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读到伤心处
32310300000009

第9章 李白,从此逐水去

时代:唐代

籍贯:甘肃天水

关键人物:唐玄宗、李璘、韩朝宗

非正常死亡方式:酗酒而死

非正常死亡原因:政治斗争

长安向他招手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一个民族的浪漫瑰丽诞生于一个诗人的美丽的传说。

他用汪洋恣肆的笔触把自己的心意泼洒在山河蕴含的隽永上。烟霞召我以风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万物可以入得胸怀,从口中笔下一泻千里,奔流入海。

他就是诗中仙李白。

李白的传说氤氲了一个民族的斑斓和飘逸。那是剑和诗造就的神话。剑是他的胸襟和气度,诗是他的思想和灵魂,剑和诗的激烈碰撞迸射出的盛唐的光晕,熠熠夺目。盛唐气象的光芒千古照射,剑的光影和诗的神韵在浩瀚的星空里凝聚成一股放浪英逸的星束。它是谪仙人的传神写照。

超迈和高远点缀着李白的传说,“倚天仗剑,挂弓扶桑”的自我刻画,烘托出一个庄子的超逸和孟子的英气交相辉映的神仙般的诗人。

一个传说,一个传奇。

李白五六岁的时候,就学成了五行方术,十几岁便览诸子百家,作赋凌相如。年及弱冠,学得一身好剑术,掀开了任气游侠,交结豪杰的青春沸腾的岁月。

李白生活在大唐帝国最辉煌的时期。开放且充满活力的时代气息,激励着李白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豪情壮志。李白在人生之始就为自己设计了和世人迥异的人生道路,不屈己,不干人,不赴举,要一鸣惊人,功成名就之后,效张良,法范蠡,泛舟五湖四海。

李白的一生就是这样的追求自我的,一个大写的自我的形象开拓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恢宏的盛唐气象。

抛去这些光环,我们看到一个充满矛盾的李白。人本身就是一个高度冲突的矛盾体,这也许就是西方人所谓的上帝造人的本质,也是我们中国人深信的宿命论。

不过这种论调在普通人和非凡的才子之间是有所区别的。同样是一件事,同样面对相同的矛盾,同样是内心激烈的挣扎,普通人只是浅层的,而非凡的人则会发狂,对于痛苦也是一样,普通人感到痛苦的事情,非凡的人就可能痛苦欲绝。非凡的人敏感且脆弱,对某种情绪往往感知也速,舍弃亦速。

诗人,尤其是像李白这样的大诗人,大概属于非凡之人里的非凡之人。他对于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的感受都是非常敏感而深刻的,你也许看作寻常,可是李白却看到了其中的宿命,舔尝了其中的痛苦,而且甚至会发出仰天长叹或留下沉痛的泪水。

李白的伟大在于其一辈子都保持着赤子之心。他的狂放和飘逸是最持久的,而不是一朝一夕的心血来潮。

做到这点很不容易,有的诗人也写出了美丽的诗篇,而且活了很长的时间,但是那种生存状态对于一个搞诗歌创作的人来说,无异于苟活,因为他的无色笔已经被没收了,他再也写不出华丽的词藻和意兴飘逸的诗篇。这也许是上天和岁月对一个诗人的惩罚吧,庆幸的是李白没有接受这样的惩罚,他始终鲜活永远生动,没有谁敢没收他的五色笔。

李白年轻的时候就决定不走寻常路,他觉得皓首穷经这样的事情不是他李某人的作为,人能有几年好过?切不可埋头书卷,做一个可鄙的书呆子。李白练剑术也是含有这样的心迹的,他瞧不起儒生怯懦的表现,在他的心里有两类偶像,一是像鲁仲连、范蠡这类人,功成而弗居,建立令人惊叹的勋业后,蹈海而去或是泛舟五湖四海,对于君王的封赏毫不在意,这样的人生多么潇洒!二是他崇拜谢灵运、谢脁叔侄,这是他文学上的偶像。

李白不能安下心来求取功名。他是个急脾气,哪里等得了乱七八糟的一通考试?他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旅游,增加自己的阅历,提高写作水平,在旅游之余还要练好剑术,诗情剑气一样也不能少。

