分过敏或不耐受(如乳糖酶缺乏),喂食后可发生腹泻。此外腹部受凉也可诱发腹泻。

感染性腹泻多由病原微生物随污染的食物或饮水经口进入消化道,也可通过日用品、手、玩具或带菌者传播。它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约占宝宝腹泻的80%。

若宝宝近几日腹泻,有发热、呕吐等急症表现,大便水分多,是鸡蛋汤样或有腥臭味则可疑是感染性肠炎;若有轻度流鼻涕、咳嗽、发热和感冒等症状则疑是感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若大便淡黄色、发亮或为棕色、泡沫状,有时还伴呕吐可能是消化不良;若是宝宝突然剧烈呕吐、腹痛、发热并急性剧烈腹泻,可疑是食物中毒;若是宝宝有剧烈的急性腹泻,且反复呕吐,剧烈哭泣、腹痛、发热、大便出现黑便或是血便,有腥臭时,则可疑是为肠套叠。

腹泻除了次数增加外还有质的变化,如粪、水分开,有奇臭、带有黏冻血丝或不消化奶块等。引起腹泻的病因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肠道内感染、肠道外感染和非感染性腹泻3类。

肠道内感染可以由各种不同的细菌和病毒引起,像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可成为流行性。鼠伤寒沙门氏菌、轮状病毒等各种肠道内感染的腹泻,通过大便检验培养等方法可以得到证实。

几乎每个宝宝都不止一次地发生过腹泻,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宝宝。所以,它是宝宝们最容易患的“小儿四脖之一。宝宝上吐下泻时,妈妈们的心里都很着急,恨不能让宝宝快快好起来!于是,一股脑儿地给服用各种药。然而,宝宝非但不见好,反而越来越止不住地泻,甚至拖至几个月不愈,使宝宝的生长发育受到很大影响,有时甚至危及生命。为宝宝担心的好妈妈们切记:为宝宝用药之前,要先咨询医生。肠道外感染像上呼吸道炎、肺炎、中耳炎等,由于病原体毒数的影响,肠道内消化酶分泌减少,肠蠕动增加而引起腹泻。这种腹泻次数没有肠道内感染引起的多,一般均为黏冻脓血和奇臭。

非感染性腹泻如饮食不当引起的消化不良,大便可呈蛋花汤样且伴不消化的奶块状物,次数增多,一般也无黏血、奇臭。

如果一个宝宝原来吃得很好,突然变得不吃了,对这种异常现象也不必大惊小怪。关键是要找出宝宝厌食的原因,常见的原因有:

(1)感冒鼻塞时吃奶往往减少,因鼻塞而致吮奶困难。

(2)气候多变,环境温湿度过高过低,可影响神经系统的调节,使消化功能失去平衡。

(3)胃肠道疾病或胃肠道外的其他疾病,如口腔、肺或肠等有感染时,可影响食欲和消化液的分泌,酶的活力减退而出现厌食。

新生儿低血糖症怎么办

不论足月还是早产的新生儿,血糖低于2.2毫摩尔/升都称为低血糖症。新生儿低血糖症状表现为没有精神、嗜睡、喂养困难,或出现烦躁、震颤、惊厥、一阵阵呼吸停止等。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这种现象常在早产儿中出现,由于不能及时发现,对小儿造成的危害更大。如果新生儿低血糖时间较长,葡萄糖供应不足,对脑的影响很大,可发生严重的脑损害,故应提高警惕。

新生儿低血糖症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病,多发生于早产儿、足月小样儿、糖尿病母亲所生的婴儿及新生儿,导致缺氧窒息、硬肿症、感染败血症等。低血糖持续或反复发作可引起严重的中枢神经病变,临床上出现智力低下、脑瘫等神经系统后遗症,有些营养不易被吸收的新生儿,直至长大后也依然会持续这些症状。由于低血糖对小儿的脑有损害,因此必须及时治疗。对于没有低血糖症状的新生儿,可先给小儿口服10%葡萄糖液或给予喂奶,生后2~3天内每2小时喂1次,每次2~6毫升,如果复查血糖还不升高,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给予静脉滴注葡萄糖,用药4~6小时后根据血糖测定结果调节用量,血糖正常24小时后可以停药。

对于有低血糖症状的小儿,可以立即给予10%~15%葡萄糖液,按每千克体重用药5~10毫升的量静脉注射,速度为每分钟1毫克。静脉注射后,继续给予葡萄糖,用量为每分钟每千克体重5毫克。用药过程中需每4~6小时测血糖1次,血糖正常24小时后逐渐减慢速度,48~72小时停止静脉滴注。上述治疗应在医院进行。

对有可能发生低血糖的新生儿应该从生后1小时就开始喂5%~10%葡萄糖液,每次5~10毫升,1小时1次,连续3~4次。如果无呛咳及呕吐,生后2~3小时可喂奶,从少量开始,在第一天,每2小时喂奶1次,逐渐增加奶量及延长喂奶时间至每3小时1次。正常新生儿也应该尽早开始喂奶,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新生儿低血钙症怎么办

