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学第二版
32257000000010

第10章 常用中药(1)

一、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多为辛味,具有发汗的功效,通过发汗而达到发散表邪,以解除表证的目的。就是《内经》说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思。由于表证有寒热之异,故临床上分为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两类,分别用于外感风寒和外感风热的表证。

应用解表药时,应根据患者正气偏虚的差异,随证配伍助阳、益气、养阴等扶正之品,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使用发汗力较强的解表药时,要注意不可使之出汗太过,以免耗伤阳气,损伤津液。热病阴液亏损或素有多汗之患者禁用;久病疮痈、淋证、失血者,虽有表证,也须慎用。因解表药多有辛散之性,故不宜久煎久用或过量使用。

(一)辛温解表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辛温,主要作用是发散风寒,用于治疗风寒表证。对具有表证的咳喘、水肿、疮疡以及风湿痹痛证也可应用。这类药物多有较强的发汗作用,虚者应当慎用。

麻黄

本品为麻黄科多年生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和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的草质茎。主产于河北、山西及甘肃等地。立秋至霜降间采收,阴干切段。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常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力,如麻黄汤。

(2)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闭之咳喘证。能开宣肺气而平喘,常与杏仁、甘草同用,以加强止咳平喘作用。若属热邪壅肺咳喘者,常与石膏配伍,以清肺热,如麻杏石甘汤。若内有寒饮者,可配伍半夏、干姜等,以温化寒饮,如小青龙汤。

(3)用于水肿兼有表证者,有利尿消肿作用。常与白术、生姜等配伍,如越婢加术汤。

此外,对支气管炎、哮喘、鼻炎等病,应用尤多。

“用量用法”3~10g,水煎服。解表发汗宜生用,平喘止咳多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力强,并能兴奋中枢神经和升高血压。故体虚多汗、肺虚喘咳者忌用,失眠、高血压患者慎用。

“参考资料”本品含麻黄碱、伪麻黄碱及少量挥发油。麻黄碱有解除支气管痉挛的作用,并能收缩血管而升压,对中枢神经有明显的兴奋作用;伪麻黄碱有明显的利尿作用;挥发油能刺激汗腺分泌而发汗,局部使用能使鼻黏膜血管收缩。

桂枝

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主要产于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春夏两季割取嫩枝,切片或切成小段。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应用”

(1)用于体弱表虚,感受风寒,微有汗出,而表证不解,恶风、发热的患者,有解表之效,常与白芍配伍,如桂枝汤。

(2)用于胸阳不振而致的胸痛彻背,心悸,脉结代者,本品能温通胸中阳气,常配瓜蒌、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若配甘草,又能助阳复脉,如炙甘草汤。

(3)用于心脾阳虚,水湿内停而致痰饮证,能温化水湿,常与白术、茯苓等配伍,如苓桂术甘汤。若小便不利、小腹胀满、浮肿,常与茯苓、泽泻等配伍,如五苓散。

(4)用于风寒湿邪侵入经络所致的关节疼痛,有温通经络,祛风湿之效。常与附子、防风、羌活等配伍。

(5)用于妇女经寒淤滞,月经不调或经闭腹痛等,能温通血脉,常与丹皮、芍药、桃仁等活血通经药配伍,如桂枝茯苓丸。

“用量用法”3~10g,水煎服。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热盛出血等证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参考资料”本品含桂皮油、桂皮醛等。桂皮油有健胃、解痉、镇痛以及强心作用。桂皮醛能扩张血管、刺激汗腺分泌从而发汗起解热作用。桂枝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细辛

本品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或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全草。前种习称“辽细辛”,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后一种主产于陕西等地。夏秋采收,阴干生用。

“性味归经”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阳虚外感。本品祛风散寒,达表入里。入肺经既散在表风寒,常与羌活、防风、白芷等同用,治疗一般风寒感冒,如九味羌活汤;入肾经又除在里寒邪,常与附子、麻黄同用,治疗恶寒无汗、发热脉沉的阳虚外感,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2.用治头痛,鼻渊,牙痛,痹痛。本品辛香走窜,能祛风寒,通鼻窍,止疼痛。用治外感风邪,偏正头痛,每与川芎、白芷、羌活等同用,如川芎茶调散,若治脉微弦而紧的风冷头痛,又当配川芎、麻黄、附子同用,如细辛汤。用治风邪犯肺,鼻塞鼻渊,头痛流涕者,可配辛夷、白芷、苍耳子等同用。善治风冷牙痛,可单用细辛或与白芷煎汤含漱,或配荜茇同煎含漱名细辛汤(《圣济总录》)均有良效;治风寒湿痹,腰膝冷痛,常配独活、桑寄生、防风等同用,如独活寄生汤。

3.用于寒痰停饮,气逆喘咳。本品辛散温燥,既可外散表寒,又能下气消痰,温肺化饮,故可用治疗外感风寒,水饮内停,喘咳,痰多清稀,常与麻黄、桂枝、干姜等同用,如小青龙汤;若外无表邪,纯系寒痰停饮涉肺,气逆喘咳者,可配茯苓、干姜、五味子等同用,如苓甘五味姜辛汤。

此外,本品辛温行散,芳香透达,吹鼻取嚏,有通关开窍醒神之功。

“用法用量”煎服,2~5g;入丸散剂,用0.5~1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忌用。反藜芦。

紫苏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的叶及全草。全国各地均产。夏秋采收。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功效”发表散寒,行气和中,解鱼蟹毒。

“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的轻症及老年、儿童患者,兼见咳嗽或胸闷者。常与杏仁、前胡等配伍;兼见气滞胸闷者,常与陈皮、香附等配伍。

(2)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等症,能理气宽中,和胃止呕。偏寒者,可以与藿香同用;偏热者,可以与黄连同用;偏气滞痰结者,可以与半夏、厚朴同用。

(3)用于妊娠呕吐,有行气安胎之效,常与砂仁、陈皮等配伍。

用于食鱼蟹中毒引起的吐泻、腹痛等,可以单用或配伍生姜、白芷煎服。

“用量用法”3~10g,水煎服,不宜久煎。

“附药”紫苏梗:为紫苏的茎。性味辛、甘,微温。归肺、脾、胃经。功能宽胸利膈,顺气安胎。适用于胸腹气滞、痞闷作胀及胎动不安、胸胁胀痛等症。

香薷

本品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海州香薷(Elsholtzia splendens Nakai ex F。Maekawa)的全草。主产于江西、安徽及河南等地。果实成熟后割取全草,晒干、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应用”

(1)用于阴暑证。本品辛温发散,入肺经能发汗解表而散寒,其气芳香,入于脾胃又化湿祛暑而和中,故香薷善治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暑湿,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呕吐腹泻的阴暑证,常配伍厚朴、扁豆同用,如香薷饮。

(2)用于水肿脚气。本品辛散温通,善于发越阳气,入肺启上源,以利水消肿。用于小便不利及脚气水肿者,可单用或配伍健脾利水的白术同用,如薷术丸。

“用法用量”水煎服,3~10g。利水退肿须浓煎。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发汗之力较强,表虚有汗及阳暑证当忌用。

生姜

本品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根茎。各地均产。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本品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但作用较弱,故适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可单煎加红糖服,或配葱白煎服,或加入其他辛温解表剂中,作辅药使用,以增发汗解表之力,如桂枝汤等方剂中均有本品。

(2)用于胃寒呕吐。本品温胃散寒,和中降逆,止呕功良,故有“呕家圣药”之称。某些止呕药用姜汁制过,能增强止呕作用,如姜半夏、姜竹茹等。

(3)用于风寒咳嗽。辛温发散,温肺散寒,化痰止咳,故可用治风寒客肺,痰多咳嗽,恶寒头痛者,每与杏仁、紫苏、陈皮、半夏等药同用,如杏苏二陈汤。

此外,生姜能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毒。

“用法用量”水煎服,3~10g,或捣汁服。

“使用注意”本品伤阴助火,故阴虚内热者忌服。

“附药”

(1)生姜皮为生姜根茎切下的外表皮。性味辛,凉。功能和脾行水消肿,主要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煎服,3~10g。

(2)生姜汁用生姜捣汁入药。功同生姜,但偏于开痰止呕,便于临床应急服用。如遇南星、半夏中毒的喉舌麻木肿痛,或呕逆不止、难以下食者,可取汁冲服,易于入喉;也可配竹沥,喂服或鼻饲给药,治中风痰热神昏者。用量3~10滴,冲服。

荆芥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茎叶及花穗。我国南北分布甚广。多系人工栽培。夏秋开花后采收,阴干切段。生用或炒炭用。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散淤止血。

“应用”

(1)用于外感表证,治风寒表证,常与防风、羌活等配伍,如荆防败毒散。用于风热表证,常与薄荷、菊花等配伍。

(2)用于风疹或麻疹透发不畅,有透疹之效。属于风寒者,常与防风、麻黄等配伍;属于风热者,常与蝉蜕、牛蒡子等配伍。

(3)制为炭剂,用于衄血、便血、崩漏等症,有止血作用,常与其他止血药如侧柏叶、槐花等同用。

(4)用于疮疡初起而有表证者,有消疮解表之效,常与防风、金银花、连翘等配伍。

“用量用法”3~10g,水煎服。有汗用茎叶,无汗用茎穗,止血用炭。

“使用注意”表虚自汗者不宜用。

防风

本品为伞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divaricata(Turcz。)Schischk。]的根。主要产于黑龙江、吉林及辽宁等地。春秋采挖,除去芦头上的棕毛,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解表祛风,胜湿,解痉。

“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头痛、身痛,常与荆芥、羌活等同用。若风热感冒,咽痛目赤者,常与薄荷、连翘等同用。

(2)用于风寒痹痛,肢节疼痛,身体重着,筋脉挛急者,即能祛风散寒,又能胜湿止痛,常与羌活、桂枝、当归等同用。

(3)用于风毒内侵的破伤风,症见牙关紧闭、抽搐痉挛者,能祛风解痉,常与天南星、白芷、白附子、天麻等同用,如玉真散。

“用法用量”3~10g,水煎服。本品炒炭,可治疗便血、崩漏。

“使用注意”血虚发痉及阴虚火旺者慎用。

羌活

本品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T。Chang)的根。主要产于四川、甘肃及云南等地。秋季采挖,除去茎叶须根,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湿,止痛。

“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所引致的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常与防风、白芷、苍术等配伍。

(2)用于风寒湿邪侵袭机体所致的肢节疼痛,肩背酸痛,尤多用于上半身疼痛,常与防风、秦艽、威灵仙、独活等药物配伍。对于风寒头痛,多配伍川芎、细辛等。

“用量用法”3~10g,水煎服。

“使用注意”血虚痹痛、阴虚头痛慎用。

白芷

本品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芷[Angelica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或杭白芷[Angelica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Var。formosana(Boiss。)Shan et Yuan]的根。主要产于浙江及四川等地,多系栽培。夏秋叶黄时采挖,除去须根,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辛、温。归胃、大肠、肺经。

“功效”解表祛风,消肿止痛,排脓,止带。

“应用”

(1)用于感冒风寒,头痛,鼻塞等,其止痛、通鼻窍作用尤其显著。头痛常配伍羌活、细辛,鼻塞配伍苍耳子、辛夷花等。

(2)用于阳明经之头痛、眉棱骨痛、齿痛等,能祛风止痛。治头痛可以配川芎等。治眉棱骨痛属于风寒者可以单独应用;属于风热者可以配黄芩同用。治齿痛可以配石膏、升麻等同用。

(3)有散结消肿功效,用治疮疡,初起能消散,溃后能排脓,为用于疮疡的辅助药物。常与瓜蒌、贝母、蒲公英配伍。

(4)用于妇女寒湿白带,可以化湿止带,常配白术、茯苓等。如配伍清热燥湿之品亦可以用于湿热带下。

此外,尚可以用于皮肤风湿瘙痒症,能祛风止痒。

“用法用量”3~10g,水煎服。

藁本

本品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藁本(Ligusticum sinensis Oliv。)和辽藁本(Ligusticum jeholense Nakai et Kitag。)的根茎。主产于湖南、四川、辽宁及河北等地。春季采挖,晒干切,生用。

“性味归经”辛,温。归膀胱、肝经。

“功效”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巅顶头痛。本品辛温香燥,性味俱升,药势雄壮,善达巅顶,以发散太阳经风寒湿邪见长,故用治太阳风寒,循经上犯,症见头痛、鼻塞、巅顶痛甚者,常与羌活、苍术、川芎等祛风止痛药同用;若外感风寒湿邪,周身尽痛,又每与防风、独活、蔓荆子等同用,以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如羌活胜湿汤。

(2)用于风寒湿痹。本品能除肌肤经络间寒湿之邪而祛风止痛,每与羌活、防风、威灵仙、苍术等祛风湿药同用。

此外,寒滞肝脉脘腹疼痛,亦可选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血虚头痛忌服。

“附药”

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功效散风除湿,通窍止痛。用于鼻渊头痛,风寒头痛以及风湿痹痛。用量3~10g。或入丸散。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功效发散风寒,宣通鼻窍。用于风寒头痛或鼻渊头痛。用量3~9g,本品有毛,刺激咽喉,内服时宜用纱布包煎。

葱白:辛,温。归肺、胃经。功效发汗解表,散寒通阳。用于风寒感冒。外敷有散结通络下乳之功,可治乳汁郁滞不下,乳房胀痛等症;治疮痈疔毒,兼有解毒散结的作用。用量3~10g。外用适量。

(二)辛凉解表药

菊花

本品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morifolium Ramat。)的头状花序。药用分白菊花、黄菊花等。主要产于河南、浙江、安徽等地。花期采收,阴干,生用。野菊花全国皆产。

“性味归经”辛、甘、苦,微寒。归肝、肺经。

“功效”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应用”

(1)黄菊花(杭菊花)善于清上焦风热,适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之发热、头痛等症。常与桑叶、连翘等配伍。

(2)用于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常与桑叶、夏枯草等配伍。

(3)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头痛,常与白芍、石决明等配伍。

(4)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目暗不明,常与枸杞子、地黄同用。

(5)用于疔疮肿毒,多选用野菊花,常与金银花、蒲公英等同用。

“用量用法”10~20g,水煎服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养肝明目用白菊花,疏散风热用黄菊花,清热解毒用野菊花。

“参考资料”本品含菊苷、腺嘌呤、胆碱、水苏碱、氨基酸、黄酮类及维生素B1.对葡萄球菌、链球菌、流感病毒及皮肤真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大剂量有解热作用;黄菊花有镇静解热作用,能扩张周围血管而降低血压。