李白出发了。李白带着父亲留下的可观的资财,东下维扬,漫游江南。吴越一带的风物山水,天然就蕴含着无尽的诗灵诗韵。

洞庭波涛,鄱阳水势,匡庐秀色,淮南风月,更加上前辈诗人的足迹和咏叹,李白赤子一般的心灵早已倾倒在江南的秀色山水中。

他追随者自己深深景仰的南朝大诗人谢灵运谢朓的足迹,醉心于吴儿越女的轻灵剔透,滥觞于青山古刹的题咏书怀。

金陵夜寂凉风发,

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

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

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

令人长忆谢玄晖。

秋夜登高,自有一番感喟。皓月当空,白露迷蒙,澄江如练与月空相接,金陵城倒映在云水烟光摇荡不止的大江里,一种如烟似梦的感觉袭来,心中感到空茫一片。从古而来,谁可为自己的知己?大概只有咏出“澄江净如练”的谢朓了。一股凄迷悱恻的思古幽情淹没了这位登高望远的谪仙人。

诗中的白色的亮色调的描写,是李白一辈子都在追逐的憧憬之光。在李白的梦里,赤子般的心灵和亮白色的理想交织在一起,亮白色是光明和宏大的象征,镌刻出了李白天真任性、狂放不羁而又想有所作为的自画像。

这种性格的人的内心蕴含着极深刻、难以化解的矛盾。一方面汲汲于建树功业,另一方面不能忍受建功立业所带来的桎梏和羁绊。然而梦想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一定要建立绝世的功勋,那样才是真正的李白!

李白迫不及待的想去长安,因为那里寄存了他的梦想。

可是第一次去长安寻找梦想的李白却只有坐冷板凳的份儿。他写了一封自荐信给韩朝宗,就是著名的《与韩荆州书》,书中李白向这位韩大人展示了自己得天独厚的资本: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这篇文章豪气干云,可惜的是李白没有投对方向。韩朝宗何许人也?不过是喜欢舞文弄墨附庸风雅的政客而已。既是混迹于官场的政客,怎么会把文人雅士放在眼里呢?李白是有资本,但那是文学资本,政治资本却无异于穷光蛋。这封自荐信的狂,如果当作文学作品来读时,顿时被那种空前绝后的豪气所感染,竖起大拇指把这篇文章推为古今第一雄文。可是这是一篇政治意图非常明显的推荐信,在韩朝宗这个政客的眼中,李白的豪气霎时变成的狂傻,这么轻狂的人怎么能够从政呢?权力场是血腥残酷的,不能只是一厢情愿的建功立业,更不能把文学资本当作政治资本滥用。

李白不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一入长安便碰了钉子,韩朝宗让李白吃尽了闭门羹。

然而这只是他碰钉子生涯的开始。他的文学资本越高,他的自信也就越大,狂劲和傲气越发不可抑止,由此而产生的待价而沽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李白不相信,为什么文学资本不能转化为政治资本?我偏要转给你们看看!

我辈岂是蓬蒿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诗人是永远不甘寂寞的,何况他的血液里沸腾着建立功勋的梦想。李白并没有因为第一次去长安就坐冷板凳而心灰意懒,相反他发扬了越挫越勇的精神,把强烈的希望寄托到下一次的成功上。

公元742年,李白终于迎来了命运翻盘的机会。他有一个道士朋友,叫吴筠,这个人的形象仙风道骨,给人的感觉就好像修炼多年的老神仙。玄宗兴许也看上了他这一点,于是把吴筠叫到宫里来,向他打听一些可以延缓衰老的神方。玄宗毕竟上了年纪,可是还要取悦杨贵妃,不努力不行啊。吴筠因此成了玄宗皇帝的座上客,在推荐延年益寿的方子的同时,也没忘了向玄宗推荐自己的老朋友,也同样喜欢修炼道术的李白。这个事情是吴筠来长安前李白千叮咛万嘱咐的,打死吴筠也不敢给忘了。

玄宗一听老神仙推荐李白,便也觉得李白非同凡品,征召这位不甘寂寞的大诗人到长安做供奉翰林。供奉翰林是个什么样的官呢?说好听点是御用文人,说不好听的就是文学弄臣。不过李白倒不在意这些,管它是御用文人还是文学弄臣呢,能见到龙颜就非常有幸了。在李白的心里,得宠是第一部的,如果得不到玄宗的青睐,下一步建功立业还怎么展开?

