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夏文化的纵与横刍议
32289400000019

第19章 大力发展宁夏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以产业为载体的文化创新与资源整合,是文化建设的产业支撑。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根本任务是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显著特点是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20世纪初。它最初出现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汉语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对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这一定义只包括可以由工业化生产并符合四个特征(即系列化、标准化、生产过程分工精细化和消费的大众化)的产品(如书籍报刊等印刷品和电子出版物有声制品、视听制品等)及其相关服务,而不包括舞台演出和造型艺术的生产与服务。

发展文化产业,关键是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国有和非公有制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实现低成本扩张,打造一批战略投资者,带动全行业改革发展。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途径是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形成若干文化产业密集区,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点是发展出版发行与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影视制作、旅游、文化创意、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九大文化产业,壮大宁夏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最终要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对外开放格局。

一、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宁夏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从南到北,从古到今,从地下到地上,无论历史遗址还是文物古迹,无论各类建筑还是各种雕刻,无论岩画石窟还是风土民情,都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都洋溢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灿烂辉煌。这种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资源,加上宁夏人民的伟大实践,是我们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先进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坚实基础。如何使宁夏的传统文化孕育出新的现代文化?如何使宁夏特有的文化资源变为先进的文化精品?如何使宁夏人民的伟大实践和创造精神上升为鼓舞人民继续前进的文化产品和精神力量?发展文化产业是根本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些悠久的文化历史转为现实的文化优势,丰厚的文化资源变为多彩的文化产品,伟大的社会实践凝结为优秀的精神财富,成为宁夏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近年来,随着宁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相关政策、措施的逐步到位,文化产业发展氛围逐步形成,文化产业日益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文化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文艺演出业、文化娱乐业、网络文化业、艺术培训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会展业、工艺美术业、动漫业等面向市场的文化产业体系。截至2008年,宁夏文化系统有文化市场经营单位2847个,从业人员1.6万人。与2004年相比,文化产业单位数、从业人数、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和增加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尤其是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5.11亿元,比2004年的9.76亿元增加15.35亿元,翻了一番半,年均增长26.7%,增长速度超过同期GDP增长速度7.1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1.8%上升为2008年的2.3%。2008年,宁夏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价值4.8万元,比全区从业人员人均创造价值3.6万元多1.2万元,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价值4.4万元多0.4万元。2008年,宁夏文化产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11.1亿元,比2004年的6.5亿元增长69.99%,年均增长14.2%。从文化及相关产业九大类情况看,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投资增长速度最快,其中: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投资额1.67亿元,年均增长58.9%;文化艺术服务4.76亿元,年均增长88.5%。文化产业对丰富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宁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宁夏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步显现,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增加就业、开辟税源、推动服务业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文化与旅游互动成效显著。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省区,在文化与旅游互动、交融方面,2009年宁夏文化旅游产业成效不凡,表现出了资源型文化产业的特征,体现出了文化与旅游互动关系之特点,即文化是旅游的内核,旅游的发展又促进着文化的交流与繁荣发展。2009年宁夏实现旅游总收入53.1亿元,增长31.7%。根据自治区统计局和旅游局发布的2009年宁夏旅游经济发展统计公报,国内游客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意向调查显示,对大漠黄河感兴趣的占54.7%,对文物古迹感兴趣的占39.7%,对民俗民情感兴趣的占38.5%,其后依次为山水风光、饮食烹调、旅游购物,分别占33.8%、20.7%和10.4%。

文化产业新业态起步发展。宁夏动漫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受到政府重点扶持,通过和央视合作,宁夏动漫产业快速起步。2008年宁夏广电总台完成《鸣沙》《美丽家园》两部原创动漫作品,实现了宁夏本土原创动漫电影、动画片零的突破。宁夏荧屏天天传媒和宁夏软件园共同合作的动画片《不周山传奇》成为宁夏首部三维动画片。该动画片通过动漫形式宣传贺兰山文化。