新生儿低血钙主要是由于胎儿钙储存不足,或出生后磷摄入量过高,或因甲状旁腺功能抑制、降钙素增多引起。当血钙低于1.75~2.00毫摩尔/升或游离钙低于0.75毫摩尔/升时就称低血钙症。低血钙主要表现为小儿不安、惊跳、震颤、局部或全身惊厥等症状。亦可有呼吸暂停及青紫,偶尔可有喉痉挛伴喉喘鸣的症状。

凡是确诊为低血钙症的小儿,立即将葡萄糖酸钙按每次每千克体重1~2毫升,加等量的5%~10%葡萄糖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每分钟不超过1毫升)。必要时6~8小时后重复用药1次,剂量同前,每天的总钙量不超过每千克体重25~40毫克。急性症状控制后,可以改为口服钙剂,每天1克,分3次口服。如口服10%葡萄糖酸钙口服液每次3毫升,每天3次口服。口服钙剂3天后,可加用含有维生素D和维生素A的制剂。静脉用钙剂必须在医院用药,因为静脉注射钙剂有很多不良反应,注射过快可使心脏停止跳动而致人死亡,注射时药物从血管中外漏可造成组织坏死等。

预防新生儿低血钙症关键在于孕母要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尤其在妊娠后期,更应该注意补钙,多吃一些含钙多的食品,如鱼、虾、牛奶、骨头汤等,使小儿在母亲体内就得到充足的钙。

儿童患了蛲虫病怎么办

蛲虫病是因吞入蛲虫卵而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玻

蛲虫在体内的存活期,从虫卵的摄入到发育为成虫,直至最后死亡,一般不超过两个月。因此,要注意个人卫生,提倡小儿不穿开裆裤,勤换内衣裤,饭前便后要洗手,改正吸吮手指的不卫生习惯,勤洗会阴部。患儿所用的衣裤、床单要用开水洗烫或煮沸,切断传染途径,以防反复感染。

口服或外用西药:

(1)甲苯咪唑:顿服0.2克,一次即可。不分年龄、体重,采用同一剂量。

(2)复方甲苯咪唑片(速效肠虫净片):1片顿服。成人及4岁以上儿童按上述用量,4岁以下儿童请遵医嘱。

人体寄生虫病是严重危害少年儿童健康的常见病,特别是以蛔虫、钩虫、鞭虫、蛲虫病等为代表的土源性肠道线虫病,在儿童中感染率较高,以5~14岁最高,2岁以下儿童并不少见。通常说的儿童有虫多是指患有这一类寄生虫玻(3)阿苯达唑:成人和2岁以上儿童顿服0.4克,1~2岁小儿用量减半。

(4)左旋咪唑:每天按每千克体重口服1毫克,睡前顿服,连服7天。

(5)噻嘧啶:口服每次1.2~1.5克,一日1次,睡前顿服。软膏剂可在软膏管上拧上塑料注入管,每晚睡前以温水洗净肛门周围,先挤出少许软膏涂于肛门周围,再轻轻插入肛内挤出软膏1~1.5克,连用1~2周。

(6)枸橼酸哌嗪(驱蛔灵):儿童每天按每千克体重用药60毫克,每天最多不超过2克,分早晚2次服用,连服7~10天。

(7)磷酸哌嗪:儿童每天按每千克体重用药50毫克,每天最多不超过2克,分2次服用,连服7~10天。

(8)驱蛲净:按每千克体重用药5毫克,睡前顿服。

(9)扑蛲灵(吡维氯铵):口服,儿童每次按每千克体重用药5毫克,总量不超过0.25克。为防止复发,可每间隔2~3周再次服用2~3次。

儿童患了钩虫病怎么办

寄生于人体内的钩虫有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两类,均寄生于十二指肠与小肠内。

钩虫病的治疗应采取综合治疗,虽然说驱虫是治疗之本,但却不能忽视贫血、营养不良的治疗,这对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尤为重要。常用驱虫药有:甲苯咪唑(不用于2岁以下婴儿)、丙硫咪唑、左旋咪唑及噻嘧啶等,亦可联合用药。这些药物均应由医师根据患儿感染钩虫的种类、年龄、体质等选择应用,以保证安全有效。治疗贫血及营养不良亦应根据具体病情而定,一般在治疗贫血时,仅口服铁剂、维生素C、高蛋白饮食即可。而对严重贫血患儿,则需少量多次输血,伴有因贫血引起心力衰竭者则应按心力衰竭进行抢救。如能及时发现皮肤感染,可用皮肤透热疗法。因幼虫钻入皮肤后24小时内,有90%停于局部,利用“高温”可将其杀灭。具体方法:把发痒的手足浸泡于50℃以上的热水中,共浸泡30分钟,小儿不耐受热水时可间歇数秒钟再泡入。由于患儿贫血和营养不良,抵抗力差,故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患儿的保护,避免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加重贫血,求得早日治愈。