柴胡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柴胡(北柴胡)(Bupleurumchinense DC。)和狭叶柴胡(南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根。前者主要产于河北、辽宁、甘肃等地;后者主要产于湖北、四川、江苏等地。春秋采挖,切片生用,酒炒或醋炒。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肝、胆、三焦经。

“功效”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应用”

(1)用于邪入少阳半表半里所致的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头晕、目眩等,常与黄芩、半夏、甘草等配伍,如小柴胡汤。

此外,柴胡又为用于疟疾寒热往来的常用药。

(2)柴胡不仅能疏泄少阳胆经之邪,又能疏肝解郁,为治疗肝气郁结而见胸胁胀痛、头晕目眩、耳鸣及月经不调等证的要药,常与白芍、当归、茯苓等药物同用,如逍遥散。若用于肝胆湿热郁结者,常与茵陈、栀子等配伍。

(3)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气短、倦怠、脏器下垂等症,有升举阳气之效。常与升麻、党参、黄芪等配伍,如补中益气汤。

对于外感发热,柴胡有解表泄热之效,常与甘草同用,如柴胡汤。近年来,用柴胡制成的注射剂、口服液,用于外感发热,亦有很好的疗效。

“用量用法”3~10g,醋炒可以增强止痛作用。

“使用注意”不可过量,大剂量柴胡可以产生强烈的全身倦怠,手足、颜面明显发肿,胃肠活动障碍,引起便秘、食欲不振、腹胀等。

“参考资料”本品含有挥发油、皂苷、柴胡醇等。柴胡皂苷有镇静、镇痛和抑制流感病毒及疟原虫的生长发育作用,还有解热、利胆、抗脂肪肝和抗肝脏损害的作用。

葛根

本品为豆科植物葛[Pueraria lobata(Willd。)Ohwi。]或甘葛根藤(Puerariathomsonii Benth。)的根。我国各地均产。秋冬采挖,生用或煨用。花蕾为葛花。

“性味归经”甘、辛、凉。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发表解肌,生津,透疹,升阳止泻。

“应用”

(1)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之证。属风寒者,常与麻黄、桂枝、白芍等配伍;属风热者,常与柴胡、黄芩等同用。

(2)用于热病口渴或消渴证,单用或与天花粉、麦冬等配伍。

(3)用于麻疹初期的发热畏寒、疹出不畅者,常与升麻、白芍同用。

(4)用于湿热泻痢,常与黄芩、黄连等同用;若脾虚泄泻,常用煨葛根配伍党参、白术等。

(5)葛根用于高血压脑病,对改善头痛、头晕、项强、耳鸣、肢体麻木等症状效果较好,但降压作用不明显,须与其他降压药配合使用。

“用量用法”10~15g,退热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葛花生津而解酒毒。水煎服。

薄荷

本品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茎叶。我国南北均产,尤以江苏产者为佳。收获期因地而异,鲜用或阴干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应用”

(1)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本品辛以发散,凉以清热,清轻凉散,为疏散风热常用之品,故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常配银花、连翘、牛蒡子、荆芥等同用,如银翘散。

(2)用于头痛目赤,咽喉肿痛。本品轻扬升浮、芳香通窍,功善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利咽喉。用治风热上攻,头痛目赤,多配合桑叶、菊花、蔓荆子等同用,用治风热壅盛,咽喉肿痛,常配桔梗、生甘草、僵蚕、荆芥、防风等同用。

(3)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本品质轻宣散,有疏散风热,宣毒透疹之功,用治风热束表,麻疹不透,常配蝉蜕、荆芥、牛蒡子、紫草等,治疗风疹瘙痒,可与苦参、白鲜皮、防风等同用,取其祛风透疹止痒之效。

(4)用于肝郁气滞,胸闷胁痛。本品兼入肝经,能疏肝解郁,常配合柴胡、白芍、当归等疏肝理气调经之品,治疗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如逍遥散。

此外,本品芳香辟秽,还可用治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所致痧胀腹痛吐泻等症,常配藿香、佩兰、白扁豆等同用。

“用法用量”水煎服,3~6g,宜后下。其叶长于发汗,梗偏于理气。

“使用注意”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牛蒡子

本品为菊科两年生草本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河北、浙江等地。秋季采收,晒干,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

“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肺、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散肿。

“应用”

(1)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本品辛散苦泄,寒能清热,故有疏散风热,宣肺利咽之效,用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常配银花、连翘、荆芥、桔梗等同用,如银翘散。

(2)用于麻疹不透。本品清泄透散,能疏散风热,透泄热毒而促使疹子透发,用治麻疹不透或透而复隐,常配薄荷、荆芥、蝉蜕、紫草等同用,如透疹汤。

(3)用于痈肿疮毒,痄腮喉痹。本品辛苦性寒,于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能外散风热,内泄其毒,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且性偏滑利,兼可通利二便,故可用治风热外袭,火毒内结,痈肿疮毒,兼有便秘者,常与大黄、芒硝、栀子、连翘、薄荷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炒用寒性略减。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桑叶

本品为桑科植物桑树(Morus alba L。)的叶。全国各地皆产。霜后采收,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归经”甘、苦、温。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肝明目,清肺润燥。

“应用”

(1)桑叶能疏散在表之风热,又能清泻肺热,止咳嗽,适用于外感风热之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咳嗽等症,常与菊花、薄荷、连翘、桔梗等配伍,如桑菊饮。

(2)用于肝经风热或实火所致目赤涩痛多泪等症,常与菊花、决明子、车前子煎服,并可单用煎汤温洗。

(3)用于肝阴不足,视物昏花者,常与黑芝麻等同用。

“用量用法”5~12g,水煎服。用于肺热燥咳宜蜜炙用。

蝉蜕

本品为蝉科昆虫黑蚱(Cryptotympana pustulate Fabricius)羽化后的蜕壳。主产于山东、河北、河南、江苏、浙江等省。夏季采收,去净泥土,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止痉。

“应用”

(1)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音哑。本品甘寒清热,质轻上浮,长于疏散肺经风热,宣肺疗哑,故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者,常配薄荷、连翘、菊花等同用;用治风热上攻,咽痛音哑,常与胖大海同用,如海蝉散。

(2)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本品宣散透发,疏散风热,透疹止痒,用治风热外束,麻疹不透,常与薄荷、牛蒡子、紫草等同用;用治风湿热相搏,风疹湿疹、皮肤瘙痒,常配荆芥、防风、苦参等同用,如消风散。

(3)用于目赤翳障。本品入肝经,善疏散肝经风热而有明目退翳之功,故可用治风热上攻,目赤舯痛,翳膜遮睛,常配菊花、白蒺藜、决明子等同用,如蝉花散。

(4)用于惊痫夜啼,破伤风证。本品甘寒,既能疏散风热,又可凉肝熄风止痉,故可用治小儿感冒夹惊,惊痫夜啼,可用本品研末,薄荷、钩藤煎汤送下,如止啼散,若小儿急热惊风,可以本品配牛黄、黄连、僵蚕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

升麻

本品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三叶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或兴安升麻[Cimicifugadahurica(Turcz。)Maxim。]或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的根茎。主要产于辽宁、黑龙江、湖南等地。夏秋采挖,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效”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应用”

(1)用于风热感冒所致的头痛,咽痛以及斑疹初期透发不畅等症,能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常与葛根同用。

(2)用于胃热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皮肤瘙痒生疮等症,常与生石膏、黄连等配伍。

(3)升麻长于升举脾胃清阳之气,适用于中气下陷所致的气短、久泻脱肛、子宫下垂及崩漏不止等症。常与柴胡、党参、黄芪等配伍,如补中益气汤。

“用法用量”3~6g,水煎服。

“附药”

淡豆豉:辛、甘、微苦,寒(用青蒿、桑叶发酵)或辛,微温(用麻黄、苏叶发酵)。归肺、胃经。解表,除烦。用于感冒头痛;胸中烦闷,虚烦不眠。用量10~15g。

浮萍:辛,寒。归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用于风热表证,发热无汗;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水肿小便不利。用量3~10g。

木贼:甘、苦,平。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明目退翳。用于风热目赤,翳障多泪。用量3~10g。

二、清热药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清热药性属寒凉,味多苦或咸,按“热者寒之”的治则,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燥湿、退虚热等功效,达到清热病愈的目的。主要适用于热病、湿热痢、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所呈现的里热证。

根据清热药的不同作用特点,分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等几类。

清热药大多为苦寒之品,过用容易损伤阳气,故不能大量常服,对脾胃虚弱,食少泄泻,阴虚津亏者慎用。

(一)清热泻火药

凡以清除气分实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泻火药,主要用于热病邪入气分而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谵语、脉象洪大等实热证。

石膏

石膏为一种含水硫酸钙(CaSO4·2H2O)的矿石,分布极广。全国各地均产,以湖北、安徽产者为最佳。采挖后除去杂质,碾碎生用或煅用。

“性味归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敛生肌。

“应用”

(1)用于清泄气分实热,症见壮热、烦渴、脉洪大者,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若邪热渐深入,气血两燔,高热、发斑者,宜与犀角、丹皮、玄参等同用。

(2)能清泄肺热,用于治疗肺热气喘,常与麻黄、杏仁等配伍。

(3)用于胃火亢盛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常与生地、牛膝等配伍。

(4)煅石膏,外用于疮疡溃而不敛、湿疹、水火烫伤等,有清热、收敛生肌之效。可单用或与青黛、黄柏等同用。

“用量用法”15~60g,内服生用,打碎先煎。外用火煅研末。

“参考资料”生石膏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煅石膏主要成分为无水硫酸钙,生石膏内服有解热止渴和抑制汗腺分泌作用,并使血钙浓度升高而抑制肌肉的兴奋性,起镇静、镇痉作用;又能降低血管的通透性。有消炎、抗过敏作用。煅石膏外用能收敛黏膜,减少分泌。

知母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的根茎。主要产于河北(以历县产者最佳)、山西等地。夏秋采挖,除去须根晒干。切片生用或盐水炒用。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应用”

(1)用于外感热病,邪在气分,高热烦渴,常与石膏相须为用。

(2)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常与黄芩、瓜蒌同用。可以清泄肺火;用于阴虚燥咳,与沙参、麦冬配伍,有滋阴润肺之效。

(3)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者,有滋阴降火的作用,常与黄柏相须为用。

(4)既能清泻肺胃之火,又能养肺肾之阴,故宜用于阴虚消渴,肠燥便秘。前者常与山药、五味子同用;后者可配以当归、火麻仁。

“用量用法”6~12g,水煎服。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炒用。

“参考资料”本品含有多种甾类皂苷、黏液质、烟酸等。有解热、镇静、降血糖、祛痰、利尿、抗菌作用。

栀子

本品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成熟果实。主要产于浙江、福建等地。秋季采收,生用、炒焦或炒炭用。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应用”

(1)本品善于清泻三焦之火邪而除烦,用于治疗热病心烦、郁闷、躁扰不宁,常与淡豆豉合用;若火毒炽盛,高热烦躁、神昏者,则须本品配伍黄连、连翘等凉血解毒、泻热除烦之品。

(2)有清肝明目作用,用于肝热目赤。以本品为主,配合菊花、甘草,用于红眼病(流行性角、结膜炎)有良效。

(3)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发热,尿少色黄者,有清热利湿之效,常与茵陈、大黄合用。

(4)用于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尿血等有凉血止血作用。常与生地、白茅根同用。

此外,生栀子粉,用水调成糊状,湿敷,对外伤性肿痛有消肿止痛作用。

“用量用法”3~10g,水煎服。外用适量。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去烦止呕。

“使用注意”脾虚便溏者慎用。

“参考资料”本品含有栀子素、栀子苷、熊果酸、藏红花酸、鞣质等。有退热、利胆、降压、止血作用。临床多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胆囊炎、急性热病等。

夏枯草

本品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的果穗。我国各地均产,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地。夏季当果穗半枯时采收,晒干。

“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肝火,散郁结。

“应用”

(1)用于目赤肿痛,头痛眩晕。本品苦寒,功能清泄肝火,消肿止痛,又肝火得清,则阴血上荣,故兼养肝明目之效。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肿痛,头痛眩晕,常与菊花、决明子等同用。

(2)用于瘰疬瘿瘤。本品辛以散结,苦以泄热,主入肝经,有良好的清肝散结之效。用于肝郁化火,痰火凝聚,结于颈项,而致瘰疬、瘿瘤等病证。

此外,本品的清泄肝火作用,现代常用于高血压病属肝热、阳亢之证者。有清肝降压之效。

“用法用量”水煎服,10~15g,或熬膏服。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慎用。

芦根

本品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芦苇[Phragmitescommunis Trin。]的地下茎。我国各地均有分布。春末夏初或秋季均可采挖,洗净,切段,鲜用或晒干用。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除烦止呕。

“应用”

(1)用于热病烦渴。本品甘寒质轻,能清透肺胃气分实热,并能养阴生津,止渴除烦,而无恋邪之弊。故用于热病伤津,烦热口渴,或舌燥少津之证,常与天花粉、麦门冬等同用。

(2)用于胃热呕逆。本品能清泄胃热而降逆止呕,常与竹茹、姜汁等同用。

(3)用于肺热咳嗽,肺痈吐脓。本品清透肺热,祛痰排脓。用于肺热咳嗽,咯痰黄稠,多与瓜萎、贝母、黄芩同用,外感风热,身热咳嗽,多与桑叶、菊花、桔梗等同用,如桑菊饮。肺痈吐脓,又常与薏苡仁、冬瓜仁等配伍,以增强清热排脓之效,如苇茎汤。

此外,本品又有利尿与透疹作用,配伍白茅根、车前子等治小便短赤、热淋涩痛;配伍薄荷、蝉蜕等治麻疹透发不畅。

“用法用量”水煎服,干品15~30g,鲜品30~60g。鲜芦根清热生津、利尿之效佳,干芦根则次之。

天花粉

本品为葫芦科多年生宿根草质藤本植物栝蒌(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日本栝楼(Trichosanthes japonica Regel)的干燥块根。产于我国南北各地。秋冬季采挖,鲜用或切成段、块、片,晒干用。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

“应用”

(1)用于热病口渴,消渴多饮。本品甘寒,善清胃热而养胃阴,有生津止渴之效。用于热病津伤,口燥烦渴,常与芦根、麦门冬等同用,用于阴虚内热,消渴多饮,常与葛根、山药等同用,如玉液汤。