消息传到李白耳朵里,怎么形容呢,他简直是疯了。或许这是自他出生以来的最大的快乐,他感觉周身上下轻飘飘的,来一阵风就能轻扬九霄。他痛痛快快的豪饮了三百杯,狂醉之余写下了令人传唱千古的文字: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个发狂、极乐的形象呼之欲出。这就是李白,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怒,高兴就是高兴,没必要故作镇定伪装深沉,自己梦寐以求的希望变成了现实,无论怎么庆祝都不为过,高歌取醉,起舞落日,杀鸡酌酒……想怎么来就怎么来。李白的真性情、直率可爱的性格至今读来都让人神往。

这次是玄宗叫他来的,这一点足以成为李白炫耀的资本。可是李白风一阵似的跑来,并没有得到他想到的东西。他的任务是写一些轻薄诗文哄杨贵妃开心,李白为了能够取得玄宗的青睐,进而参与朝政建功立业,不得不放弃自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初衷,十分卖力地搞起了御用文学。

他写的诗令杨贵妃非常开心,他也因此得到了玄宗的青睐,不过玄宗皇帝似乎一直在严格的控制着青睐的程度,那就是把这种青睐控制在文学的范围内,绝不让李白染指政治。李没有机会进入朝廷的中枢参与朝政,他又一次感到了绝望的降临。

绝望的时候,李白想到了酒。酒可以帮助人得到暂时的麻醉,使人忘怀不如意的事情。李白心里对玄宗充满了怨恨,为什么把我当做文学弄臣?在你的眼里,我和其他的小太监有什么区别吗?华清池内,小太监用来搓背擦澡,搓背擦澡的同时,还需要我这个供奉翰林躬立一旁,朗读那些奢靡艳情的诗词,这种事是我李白要做的吗?

李白的心中一汪苦水,他决定以酒浇愁。于是就有了杜甫笔下的那个醉汉李白: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痛苦不仅仅来自玄宗不让李白参与朝政,还有因李白的狂傲任性而招致的诽谤和嫉妒。李白是个桀骜不驯的大师,他的眼光高得使人难以企及,他的率性而为的性格和行径更是世人一辈子都不敢奢望的。有时候他的自信让人窒息,自信不仅仅是他的性格特色,而且还是他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支柱,他容易沉浸于那种不可一世、旁若无人的状态中,他觉得整个世界只有他是高大的,因而招致他眼中那些“渺小而可鄙”的小人物的怨恨和嫉妒。

杜甫有一首诗: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曰杀,我独怜其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这首诗是写给李白的。杜甫在诗中用了一个“杀”字来描绘世人对李白的张狂的嫉恨程度,或许有些夸大其辞,但李白由于轻狂任性而招致的诽谤肯定不会少。只有真正了解李白的人才会怜其才,普通的老百姓怎么能够读懂李白的心迹呢?在他们眼里,李白不过是一个佯狂无忌的轻薄诗人罢了。

正是因狂狷倨傲而招致的诽谤遭谗,使李白清醒地审视了现实。李白的“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和热情,玄宗皇帝并不喜欢。玄宗喜爱的是他的绮靡华美的艳诗。李白的待诏翰林不过是玄宗眼里的类似于汉武帝时期东方朔一样的文学弄臣,只有在玄宗苦闷无趣的时候,才会想到这个诗思才华俱为一流的诗仙。

痛苦让李白感到刻骨铭心的孤独。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大概是李白清醒地觉察自己的处境时的心情了。自己太孤独了,只有天上的明月和自己的影子可以相伴,互相慰藉,可是为什么会有浮云遮住月影呢?浮云遮住了明亮的月影,也葬送了李白举杯邀月痛饮的梦想。老天这次虽然没有像上次一样赐给他冷板凳,可是一颗热切的心碰到的依旧是一根冷钉子,他再次头破血流,他再次伤心欲绝,他又萌生了离开伤心之地的想法。

李白决定离开长安。临走时他不止一次的在宫门徘徊,他的步履犹豫而不绝。他走三步一回头,走五步一回首,眼中充满了由最后的一丝希望而点燃的热情,他希冀着能有健步如飞的小太监从宫门里跑出来,用铿锵悦耳的声音宣读玄宗执意挽留的旨意。可是他什么都没有等到,玄宗对李白的离开似乎并不在意。李白只听到自己的脚步在艰难的挪动,前边等待自己的是那头瘦驴。李白一声苦笑,今后就剩下它陪我四处游荡了。