银川高新技术开发区将软件动漫服务外包产业作为第四大主导产业来抓,2008年初财政安排8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扶持软件动漫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9月,首届“宁夏(中国)动漫作品及动漫艺术家插画展在银川国际会展”中心开展,15天的展期有1万多人参观。此次动漫插画艺术展大赛,对增强西部地区企业动漫观念,促进宁夏动漫创意产业创新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果。利用文化产业博览会平台,促使文化产业项目“走出去”。宁夏在西安举办的“第四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上签订合作协议10多项,协议资金7亿多元。此次文博会期间,宁夏、陕西两省区在西安举行了文化产业恳谈会,双方签署了文化产业发展合作备忘录。福建与宁夏达成的文化对口扶贫协议内容则包括鼓励两省文化单位和企业以项目开发为重点,以合作、联营等形式同建一批有市场前景、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项目,吸引海外企业来宁夏开展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积极开展文化招商,将增编的37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发布在国家文化产业网。

文化创意产业初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近年来,宁夏着力发展创新文化产业,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比如:“镇北堡西部影视城”,是宁夏乃至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典范;正在建设的王洛宾与五朵梅纪念馆,充分利用“名人”资源,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建成的皇甫谧文化广场,围绕皇甫谧这位历史名人,通过科学合理、尊重历史、尊重规律的大胆创意,精心打造皇甫谧历史文化品牌、打造皇甫谧旅游文化基地等,全面提升宁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已建成的红军长征青石嘴战斗纪念碑(位于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青石嘴村),为我们开展红色经典文化创意提供了广阔空间。

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步伐加快。2006年,制定下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标准》。中华回乡文化园有限责任公司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实现了零的突破。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已有4家,还有一大批有较强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文化企业正在迅速成长起来。2009年5月,自治区政府批准成立宁夏文化产业投融资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有效的投融资运作,引导、聚集、整合社会资金,理顺投资、融资渠道,为宁夏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下一步还要筹划成立宁夏文化产业协会,使之成为政府与文化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同时,组建宁夏文化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提高文化产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逐步改善。按照******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工作的意见》,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研究制定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自治区文化厅、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国土资源厅、国税局、地税局等六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实施细则》,以及自治区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文化厅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文化产业发展投融资公司方案》及章程,编印了《宁夏文化产业招商项目手册》,增编37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通过国家文化产业网发布。积极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成功举办了宁夏文化旅游产品展示会、首届宁夏(中国)动漫作品及动漫艺术家插画展。组织参加了在成都、西安、北京、深圳等地召开的文化产业博览会,签订合作协议10多项,协议资金7亿多元。采取资金扶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等措施,培育发展文化产业。建成了银川文化城、西夏文化城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中华回乡文化园被批准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填补了宁夏的一项空白。坚持文化与旅游等产业相结合,涌现出石嘴山市大武口龙泉村、隆德县杨家店新村等一批新兴文化产业基地,动漫、泥塑、刺绣和文物复仿制品等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各市县结合城市发展,实施了一批文化特色街区改造和文化生态建设工程,极大地提升了城市文化内涵和品位。

综观宁夏文化产业的发展,凭借自治区成立50周年跨越式发展战略和改革开放30年来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产业作为工业化后期的产物,宁夏还处在“破茧而出”的阶段,在观念、体制、机制、政策各方面都准备不足。宁夏的文化产业起步慢,规模小,政策滞后,缺乏市场竞争力,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受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经济发展遭遇了最严峻的挑战,金融危机加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经济体传导到新兴市场经济体,从虚拟经济扩散到实体经济,拖累世界经济形成下行“拐点”,对我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进而严重影响到宁夏的发展。截至目前,虽然金融危机对宁夏的文化产业尚没有造成破坏性的冲击,但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这就需要我们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视野,以体制、机制、政策创新的新综合,更好地利用优势特色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二)制约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体制瓶颈制约因素。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影响,还部分存在着产权关系模糊,“家族式”“小农式”的经营机制,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问题。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部分干部职工思想中存在着“以身份论成败”的观念,不愿改、不敢改的思想还有一定的市场,客观上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桎梏。