(2)用于肺热燥咳。本品能清肺热而润肺燥,用于燥热伤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等肺热燥咳之证。

(3)用于痈肿疮疡。本品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的功效。用于疮疡初起,热毒炽盛者,未成脓使之消散,脓已成可溃疮排脓。常与金银花、白芷、穿山甲等同用,如仙方活命饮。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决明子

本品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决明(Cassia obtusifolia L。)或小决明(Cassia tora L。)的成熟种子。主产于安徽、广西、四川、浙江、广东等省,南北各地均有栽培。秋季采收,晒干,打下种子,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甘、苦、咸,微寒。归肝、肾、大肠经。

“功效”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应用”

(1)用于目赤目暗。本品苦寒泄热,甘咸益阴,既能清泄肝火,又兼益肾阴。肝开窍于目,瞳子属肾,故为明目佳品,虚实目疾,均可应用。用于肝经实火,目赤肿痛,羞明多泪者,常于夏枯草、栀子等同用;若风热上攻,头痛目赤者,常与菊花、桑叶等同用;若肝肾阴亏,目暗不明者,常与沙苑子、枸杞子等同用。

(2)用于肠燥便秘。本品性质凉润,又有清热润肠通便之效。用于内热肠燥,大便秘常与火麻仁、瓜蒌仁等配伍。

此外,本品配菊花制成菊明降压片,用治高血压病有一定疗效,决明子煎剂、糖浆剂治高血脂症有效。

“用法用量”煎服,10~15g,用于通便不宜久煎。

竹叶

本品为禾本科常绿乔木或灌木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Lodd。)Munro var。henonis(Mitf。)Stapf ex Rendle]的叶。其卷而未放的幼叶,称竹叶卷心。产于长江流域各省。随时可采,宜用鲜品。

“性味归经”甘、辛、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功效”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应用”

(1)用于热病烦渴。本品甘寒入心,功能清心除烦,生津止渴,且可凉散上焦风热之邪。用于热病伤津,烦热口渴之证,常与石膏、麦门冬、人参等同用,以治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之证,如竹叶石膏汤。

(2)用于口疮尿赤。本品上清心火而解热,下通小便而利尿,能使心火下行,从小便而清,故用于心火上炎,口舌生疮,以及心移热于小肠所致的小便短赤涩痛等症,常与木通、生地、甘草梢同用,如导赤散。

“用量用法”煎服,6~15g。鲜品15~30g。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潮热骨蒸者忌用。

“附药”淡竹叶味甘、淡,性寒。归心、胃、小肠经。功能清热除烦,通利小便。主治热病烦渴,热淋涩痛,口舌生疮。用量5~10g。

(二)清热燥湿药

凡以清热燥湿为主要作用,能清除湿热内蕴或湿邪化热之证的药物均称为清热燥湿药。适用于湿热诸证,如泻痢、黄疸、湿疹、带下及疖痈疮疡和关节肿痛等。

本类药物性味苦寒,易伤脾胃,且性燥易伤阴,故脾胃虚寒、津液亏耗者慎用。

黄芩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根。主要产于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等地。河北承德产的质量最好。春秋两季采挖,蒸透或开水润透,切片晒干生用,酒炒或炒炭用。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应用”

(1)用于湿热蕴结的泻痢、黄疸、湿热等,有清热燥湿解毒之功。治疗泻痢腹痛,常与白芍、甘草同用;治疗湿热发黄,常与茵陈、栀子、黄柏等利胆清热之品配伍;治疗湿温、发热、脘痞、苔腻,则配白蔻仁、滑石等同用。

(2)又善于泻火解毒,尤长于清泄肺热。用于肺热咳嗽,可用黄芩一味煎服,亦可与桑白皮、地骨皮配合,以泻肺止咳。用于咽喉肿痛、疮痈火毒,常与连翘、金银花配伍使用。用于热病壮热、烦渴者,常与石膏、栀子合用。

(3)用于热毒炽盛,迫血妄行而出血者,单用黄芩炭煎服,有泻火,止血的作用,与白茅根、生地同用尤良。

(4)本品有清热安胎作用,常与白术配合,以治疗胎热不安。

(5)用于高血压症,有镇静、降压的作用,与钩藤、菊花配伍,降低血压的效果更为显著。

“用量用法”3~10g,水煎服。清热宜生用,安胎宜炒用,止血宜炒炭。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参考资料”本品含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新素等。有广谱抗菌、抗病毒作用。有解热、镇静、降压、利胆、保肝、利尿、止血等作用。

黄连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主要产于云南、四川等地。秋季采挖,生用、姜炒、酒炒或吴茱萸水炒用。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肝、胆、脾、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应用”

(1)清热燥湿解毒之效,与黄芩相似而力强,凡湿热之证,均可应用。治疗肠炎、痢疾,疗效最佳。泻痢而身热甚者,配伍黄芩、葛根同用。下痢不爽,里急后重者,配木香同用。胃热呕吐与竹茹同用。

(2)清热泻火作用颇强,尤以清泻心胃之火见长,用于心火炽盛的心烦不眠,血热吐衄,常与栀子、大黄、黄芩、黄柏同用,胃火炽盛的牙痛及肝火盛的目赤肿痛,配石膏、生地同用。

(3)用治火毒疮痈,有泻火解毒作用,与黄芩、黄柏、连翘同用,疗效更佳。

(4)本品外用治疗湿疹、湿疮,单用或与黄柏、枯矾等同用。

另外,黄连煎汁或浸人乳取汁点眼,治疗目赤肿痛;配伍枯矾外治耳内疖肿、中耳炎等。

“用量用法”2~6g,水煎服。清胃止呕宜姜汁炒,清上焦火宜酒炒,泻肝胆实火宜吴茱萸炒。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参考资料”本品含小檗碱(又称黄连素)、黄连碱、甲基黄连碱等多种生物碱。黄连具有很广的抗菌范围,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小檗碱在体内、体外均可加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有良好的利胆、降压、解热作用。

黄柏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川黄柏)(Phellodendronchinense Schneid。)或黄檗(关黄柏)(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的树皮,川黄柏主要产于四川、贵州等地;关黄柏主要产于辽宁、吉林等地。清明前后剥取树皮,刮去粗皮,晒干压平,切片生用或盐水炒用。

“性味归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滋阴降火,解毒疗疮。

“应用”

(1)清热燥湿与解毒的作用与黄连类似,治疗黄疸,常与茵陈、栀子同用;治疗痢疾,常配白头翁、黄连;治疗带下黄稠,可配白果、车前子同用;治疗足膝肿痛,与苍术、牛膝同用;治疗热淋,与苦参、车前子同用。

(2)用治阴虚发热、骨蒸盗汗及遗精等症,常与知母、熟地同用。

(3)用治疮疡肿毒,多与黄连、栀子等同用,并以本品细粉调猪胆汁外涂;治湿疹,与荆芥、苦参同煎服,并以之同滑石、甘草为末撒敷。

“用量用法”3~12g,水煎服。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参考资料”本品含黄柏碱、黄柏酮、小檗碱等。其抗菌谱与抗菌效力与黄连相似。对血小板有保护作用。并能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还有利胆、利尿作用。

龙胆草

本品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龙胆(Gentiana scabra Bunge。)和三花龙胆(Gentiana trifora Pall。)或条叶龙胆(Gentianamanshurica Kitag。)的根。各地均有分布。以东北产量最大,故习称“关龙胆”。秋季采挖,晒干、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胆、膀胱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应用”

(1)用于阴肿阴痒,带下湿疹,黄疸尿赤。本品大苦大寒,清热燥湿,尤善清下焦湿热。用治湿热下注,阴肿阴痒,女子带下黄稠,男子阴囊肿痛,湿疹瘙痒等,常配黄柏、苦参、苍术等药;用治肝胆湿热,黄疸、尿赤,可与茵陈、栀子、黄柏等同用。

(2)用于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本品苦寒沉降,能泻肝胆实火。多与柴胡、黄芩、木通等同用,如龙胆泻肝汤。

(3)用于肝经热盛,热极生风所致的高热惊厥、手足抽搐。本品能清泻肝胆实火,多与牛黄、钩藤、黄连等同用,能协奏清肝熄风的作用,如凉惊丸。

“用法用量”水煎服,3~6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用。阴虚津伤者慎用。

苦参

本品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根。我国各地均产。春秋两季采挖,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效”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应用”

(1)用于湿热黄疸、泻痢、白带等症,能清热燥湿。治疗黄疸,常与栀子、龙胆草同用;治疗泻痢,与木香同用;治白带,与黄柏、蛇床子同用。近年来用治阴道滴虫病有良效。

(2)用于皮肤瘙痒、脓疱疹、疥癣、麻风诸症,能祛风止痒,杀虫。既可煎服,又可外用,如皮肤瘙痒,可单用或与黄柏、白鲜皮等煎汤浴洗;治疥癣,配枯矾、硫黄制软膏外涂;治麻风可与大风子浸酒服。

(3)用于湿热蕴结,小便不利,有显著的清热利尿作用。治湿热淋浊,常与车前子、石韦同用。

“用量用法”4~10g,水煎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反藜芦。量大易致头晕、恶心。

(三)清热解毒药

凡以清热解毒为主要作用,能解除各种热毒、火毒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解毒药。适用于各种火热毒盛所致的红、肿、热、痛等。如痈肿疔疮、丹毒、肠痈、斑疹、咽肿喉痹、热痢、温病高热、肺痈等。其中部分清热解毒药物又可用于治疗毒蛇咬伤及癌肿等。

金银花

本品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花蕾。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夏初采摘花蕾,阴干。生用或制成露剂用。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应用”

(1)本品清热解毒作用颇佳,为治一切痈肿疔疮的要药。适用于外感风热、温热病及疮、痈、疔肿等热毒壅盛之证。常与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等同用。

(2)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常与连翘、荆芥穗等同用。若热入营血,高热烦渴,斑疹隐隐,舌绛而干,常与丹皮、生地、石膏、知母等同用。

(3)用于肺热咳嗽,肺痈喉痹,常与桔梗、黄芩等同用。

(4)用于治疗热毒血痢,常与白头翁、黄连等同用。亦可金银花炒炭用,单用生品浓煎频服,即有解毒、凉血、止痢作用。

“用量用法”10~30g,水煎服。

“使用注意”不宜久煎。

“参考资料”本品含有忍冬苷、木樨素、绿原酸等。金银花为作用较强的广谱抗菌中药,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和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还有解热、降血脂、抗炎作用。

“附药”忍冬藤:为忍冬的茎叶,又名银花藤。秋冬割取带叶的嫩枝,晒干,生用。其性味功效与金银花相似,故可做金银花的代用品。其解毒作用不及金银花,但本品又有通经络的作用,可消除经络的风热而止痛,故常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等症。煎服,15~30g。

连翘

本品为木樨科植物连翘[Forsythia suspensa(Thunb。)Vahl]的果实。主产于河南、山西、陕西等地。白露前采初熟、色尚青绿,蒸熟晒干,称青翘。寒露前采摘熟透果实则为黄翘。入药生用。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心、胆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应用”

(1)用于治疗热毒疮疡、瘰疬、喉痹。本品素有“疮家圣药”之称。用于痈肿疮毒,常与金银花、蒲公英等同用;用于瘰疬常与玄参、大贝母等同用;用于喉痹与板蓝根、黄芩等同用。

(2)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常与金银花相须为用;为治疗热入心包,高热、烦躁、神昏之良药,常与犀角、莲子心同用。

(3)用于治疗心火下移而见小便赤涩淋痛,单用或与淡竹叶、鲜茅根同用。

此外,尚可用于过敏性紫癜。

“用量用法”6~15g,水煎服。

“使用注意”青翘的清热解毒力比黄翘强,连翘心长于清心泻火。虚寒阴疽者忌用。

板蓝根

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 Fort。)的干燥根。主要产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秋季采挖,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应用”

(1)用于热入营血、温病热毒发斑,常与犀角、生地、丹皮同用。

(2)用于外感瘟疫时毒、大头瘟、痄腮、喉痹、痈肿、丹毒、黄疸等,常与连翘、牛蒡子、黄芩、黄连等同用。

“用量用法”10~30g,水煎服。

大青叶

本品为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dica Fort。的叶片。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北、河南、浙江等地。冬季栽培,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苦、咸,大寒。归心、肺、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应用”

(1)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本品苦寒,善解心胃二经实火热毒,咸寒入血分,又能凉血消斑,故可用治热入营血,心胃毒盛,气血两燔,温毒发斑等证,常与栀子等同用。本品还可用治风热表证,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口渴咽痛等症,常与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药同用。

(2)用于喉痹口疮,丹毒痈肿。本品苦寒,既清心胃二经实火,又善解瘟疫时毒,有解毒利咽之效。用治心胃火盛,瘟毒上攻,发热头痛,痄腮喉痹,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诸症,常以鲜品捣汁内服,或配入玄参、山豆根、黄连等复方使用;用治丹毒痈肿等症,可用鲜品捣烂外敷,或与蒲公英、紫花地丁、蚤休等药同煎内服。

“用法用量”水煎服,10~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

山豆根

本品为豆科蔓生性矮小灌木植物越南槐(广豆根)(sophora tokinensis Gapne P。)的根。产于广西、广东、江西、贵州等省。全年可采,以秋季采者为佳。洗净泥土,晒干,切片生用。又名广豆根。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应用”

(1)用于热毒蕴结,咽喉肿痛。本品大苦大寒,功能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为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轻者可单用本品,水煎服或含漱;重者须配玄参、板蓝根、射干等药,以增强疗效。

(2)用于牙龈肿痛。本品大苦大寒,入胃经,清胃火,故对胃火上炎引起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症也可应用,可单用煎汤漱口,或与石膏、黄连、升麻、牡丹皮等同用。

此外,本品还可用于湿热黄疸,肺热咳嗽,痈肿疮毒等症。近年来用于钩端螺旋体病及早期肺癌、喉癌、膀胱癌等均有一定的疗效。用治钩端螺旋体病多与大青叶、甘草合用;用治癌症,常与白花蛇舌草,鱼腥草配伍。本品对慢性迁延性肝炎也有一定疗效。

“用法用量”水煎服,3~1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大苦大寒,过量服用易引起呕吐、腹泻、胸闷、心悸等副作用,故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者慎用。