钩虫病的预防很重要,尤其在农村要做好粪便管理。对不明原因贫血的儿童,应对粪便中的虫卵进行检查。确诊为钩虫病者要及时治疗,在医师指导下,根据钩虫的种类、患儿的年龄、体质选择驱虫药,保证治疗安全有效。钩虫虽小,但比蛔虫等线虫在人体内生存时间长,故对儿童造成的影响极大,要认真防治。尤其对贫血的儿童,应把从粪便查虫卵作为常规检查项目,以求得早期发现钩虫引发的贫血。

儿童患了猪绦虫病怎么办

猪绦虫成虫比牛绦虫短些,约为2~4米长,亦分头节、颈节和体节,共有700~1000个体节,每节内含3万~5万个虫卵。随粪便排出的虫卵及体节被猪吞食后六钩蚴脱壳而出,经2~3个月发育成囊尾蚴,生长于猪的肌肉中,这就是俗称的“豆猪肉”。人吃了未熟透的含囊尾蚴的猪肉,即可患猪绦虫玻如果吃了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自家感染,一旦虫卵进入人的消化道内,卵内的六钩蚴穿过人的肠壁进入血液,则可在人体任何部位(肌肉、皮下、脑、眼、舌、口、心、肝、肺、肾乃至骨骼)发育成囊尾蚴,使人患上囊虫病,这点与牛绦虫病不同。其中以脑囊虫病及眼囊虫病最为严重。

治疗猪绦虫病的常用药物为仙鹤草酚。治疗囊虫病的药物有丙硫咪唑及吡喹酮等。而对眼囊虫病则应先进行手术取出囊虫,再做药物治疗,避免囊虫死于眼内造成宝宝失明。儿童脑囊虫病怎么办

据报道,儿童脑囊虫病的发病率近年来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所谓脑囊虫病是指猪带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脑子里引起的疾玻儿童脑囊虫病的最小患者年龄只有1岁多。由于幼虫在脑内寄生部位与感染程度的不同,以致脑囊虫病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轻的可无症状,重的可突然死亡,其中以癫痫发作最为多见。有的患者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发作时意识丧失,全身强直性肌肉抽搐,眼球上翻,呼吸暂停,口唇青紫,瞳孔散大和小便失禁等;也有的表现为剧烈的头痛,烦躁不安,呕吐。时间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用抗癫痫药物常常无效。治疗脑囊虫病和眼囊虫病,技术要求很高,需专科医师周密制定治疗方案。脑囊虫病治疗很复杂,且在治疗后的半年、三年均需去医院复查。

儿童卡氏肺囊虫肺炎怎么办

卡氏肺囊虫是一种条件致病性原虫,它寄生于人及哺乳动物肺内,只有在免疫功能极度低下时才发病,引起肺炎。常见于新生儿、早产儿,以及白血并艾滋并器官移植后长期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恶性肿瘤化疗期间、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者。

新生儿和小婴儿多为隐匿起病,发热及咳嗽不显著,但呼吸困难、发绀明显,常呈呼吸窘迫状态,病程较长,可达14~16周,病死率高。儿童发病者多为急性起病,发热、咳嗽、发绀、呼吸困难为突出症状,吸氧不能缓解,呈呼吸窘迫状态,而肺部体征极少,或偶尔闻及少量湿啰音;如治疗不当,病情发展快,多数死于呼吸衰竭。

卡氏肺囊虫病的治疗首选药物是复方新诺明或喷他脒,同时可给患者静脉输入人体丙种球蛋白,以增加机体抵抗力。只要及时诊断,早期治疗,大部分患者是可以痊愈的。

新生儿黄疸

宝宝出现黄疸是很普遍的现象,其中绝大多数属于生理现象,只有极少数为病理性黄疸。其中生理性黄疸一般维持一周左右。为什么会出现黄疸呢?这是因为胎儿在母体内,通过大量红细胞携带氧气,分娩后,宝宝建立了自己的呼吸,过多的红细胞被破坏,释放出较多胆红素,又由于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不能排出过多的胆红素,所以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过高,浸染皮肤、黏膜呈现黄疸。宝宝生理性黄疸,大多数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6~10天自然消退,宝宝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特殊治疗,不会造成脑损伤。研究发现,有些母乳喂养的宝宝胆红素的浓度往往比人工喂养的要高,因此发生黄疸的时间比较长,往往7~8天达到高峰,20天左右或更长时间才能消退,这种黄疸被称为母乳性黄疸。发生这类黄疸的宝宝,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大脑损伤,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做特别处理,根据目前研究认为,母乳性黄疸的发生可能与母乳中脂肪酸浓度较高,抑制对胆红素的排泄有关。而真正的母乳性黄疸发生率仅占母乳喂养儿的1%~2%。

那么如何区分母乳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呢?如果你的宝宝有黄疸的表现,基本与母乳性黄疸相似,精神好,吃奶好,就不必过分焦虑,只有当黄疸特别严重的时候,以及宝宝的精神状态不好时,该考虑病理性黄疸,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有专业人员帮助,正确区分母乳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多因血型不合或感染等因素引起。黄疸多在24小时内出现,进展快,程度重,宝宝一般情况不好,可出现嗜睡、食欲下降、抽搐等现象,这是因为过高的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造成脑细胞损害,后果较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