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读到伤心处
32310300000008

第8章 骆宾王,挑战女皇的斗士

时代:唐朝初期

籍贯:浙江义乌

关键人物:武则天、徐敬业、宋之问

非正常死亡方式:死因不明

非正常死亡原因:参加反抗武则天的组织

他是一朵浪花

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之一。他在诗歌史上拥有不可置疑的重要地位,但人们对于他的了解恐怕还停留在小学课本里的那首《咏鹅诗》上。其实,他的一生就像是滚滚奔流的大江上的一朵浪花,它生在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有一个喑呜叱咤的人生。

他怎么会叫骆宾王这么一个怪名字呢?

这个说起来非常有学问,一般人都不了解其中的典故。谁叫骆宾王有博学的祖父和父亲呢。现代人起名字不怎么讲究,古代就不同了,起一个名字搜肠刮肚,寻遍典籍,还要参考五行八卦、星相骨骼,因为他们相信姓名跟人生前途是息息相关的,没有一个好名字,将来肯定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

不要看骆姓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姓,在古代,骆姓却是浙江义乌一带的望族,早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就出过骆俊、骆统等著名人物。骆宾王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饱读诗书的博学之人,他们为了小骆将来能有大出息,能够做出一番光宗耀祖的大事业,他们爷俩不知苦熬了多少个日夜,翻烂几百本经史子集,终于在《周易·观》中发现一个好句子:“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他们觉得这句话说得不错,词句俱佳,因此高度浓缩这句话,给小骆起了这个名字——骆宾王,字观光。短短的三个字包含了祖父两代人对小骆的殷殷希望,希望他将来能够体察民情,成为一个辅佐君王的栋梁。

小骆也不失所望,门门成绩都非常优异,尤其是诗歌写作,更是强中之强。这都归功于他有一个好爷爷,不仅博学,而且对孙子疼爱有加,言传身教,亲手调教孙子成为一个既有高尚的品德,又有优异的才能的良材。

而小骆的父亲此时正在外地求官。学而优则仕,读了那么多的书,当然希望能够当个一官半职的,可是当时的人才实在是太多了,要想在众多的人才中脱颖而出,还真不是一件简单事,小骆的父亲为此不得不远离父母妻儿,没有尽到教育小骆的义务。

小骆并没有因为缺乏父爱而变得孤僻,他天生聪明毓秀,对眼前的事物,哪怕是最细微的变化都能感同身受。从小对世界的细微而敏感的观察造就了小骆多愁善感的性格,他眼中所看到的景色再也不是常人所见的那样,而是赋予了强烈的自我的色彩。他从小就懂得用心去感知这个世界,用心和周边的事物交流。

时间如逝波。转眼小骆已经七岁了。有一天,爷爷的一位好友远道来访,这个老人是个老师,在一个书院教授学生,学问十分了得。爷爷见有朋自远方来,忙得不亦乐乎,亲自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宴席。席间,两位老友畅谈起自别后不同的人生遭遇,自然不胜唏嘘感慨连连。爷爷还趁机向老友介绍了自己的爱孙小骆,说小骆诗文写得棒,人虽小可心思细腻,做出来的诗常常是别人想不见道不得的新感觉。

老友似乎太相信,怎么大点儿的小孩子能写出什么好诗?做爷爷的未免太下作了,替自己的孙子吹牛皮。老友的脸上浮着一丝不屑的表情。

宴席散了,爷爷带着小骆陪老友在田庄上闲逛。老友从城里来,哪见过如此幽静恬淡的田园风光,走一处便啧啧称赞个不停。他们一行来到一个池塘的边上,看见一群大白鹅在池里优游嬉戏,有的引吭高歌,有的逐水嬉闹,有的一动不动,静静地注视着水里的自己的倒影。好可爱的一群白鹅啊!再衬上这碧水悠悠的池塘,斑驳扶疏的树影,当真是一副浑然天成的水彩画。

老友心旷神怡,忽然突发奇想,老骆不是吹嘘自己的孙子能做诗吗,何不借眼前的美景难为一下他?老友带着满脸陶醉的神情把小骆拉到自己身边,用手一指池塘里的白鹅,孩子,你能把眼前这一幕白鹅戏水的美景做成一首诗吗?

小骆凝视着眼前的白鹅,心头略作沉思,随口便吟出一首诗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声音琅琅尚未脱稚嫩之气。老友一听,刚才怀疑的心态立即打消了。这诗做得妙啊!短短十几个字,把眼前的景致惟妙惟肖的刻画出来,红色的鹅掌,绿色的池水,白色的羽翅,青色的水波,多么动人心魄的色调啊,而且对仗之工整,用词之准确,要不是亲见,谁敢相信这是一个七岁顽童做得?