“参考资料”本品含苦参碱、氧化苦参碱、臭豆碱和甲基金雀花碱。另外,还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如紫檀素、红东轴草苷等。广豆根有抗癌作用,所含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对肉瘤—180、吉田肉瘤,腹水肝癌等实验性肿瘤均呈抑制作用;山豆根美蓝试管法对白血病细胞有抑制作用;有抑制胃酸分泌、对实验性溃疡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絮状表皮癣苗菌及白色念珠菌均有抑制作用,还有升高白血球、抗心律失常作用。

射干

本品为鸢尾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射干[Belamcandachinensis(L。)DC。]的根茎。主产于湖北、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全年均可采挖,以秋季采收为佳。除去苗茎、须根,洗净,晒干,切片。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应用”

(1)用于咽喉肿痛。本品苦寒泄降,清热解毒,入肺经,清肺泻火,降气消痰,消肿。可单用,捣汁含咽,或以醋研汁噙,引涎出即可;亦可与黄芩、桔梗、甘草等同用。

(2)用于痰盛咳喘。本品善清肺火,降气消痰,以平喘止咳。常与桑白皮、马兜铃、桔梗等清热化痰药同用,如射干马兜铃汤;适当配伍也可用治寒痰气喘,咳嗽痰多等症,应与细辛、生姜、半夏等温肺化痰药配伍,如射干麻黄汤。

“用法用量”水煎服,6~10g。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或慎用。

“参考资料”

本品含鸢尾苷、鸢尾黄酮苷、鸢尾黄酮等。射干对常见致病性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外感及咽喉疾患中的某些病毒(腺病毒、ECHO—t)也有抑制作用,有抗炎作用;并有解热及止痛作用。

马勃

本品为马勃科植物大马勃[Calvatiagigantea(Batsch ex Pers。)Lloyd]、紫色马勃[Calvatia lilacin(Mont。et Berk。)Lloyd]与脱皮马勃[Lasiosphaera fenzlii Reich。]的干燥子实,主产于内蒙古甘肃、吉林、辽宁等省。秋季采收,除去外层硬皮,切成方块,或研成粉用。

“性味归经”辛,平。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止血。

“应用”

(1)用于风热及肺火咽喉肿痛,咳嗽失音。本品味辛质轻,入肺经。既能宣散肺经风热;又能清泻肺经实火,长于解毒利咽,为治咽喉肿痛的常用药。轻者可单用研末含咽,或与金银花、连翘、黄芩等药配用。重者可用薄荷、牛蒡子及玄参、黄连、板蓝根等同用,共奏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功,如普济消毒饮。

(2)用于吐血衄血,外伤出血。本品有止血之功,用治火邪迫肺,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衄血等症,可单用,或与其他凉血止皿药配伍;用治外伤出血,可用马勃粉撒敷伤口,有止血作用。

“用法用量”水煎服,3~6g。外用适量。

白头翁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chinensis(Bge。)Regel]的根。分布于东北、内蒙古、华北等地。春秋采挖。生用。

“性味归经”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应用”

(1)为治痢专药,用于热毒血痢、休息痢。可单用。配伍黄连、黄柏、秦皮则凉血解毒治痢之效更显著,如白头翁汤。

(2)用于瘰疬未溃,可用白头翁根,水煎服;若已溃破者,可用白头翁花油炸后外涂。

用于带下阴痒,可与苦参、蛇床子等同用,水煎外洗。

“用量用法”10~15g,水煎服。

“参考资料”本品含有白头翁皂苷、白头翁酸等。白头翁对阿米巴原虫、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并能杀灭阴道滴虫。去根的白头翁全草有较强的强心作用。

秦皮

本品为木樨科落叶乔木植物苦枥白蜡树[Fraxinus rhynchophylla Hance]或白蜡树[Fraxinuschinensis Roxb。]的茎皮。产于吉林、辽宁及河南等地。春秋两季剥取干皮,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苦、涩,寒。归大肠、肝、胆经。

“功效”清热燥湿,解毒,止痢,止带,明目。

“应用”

(1)用于热毒泻痢,湿热带下。本品苦寒,其性收涩,既能清热燥湿解毒,又能收涩止痢止带。治热毒泻痢,里急后重,常与黄连、黄柏、白头翁同用,如白头翁汤;如治湿热下注,赤白带下,多与丹皮、当归同用。

(2)用于目赤肿痛,目生翳膜。本品能清肝泻火,明目退翳。用治肝经郁火,目赤肿痛、目生翳膜,可单用本品煎水洗眼,亦可与菊花、黄连、龙胆草等同用。

“用法用量”水煎服,3~12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蒲公英

本品为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mongolicum Hand。Mazz。)碱地蒲公英(Taraxacum sinicum Kitag),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又名黄花地丁。全国各地均有野生。春至秋季花初开时采收,鲜用或生用。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尿通淋。

“应用”

(1)用于治疗痄腮、乳痈,大剂量单用内服,外敷,皆有良效,或配合瓜蒌、天花粉、牛蒡子等同用;用于疔疮疖肿、肺痈、肠痈,可与地丁、野菊花、金银花等同用;用于目赤肿痛,常与龙胆草、黄连同用。

(2)用于治疗热淋,常与车前子、石韦同用;用于黄疸,常与茵陈、栀子同用。

“用量用法”10~30g,水煎服。

“使用注意”阴疽忌用,用量过大,易致腹泻。

“参考资料”本品含有蒲公英素、蒲公英甾醇等,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并有利尿、利胆、疏通阻塞之乳腺管等作用。

紫花地丁

本品为堇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 Makino)的带根全草。产于我国长江下游至南部各省。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苦、辛,寒。归心、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应用”

(1)用于痈肿疔疮,乳痈肠痈,丹毒肿痛。本品苦泄辛散,寒能清热,入心肝经血分,故能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为治热毒壅滞,红肿热痛,痈肿疮毒的常用药物,尤以治疗毒为其特长。用治痈肿、疔疮、丹毒等,可单用鲜品捣汁内服,以渣外敷。也可配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等清热解毒之品,如五味消毒饮;用治乳痈,常与蒲公英同用,煎汤内服,或以渣外敷,均有良效;用治肠痈,常与大黄、红藤、白花蛇舌草等同用。

(2)用于蛇毒咬伤。本品兼可解蛇毒,用治毒蛇咬伤,可用鲜品捣汁内服,亦可配雄黄少许,捣烂外敷。

此外,还可用于肝热目赤肿痛,常与菊花、蝉蜕等配用。

“用量用法”煎服,15~3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体质虚寒者忌服。

“参考资料”

《本草纲目》:“治一切痈疽发背,疔疮瘰疬,无名肿毒,恶疮。”

《本草正义》:“地丁专为痈肿疔毒通用之药。”“然辛凉散肿,长于退热,惟血热壅滞,红肿发之外疡宜之,若谓通治阴疽发背寒凝之证,殊是不妥。”

本品含苷类、黄酮类。对结核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皮肤真菌及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此外,尚有解热、消肿、消炎等作用。

土茯苓

本品为百合科多年生常绿藤本植物光叶拔葜(Smilaxglabra Roxb。)的块茎。又称红土茯苓。长江流域南部各省均有分布。全年可采,以秋末冬初采收较好。除去残茎和须根,晒干;或新鲜时切成药片,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肝、胃经。

“功效”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应用”

(1)用于杨梅毒疮,肢体拘挛。本品甘淡,解毒利湿,又能通利关节,解汞毒,故对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剂中毒而致肢体拘挛者,功效尤佳,为治梅毒的要药。可单用本品500g,水煎去渣,加入白糖30g,煎成浓煎液,每日2次,每次1~2汤匙;也可以本品与金银花、白鲜皮、威灵仙、甘草同用。

(2)用于淋浊、带下,湿热疮毒。本品甘淡,解毒利湿,故可用于湿热引起的热淋、带下、疮毒等症。用治热淋,常与木通、煎蓄、蒲公英、车前子同用;用治湿热疮毒,阴痒带下,常与苍术、黄柏、苦参等药同用。又本品配生地、赤芍、地肤子、白鲜皮、茵陈等同用,用治牛皮癣湿热型有效。

“用法用量”水煎服,15~60g。

白花蛇舌草

本品为茜草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白花蛇舌草[Oldenlandiadiffusa(Willd。)Roxb。]的全草。产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切段。

“性味归经”微苦、甘,寒。归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应用”

(1)用于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本品苦寒,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用治痈肿疮毒,可单用,内服外用均可,也可与金银花、连翘、野菊花等药配用,用治肠痈腹痛,多与红藤、败酱草、牡丹皮等同用,用治咽喉肿痛,多与黄芩、玄参、板蓝根等药同用;用治毒蛇咬伤,可单用,亦可与半枝莲、紫花地丁、蚤休等药配伍应用。

(2)用于热淋涩痛。本品甘寒,有清热利湿通淋之效。常与半枝莲、车前草、石韦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5~6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阴疽及脾胃虚寒者忌用。

半边莲

本品为桔梗科多年生蔓生植物半边莲(Lobeliachinensis Lour。)的全草。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湖北、湖南、江苏、广东等地。夏季采收,拔起全草,除去杂质,用鲜品或晒干用。

“性味归经”甘、淡,寒。归心、小肠、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应用”

(1)用于疔疮肿毒,乳痈肿痛,蛇虫咬伤。本品甘寒,清热解毒,故可用于毒热诸症。内服外用均可,或以鲜品捣烂外敷亦效。

(2)用于腹胀水肿,黄疸尿少。本品甘淡渗泄,利水消肿。用治腹水、水肿常与金钱草、泽泻、茯苓、大黄、枳实等药同用。用治黄疸、小便不利,常与茵陈、白茅根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干品10~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虚证水肿忌用。

鱼腥草

本品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Houttuyniacordata Thunb。)的全草。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夏秋间采集,洗净、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应用”

(1)用于肺痈吐脓,肺热咳嗽。本品寒能泄降,辛以散结,主入肺经,以清肺见长,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之效。为治疗痰热壅肺,发为肺痈,咳吐脓血之要药,常与桔梗、芦根、瓜蒌等药同用,也可用治肺热咳嗽,常与黄芩、贝母、知母等药同用。

(2)用于热毒疮疡。本品辛寒,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消痈排脓,常与野菊花、蒲公英、金银花等同用;亦可单用鲜品捣烂外敷。

(3)用于湿热淋证。本品有清热除湿、利水通淋之效,常与车前草、白茅根、海金砂等药同用。此外本品又能清热止痢,还可用治湿热泻痢。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含挥发油,不宜久煎。

金荞麦

本品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野荞麦(天荞麦)[Fagopyrum Cymosum(Trev。)Meissn。]的根茎及块根。产于陕西、江苏、江西、浙江等地。秋季采挖,洗净、晒干。切成段或小块用。

“性味归经”苦,平。归肺、脾、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清肺化痰。

“应用”

(1)用于肺痈咯痰脓稠腥臭。本品能清热解毒以消痈肿。对于肺痈,本品还能清肺化痰。可单用,或与鱼腥草、金银花、苇茎等配伍。

(2)用于肺热咳嗽,咽喉肿痛。本品有清肺化痰,利咽喉之效。可与鱼腥草、矮地茶、射干等配伍。

“用法用量”煎服,15~30g。

红藤

本品为大血藤科落叶木质藤本植物大血藤[Sargentodoxacuneata(Oliv。)Rehd。et Wils。]的藤茎。主产江西、湖北、湖南、江苏等地区。夏秋季采收藤茎,除去枝叶,砍成短节,趁鲜切片,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苦,平。归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应用”

(1)用于肠痈腹痛,热毒疮疡。本品长于清热解毒,消痈止痛,入大肠经。善散肠中淤滞为治肠痈要药,也可用于其他热毒疮疡。用治肠痈,常与金银花、连翘、大黄等药同用,如红藤煎。用治热毒疮疡,常与金银花、白芷、赤芍等药同用。

(2)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经闭痛经。本品能活血散淤,消肿止痛。用治跌打损伤,淤血肿痛,常与骨碎补、续断、赤芍等药同用;用治经闭痛经,常与当归、香附、益母草等药同用,用治风湿痹痛,常与独活、牛膝、防风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5~30g。

“使用注意”孕妇不宜多服。

败酱草

本品为败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花败酱(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 ex Link。)、白花败酱(P。villosa Juss。)的带根全草。产于长江流域中下游各省。秋季采收,洗净,阴干,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归胃、大肠、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淤止痛。

“应用”

(1)用于肠痈腹痛,肺痈吐脓,痈肿疮毒。本品辛散苦泄,既可解毒排脓,又可活血消痈,为治疗肠痈的要药。用治肠痈脓已成者,常与薏苡仁、附子同用,如薏苡附子败酱散,若肠痈初起,腹痈便秘、未化脓者,常与金银花、蒲公英、牡丹皮、赤芍、桃仁等同用,本品还可用治肺痈咳吐脓血者,常与鱼腥草、芦根、桔梗等同用。

(2)用于产后淤阻腹痛。本品辛散行滞,破血行淤,通经止痛。可单用煎服,或与五灵脂、香附、当归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6~1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食少泄泻者忌服。

(四)清热凉血药

凡以清热凉血为主要作用,能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的药物称为清热凉血药。适用于热入营血而致身热、心烦、不眠、神昏谵语、吐血、衄血、发斑,舌绛,脉数等。

生地黄

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glutinosa Libosch)的根。主要产于河南、河北等地。秋季采挖,鲜用(鲜地黄),或烘至八成干(生地黄),切片生用或炒炭用。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应用”

(1)用于温病,如热入营血,高热、口干、发斑、舌绛者,常与犀角、玄参同用。

(2)用于血热妄行而致的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常与犀角、丹皮等同用。

(3)用于热病伤津,常与玉竹、麦冬同用;治消渴证,常与黄芪、山药、天冬等同用。

(4)用于温病后期低热不退及慢性病阴虚发热,常与知母、青蒿同用。

“用量用法”10~15g,水煎服。鲜生地15~30g。清热养阴宜鲜用或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使用注意”脾虚有湿,腹满便溏者忌用。

“参考资料”本品含有地黄素、葡萄糖、维生素A、铁质、甘露醇等。有强心、保肝、抗炎、降血糖、利尿及促进血液凝固作用;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牡丹皮

本品为毛茛科多年生落叶小灌木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的根皮。产于安徽、山东等地。秋季采收,晒干。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散淤。

“应用”

(1)用于斑疹吐衄。本品微寒,能清营分、血分实热,有凉血止血之功。治温病热入营血,迫血妄行,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多与生地黄、赤芍同用。