资本瓶颈制约因素。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传统的“地区所有制”“部门所有制”“单位所有制”凝固了大量国有文化资产,盘活存量严重滞后。受自治区整体财力制约,财政投入十分有限,社会资本进入的门槛还有些过高,在寻求与国内知名文化企业合作交流过程中,由于自身力量薄弱,还存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联结为纽带,以资本流动为中心,以提高资产管理和运营效率为目标的投融资体系和管理模式。

结构瓶颈制约因素。报业、广电、出版等传统优势产业还存在组织结构松散,“大而全”“小而全”,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效率低下,产品结构趋同的问题,导致服务质量不够高,浪费资源;资本结构不合理,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步履艰难。

人才瓶颈制约因素。宁夏宣传文化人才队伍中,享受******特殊津贴人员12名、享受自治区特殊津贴人员15名,“四个一批”人才15名(全国级2名,自治区级13名)“313”人才23名,不但数量少,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区直机关,市县所占比例非常少。另外,新型人才紧缺,缺乏既有文化专长又懂市场规律,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的复合型人才,缺乏高层次的文化企业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才、文化技术人才、表演人才和文化包装策划人才。

二、宁夏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结构布局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融合的体现。从经济角度看,文化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投资小、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巨大;从消费角度看,文化产品的消费是正在形成的消费热点,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将超过物质消费需求增长,逐步占据主导位置;从服务业角度看,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对其他服务业带动作用明显,越来越成为服务业发展的加速器。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充分认识文化产业竞争发展的逼人态势,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工程,努力把文化产业培植成支柱产业。

2009年初,自治区出台的《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从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和奖励政策六个方面,降低“门槛”,并从2009年到2012年,每年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当前要着力解决宁夏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流主体文化不突出、民族特色文化不鲜明、区域精品文化不凸显和文化发展意识的“荒漠化、边缘化、粗糙化”等问题,抓住******《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出台的有利机遇,以文化发展的新视野,更好地利用优势特色资源,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布局,结合宁夏区域经济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回族优秀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为依托,规划建设“三大特色文化产业带,五大特色文化产业区”(即,打造以宁夏平原为核心的黄河文化产业带、以中部干旱带为主的回乡特色文化产业带、以宁南山区为中心的大六盘文化产业带,把银川市发展为现代文化服务产业区、把石嘴山发展为休闲娱乐和文化创意产业区、把吴忠市发展为回乡特色文化产业区、把固原市发展为特色历史人文和生态文化产业区、把中卫市发展为西部风情旅游服务产业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效益显著的文化产业区域布局,促进宁夏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唯我独有,是竞争市场、出奇制胜的法宝。尤其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个地处西北内陆的欠发达省份,要想在全国文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发挥自己的特色,这就是宁夏发展文化产业的切入点。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当务之急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尽快转制或改制,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既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重点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加强和改革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主要是管方向、管干部、管领导班子建设、管重大事项决定。进一步转变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实行政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健全文化行业组织,增强服务功能和自律功能,提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积极培育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文化生产主体。

二是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以改革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面向群众、面向市场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尽快形成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国有和国家控股的文化企业。要对文化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前,宁夏第一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新组建的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宁夏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宁夏话剧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宁夏报业传媒有限公司、宁夏广电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下一步,将在非时政类报刊、国有演艺院团资源整合转企改制方面加大改革工作力度,组建宁夏演艺集团公司,最终形成几大产业集团竞相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二)开发优势产品,形成优势产业