李白又成自由人了,可李白的豪壮的梦想再一次破碎。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他两年前的豪言壮语。两年后,他骑着瘦驴,痛苦彷徨的离开魂牵梦绕的长安。这一进一出,李白丝毫没有显示出洒脱,相反痛苦已经揉碎了他那颗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心。

他现在又重返自由了,用不着再写自己不愿写的狗屁诗文。他应该庆贺,庆贺自己又重新得到了新鲜而自由的空气。可对于一个失掉了梦想的人,能这样安慰吗?他的心里有诉说不尽的苦楚,可是他还要佯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以杜绝小人的窃笑。

他原本可以洒脱的说一句,此地不养爷,自有养爷处。可是他没说,或许他已经没有了这份心情,他只是默默地离开了,骑着那头不知道痛苦为何物的瘦驴。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分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痛恨浮云,却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他离开长安以后,开始了漫长的南北漫游。他在幽州游历的时候,敏觉得嗅到了唐朝即将到来的空前灾难。

果然,安史之乱犹如一场瘟疫,肆虐席卷了李唐的江山。金瓯残缺,山河飘零,生灵涂炭,以一个诗人的良知,不可能放弃对这场变乱的针砭和讽詈。在李白的眼中,安史之乱是这样一幅场景: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面对此情此景,李白高呼:我要参军!

李白又想把一腔热血奉献给处于水深火热之境地的社稷人民。可是他又一次走错了道路,这次对他来说必是绝路无疑了。

轻舟已过万重山

公元755年,大唐帝国的盛世光景不再继续。渔阳鼙鼓动地来,安禄山带领着幽燕彪悍的骑士一路杀来,惊醒了玄宗皇帝的迷梦。真好像是一场梦境,睡前天空还有熠熠生辉的星辰,醒来后却尘土飞扬,什么都看不见了。整个帝国正在滑向幽暗的无底深渊,一场浩劫将毫无怜悯的降临在无辜的人民头上。

李白也无可辨免的成为了安史之乱的牺牲品。他不知道是安禄山错了还是玄宗皇帝错了,也来不及分辨各个政治势力的立场,只是依靠写诗时的那种突如其来的灵感为自己的政治上的取舍做出了决断。然而谁料想,他的突发奇想和孤注一掷竟使他提早地结束了含垢忍辱的人生最后一段旅程。

他毕竟是有血有肉多愁善感的诗人,面对这场血洗中华的战乱,他能做到无动于衷吗?诗人的灵魂总是会与国家的沦亡和人民的安危牵系在一起。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李白的眼光暂时离开了美女和醇酒,开始关注战事的进展和社稷的安危。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山河正在经受战火的洗礼,江山正在面临倾颓的危险,强烈的爱国之心和一如既往的报国之心相互交织,使得李白夜不能寐忧心长叹。

正在诗人忧心似焚的时候,他收到了一封唐宗室永王李璘写来的信。信中邀请李白去参观永王李璘的水师战船。李白犹豫了,该不该赴这个约会呢?现在帝国的形势非常混乱,玄宗皇帝无奈奔蜀,太子李亨已在甘肃灵武称帝,尊玄宗为太上皇。其他皇子也摩拳擦掌,对战火中的皇位投去觊觎的目光。最关键的一点是永王李璘因无望于继承皇位,在李亨称帝后公然打出反叛的旗帜,走上了一条绝路。为什么说是绝路呢,因为永王李璘不具备造反和挑战李亨皇帝地位的资本和条件,他的造反也得不到民心的支持,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这样的反叛不过是一场跳梁丑戏而已,怎么会取得成功呢?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

可是我们的大诗人却被风沙迷住了双眼。他想到了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依靠发动玄武门之变上台的。永王李璘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李世民呢?这种投机的心理刺激了李白决定在永王李璘的身上下注。真不知道李白怎么想的,地球人都知道不可能成功的事,他偏偏要投下自己的赌注试一试。

李白决定赴约。当他来到永王李璘的水师,欢迎的队伍人山人海,士兵们都在呐喊,嘴里发出欢呼雀跃的声音。李白登上了甲板,看见一连串威武的水师战船,心中也豪气万丈。水师兵勇们穿戴整齐,列队两旁等候李白的检阅。李白被当时的场面惊呆了,自己成了整个场面的中心。走在威风凛凛的水师队伍前面的李白终于体会到了那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气概和豪情。