(2)用于温邪伤阴,阴虚发热。本品辛寒,善于清透阴分伏热。多用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津液已伤,夜热早凉,热退无汗之证,常与鳖甲、生地黄、知母等同用,如青蒿鳖甲汤。

(3)用于血滞经闭,痛经瘢瘕,跌打损伤。本品又能活血行淤。治血滞经闭、杂癥瘕等,常与桃仁、赤芍、桂枝同用,如桂枝茯苓丸,治跌打损伤,淤肿疼痛,常与当归,桃仁、乳香等同用。

(4)用于痈疡肿毒,肠痈腹痛。本品苦寒,清热凉血,散淤消痈。用治火毒炽盛,痈肿疮毒,可与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同用,用治肠痈初起,多配伍大黄、桃仁、芒硝等,如大黄牡丹皮汤。

“用法用量”煎服,6~12g。散热凉血生用,活血散淤酒炒用,止血炒炭用。

“使用注意”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及孕妇不宜用。

“参考资料”本品含牡丹酚、牡丹酚苷、牡丹酚原苷、芍药苷、挥发油及植物甾醇等。丹皮酚及糖苷成分均有抗炎作用。丹皮酚有镇静、降温、解热、镇痛、解痉等中枢抑制作用,又水煎液、丹皮酚及除去丹皮酚的水煎液,均有明显降压作用。其煎剂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多种致病菌及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丹皮酚还可使动物子宫内膜充血,有通经作用,并有抗小鼠早孕作用。丹皮酚尚有抗溃疡及抑制胃液分泌的作用。

玄参

本品为玄参科植物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的根。主要产于我国长江流域及陕西、福建等省,野生、家种均有。立冬前后采挖,反复堆晒至内部发黑,晒干,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泻火解毒。

“应用”

(1)用于温热病热入营分,高热神昏,发斑疹,口干舌绛等,常与石膏、生地、犀角等同用。

(2)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疮毒、瘰疬痰核等症。本品有清热解毒、散结消痈的功效,为治喉痹肿痛的要药,对风热、虚火、火毒所致喉痹肿痛皆有良效。治痈肿疮疡,多与银花、连翘、紫花地丁等同用;治脱疽,多与银花、当归、甘草等同用,如四妙勇安汤。治瘰疬痰核多与牡蛎、大贝母同用。

“用量用法”10~15g,水煎服。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反藜芦。

赤芍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毛果赤芍(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和卵叶芍药(Paeonia obovata Maxim。)或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根。主要产于内蒙古、四川及东北等地。秋季采挖,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祛淤止痛。

“应用”

(1)本品清热凉血作用较佳,常用于温热病邪在血分所致的身热、斑疹、舌绛及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等症,常与生地、丹皮同用。

(2)能活血祛淤、止痛,可治疗血滞经闭、痛经及跌打损伤和疮疡肿痛等症。治外伤、淤滞经闭,常与桃仁、红花、丹参等同用;治疮痈肿痛,常与当归、金银花、连翘等同用。

“用量用法”6~15g,水煎服。

“使用注意”虚寒性经闭忌用。反藜芦。

“参考资料”本品含芍药苷、树脂、鞣质、蛋白质等。有镇痛、镇静、抗炎、降血压等作用。

紫草

本品为紫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草(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Sieb。et Zucc。)和新疆紫草或内蒙紫草的根。主要产于辽宁、湖南、湖北、新疆等地。春秋两季采挖,除去茎叶,晒干,润透切片用。

“性味归经”甘,寒。归心、肝经。

“功效”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应用”

(1)用于斑疹紫黑,麻疹不透。本品主入肝经血分,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之效。用治温毒发斑,血热毒盛,斑疹紫黑,常与赤芍、蝉蜕等同用,如紫草快斑汤;若麻疹紫暗,疹出不畅,兼有咽喉肿痛者,可配牛蒡子、山豆根、连翘等,如紫草消毒饮。若单用本品煎服(紫草10g,每天1次,连服3天),或配甘草、绿豆水煎服,可用于预防麻疹。

(2)用于痈疽疮疡,湿疹阴痒,水火烫伤。可单用以植物油浸泡,滤取油液,制成紫草油浸剂,外涂患处,或与当归、白芷、血竭等配伍,熬膏外敷,如生肌玉红膏。

“用量用法”煎服,3~10g。外用适量熬膏或用油浸液涂擦。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而滑,有轻泻作用,脾虚便溏者忌服。

水牛角

本品为牛科动物水牛(Bubalus bubalis Linnaeus)的角。主产华南、华东地区。劈开,用热水浸泡,捞出,镑片,晒干。

“性味归经”咸,寒。归心、肝、胃经。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

“应用”

(1)用于温热病热入血分,壮热不退,神昏谵语等症。本品能入血分,清心肝胃三经之火,而有凉血解毒之功。治温病热入营血,身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绛脉数,或见斑疹,常配生地、玄参、银花、连翘等;若高热烦躁,惊厥抽搐者,又常与羚羊角、石膏等同用。

(2)用于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等证。本品具凉血之功,常配生地、丹皮、赤芍等同用。

“用法用量”6~15g,锉碎先煎,亦可锉末冲服。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五)清退虚热药

青蒿

本品为菊科植物青蒿(Artemisia apiacea Hance)和黄花蒿(A。annua L。)的全草。分布于全国各地,秋季花盛开时采割,鲜用或阴干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肺、胆经。

“功效”退虚热,清热解暑,截疟。

“应用”

(1)用于阴虚发热,而见骨蒸盗汗,日晡潮热、手足心热等症。本品有显著的退虚热作用。常与知母、鳖甲等同用。

(2)用于暑热外感,发热无汗或有汗、头痛、口渴、脉洪数等症。本品有清解暑热功效。多用鲜青蒿同竹叶、荷叶等配伍。

(3)用治温病后期,温热之邪入阴分、夜热早凉,温热病后期低热不退等症。常与生地、丹皮、鳖甲等同用。

(4)治疟疾寒热,本品大剂量单用即有效。对脑型疟疾和抗氯喹的恶性疟疾亦有良效。

“用量用法”3~10g,水煎服。截疟:10~40g。或鲜品绞汁服。

“使用注意”不宜久服。

“参考资料”本品含挥发油、青蒿素等。青蒿素可杀灭疟原虫,因煎煮易破坏,故可绞汁或研粉用。青蒿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地骨皮

本品为茄科植物枸杞(Lyciumchinense Mill。)的根皮。分布在我国南北各地。春秋季采挖剥取根皮,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肾经。

“功效”凉血除蒸,清肺泄热。

“应用”

(1)本品善清虚热,治阴虚发热、骨蒸潮热、盗汗等症,常与知母、鳖甲等同用。

(2)有清热凉血作用,治疗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尿血等症,常与白茅根、侧柏叶等同用。

(3)用治肺热咳喘,有清肺泻热之效,常与桑白皮配伍,如泻白散。

(4)用治消渴证,常与生地、天花粉等同用。

另外,地骨皮尚有抗结核和降血压作用,可用于肺结核潮热、低热不退及高血压等症。

“用量用法”10~15g,水煎服。

“使用注意”外感风寒发热或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参考资料”本品含有甜菜碱、皂苷、鞣质等。有解热、降血压、降血糖作用。对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白薇

为萝蘑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薇(Cynanchum satratum Bge。)和蔓生白薇(Cynanchum versicolor Bge。)的根及根茎。我国南北各省均有分布。秋季采挖,晒干。

“性味归经”苦、咸,寒。归胃、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应用”

(1)用于邪热入营,阴虚发热,产后虚热。本品苦寒,善入血分,有清热凉血,益阴除热之功。既能清实热,又能退虚热。用治温邪入营,高热烦渴,神昏舌绛,常与生地黄、玄参等同用;治余邪未尽,阴虚发热,骨蒸潮热,常与生地、知母、青蒿等同用,治产后血虚发热,夜热早凉,低热不退及昏厥等症,可与当归、人参、甘草同用,共收养血益阴、清热除蒸之效。

(2)用于热淋血淋。本品清热凉血,又能利尿通淋,故可治膀胱湿热、血淋涩痛等症,常与木通、滑石及石韦等同用。

(3)用于血热毒盛的疮痈肿毒,咽喉肿痛,及毒蛇咬伤等症。内服外敷均可,也可配其他清热解毒药同用。

此外,本品还可清泄肺热与透热外出,可治肺热咳嗽,及阴虚外感,发热咽干、口渴心烦等症。

“用法用量”煎服,3~12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

银柴胡

本品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银柴胡(Stellariadichotoma L。var。lanceolata Bge。)的根。产于我国西北部及内蒙古等地。秋后采挖,晒干,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肝、胃经。

“功效”清虚热,除疳热。

“应用”

(1)用于阴虚发热,盗汗,骨蒸潮热等。本品甘寒益阴,清热凉血,退热而不苦泄,理阴而不升腾,为退虚热除骨蒸之佳品。多与地骨皮、青蒿、鳖甲同用,如清骨散。

(2)用于疳积发热。本品能消疳热,还可用治小儿食滞或虫积所致的疳积发热,腹部膨大,口渴消瘦,毛发焦枯等症,常与鸡内金、使君子及党参等药同用,以共奏消积杀虫,健脾疗疳之效。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外感风寒,血虚无热者忌用。

胡黄连

本品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胡黄连(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的根茎。主产云南、西藏。秋季采挖,晒干。切片用。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功效”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应用”

(1)用于骨蒸潮热。本品性寒,入心肝二经血分,有退虚热,除骨蒸,凉血清热之功。治阴虚劳热骨蒸,常与银柴胡、地骨皮等同用,如清骨散。

(2)用于小儿疳热。本品既能除小儿疳热,又能清胃肠湿热,故可用于小儿疳积发热,消化不良,腹胀体瘦,低热不退等症。常与党参、白术、山楂等同用,如肥儿丸。

(3)用于湿热泻痢,痔疮肿痛。本品苦寒沉降,功似黄连,善除胃肠湿热及下焦湿火蕴结,为治疗湿热泻痢及痔疮肿痛的良药。治湿热下痢,常与黄芩、黄柏、白头翁等同用。治痔疮,可配刺猬皮、麝香为丸,或配石决明、槐花、穿山甲为丸服。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三、泻下药

凡能引起腹泻或滑利大肠,促使大便排出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泻下药能通利大便,清除胃肠积滞水饮潴留和其他有害物质。适用于大便秘结不通,肠道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的里实证。根据其作用与适应证的不同,可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峻下逐水药三类。

使用泻下药应注意:里实兼有表邪者,应先解表后攻里或解表攻里同用。阴虚寒积者,配温阳祛寒药,津伤血虚者,配生津养血药,实热壅滞者,配清热泻火药。泻下药易伤正气,不可过服,中病即止;凡久病正虚,年老体弱及妇女妊娠、经期、产后均应慎用或忌用。

(一)攻下药

本类药性大多苦寒,具有较强的泻火通便作用。主要适用于实热积滞,大便秘结,淤血阻滞的里实证。

大黄

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青海、甘肃、四川等地。春秋采挖,削去外皮,切片生用,酒炒、炒炭或蒸熟用。

“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

“功效”泻下通便,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淤。

“应用”

(1)用于肠道积滞,热结便秘,腹痛拒按,为治疗积滞便秘的要药。常与芒硝、枳实配伍。热结阴伤者,可与生地、玄参、麦冬等配伍。里实热结而气血虚者,可与党参、当归等养血药配伍。

(2)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及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症。可取苦寒沉降之性,使上炎之火得以下泄。单用泡服或与黄连、黄芩等同用。

(3)用于治疗湿热黄疸,配伍茵陈、栀子;治疗热淋,配木通、车前子。

用于妇女淤血经闭,产后恶露不下,癥瘕积聚及跌打损伤等。大黄能活血祛淤,为治疗血证的常用药,常与桃仁、红花等同用。

“用量用法”3~12g,水煎服。生大黄泻下之力较强;酒制大黄泻下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好;炒炭则多用于出血证。

“使用注意”入煎剂当后下,不宜久煎。孕妇或妇女经期、哺乳期、产后当慎用或忌用。

“参考资料”本品含有蒽醌衍生物,有解热、降血脂、降血压、止血、利尿、利胆等作用。

芒硝

本品为含硫酸钠的天然矿物芒硝经精制而成的结晶体(Na2SO4·10H2O)。主产于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秋冬扫取地面上土硝,用热水溶解,过滤,冷却析出结晶,统称朴硝或皮硝,再取萝卜切片,置锅内加水与朴硝共煮,取滤液冷却析出结晶,细锋如芒者称“芒硝”,似马牙状者称“牙硝”。芒硝经风化或炒后失去结晶水者,称“玄明粉”。

“性味归经”咸、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泻火通便,软坚散结,清热消肿。

“应用”

(1)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常与大黄相须为用,以增强泻下热结的作用。

(2)治热毒痈肿,如肠痈、乳痈、目赤肿痛等。用于目赤肿痛,以本品置豆腐上蒸化,取汁点眼。治乳痈可用芒硝外敷,以消肿块。

(3)用于回乳。欲断乳妇女,取芒硝200g,纱布包裹,外用分置两侧乳房上,24小时取下。

“用量用法”10~15g,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不入煎剂。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畏三棱。

番泻叶

本品为豆科草本状小灌木植物狭叶番泻(Cassia angustifolia Vahl)和尖叶番泻(Cassia acutifolia Delile)的叶。前者主产于印度、埃及和苏丹,后者主产于埃及,我国广东、广西及云南亦有栽培。通常于9月采收。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大肠经。

“功效”泻下导滞。

“应用”用于便秘。本品苦寒降泄,既能泻下导滞,又能清导实热,适用于热结便秘,习惯性便秘及老年便秘。大多单味泡服,小剂量可起缓泻作用,大剂量则可攻下;若热结便秘,腹满胀痛者,可与枳实、厚朴配伍,以增强泻下导滞作用。

此外,番泻叶又能泻下行水消胀,可用于腹水肿胀之证。单味泡服,或与牵牛子、大腹皮同用,以增强泻下行水之功。

“用法用量”温开水泡服,1.5~3g;煎服,5~9g,宜后下。

“使用注意”妇女哺乳期、月经期及孕妇忌用。剂量过大,有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

(二)润下药

润下药多为植物的种仁,富含油脂,具有润燥滑肠的作用,能缓下通便,适用于年老体弱,产后血亏,病后阴亏,津血不足的肠燥便秘证。

火麻仁

本品为桑科植物大麻(Cannabis sativa L。)的成熟种仁。主产于东北、华中、西南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去净果壳,晒干,打碎用。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润肠通便,滋养补虚。