产品是企业生存、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经济文化的开放态势和买方市场的格局,要打造优势文化企业、培育强势文化产业,没有文化精品是绝对不行的。文化消费有别于物质消费,需要的层次递升快、产品的替换速度快、同种产品重复消费少。有些产品可以重复利用,即使那些转瞬即逝的东西,也可通过音像制品保存下来。但对某个消费者来说,再好的产品一般不会重复消费。文化消费的这种特点,对文化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面对广播电视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加之人们文化素质、文化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也给文化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形势下,要发展文化产业,核心是要研究开发出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名牌产品。这样,才能开辟文化消费市场,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形成优势文化产业,为文化强省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力开发文化精品、积极创办文化企业,是创造先进文化、满足人们文化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经过长期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繁衍复生、发育培养起来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经营和消费的基本形式。只有通过产业,才能把零散、弱小的生产能力聚集起来,形成强大的整体生产能力,提高文化生产力;只有通过产业,才能使文化产品的研究、设计、开发、生产、经营和消费,步入规模化、市场化轨道,提高文化劳动的生产效率;只有通过产业,才能使一种文化产品孵化出新的产品系列,产生叠加的价值效应;只有形成产业,才能利用市场提供的信息,借助市场竞争的压力,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功能;只有通过产业,才能利用市场强大的辐射功能和网络效应,迅速扩大文化产品的消费,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应有作用。

(三)加快培育文化产业的骨干企业

产业即企业的集合体,骨干企业决定着产业的发展水平和未来走向。文化产品同物质产品一样,都要通过文化企业生产出来,没有优势文化企业,就不会有优势文化产品。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打造优势文化企业是当务之急。

打造文化企业,首先应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文化新理念,真正把文化当作产业来经营。除了那些不能走向市场、必须保留文化事业性质的单位外,其他文化团体都应该走向市场,转为文化企业,或根据企业特点和市场需求组建企业集团,按市场运作方式,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要考虑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经营的战役性、非连续性特点,大力发展快速、精干、灵活、高效、松散的创作、制作、发行、经营班子,从事电影、电视剧等的创作、生产和经营。总之,要把大集团与小企业、固定单位与临时组织、集体与个体、集中与分散有机地结合起来,多种形式、多种方式、多种经营。客观地讲,宁夏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总量偏少,规模偏小,发展速度慢,区域发展不平衡、差异明显,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主体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从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现实情况看,目前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宁夏报业传媒有限公司和宁夏广电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已经初步具备了骨干企业的特征。对可视为骨干文化企业进行及早的培育,在统筹好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市场、改革和发展、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等多方面的关系前提下,三家企业要抓住发展的关键环节,以资产为纽带,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推进集团化建设,实现跨地区发展。在引资时,既要注重引入专业化的管理团队,也要引入有助于未来发展的战略资源,在重点突破中激活和引领集团做大做强。

(四)开拓文化市场,扩大文化内需

发展文化产业,产品是基础,企业是核心,市场是关键。应该清楚,我们现在发展文化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大发展、市场大开放、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的态势下进行的,尤其是国外文化的大量涌入,无疑给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带来严峻挑战,造成了巨大困难。如何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唯一的办法就是奋力拼搏,大力开拓文化市场。文化市场不同于物质商品市场,有许多文化产品,不是以独立的文化产品形态存在,而是附着在特定的文物、古迹和地域上的。如闻名于世的贺兰山岩画、须弥山石窟的佛教文化、壮观多彩的大漠黄河文化、民俗文化等,就是如此。要消费这种文化,必须身临其境,亲自感受。要把这些文化精品推销出去,就得花费大力气进行挖掘、整理、设计、包装,增强产品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时还要大力宣传,让广大消费者了解、认同、接纳。对那些类似于物质产品的文化精品的市场开拓,则要花费更大的工夫去搜寻消费者的需求空白,刺激消费者的需求欲望,培养消费者的兴趣爱好,占领消费者的文化生活领地。开拓文化市场,还要抓住文化消费集体性、集中性、连片性特点,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以点带面,不断扩散。只要有了市场,发展文化产业,才能实现“小省区要办大文化”的目标。

(五)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和金融支持

文化产业是资金密集型的行业,特别是文化企业在建设过程中,资金的需要量很大。如:宁夏62万用户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化整体转换需要5亿多的资金投入;电影院建设中,新建一座电影院也需要两三千万元,即使改建一座电影院也需要1000万元左右;新华书店的网点建设和演出票务系统建设也都需要资金的投入。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步伐,建议银行对自治区重点支持、有发展潜力的骨干文化企业给予中长期贷款支持,发改委要积极争取并对这些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给予适当支持,鼓励文化企业在改制重组过程中,采取杠杆收购的方式进行扩张。建议商业银行给予组合贷款支持,对于骨干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中长期贷款,建议财政采取贴息、补助等方式给予大力支持。