老友心底折服,将小骆呼为神童。

曲项向天歌,这种昂扬挺拔的姿态正是骆宾王一生的写照。骆宾王的一生可谓坎坷不顺,壮志不酬,但他没有被蹇促的命运所打倒,他勇敢地做出了抗争,而且毫不畏惧的迎接失败的降临和悲剧的发生。他就是那只白鹅,污泥难染其白,恶波难阻其浮,始终高昂着脖颈向着天空发出嘹亮而振奋的高歌。

骆宾王一生的遭际都清晰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的高歌和悲歌也是时代变奏中的一部分。我们分析他的悲剧的时候一定不能忘记他所处的时代,因为骆宾王和时代唱了对台戏。

骆宾王是初唐时代的人。发生在唐朝初年的一系列事件,有两件事情的影响最为深远,一是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兵变,二是武则天操持权柄五十余年最终建周代唐。前者为中国历史贡献了一个伟大的帝王——唐太宗,也贡献了一个伟大的治世——贞观之治,创造了一个令后世无比憧憬和向往的时代。但对于后者,人们的感情就变得复杂得多了。

比起那个孱弱无能的高宗李治,武则天的统治给历史带来了进步,她能够娴熟的料理帝国事务,使帝国的前进方向更加精准,为继之而来的开元盛世铺好了坚实的路。从这种宏观的意义上来讲,武则天同样是个伟大的帝王。

但在微观方面,却有许多人的命运因她而改变,尤其是那些和政治息息相关的文人的命运。由于武则天的政权不是好来的,因此私底下嚼舌头的人比比皆是,她为了巩固既成事实,不惜大开杀戒,实行血腥的恐怖政策,不计其数的人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

骆宾王最终选择了做武则天的敌人。

在他眼里,武则天不是一个好鸟,她窃取了唐室的权柄,并且权迷心窍,为了攀爬到权力的顶峰,不惜残杀骨肉屠戮无辜,这样的人怎么能当全天下人的表率——皇帝呢?而且这个女人道德败坏,面首充斥后宫,不仅她养,她还鼓励女儿一起养,闹得宫室上下一片乌烟瘴气,所以这些行径都为正人君子所不齿,一个正直的人眼里是不揉沙子的,何况是骆宾王这样嫉恶如仇、正直耿介的人?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令骆宾王的心里非常不舒服。人家老李家费尽力气打拚而来的江山,凭什么你姓武的坐?偷着坐也就罢了,还大张旗鼓的更改国号,建立一个狗屁周朝来取代唐朝,这不是忘恩负义狼子野心是什么?我骆宾王怎能跟这个歹毒的女人合作,那样我岂不也成了背叛李唐的不忠不义之人?

骆宾王的心中也充满了疑问。那些李姓诸王干什么吃呢?面对李唐的社稷渐渐被武周蚕食,这些王爷们怎么没动静啊?难道这天下不是他们的吗?怎么就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反抗?骆宾王痛苦的猜想,他们一定是畏惧了,这也怪不得他们,又有几人能做到在这个阴狠女人的淫威面前不落魄丧胆?寥寥无几。

要么选择合作,要么选择去死,骆宾王的心里明镜似的。

充满争议的排行榜

22岁那年,小骆参加了高考,这次他心里是十拿九稳的。当时不乏小骆那样的大才子,但他怎么就有如此强烈的自信呢?

这跟小骆的父亲有关系。小骆十岁光景的时候,他的父亲终于在山东某县当上了县长,他便将妻子和儿子小骆从浙江接到山东。到了山东某县以后,小骆开始感受到迟来的父爱的厚重。父亲对儿子的爱与祖父对孙子的爱不同,后者溺爱和宠爱的成分大,而前者则是真正的爱,包括培养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教给孩子为人处事的方法和原则等等,总之,小骆从父亲那里得到了完美和系统的教育,再加上早就获得的“神童”的称号,使得小骆心里着实有点飘飘然的感觉——放眼时下科场考生,舍我其谁!