“应用”本品多脂,功能润燥滑肠,性质平和,兼有滋养作用,为常用的润下药。治年老体虚,产后津血不足的肠燥便秘,常与当归、肉苁蓉等同用。治气阴两伤的心动悸、脉结代,常与炙甘草、生地等同用。

“用量用法”10~30g,水煎服。

“使用注意”服用量大(60g以上),可引起中毒。

“参考资料”本品含有脂肪油、蛋白质、蕈毒素、胆碱、维生素B1等。有缓泻、降血压作用。内服60g以上可以出现中毒,轻者恶心、呕吐、腹泻、四肢麻木等,重者烦躁不安、精神错乱、昏迷等症状。

郁李仁

本品为蔷薇科落叶灌木欧李(Prunus humilis Bge。)、郁李(Prunus japonica Thunb。)的成熟种子。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河北、辽宁、内蒙古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肉,去壳取仁,晒干。生用,去皮捣碎用。

“性味归经”辛、苦、甘,平。归大肠、小肠经。

“功效”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应用”

(1)用于肠燥便秘。本品味多辛苦,质润多脂,润肠通便作用类似火麻仁而较强,且润中兼可行大肠之气滞,多用于大肠气滞,肠燥便秘之证。常与柏子仁、杏仁、桃仁等同用,如五仁丸。

(2)用于水肿胀满及脚气浮肿。本品能利水消肿,可与桑白皮、赤小豆等利水消肿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三)峻下逐水药

本类药物攻逐峻猛,能引起剧烈腹泻,其中有的药物还兼有利尿作用,适用于水肿、胸腹积水、痰饮喘满等邪实而正气未虚的病证。近代用于晚期血吸虫病的腹水、肝硬化腹水等,对改善症状有一定疗效。本类药物多具有毒性,临床应用,当“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并注意炮制、配伍、剂量、用法及禁忌。严格控制用量,以确保用药安全。

甘遂

本品为大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遂(Euphorbiagansui T。N。Liou ex T。P。Wang)的块根。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南等地。秋末或春初采挖。撞去外皮,晒干。醋制过用。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功效”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应用”

(1)用于水肿,臌胀,胸胁停饮等证。本品苦寒性降,善行经隧之水湿,泻水逐饮力峻,药后可连续泻下,使潴留水饮排泄体外。凡水肿,大腹臌胀,胸胁停饮,正气未衰者,均可用之。可单用研末服,或与牵牛子同用,如《圣济总录》二气汤;或与大戟、芫花为末,枣汤送服,如十枣汤。

(2)用于风痰癫痫。甘遂尚有逐痰涎作用,可用于风痰癫痫之证。以甘遂为末,入猪心煨后,与朱砂末为丸服,如遂心丹。

(3)用于疮痈肿毒。本品外用能消肿散结。治疮痈肿毒,可用甘遂末水调外敷。

“用法用量”入丸散服,每次0.5~1g。外用适量,生用。内服醋制用,以减低毒性。

“使用注意”虚弱者及孕妇忌用。反甘草。

“参考资料”本品含四环三萜类化合物甘遂醇、大戟二烯醇;此外,尚含棕榈酸、柠檬酸、鞣质、树脂等。甘遂醇浸膏对小鼠有明显泻下作用,能刺激肠黏膜,引起炎性充血和蠕动增加,造成峻泻;其毒副作用大,可引起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醋制后其泻下作用和毒性均有减轻。

四、祛风湿药

凡能祛除肌肉、经络、筋骨间的风湿,以治疗风湿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本类药物性多温燥,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活血、通络、止痛或强筋骨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湿痹、肢体疼痛、麻木不仁、关节不利、筋脉拘挛或腰膝酸痛等症。

应用本类药物时,可根据痹证的部位、性质、病程长短,灵活选择配伍。如兼有表证,配解表药;风邪偏盛,配祛风止痛的药物;寒邪偏盛配温经散寒药;湿邪偏盛配燥湿药;热邪偏盛配清热药。病久气血不足或肝肾亏损者,配益气养血,补养肝肾之品等。

痹证多属于慢性疾病,为服用方便,祛风湿药可作酒剂、丸散或硬膏外贴。本类药物大多辛散温燥,易伤阴耗血,故阴亏血虚者应慎用。

独活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Angelica pubescens Maxim。F。biserrata Shan et Yuan。)的干燥根。主产于湖北、四川等地。春秋季节采挖,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辛、苦,微温。归肾、膀胱经。

“功效”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应用”

(1)用于风寒湿痹,本品为治疗风寒湿痹的要药,尤宜于下半身风湿,腰膝疼痛,两足湿痹不能行走者,常与桑寄生、秦艽、牛膝等同用,如独活寄生汤。

(2)用于外感风寒挟湿之头痛、身重、关节酸痛等症。常与羌活、防风等同用。

“用量用法”3~10g,水煎服。

“使用注意”阴虚血燥者慎用,内风证忌用。

“参考资料”本品含有独活内脂,黄酮类化合物等。有抗炎、镇静的作用,并能直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威灵仙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威灵仙(Clematischinensis Osbeck)、棉团铁线莲(Clematis hexapetala Pall。)或东北铁线莲(Clematismanshurica Rupr。)的根茎。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陕西、河南等地。秋季采挖,生用或酒炒用。

“性味归经”辛、咸、温。归膀胱经。

“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应用”

(1)本品善于通行经络,祛风除湿止痛之力颇强。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者,均可应用。可单用研末,黄酒冲服;或与秦艽、桂枝、制川乌等同用。

(2)治诸骨鲠喉,单用本品40g,加砂糖、醋同煎,慢慢咽下。

“用量用法”5~12g,治诸骨鲠喉可用30~40g。水煎服。

“使用注意”本品走窜,久服易伤正气,体弱者慎用。

“参考资料”本品含白头翁素、白头翁醇、皂苷等。有镇痛、降血压、抗利尿作用;能使食管蠕动节律增强、频率增加、幅度增大;人发生骨鲠喉后,咽部或食管上端挛缩,服本药后通过其抗组胺作用,使局部松弛,蠕动改变,使骨松脱。煎剂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志贺痢疾杆菌。水浸剂可抑制奥杜盎小芽胞癣菌。原白头翁素对某些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和霉菌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威灵仙植株的黏液或原白头翁素具有刺激性,接触皮肤过久可使皮肤发泡,黏膜充血,临床可用作冷灸疗法。

川乌

本品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 Debx。)的块根。主产于四川、云南、陕西、湖南等地。夏、秋季采挖,晒干。生用或制后用。

“性味归经”辛、苦,温,有大毒。归心、脾、肝、肾经。

“功效”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应用”

(1)用于风寒湿痹。本品能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治寒湿头痛、身痛、历节疼痛,不可屈伸者,常与麻黄、白芍、黄芪等同用,如乌头汤。若治中风手足不仁、筋脉挛痛,常与乳香、没药、地龙等同用,如小活络丹。

(2)用于诸寒疼痛、跌打损伤、麻醉止痛等。本品具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若用治寒疝腹痛、手足厥冷,单用本品浓煎加蜜服,即《金匮》大乌头煎;治外伤淤痛,常与乳香、没药、三七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9g。若作散剂或酒剂,应减为1~2g,入汤剂应先煎,外用适量。一般制后用,生品内服宜慎。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反半夏、瓜萎、贝母、白及、白蔹。不宜久服,生品只供外用。

“参考资料”川乌含多种生物碱,主要是乌头碱、异乌头碱、次乌头碱等。乌头有镇痛、镇静、局部麻痹等作用。对动物实验性“关节炎”有消炎作用。次乌头碱和乌头原碱对于因注射菌苗而引起发热的家兔有解热作用,但对正常体温无影响。乌头煎剂或总碱能引起麻醉猫的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小剂量乌头碱使心跳减慢,大剂量则引起心率不齐,甚至心室颤动。

“附药”

草乌:为毛茛科多年生野生植物北乌头的块根。性味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能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跌打损伤疼痛,有麻醉止痛的作用。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同川乌。

蕲蛇

本品为蝮蛇科动物尖吻蝮蛇(五步蛇)[Agkistrodon acutus(Guenther)]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主产于湖北、江西、浙江等地。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腹部,除去内脏,干燥,以黄酒润透去皮骨,切段用。

“性味归经”甘、咸,温。有毒。归肝经。

“功效”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应用”

(1)用于风湿顽痹,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及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其祛风力猛,兼善通经活络,常与防风、独活、天麻等配伍同用,如《频湖集简方》白花蛇酒。

(2)用于麻风疠毒、手足麻木、皮肤瘙痒等。以其祛风止痒,兼以毒攻毒,多与乌梢蛇、雄黄、生大黄等同用,如驱风散。

(3)用于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本品能定惊止痉,常与乌梢蛇、蜈蚣同研末,煎酒调服,即《圣济总录》定命散。

“用法用量”煎服,5~15g;研末服,每次1~1.5g。

乌梢蛇

本品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dhumnades(Cantor)]除去内脏的全体。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夏、秋二季捕取。用酒闷透,晒干切段入药。

“性味归经”甘,平。归肝经。

“功效”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应用”

(1)用于风湿痹痛。本品能搜风邪,透关节。治手足缓,不能伸举之行痹,常与防风、天南星、白附子等同用,如《圣惠方》乌蛇丸。

(2)用于一切干湿癣证。本品能燥湿祛风、杀虫,常与千荷叶、枳壳为散服,如《圣济总录》三味乌蛇散。

(3)用于破伤风,小儿急慢惊风,痉挛抽搐等证,本品有定惊止痉之功。常与白花蛇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5~10g,散剂,每次2~3g。

“附药”蛇蜕:为多种蛇蜕下的干燥表皮膜。性味甘、咸,平。功能祛风、定惊、止痒、退翳。用于小儿惊风、皮肤瘙痒、目翳等。煎服2~3g,研末服,每次0.3~0.6g。

秦艽

本品为龙胆科植物秦艽(Gentianamacrophylla Pall。)、麻花秦艽(G。straminea Maxim。)、粗茎秦艽(G。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或小秦艽(G。dahurica Fisch。)的根。主产于甘肃、陕西、内蒙古、四川等地。春秋采挖,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辛、苦、平。归胃、肝、胆经。

“功效”祛风湿、舒经络,清虚热。

(1)用于风湿痹痛、关节拘挛等症,不论病之新久,或偏热偏寒,均可配伍应用。本品性微寒兼能清热,故对痹证有发热、关节红肿等热象更为适宜,可配伍防己、知母、忍冬藤等。风寒痹痛可与独活、桂心、附子等同用,如独活寄生汤。

(2)本品味苦不燥,微寒清热,故能清虚热而治骨蒸潮热,可与青蒿、知母、鳖甲等清虚热养阴药同用,如秦艽鳖甲散。

另外,秦艽尚能利湿退黄治湿热黄疸。多与茵陈、栀子同用以加强疗效。单用也可以治疗黄疸。

“用量用法”5~10g,水煎服。

“参考资料”本品含有生物碱秦艽碱甲(龙胆碱)、秦艽碱乙(龙胆次碱)、龙胆碱丙、龙胆苦苷、糖及挥发油。有显著抗炎作用,还有镇静、镇痛、解热、抗过敏性休克和抗组胺作用。能升高血糖,并有明显短暂的降压和减慢心律作用。秦艽煎剂有利尿作用。秦艽醇浸液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水浸液对某些常见的皮肤真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防己

本品为防己科多年生藤本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Moore)或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广防己(Aristolochia fangchi Y。C。Wu ex L。D。Chow et S。M。Hwang)的根。粉防己又称汉防己,主产于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地。广防己又称木防己,主产于广东、广西等地。秋季采挖,切段或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膀胱、肾、脾经。

“功效”祛风湿、止痛,利水。

“应用”

(1)用于风湿痹痛,因其性寒且能利水,尤宜于湿热证,可与薏苡仁、蚕沙等配伍,如宣痹汤。若属于寒湿痹痛,则可与乌头、桂心、白术等配伍,如防己汤。

(2)用于水肿、腹水、脚气浮肿诸症。常与其他利水药物配伍使用,如己椒苈黄丸,以之与椒目、葶苈子、大黄等配伍,用于水饮停聚,二便不利。若属虚证水肿,则宜配合黄芪、茯苓、白术等益气健脾利水之品,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

“用量用法”5~10g,水煎服。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弱、阴虚及无湿热者均不宜使用。实验表明,大剂量服用汉防己(汉防己甲素)对肝、肾和肾上腺等脏器都有明显的毒性和副作用。临床使用时应予以注意。

桑枝

本品为桑科落叶乔木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嫩枝。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江苏、河南、山东等地。春末夏初采收,去叶晒干,或趁鲜切片晒干。生用,或炒至微黄用。

“性味归经”苦,平。归肝经。

“功效”祛风通络,利关节。

“应用”用于风湿痹痛,四肢拘挛。以其祛风湿,通经络,利关节,性质平和,故寒、热证常用,尤以上肢风湿热痹更适用。可单用煎服,治风热臂痛。治筋骨酸痛,四肢麻,单用熬膏服,即《景岳全书》桑枝膏。痹痛属寒湿者,多与羌活、桂枝、防风、姜黄等同用。

此外,本品尚能行水消肿,治疗水肿。

“用法用量”煎服,15~30g。

五加皮

本品为五加科落叶小灌木细柱五加(Acanthopanaxgracilistylus W。W。Smith)的根皮。主产于湖北、河南、安徽等地。夏、秋季采挖。剥取根皮。晒干。切厚片生用。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肾经。

“功效”祛风湿,强筋骨,利尿。

“应用”

(1)用于风湿痹痛,四肢拘挛。本品辛散苦泄,可祛风湿,通经络。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者,可单用浸酒服,如五加皮酒。亦可与木瓜、松节配伍,如《沈氏尊生书》五加皮散。

(2)用于肝肾不足,腰膝软弱及小儿行迟等。本品能补肝肾,强筋骨。治腰膝软弱,常与怀牛膝、杜仲、淫羊藿等药同用,若治小儿行迟,可配龟板、牛膝、木瓜等药,如《保婴撮要》五加皮散。

(3)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本品有利尿作用,用治水肿,常与茯苓皮、陈皮、大腹皮等同用,如五皮饮。