(六)加快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步伐

作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人才的关键作用不可忽视。从产业门类上说,文化产业不同行业人才需要有专业的行业知识,比如影视、动漫、广告、设计、古玩交易等等。行业知识是文化产业人才必备的基础知识。同时根据在行业中的分工不同,所处产业链条的不同位置,行业知识应用的方式也各有不同,如研究人员、文化产业管理人员、经理人、策划人等等。文化产业的文化属性决定了文化产业人员要隶属于某种行业,而产业的属性又决定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在产业链条上的不同分工。所以,文化产业人才要有深厚的在精准分工基础上的专业知识。为此,有关部门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才保障制度,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可靠有力的智力支持。加大市场调研的范围和力度,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产业人才。针对不同人才,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对策。例如:重视科研人员的高端培训,充分发挥其产业的引领作用;有效提升文化产业管理培训,通过多种培训手段,使文化产业管理人员掌握文化产业规律,提高管理水平;重点加强文化产业经营人才培训,塑造更多懂市场、会经营的文化产业经营人才;提高文化创意、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创作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推广“订单式培训”,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提高培养效率。

宁夏文化产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人才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原动力,相关部门及培训机构要抓住机遇,设计出符合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的培训产品,适应助推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

三、2008年度宁夏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准确、系统、全面地反映宁夏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为各级党政部门及时判断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制定和调整文化产业政策,改革文化体制和改进文化管理提供依据,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的文件精神以及自治区领导的要求,由自治区统计局牵头,宣传、文化等相关部门配合,于2009年1~5月份在全区首次开展了文化及相关产业(简称文化产业,下同)的统计调查工作。

本次文化产业统计调查范围,依照2004年国家统计局颁布《文化及相关产业标准》,即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活动的集合。具体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等活动,还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活动。文化产业的行业范围覆盖了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80个中小类。按照各类文化活动的特征和同质性,将全部文化产业活动划分为九大类别,为满足分析研究与宏观决策的需要,将九大类别进一步归纳为以传统意义上文化产业为主的“核心层”、以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为主的“外围层”以及生产、销售文化产品的“相关层”三个层别。

文化产业统计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单位数、从业人员、营业收入、单位、投资规模等统计指标。文化产业统计调查的时间,标准时点为2008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8年度。文化产业的调查数据,来源宁夏第一和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及相关部门年度统计资料。

(一)宁夏文化产业基本情况

1.总体情况。

(1)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2008年年底,宁夏文化产业共有法人单位2332个,比2004年年底的1362个增加970个,增长71.22%。非文化法人单位所属的属于文化产业的产业活动单位(称非法人单位,下同)303个,比2004年的177个增加126个,增长71.18%。个体经营户2508个,比2004年的1465户增加1043户,增长71.19%。

文化产业全部从业人员总数约为5.21万人,占全区从业人员303.9万人的1.71%,占城镇从业人员85.2万人的6.12%。其中:法人单位中,有从业人员4.37万人,占全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83.88%;非法人单位中,有从业人员0.22万人,占4.22%;个体经营户中,有从业人员0.62万人,占11.9%。

2008年,宁夏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与2004年的3.89万人相比,增加1.32万人,增长33.93%。其中:法人单位比2004年的3.4万人增加0.97万人,增长28.53%;非法人单位比2004年的0.13万人增加0.09万人,增长69.23%;个体经营户比2004年的0.36万人增加0.26万人,增长72.22%。

(2)实现的增加值。2008年,宁夏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5.11亿元,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1098.5亿元的2.28%。其中: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21.11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84.09%;非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99亿元,占7.94%;个体经营户实现增加值2亿元,占7.97%。

在法人单位中,经营性产业单位实现增加值18.01亿元,占全部法人单位增加值的85.32%;公益性事业单位实现增加值3.1亿元,占14.68%。

(3)拥有的资产。2008年,宁夏文化产业拥有总资产150.84亿元。其中:法人单位拥有资产148.82亿元,占文化产业总资产的98.66%;个体经营户拥有资产2.02亿元,占1.34%。非法人单位没有独立的资产处置权。