李白一下子被热烈的场面冲昏了头脑,当场便写下了十一首赞颂永王李璘的诗。要知道玄宗皇帝召他入宫时,他也不过只写了三首《清平调词》。也许李白感觉到自己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可以在永王李璘的重用下施展自己的抱负,他在诗中写道: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龙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

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李白把自己比作淝水大战中战胜苻坚的谢安石,一定能够平息安史之乱,还别有用心的暗示永王,到了称帝的时候了,千万不要错过时机啊!等到一切都平定了,我李白是大大的功臣,裂土封疆都不为过。可见当时李白的心理酷似现在人们常说的明日之星,尚未一炮打响,已经头脑发热忘乎所以了。

但命运注定的事情,改变的机会很是渺茫。李亨一看兄弟永王造反了,顾不上大敌当前的危急形势,掉过头来攻打永王的军队。李璘本想利用李白的名声招揽人才,壮大自己的实力,可是收效甚微。除了李白跟随以外,几乎没有州县响应。

李亨和李璘的军队在镇江举行了会战。结果,曾被李白热烈歌颂过的无敌水师,面对李亨军团的凌厉攻势溃不成军,永王李璘一败涂地。消息传到李白耳朵里,他急急忙忙得四处打听哪里能够买到那种叫做后悔药的东西。

李亨没有原谅李白政治上的幼稚,把他投到浔阳大狱。李白也曾写诗表达忏悔之情,可是李亨不买账,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一怒之下把李白远远的发配到蛮荒的夜郎去了。

命运之神没有忘记把最后的关照赠与李白。唐肃宗两次大赦天下,李白遇赦而返,没有遭受流放之苦。这个天真的诗人欣闻遇赦,忘记了曾经的挫折和灾难,又高歌起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也许经历的事情太多了,苦难也太沉重,因此遇赦的李白感到一身轻松。他放弃了过去那些阴霾的记忆,再一次把目光聚拢在东南秀色的山水中,他在微风润雨的淅沥中等待着与久不得见妻子儿女团聚。或许这才是人生真正意义所在。

《旧唐书》这样描写李白的死:“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归,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按照这个说法,李白是醉死的,而且醉死于他一生向往的归宿之地——宣城。谢脁是李白的偶像,做过宣城太守,时人称其为谢宣城。李白是谢宣城的铁杆粉丝,清人王士禛论李白,说他“一生低首谢宣城”,可见李白对谢脁的崇拜多么强烈。李白死在宣城也算死得其所了。

关于李白的死,还有一个更加扑朔迷离的传说,就像雾里看花一般的迷蒙和梦幻,完美和升华了一个诗仙的结局。流放的途中遭遇大赦而返,李白心中庆幸不已,是夜,李白驾舟载酒,顺江而下,一泻千里。在江心,李白望见水中明月的倒影神韵婆娑,意味深长,不禁心旌荡漾,遂纵舟放歌,浪花激荡。他在船头举酒,一觞又一觞,酒香迎风散落,醉倒万物。李白醉了,江水醉了,水中的月影也醉了。他多年以来壮志难酬,如今都被清风明月化解吹散,心中好不爽然。李白醉舞起来,长袖飘逸,宛若仙人,他俯身看见江中月影皎洁明亮,心中大喜,举酒邀之,不得,又伸手欲揽,竟逐青波而逝,一去不返。

李白的悲剧在于性格和命运的抵牾。他一生始终相信自己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系云帆济沧海”,这样的豪情壮志激励着他在颠簸的命运之途上百折不弯,用一颗赤子般的赤诚和人心去开拓和追求自己的人生梦想,但这种梦想屡屡受挫于他性格上的放浪不羁天真洒脱。他以一个诗人的情思才华挣扎周旋于黑暗倾轧的政治漩涡,其结果可想而知。

江山不幸诗家幸,政治上的挫折和致命的打击造就了诗国一个英特超逸的诗魂。李白的死终结了盛唐时代的宏盛,盛唐的气象和风骨连同李白衰朽的身躯一起埋葬了,但宏阔开放的记忆却和李白的瑰奇壮伟的诗篇一样,千古流传。

李白的传说,瑰丽凄美,像一泓浪漫壮阔的心泉滋润着一个民族的心灵。我们每每沉醉于他的传说,在他的传奇色彩的记忆里寻找着自己骨子里曾有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