进考场那天,小骆的母亲为他准备了好几个鸡蛋,据说此物能防止因紧张而导致的考场尿频尿急之症状,还蕴含着步步高升的吉祥的象征意义。小骆为了安慰母亲,吃了好几个大鸡蛋,心里感觉这下子万无一失了。

可到了考场上坏菜了。也许是因为鸡蛋吃多了的缘故,虽然没有发生频尿的症状,可是脑子里一团浆糊,考前满胸怀的锦绣文章,到了用的时候,搜肠刮肚也吐不出一个字来,你说着急不着急。小骆这下子知道着急是什么滋味了,没想到自己竟然患有传说中的考场紧张综合症。老天啊,怎么能在这么关键的时候,偷走我的神笔呢!

结果可想而知了,小骆名落孙山。这是小骆长这么大以来遭遇的第一次挫折。我不是神童吗?父亲不是给了我很好的教育吗?这次怎么就发挥不出来呢?气愤沮丧之余,更想到有一些事情似乎很可疑。

和他一起参加考试的某些学子,在考前跑进跑出的忙活不已,他们究竟在忙什么呢?也没看他们看书温习啊?难道这里面有猫腻?小骆不愧是小骆,洞察事情的能力绝对是一流的,可是他太年轻了,没有经验,不懂得这考场如官场的道理,哪个庙的香烧不到,也别想得中状元。

就这样,小罗并没有多想什么,只是把这次失利归咎于自己的准备不足。他下定决心回去后要更加苦读,下一次一定要博得一个进士及第,既可以效力朝廷,又可以光耀门楣,这才符合小骆的理想和追求。

历史上没有关于小骆第二次参加高考的记载。不过,从其它史料来看,小骆求仕的过程是很艰辛和痛苦的,他没有如理想中所想的那样高中状元,也没有如祖父所期待的那样观察民情,辅佐君王。不仅如此,由于他的正直的性格和孤傲的才情,不肯折节巴结权贵,还遭到同僚的妒嫉,日子很不好过。最后只能混到道王府内做一个小小的幕僚。

道王叫李元庆,是李世民同父异母的弟弟,他非常赏识小骆的才识,想委以重用。但是小骆初来道王府,破格提拔不合乎规矩,于是李元庆就让小骆写一篇自荐信,这样的话就可以避免旁人嚼舌头,如果小骆的才能果然名副其实的话,也可以名正言顺的担任高级职务。

这本是道王的一片好心,可是小骆的心里却犯嘀咕。这算什么事啊,写自荐信不是等同于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吗,这要是传出去好说不好听,况且要是让虚夸矫情的人知道了,还不挤破道王府的大门?这样的事我骆某人决不会做,我宁肯不受到重用,也不吹自己的牛皮,更不能让无耻的小人趁机而入。

李元庆一看小骆是个榆木脑袋,辜负了自己对他的一片殷切之情,心里十分不痛快。你小骆怎么如此的不领情啊,我特意给你大开方便之门,你却装孙子不买账,你不是想当正直坦诚的人吗?好,本王成全你,你哪也不要去,就呆在道王府,我一不升你的职,二不炒你的鱿鱼,咱俩就这么耗着,看谁耗过谁!

结果很明了,肯定是小骆耗不过李元庆。此一耗就是七八年,耗的头发也白了,胡须也变灰了,沧海都已成桑田,小骆也似乎该叫大骆了,可是他依旧是几年前的那个小跟班的。

骆宾王心说话,李元庆算你狠,老子这大好青春,全都耗在你道王府了,你得陪我青春损失费。可是人家是皇室,哪个胆大的律师敢向他讨要赔偿啊。于是骆宾王心灰意懒,不想过这种窝囊的寄人篱下的生活了,于是决定挂冠而去,回山东兖州过隐居生活。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大官做不成可以做大诗人啊,而对于历史来说,往往后者更能垂名于青史。骆宾王闲居兖州,前后一共12年。这是他一生中第一个创作高峰,为列名“四杰”奠定了基础。

“唐初四杰”是一个文学性质的排行榜,不了解的人一定还以为是胡乱排的呢,其实不然,四杰的排名是先后有序的,而且彼此之间都不怎么服气,因此这个排行榜是一个充满了争议的排行榜。

杜甫有一首诗: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命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意思是说,王杨卢骆的雄文就像是奔流不息的长江水一样,永远鲜活的流传下去。可见杜甫给与王杨卢骆的评价是很高的。能获得诗圣杜子美的肯定和赞誉,说明了四杰确实有不凡的地方。但他们四个人却彼此不服气。

王杨卢骆,王是指王勃,杨是指杨炯,卢是指卢照邻,骆是指骆宾王,这四个人都是名噪当时的大诗人,他们一改齐梁绮靡艳丽的诗风,主张恢复魏晋风骨,是诗界改革的领军人物,然而他们四个却对“王杨卢骆”的排名顺序发生了质疑。