在法人单位中,经营性产业单位拥有资产139.58亿元,占全部法人单位拥有资产的93.79%;公益性事业单位拥有资产为9.24亿元,占6.21%。

(4)营业收入。2008年,宁夏文化产业营业收入为88.45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为80.83亿元,占全年营业收入的91.39%。在文化产业中,法人单位的全年营业收入为80.77亿元,占文化产业全年营业收入的91.32%;非法人单位的全年经营性收入为3.79亿元,占文化产业全年营业收入的4.28%;个体经营性全年营业收入为3.89亿元,占4.4%。

在法人单位中,经营性产业单位的全年营业收入为73.49亿元,占全部法人单位全年营业收入的90.99%;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全年营业收入为7.28亿元,占9.01%。

2.结构情况。

(1)分层情况。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以及文化艺术服务等类别,共有从业人员1.72万人,拥有资产22亿元,全年营业收入15.45亿元,实现增加值4.81亿元。

文化产业的“外围层”,包括以互联网信息为主的网络文化服务,以旅游、娱乐为主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以广告、会展、文化商务代理为主要内容的其他文化服务等类别,共有从业人员0.82万人,拥有资产20.06亿元,全年营业收入9.8亿元,实现增加值3.64亿元。

文化产业的“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共有从业人员1.83万人,拥有资产106.76亿元,全年营业收入55.52亿元,实现增加值12.66亿元。

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从业人员之比为39:19:42,资产之比为15:14:71,营业收入之比为19:12:69,增加值之比为23:17:60。

(2)分类别情况。从宁夏文化产业分类别看,从业人员规模最大的类别是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为1.56万人,占文化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35.7%,占工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5%;规模最小的是网络文化服务为257人。拥有资产最多的是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为92.35亿元,占文化法人单位拥有资产的62.05%,占工业法人单位拥有资产的4.1%;拥有资产最少的是新闻服务为2233万元。完成全年营业收入和实现增加值最多的是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分别为35.49亿元和10.01亿元,占文化法人单位全年营业收入和增加值的43.94%和47.42%,占全部工业全年营业收入和增加值的2.4%和2%;最少的是新闻服务,完成全年营业收入0.31亿元,实现增加值0.16亿元。

(3)分地区情况。分市看,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规模最大的是银川市,为2.05万人,占全区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人员的46.86%。其他依次为:中卫市0.89万人,占20.33%;吴忠市0.75万人,占17.15%;石嘴山市0.39万人,占8.95%;固原市0.29万人,占6.71%。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看,银川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0.86亿元,占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3.27%。其他依次为:中卫市6.87亿元,占27.35%;吴忠市4.56亿元,占18.15%;石嘴山市2亿元,占7.95%;固原市0.82亿元,占3.28%。

分县看,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最多的是兴庆区,为1.08万人,占宁夏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人员的24.69%;最少的是红寺堡区,为59人。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最多的是沙坡头区,为6.49亿元,占宁夏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5.86%;最少的是彭阳县,为303万元。

(二)宁夏文化产业发展主要特点

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加快。近年来,随着宁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相关政策、措施的逐步到位,文化产业发展氛围逐步形成,文化产业日益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文化产业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宁夏不可缺少的重要推动力。2008年与2004年相比,文化产业单位数、从业人数、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和增加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尤其是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5.11亿元,比2004年的9.76亿元,增加15.35亿元,翻了一番半,年均增长26.7%,增长速度超过同期GDP增长速度7.1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1.8%上升为2008年的2.3%。2008年宁夏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价值4.8万元,比全区从业人员人均创造价值3.6万元多1.2万元,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价值4.4万元多0.4万元。

文化产业投资规模扩大。近几年,为了加快宁夏文化产业发展,自治区不断加大文化产业投资力度。2008年,宁夏文化产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11.1亿元,比2004年的6.5亿元增长69.99%,年均增长14.2%。