“用法用量”煎服,5~15g。

“参考资料”南五加皮含挥发油、鞣质、棕榈酸、亚麻仁油酸及维生素A、维生素B1.短梗五加根合木唐素苷类,刺五加根含多种糖苷。短梗五加有抗炎、镇痛作用。刺五加具有抗疲劳作用,其提取物的兴奋作用较人参为强,增强大脑皮层的抑制作用,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对放射性损伤有保护作用,有明显抗紧张作用。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能调整血压,使其恢复正常。能兴奋性腺、肾上腺,加速体内糖元形成,降低血糖。有抗利尿、抗炎作用,对肿瘤有一定抑制作用。还有祛痰和镇咳作用。南五加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

南五加皮和北五加皮两种药材,科属不同,功效亦异,应区别选用。南五加皮无毒,补肝肾、强筋骨作用较好,北五加皮有毒,能强心、利尿、止痛。但不可过量和长期服用,以防蓄积中毒。

桑寄生

本品为桑寄生科桑寄生[Taxilluschinensis(DC。)Danser]的带叶茎枝,产于广东、广西、河北、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南、安徽等地。冬季至次年春季采割,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苦、平。归肝、肾经。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应用”

(1)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膝酸软。本品有补肝肾、强筋骨作用,常与独活、杜仲、牛膝等药配伍应用,如独活寄生汤。

(2)本品有补肾强腰及滋养阴血作用,可以治疗胎动不安、胎漏下血,对胎动不安而伴有腰痛者更为多用,常与续断、杜仲、当归等配伍应用,如桑寄生汤。胎漏下血的多配伍阿胶、焦艾叶等。

“用量用法”10~20g,水煎服。

狗脊

本品为蚌壳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金毛狗脊[Cibotium barometz(L。)J。Sm。]的根状茎。产于云南、广西、浙江、福建等地。秋季采挖。蒸后切片晒干或砂烫用。

“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肝、肾经。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应用”

(1)用于风湿痹痛,腰痛脊强,不能俯仰,足膝软弱。本品善祛脊背之风湿而强腰膝。常与杜仲、桑寄生、川续断等配用。可治各种腰痛,如《圣惠方》狗脊丸。

(2)用于肾气不固之遗尿,白带过多。本品尚有温补固摄作用。治尿频、遗尿,腰痛等,可与五加皮、益智仁、桑螵蛸等配用。治冲任虚寒带下,多与鹿茸、白蔹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0~l5g。

千年健

本品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千年健[Homalomena occulta(Lour。)Schott]的根茎。主产于云南、广西等地。春、秋季采挖。晒干。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肝、肾经。

“功效”祛风湿,强筋骨,止痹痛。

“应用”用于风湿痹痛,腰膝冷痛,下肢拘挛麻木。本品能祛风湿,强健筋骨,止痹痛。一般可配牛膝、枸杞子等浸酒服。

“用法用量”煎服,5~10g。

五、芳香化湿药

凡气味芳香,能化湿健脾的药物称芳香化湿药。

芳香化湿药味多辛、苦,性偏温燥,主归脾胃二经,功能行气化湿,健脾助运,主要适用于湿阻中焦而导致的脘腹胀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肢体困重,大便溏薄,对暑邪挟湿或湿温初起者,亦所适宜。又芳香化湿药,大多能行气,故脾胃气滞者,亦可选用。

湿有寒湿、湿热之分,使用化湿药时,应根据湿的不同性质进行配伍。寒湿者,配温里药;湿热者,配清热燥湿药。行气有助于化湿,故应用化湿药时常配伍行气药。

本类药物燥性较强,易伤阴液,阴虚者忌用。又因本类药物气味芳香,富含挥发油,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影响疗效。

藿香

本品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cablin(Blanco)Benth。]或藿香[Agastache rugosus(Fisch。et Mey。)O。Ktze。]的地上部分。前者主产于广东;后者又名土藿香,全国各地均产,主产于四川、浙江、江苏等地。枝叶茂盛时采摘,日晒夜闷,反复堆晒至干。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化湿解表祛暑,止呕,止癣。

“应用”

(1)用于湿浊困脾,中焦不和而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泄泻,舌苔浊腻者,可以配伍苍术、厚朴、半夏等。用于寒热头痛,胸闷腹胀,呕吐恶心,泄泻,身倦者,常与紫苏、白芷等解表药同用,如藿香正气散。用于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症见发热身困,胸闷恶心,口腻不渴者,可配滑石、茵陈、黄芩等,如甘露消毒丹。

(2)用于脾胃湿浊引起的呕吐颇为适宜,单用有效,若配伍半夏止呕效果更好。其他呕吐,亦可随证加减,如湿热者,配黄连、竹茹;脾胃虚寒者,配党参、甘草;妊娠呕吐,配半夏、砂仁。

另外,近年来研究证实,藿香对多种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故可以用于多种癣症。单用或复方均可。

“用量用法”5~10g,水煎服或泡茶饮,鲜品加倍。

“参考资料”广藿香含有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广藿香醇。藿香亦含有挥发油,其中主要成分是甲基胡椒酚。本品有广谱抗菌作用,并有防腐作用,能刺激胃液分泌,增加消化力。

苍术

本品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苍术(南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或北苍术[Atractylodeschinensis(DC。)Koidz。]的根茎。茅苍术主产于江苏、湖北、河南等地,以产于江苏茅山的质量最佳。北苍术主产于河北、山西、陕西等地。春秋两季均可采挖,以秋季为最好。晒干,切片,生用、炒用或蒸用。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胃经。

“功效”燥湿健脾,发汗,祛风湿,明目。

“应用”

(1)用于湿阻中焦,脾失健运,见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溏泄,肢体倦怠,舌苔浊腻者,配伍厚朴、陈皮等,如平胃散。临床治疗小儿泄泻,可用炒苍术研末单用,亦可随证配伍其他药物煎汤服用;有积者配山楂;湿热者配滑石;虚寒者配干姜。若脾湿积久而成饮癖,症见胁痛、食减、呕吐酸水,可用苍术一味为末,合大枣为丸,乃取其燥湿健脾以化饮。

(2)用于风寒湿痹,对于风湿或寒湿所致的关节肢体疼痛,常与桂枝、秦艽等配伍;寒湿俱盛者,可与桂枝、川乌等配用。

(3)用于雀盲及两目昏涩,如抵圣散。治疗雀目不计日月,用苍术米泔浸过研末,入猪肝或羊肝内煮食。此法目前仍沿用。

“用量用法”5~10g。生用燥性强,炒用燥性稍减。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表虚多汗者忌用。

“参考资料”茅苍术含有挥发油。其他尚含有少量苍术酮、维生素A样物质、维生素B及菊糖等。其挥发油少量有镇静作用,同时使脊髓反射亢进,较大量则呈现抑制作用,终致呼吸麻痹而死;苍术酮、β—桉叶醇和茅术醇对四氯化碳和D—半乳糖胺诱发的肝细胞损害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苍术挥发油、茅术醇和桉叶醇在体外对食管癌细胞有抑制作用;苍术、艾叶烟熏消毒,对多种病毒(腮腺炎、流感和核型多角体病毒)、支原体及乙型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黄曲霉菌与其他致病性真菌等,均有显著杀灭作用。

厚朴

本品为木兰科落叶乔木植物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et Wils。)或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et var blioba Rehd。et Wils。)的干皮、根皮或枝皮。主产于四川、湖北、浙江、贵州、湖南等地。以四川、湖北所产质量最佳。4~8月选生长15~20年以上植株剥取干皮或根皮,阴干,生用或制用。

“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行气、清积,燥湿,下气、消痰平喘。

“应用”

(1)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满,常配伍白术、枳壳等健脾行气之品。用于寒凝气滞胀满,可与桂枝、附子、干姜等合用。用于食积之证,食积不化,嗳腐脘胀者,可与山楂、麦芽、神曲等配伍。若积滞较重,脘腹胀痛,大便不通者,常与大黄、枳实等同用,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

(2)用于湿阻中焦,气机郁滞,脾胃运化失常,见脘腹胀满,呕恶食减,舌苔浊腻者,常配苍术、陈皮等同用,如平胃散。若属寒湿者,则配以干姜、草豆蔻等,如厚朴温中汤。亦能用于湿浊泄泻,随证寒热不同,可分别配以干姜、黄连。

(3)用于咳嗽气喘证,以痰多壅肺,胸闷气逆者为宜,如苏子降气汤。用于上实下虚,痰涎壅盛之咳喘,配苏子、肉桂、当归等。

“用量用法”3~10g,水煎服。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参考资料”本品含挥发油、厚朴醇和厚朴酚、四氢厚朴醇,少量的木兰剑毒碱。另有一种水溶性生物碱,称厚朴碱,结构未定。厚朴酚对组胺所致十二指肠痉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抑制胃液的分泌。厚朴碱和厚朴花均有降压的作用。厚朴的煎剂有广谱抗菌作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及常见致病真菌等。厚朴挥发油及浸膏对龋齿的致病菌各型变形链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砂仁

本品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阳春砂(Amomum villosum Lour。)或海南砂(A。longiligulare T。L。Wu)或缩砂(A。xanthioides Wall。)的干燥成熟果实。阳春砂主产我国广东、广西等地。海南砂主产于广东、海南岛及湛江地区。缩砂产于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以阳春砂质量为优。均于夏秋间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用时打碎生用。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止泻,安胎。

“应用”

(1)用于湿困脾土及脾胃气滞证。其化湿醒脾,行气温中均佳,故湿阻或气滞所致脾胃不和诸证常用,尤寒湿气滞者多宜。常与厚朴、陈皮、枳实等同用。若脾虚气滞,多配党参、白术、茯苓等药,如香砂六君子汤。

(2)用于脾胃虚寒吐泻。其能化湿行气而调中止呕,温脾止泻,可单用研末吞服,或与干姜、附子等药同用。

(3)用于气滞妊娠恶阻及胎动不安。以其行气和中而止呕安胎。若妊娠呕逆不能食,单用本品炒熟研末服,如《证治准绳》缩砂散。若胎动不安者,可配人参、黄芪、白术等,如泰山磐石散。

“用法用量”煎服,5~10g。宜后下。

“参考资料”阳春砂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右旋樟脑、龙脑、乙酸龙脑酯、柠檬烯、橙花叔醇等,并含皂苷。缩砂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樟脑、一种萜烯等。砂仁挥发油有芳香健胃作用,能促进胃液分泌,可排除消化道积气,故能行气消胀。

“附药”砂仁壳:为砂仁之果壳。性味功效与砂仁相似,而温性略减,药力薄弱,适用脾胃气滞,脘腹胀痛,呕恶食少等症。用量同砂仁。

佩兰

本品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佩兰(兰草)(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的地上部分。主产于江苏、河北、山东等地。夏、秋二季分两次采割。切段鲜用或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辛,平。归脾、胃、肺经。

“功效”化湿,解暑。

“应用”

(1)用于湿滞中焦证。本品气味芳香,其化湿和中之功与藿香相似,治湿阻中焦之证,每相须为用,并配苍术、厚朴等,以增强芳香化湿之功效。以其能化湿,亦治脾经湿热、口中甜腻、多涎、口臭等。

(2)用于外感暑湿或湿温初起。本品化湿又能解暑,治暑湿证常与藿香、荷叶、青蒿等同用。湿温初起,可与滑石、薏苡仁、藿香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5~10g。鲜品加倍。

白豆蔻

本品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豆蔻(Amomumcardamomum L。)的成熟果实。主产于东柬埔寨、老挝、越南、斯里兰卡等地。我国云南、广东、广西等地亦有栽培。秋季采收,晒干生用,用时捣碎。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应用”

(1)用于湿滞中焦及脾胃气滞的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等。有化湿行气之功。常与厚朴、陈皮等同用,湿温初起,胸闷不饥,舌苔浊腻,湿邪偏重者,配滑石、薏苡仁、杏仁等,如三仁汤。若热邪偏重者,可与黄芩、滑石等同用,如黄芩滑石汤。

(2)用于呕吐。有行气、温中、止呕作用。尤以胃寒湿阻气滞呕吐最为适宜。可单用为末服,或配藿香、半夏等药同用。小儿胃寒吐乳,可与砂仁、甘草同研细末,常掺口中。

“用法用量”煎服,3~6g。入散剂为好。入汤剂宜后下。

“附药”

豆蔻壳:为白豆蔻的果壳。性味功效与白豆蔻相似,但温性不强,力亦较弱。适用于湿阻气滞所致的脘腹痞闷,食欲不振,呕吐等。煎服,3~5g。

六、利水渗湿药

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就其功效来说,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味甘淡,性平或微寒,长于利水消肿,主要适用于水肿、痰饮等。习惯称之为淡渗利湿药;另一类寒性(苦寒或甘寒),长于清湿热,通淋浊(有的能排石),主要治疗各种淋病,以热淋、石淋为多,习惯称之为利尿通淋药或清热利湿药。其中有的药物既能利水消肿,又能清热通淋,难于决然划分。

应用时,则需要根据不同的病证选用适宜的药物配伍。如肾阳衰微,火衰不能生土,而致水湿泛滥者,应健脾温肾以治其本,适当配以利水渗湿药。如水肿骤起而有表证者,当配以宣肺发汗药;膀胱气化不利而致小便不利者,须配通阳化气之品;至于下焦湿热淋病,常配清热泻火药;若见阴虚者,宜配滋养肾阴药等。此外,行水当先行气,故常与行气药同用。

若使用利水渗湿药太过,亦可致损伤阴液,应予注意。

茯苓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菌核。多寄生在松树根上。主要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多于7~9月采挖,切片或切块后阴干,生用。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应用”

(1)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内停之证。无论属寒属热,属虚属实,皆可应用,常与猪苓、泽泻同用,如五苓散。还可以用于脾虚生湿之证,常与白术、桂枝配伍,如苓桂术甘汤。再如脾肾阳虚之水肿,配以附子、生姜;痰饮所致的眩晕,配以白术、天麻。

(2)用于脾虚诸证。对于脾气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常与人参、白术等配伍,如四君子汤。用于脾虚飧泻,滑痢不止,以茯苓与木香为末,紫苏木瓜汤下。

(3)用于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无论心脾不足,或痰浊内阻所致者均可应用。心脾不足者,配党参、龙眼肉、酸枣仁等。痰浊内阻者,配石菖蒲、远志等。