首先提出质疑的是杨炯。《旧唐书·杨炯传》记载: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采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

杨炯认为自己不如卢照邻却排到了卢的前面,而自己要胜过王勃却排在了王的后面,明确对这个被海内人都认可的排行榜发出质疑。并且他还指使一些依附他的文人,一齐攻讦这个排行榜。

其实杨炯的意思很明了,这个排行榜应该是自己排榜首的,王勃有什么能力和自己争?他所说的愧居卢前,只不过是耍手段而已,意在争取卢对他的支持,言外之意就是,你卢照邻能坐上第三把金交椅已经不错了,而王勃坐第一把金交椅实在是不合理和不公平。所以“愧在卢前”不是问题,也无须解决,但“耻居王后”问题就大了,必须予以更正。

卢照邻不是傻子,他听到杨炯的这段关于排位的谈话后,心里老不是滋味,这不是拿我卢某人当猴耍吗?什么愧居我前,放屁,当真是我排到你杨炯的前面,你不一定怎么编排我呢。卢照邻越想越忿忿不平,决定站出来打抱不平,可是他不拿自己说事,而是把骆宾王放到箭靶的位置。可见文人的心胸实在是不敢恭维。

卢照邻质问杨炯,难道你排在骆宾王的前面就理所应当吗?我倒是觉得我自己是“喜居王后,耻居骆前”,我都不如他们,你杨炯不会没有一点自知之明吧?

这个反讽是十分有力度的,其实杨炯的实力排在第二已是抬举他了,他的境界和文采都赶不上其他三位,做人也似乎有所欠缺,这里不作专门讨论。

骆宾王对这个排行榜没有发表任何看法,或许这个排行榜在他的心中的位置远不如杨炯那么重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一群无聊的文人胡乱嚼蛆的结果吗,有什么好争论的?这是他一贯的性格,他成也在此,败也在此。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隐居生活虽好,但没有钱的日子也着实难熬。

骆宾王为了解决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不得不告别隐居生活,再次出来求仕。这次他不得不向现实低头,道王府里那个倔强正直的小伙子再不见了,现在有的只是一个年逾半百的老头,为了讨生计不惜践踏自己的原则,做以前打死也不肯做的事。

他四处散发他的自荐信,暗自祈祷自己的命中率高一点。可是他的运气实在不好,命运的天平不肯向他倾斜。不过,他虽然过着飘零无依的生活,但总算能糊口下去,不至于流落街头。

他曾经跟随薛仁贵的大军远征吐蕃,但由于薛仁贵后勤工作做得不够好,而且孤军深入,导致战场失利,骆宾王未获战功。不过,骆宾王的胸次又得以开阔,朔风猎猎的疆场生涯激发了他的爱国激情,使他的创作境界有又有升华。他在一首诗中高喊:不求生入塞,惟当死报君!他做了一回真正的军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曹植笔下那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从战场回来以后,骆宾王万没想到自己会蹲监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国家怎么能这么对我?入狱之前,骆宾王当上自己有生以来最高的官职——御史台御史,这本是一个快乐的结局,可没想到却是一个悲剧的开始。刚上任没多久,由于骆宾王孤傲正直的性子,搞的人际关系很是糟糕,最后竟被人诬告他收受贿赂,他百口莫辩,身陷囹圄。

在狱中,骆宾王受尽磨难,诬陷他的人竟然买通狱卒,对骆宾王进行严刑拷打。骆宾王一阵苦笑,没想到自己从战场上死里逃生,竟然落一个惨死狱中的下场,这个世界天理何在啊,这个世界小人的数量怎么就那么多呢?他搞不明白。他受苦受难之际,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时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他说自己就像是蝉儿,居高饮洁,品行高蹈超迈,可是却敌不过肃杀的秋风秋露的摧残,使它欲飞不能,欲响无声。“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谁能相信我的清白呢?谁能为我表达心声!骆宾王这次真的怒了,他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呐喊,控诉这个不公平的世界。

从监狱出来的时候,骆宾王的头发已经花白了。度日如年的煎熬和无休止的精神折磨使他老的速度加快了。这时候,我们可以喊他“老骆”了。老骆出狱后,继续直面惨淡的人生,似乎他的悲惨之路没有止境。

公元683年,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唐高宗李治一命呜呼。李治的死给老骆的命运带来了转机,只不过是个危险的转机。