从文化及相关产业九大类情况看,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投资增长速度最快,其中:广播、电视、电影服务1.67亿元,年均增长58.9%;文化艺术服务4.76亿元,年均增长88.5%。

从投资结构看,文化产业“核心层”实现投资6.43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投资的57.9%;“外围层”实现投资4.18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投资的37.6%。以从事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相关层”实现投资0.4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投资比重的4.5%。宁夏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国际会展中心、广电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场馆建成,不仅成为宁夏文化事业发展的标志性工程,而且为宁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明显。近年来,宁夏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觉悟,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共同理想信念统一思想,凝结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激发热情;用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主要内容引领风尚,提高品质,不断夯实宁夏各族人民跨越式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

不断地挖掘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区域文化代表着特色,代表着优势,代表着品质,意味着生命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宁夏各地结合实际,着力打造以回族为主体的多元文化以及红色经典文化、大漠黄河生态文化、西夏遗存文化等,不仅反映着宁夏回汉各族人民群众改造自然、建设社会的伟大历史实践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也是推进宁夏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懈的精神动力。

随着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电影、演艺,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互联网等文化传播媒体的建设和发展,在宁夏范围尤其是城镇形成了广播电视时时有,精彩电影天天有,广场演出周周有,节庆专场月月有,大型活动年年有的局面。通过文化普及平台,文化精神展示平台,文化产品交流平台,对外宣传平台,不仅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获取了知识,享受了美好的生活,而且通过文化传播扩大了覆盖面,提高了宁夏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知名度。

(三)宁夏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还不到位。长期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十五”以来,为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取得明显效果。但是,在众多人的意识中,文化仅属于精神层面,人们只注重文化的社会效益,而忽视它的经济效益。受此传统观念的影响,实际工作当中“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重文化事业发展,轻文化产业发展”的倾向普遍存在。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而忽视其经济效益和产业属性,以及对经济的渗透和辐射功能。人们没有认识到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更没有看到文化的产业属性,其本身可作为产业来运作,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认识上的滞后导致思想观念转变缓慢,致使文化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制约。加之文化产业市场的分散和经营者的市场意识的淡薄,缺乏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意识,也影响着宁夏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2008年,从文化产业增加值构成看,“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三者的增加值之比为22.8:17.2:60,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相关文化产业比重过大,“核心层”和“外围层”比重偏小,所占比重仅为40%(发达省区这两个层次比重已占到70%以上),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如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数字视听、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文化、会展博览等发展缓慢。而且,文化产业经营方式比较单一,没有依托主业形成文化产业链,未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份额偏低。近年来,尽管宁夏文化产业有了较快发展,但文化产业对宁夏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份额较低,2008年宁夏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28%,而北京市2007年就达到了10.6%,上海市达到了5.61%,云南省达到5.55%,比先进省市平均低50%左右。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较低。总体上宁夏文化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任务异常艰巨。

文化企业规模偏小,缺少具备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主体。产业主体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宁夏文化产业主体以中小企业和文化个体户为主,现有企业还未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一方面,企业投资多以自筹资金为主,主要分布在文化旅游、娱乐、文化产品销售等领域。个别民营企业参与文化领域的投资,建设了一些文化产业项目,但没有形成以文化产业为主业的经营业态。资本市场融入度低,决定企业规模弱小,层次和规模需要提升,资金分散,造成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单位普遍缺乏活力,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形成创新激励机制,现有文化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造成文化资源大量闲置和浪费,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现有的文化产业领域中,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不多,具有创意实力的企业就更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人才比较匮乏。作为“文化朝阳产业”的传媒业、出版业、文化娱乐业等的快速发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但是,随着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数字视听、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文化、会展博览等新兴文化产业的逐步兴起和扩张,宁夏在这些方面人才匮乏的问题日益凸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产业向广阔的新兴领域发展。