“用量用法”10~15g,水煎服。用于安神,常与朱砂拌用。

“参考资料”本品含有β—茯苓聚糖、茯苓酸、麦角固醇、胆碱、组氨酸、卵磷脂及钾盐等。有增强免疫能力,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有镇静作用,并用一定降血糖、保肝及抗胃溃疡作用。其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有抑制作用。乙醇提取物能杀死钩端螺旋体。

薏苡仁

本品为乔本科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仁[Coix lacryma—jobi L。var。mayuen(Ro—mall)Stapf。]的种仁。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于福建、河北、辽宁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全株,晒干,生用或温火炒微黄用。

“性味归经”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功效”利湿健脾,渗湿除痹,清热排脓。

“应用”

(1)用于脾虚湿盛所致的水肿、脚气等症,用之有标本兼顾之效。常配白术、茯苓、赤小豆等以健脾利湿。亦可用于湿热淋病或砂石热淋。对脾胃虚弱,食少、泄泻者,常与人参、白术、山药等补脾药同用,如参苓白术散。可用于湿温初起,湿重于热,胸闷不饥,舌苔浊腻者,常与杏仁、白豆蔻、厚朴等同用,如三仁汤。

(2)对于湿滞肌肉筋骨的痹痛,及湿热不攘、筋脉软短之拘挛等证均可用之。用于风湿在表,一身尽痛,发热而日晡增剧者,以其与麻黄、杏仁、甘草同用,如麻黄杏仁薏苡仁汤。对湿热下注所致的痿软无力,常与苍术、黄柏、牛膝配伍,如四妙丸。

(3)薏苡仁有清热排脓之功,可以用于肺痈,常与苇茎、冬瓜仁、桃仁等同用,如苇茎汤;亦可以用于肠痈,常与丹皮、桃仁、败酱草等配伍。

“用量用法”10~30g,本品力缓,用量须大,并久服。健脾炒用,余生用。并可入于饮食之中。

“参考资料”本品含有薏苡仁酯和薏苡内酯等。有收缩子宫和减少肌肉挛缩作用;有镇静、镇痛及解热作用;另外,薏苡内酯被认为是有效的抗癌成分。

猪苓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es(Pers)Fries]的菌核。寄生于桦树、枫树、柞树等的腐枯根上。主产于陕西、河北、云南等地。春秋二季采挖,去泥沙,晒干。切片入药,生用。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

“应用”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等。本品甘淡渗泄,利水作用较茯苓强,凡是湿滞留者均可选用。若脾虚水肿,小便不利,常与茯苓、泽泻、白术同用,如四苓散。若水湿泄泻,配苍术、厚朴、茯苓等,如胃苓汤。阴虚有热小便不利,淋浊等证,又可与泽泻、滑石、阿胶等配伍,如猪苓汤。

“用法用量”煎服,5~10g。

“使用注意”无水湿者忌用。

泽泻

本品为泽泻科多年生沼泽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is(Sam。)Juzep。]的块茎。主产于四川、福建、江西等地。冬季茎叶开始枯萎的时候采挖,洗净,晒干或阴干,切片生用或盐水炒用。

“性味归经”甘淡、寒。归膀胱、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清肾火。

“应用”

(1)泽泻甘淡,利水消肿作用与茯苓、猪苓相似,常同用以治疗水湿停聚,小便不利而致的水肿胀满及湿胜泄泻等症。因其性寒能泄热,擅长治疗湿热淋病,可配滑石、车前子等清热利湿之品。现每以本品为主药,用于耳源性眩晕,有较为满意的疗效。

(2)泽泻有清泄肾火作用。用于相火偏旺所致的遗精,可与生地、知母、黄柏等同用。

“用量用法”5~10g,水煎服。

“使用注意”无湿热及肾虚滑精者忌用。

车前子

本品为车前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车前(Plantago asiatica L。)或平车前(Plantagodepressa Willd。)的成熟种子。前者产于江西、河南等地;后者产于黑龙江、辽宁、河北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果穗,晒干取种,备用。

“性味归经”甘、寒。归肾、肝、肺经。

“功效”利水,清湿热,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应用”

(1)用于水肿及湿热淋病。用于水肿,常与白术、茯苓、泽泻等配伍。用于淋病,有单用一味车前子研末吞服者,亦可配伍木通、滑石、栀子等清热利湿药,如八正散。

(2)用于湿盛之泄泻。可单用研末吞服,或与白术、茯苓等配伍;若暑湿所致泄泻,可配香薷、藿香等化湿药。

(3)车前子具有清肝明目之功,为治疗目疾的常用药,无论是肝火上炎的目赤肿痛,或是肝肾虚的目暗昏花,都可以随证配伍。肝火者,配黄连、菊花等清肝之品;肝肾虚者,可配熟地、菟丝子。此外,肝热之头昏、头痛,亦可用其清肝经之热。

(4)车前子能清肺化痰,用于肺热咳嗽,症见痰多色黄,可配黄芩、鱼腥草、贝母等;若肺阴虚,配麦冬、沙参。

“用量用法”5~15g,纱布包煎。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滑利,肾虚滑精者慎用。

“参考资料”本品含有车前子酸、车前聚糖、蛋白质、琥珀酸、胆碱等。早年报道车前子有利尿作用,近期实验证明口服车前子的煎剂,对健康人和动物并无明显的利尿作用。车前子有明显祛痰及一定止咳作用。

关木通

本品为马兜铃科藤本植物东北马兜铃(Aristolochiamanshuriensis Kom。)的藤茎。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秋季采收。晒干,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

“功效”利尿通淋,通经下乳。

“应用”

(1)用于热淋涩痛,心烦尿赤。取其上清心火,下利湿热,使湿热之邪下行从小便排出。故若用治心火上炎,口舌生疮,或心火下移小肠而致的心烦尿赤等症,多与生地黄、甘草、竹叶等配用,如导赤散。若膀胱湿热,小便短赤,淋漓涩痛,常与扁蓄、瞿麦等配用,如八正散。

(2)用于经闭乳少,湿热痹痛。本品通经下乳,并能利血脉通关节。若用治乳汁短少或不通,可与王不留行、穿山甲、漏芦等同用,或与猪蹄炖汤服。用治血淤经闭,配红花、桃仁、丹参等同用,尤以血热淤闭为宜。若治湿热痹痛,多配秦艽、防己、薏苡仁等同用。

“用法用量”水煎服。3~9g。

“使用注意”据报道,关木通水煎服,有致急性肾功衰竭者,故用量不宜大。

“参考资料”

《本草新编》:“木通,逐水气,利小便,亦生使之药,不可不用,而又不可多用,多则泄人元气。”

关木通含马兜铃酸、鞣酸和钙质、皂碱素、脂肪油等。本品有利尿和强心作用,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马兜铃酸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作用。

目前所用的木通药材,主要有关木通、川木通、淮通和白木通四类,其中使用最广的关木通为马兜铃科木通马兜铃的木质茎,其次为川木通,为毛茛科小木通、绣球藤等的木质茎;淮通为马兜铃大叶马兜铃、淮通马兜铃的木质茎;白木通则仅在少数地区自产自销。而历代本草所记载的木通则为木通科木通,目前很少见用。

滑石

本品为硅酸盐类矿石滑石的块状体。产于山东、江西、江苏、陕西、山西、辽宁等地。采得后,去净泥土、杂石。粉碎过筛成为滑石粉。或水飞研细粉用,称“水滑石”。

“性味归经”甘淡、寒。归胃、膀胱经。

“功效”清热利湿,清暑湿,外用祛湿敛疮。

“应用”

(1)滑石性寒,善清膀胱经热结,通利水道,为治疗湿热淋病的常用药。治热淋,常与车前子、栀子、木通等同用。治砂淋,可与金钱草、海金沙、石韦等配伍。

(2)用于暑湿证心烦口渴,小便不利或大便如水泻者,可与甘草同用,如六一散。湿温病湿热蕴阻气分者,可配黄芩、通草等渗湿泻热。

(3)滑石外用能清热祛湿,用于治疗湿疹、湿疮、痱子等,可单用,或与黄柏粉、煅石膏、炉甘石等为末,撒于患处。

“用量用法”10~15g,纱布包煎。外用适量,敷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滑精及热病津伤者忌服。

海金沙

本品为海金沙科多年生攀缘蕨类植物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Thunb。)Sw。]的成熟包子。主产于广东、浙江等地。秋季采收。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甘,寒。归膀胱、小肠经。

“功效”利尿通淋。

“应用”

(1)用于各种淋证。本品其性下降,善清小肠、膀胱湿热,功专利尿通淋止痛,尤善止尿道疼痛,为治诸淋涩痛之要药。治热淋急痛,以海金沙为末,甘草汤送服,治血淋。配牛膝、琥珀、小蓟等药,治石淋,同鸡内金、滑石、金钱草等配伍,治膏淋,常与萆薢、滑石等同用。

(2)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本品又能利水消肿,尤以湿热肿满为宜。多与泽泻、猪苓、防己、木通等配伍,以加强利尿消肿的作用。

“用法用量”水煎服,6~12g,宜布包。

石韦

本品为水龙骨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庐山石韦[Pyrrosia shearer(Bak)Ching]和石韦[P。lingua(Thunb。)Farwell]或有柄石韦P。petiolosa(Christ)Ching的叶片。各地普遍野生。主产于浙江、湖北、河北等地。四季均可采收。除去根茎及根,晒干。切碎生用。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归肺、膀胱经。

“功效”利水通淋,清肺止咳。

“应用”

(1)用于湿热淋证。为清热利尿通淋常用药。治癃闭淋漓,常与车前子、滑石、瞿麦等同用,如石韦散。石韦又有凉血止血之功,故用治血淋涩痛尤宜。多与白茅根、蒲黄、小蓟等同用,以收凉血通淋之效。

(2)用于肺热咳嗽气喘证。本品能清肺热,止咳平喘,以石韦、槟榔等分为末,姜汤送服,如石韦散。

此外,本品寒凉,入血分又能凉血止血。故亦可用于血热出血证。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大剂30~60g。

萆薢

本品为薯蓣科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绵萆薢(Dioscorea septemloba Thunb。)和粉背薯蓣(Dioscorea hypoglauca Palibin)的根茎。主产于浙江、湖北、广西等地。春、秋季采挖。切片,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胃经。

“功效”利湿去浊,祛风除湿。

“应用”

(1)用于膏淋,白浊证。本品能利湿而分清去浊,为治小便混浊,或如米泔之膏淋要药。常与乌药、益智仁、石菖蒲同用,如萆薢分清饮。亦可用治妇女白带属湿盛者。

(2)用于风湿痹证。本品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善治腰膝痹痛,筋脉屈伸不利,若偏于寒湿者,可与附子、牛膝配用,属湿热者,则与黄柏、忍冬藤、防己等配伍。

“用法用量”水煎服,10~15g。

“使用注意”肾阴亏虚遗精滑泄者慎用。

茵陈

本品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陈蒿(Artemisiacapillaris Thunb。)或滨蒿(Artemisia stop—aria Waldst。et Kit。)的幼苗。主产于江西、江苏、安徽、浙江、湖北、陕西、河北、山东等地。春季幼苗高约3寸时采收,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应用”

(1)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为治疗黄疸之要药。湿热之阳黄固然适宜,即使寒湿之阴黄,通过适当的配伍亦可应用。治阳黄可与栀子、大黄配伍,如茵陈蒿汤。治阴黄配以干姜、附子,以温化寒湿。

(2)用于湿温证湿热并重者,与滑石、黄芩、白豆蔻等同用,如甘露消毒丹。

(3)用于湿疮、疥癣、风疹等皮肤病。现常与白鲜皮、地肤子、苦参等同用,亦可单用水煎外洗。

(4)用于胆道蛔虫病,常与乌梅、川椒、槟榔同用。

“用量用法”10~30g,水煎服。外用适量。

“参考资料”本品含有挥发油,其多种制剂及成分均有利胆作用。有保肝作用,有降血脂、扩张冠状动脉及促纤溶作用,并有降压的作用。挥发油对致病性皮肤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煎剂对结核杆菌、白喉杆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及流感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能抑杀钩端螺旋体。

金钱草

本品为报春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过路黄(神仙对坐草)(Lysimachiachristinae Hance)的全草,习称大金钱草。江南各省均有分布。夏秋二季采收。晒干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甘、淡,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

“功效”除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应用”

(1)用于湿热黄疸。本品清肝胆之火,又能除下焦湿热,有清热利湿退黄之效。常与茵陈蒿、栀子、虎杖等同用。

(2)用于石淋热淋。本品能利尿通淋,排除结石,故治石淋尤为多用。可单用大剂量煎汤代茶饮,或与海金沙、鸡内金、滑石等同用,如二金排石汤。

(3)用于恶疮肿毒,毒蛇咬伤。本品有解毒消肿作用,可用鲜品捣烂取汁饮,并以渣外敷。

“用法用量”水煎服,30~60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

(黄涛)

七、温里药

凡能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本类药物多味辛而性温热,具有温里散寒、温经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外寒内侵、阳气受困而致的脘腹冷痛、呕吐泻痢;或阳气衰弱、阴寒内盛而见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等里寒证。

使用温里药时,应根据不同证候作适当配伍,如外寒内侵,又兼表证者,应配合解表药;寒凝气滞者,配以理气药;寒湿阻滞者,配以健脾化湿药;脾肾阳虚者,配以温补脾肾药;气脱者配以补气药等。

温里药辛热燥烈,易于助火伤阴,凡热证、阴虚证禁用。素血虚或失血者,虽有寒证,亦应慎重。

附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再加工成盐附子、黑附片、白附片等品种。

“性味归经”辛,甘,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

(1)用于亡阳证,治四肢厥逆,脉微欲绝,常与干姜、甘草配伍,如四逆汤。如阳衰气脱,常与人参同用,如参附汤。

(2)用于脾肾阳虚,如肾阳不足,腰膝冷痛、畏寒肢冷,常与肉桂、熟地、山萸肉等同用;如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常配伍党参、白朮、干姜等。

(3)用于风寒湿痹证。常与桂枝、白术、甘草等配伍。

“用法用量”内服:3~15g,入汤先煎30~60分钟至口尝无麻味为宜。

“使用注意”阴虚阳盛,孕妇均忌服。过量可引起中毒,甘草、干姜、绿豆可减轻附子毒性。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参考资料”含大量生物碱,可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降低血压,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耗氧;附子还有明显的强心作用,有抗炎、镇痛、抗寒冷及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