高宗死的时候,正赶上老骆去长安办事。他亲眼目睹了那血腥的一幕。高宗死后,中宗李显即位,但武则天已柄政多时,不愿意释去攥在手里的权柄,因此大开杀戒,任用武氏族人充当爪牙打手,谁反对武则天,谁就得死。

武则天从一个美女变成了青面獠牙的恶魔,她一方面大肆诛杀李唐宗室和元老勋臣,另一方面重用武氏宗族和自己的心腹,同时大开告密之风。因此天下人心惶惶,到处都笼罩着一派恐怖气氛。

老骆也不敢在长安多呆,满怀着一腔愤慨和拯救天下的责任感南下扬州去也。在扬州,开国功勋徐茂功的孙子徐敬业已经扛起了反抗武则天的义旗,老骆决定加入讨伐武则天的行列中,他耻于同武则天合作,他从心底瞧不起这个女人。

老骆,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站到了这个世界上最有权势、而且心狠手辣杀人如麻的女人的对立面。他凭什么?只凭一股子蛮力吗?非也,老骆虽文弱但有智慧,更令人战栗的是他的笔杆子。他发誓要用自己的笔,杀死那个女魔头。

到了扬州,老骆豪情万丈,面对眼前一起戮力勤王的军士,他感觉自己不再只为自己而活了,他还肩负着拯救苍生道义的重任。他的笔不光是用来写一些无关痛痒的诗词的,而是一杆用来战斗的枪,它有锐利的锋芒,握着它的人有爆发力巨大的劲道,他要用尽浑身的力量进行投掷,一举必将荼毒生灵的武侯击毙。他的头脑里浮现出一幅战争的图景,他正拿着如椽巨笔,恶狠狠的向武则天刺去。他的笔也没闲着,一篇令人胸胆酣张的战斗檄文一蹴而就: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翬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鸣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

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居汉地,或协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好一篇令人豪气陡增的雄文!这则虽短但大气磅礴的檄文,有如长虹贯日,慑人心魄。字字句句直刺武则天的要害。而且效果非常好,不到旬日间,前来归附的士兵有十万多人,听这个数字也觉得够吓人。很快,这篇檄文就传遍天下,也传到了被老骆形容为“女魔头”和“老妖精”的武则天耳中。

据说,檄文传到武则天手中,武则天并不发怒而是带着欣赏的兴致来读这篇文章。读到“一坏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她怫然作色说:“如此人才不用,真是宰相的过失。”读完之后又反复赞叹,说:“骆宾王的文章固然了不起,但徐敬业的武功却未必匹配得上。”看来,武则天对于徐敬业的起兵是不以为然的,小泥鳅能在大海里扬波吗?

果然不出武则天所料,徐敬业很快就不行了。徐敬业虽然奋力迎战,也取得了几次胜利,但最后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前后历时仅三个月。

至于兵败后老骆的下落,至今仍然是个谜。大概有三种说法:被杀说,逃亡说和投江说,每个说法似乎都证据不足。但老骆逃亡的说法流传最广。

根据《唐才子传》中的说法,诗人宋之问路经杭州时,因爱上西湖美景,便在灵隐寺中借宿。当时正值秋天,在一个月色皎洁的晚上,宋之问见山石与树影相互掩映,泉声叮咚,难以安眠,便起来在寺中闲走。月光下,他见灵隐隔溪对面的鹫岭,重峦叠嶂,空寂无声,便即景行吟,一句诗脱口而出: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

宋之问再往下吟时,搜肠刮肚也想不出佳句。正当他苦吟不已的时候,无意间抬头看见大殿上有一老僧正在打坐,面前点着一盏长明灯。老僧看见宋之问的窘状,颔首摇头叹息不止,随即开口说道:施主何不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在老僧的启发下,又想出了十句,完成了那首题为《灵隐寺》的五律名篇,全诗为:

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渡石桥。

宋之问将全诗反复吟诵,越发觉得全诗十四句中,就数老僧那两句最好,是全篇中的警句,对老僧的身世也就越觉奇怪。次日大早,他又特去拜访,却不见了老僧的踪影。再问及别的僧人,说那人就是老骆,一大早就离寺远游去了。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应该是个可喜的结局。骆宾王完成了从老骆向老僧的转变,这不仅仅是身份的转换,更是心境的转换。相信老骆在新的境界里,一定能够安享一段平和的时光,而那是他最缺乏的。

从此,人间不再有骆宾王,只有一个姓骆的老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