投入仍显不足。对文化产业财力投入仍显不足。从投资项目看,2008年宁夏城镇文化产业投资项目数只有44个,比2007年投资项目数62个减少18个,比2004年投资项目数57个减少13个。从投资额看,2008年城镇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1.1亿元,比2004年年均增长14.2%,远低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24%的速度,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仅为1.4%,比2000年减少1.9个百分点,比2004年减少0.6个百分点,比2007年减少1.6个百分点,是2000年以来文化产业投资额所占比重最低的年份。其中,2008年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年均下降20.3%,占文化产业投资额比重由2004年的33.7%下降为2008年的8%,呈逐年下降趋势。从投资类型看,呈现以国有投资为主,非公经济投资力量薄弱,民间投资严重滞后于经济建设,民间投资还没有被正确引导到文化产业建设中来,无法形成拉动力,对文化产业经济建设不能产生强大效应。

(四)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措施

加强文化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的一个重要内容。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实现小省区也能办大文化,使其更好地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应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增加文化产业投入。目前,宁夏文化资源的开发、文化资源的整合、文化产业资本的积累都处在初级状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就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好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确定文化产业发展重点,以便全社会有目标、按步骤地加快文化建设。同时,要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模式。进一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鼓励民间团体、企业和私人等投资文化事业项目。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从偏重于经济发展转向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并重,建立政府投入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持续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增加政府财政在社会、文化领域中投资、投入的比例,保持社会公共服务事业费支出在财政支出比重中稳步增长,保持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在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中稳步增长,保持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投入在全部社会公共服务事业投入的比重中稳步增长。通过项目带动、投入拉动,更加有效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深化和推进文化产业改革,加快市场培育。宁夏文化体制改革近些年来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还不能完全适应宁夏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因此,要继续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改革对文化领域的管理方式,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基本职能,加快市场培育,完善服务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条件。要制定相关政策,引导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改革。要建立和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形成以文化企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组织体系。要强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鼓励民营企业强强联合,实现产业和企业的同步发展,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国有文化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针对宁夏文化产业结构以传统文化产业为主的特征,应对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认真细致的分类与评估,在此基础上找准切入点,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突出优势,合理开发。既要加快对传统优势文化产业的数字化、信息化改造,实现产业升级,又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以现代科技为依托,依靠科技进步来创造新的文化资源,突破传统运作模式,推动诸如网络文化服务、旅游文化服务、文化艺术商务代理服务以及广告和会展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用市场规则来培育文化产业,用经济手段来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高文化资源利用效率,推进文化产业的现代化,提高文化生产力水平。

树立品牌意识,精心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一个品牌凝聚和体现着一个地区的功能、理念、整体价值取向,它在给地区带来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推动着经济发展。对宁夏而言,文化建设方面要全力打造******文化、黄河文化、西夏文化和六盘山文化品牌。一方面加强这些富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的对外宣传,举办专题文化活动,扩大其知名度,吸引区内外投资者、建设者积极参与。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提升其文化附加值,在挖掘和发扬自身丰富文化历史资源的同时,借鉴和吸收国内外优秀文化思想,进一步打造宁夏特色的文化品牌,增强宁夏文化竞争力。另一方面围绕重点发展的文化旅游业、民族民间艺术品创作等主导文化产业,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建设一批富有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基地,打造精品,成为宁夏文化产业增长极。

加大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发展文化产业,归根到底靠人才。特别是在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变的过程中,优秀人才的发掘和利用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各级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着重培养各类文化产业单位中的创新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努力形成一支适应文化现代化建设需要、结构合理、懂文化、善管理、会经营、敢创新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国内外文化名人和优秀文化经营人才来宁夏创业。还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予以重奖,对有显著成效的文化建设开拓者予以表彰奖励,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为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建立文化产业统计监测体系,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文化作为商品和服务进入市场,具有越来越大的经济价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潜力,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实力,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建立文化产业统计,摸清文化产品、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对发展文化产业、落实自治区提出的“小省区要办大文化”的目标要求,奋力推进宁夏实现文化建设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建立文化产业统计监测体系,有利于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时掌握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差距,提高决策的科学水平。该体系的建立,可以进一步有针对性的指导文化建设,建议今后将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制度化,安排专项资金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每年开展一次,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上报自治区党委、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