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宁夏发展设施农业的基本经验
宁夏设施农业总面积由2006年的26万亩,增加到目前的84.5万亩,连续三年每年平均增加近20万亩,发展速度之快,户均占比之高,均居全国前列。
(一)强化政府引导,是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在于立足实际资源,整合生产要素,从农业外延和农业内涵上挖潜力,从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上找出路,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和产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市场边缘化的西部地区,要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靠一般经济规则办事远远不够,必须利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强力推动。基于以上认识,自治区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加大工作力度,制定了宁夏《百万亩设施农业发展建设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从设施农业发展的布局、资金、技术、流通等关键环节作了重点部署。各级党委、政府真抓实干,农业、林业、发改、财政、扶贫、科技、水利、金融、电力、交通等部门分工协作,形成了以市县建设为主体、多部门协作、齐抓共促的发展氛围。
(二)强化政策扶持,是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按照产业扶持政策,自治区对集中连片发展设施农业500亩以上的公司、大户和农户,每栋标准棚给予5000元的补贴;对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凡温棚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且温棚利用率达到100%,给予以奖代补资金3万元;对集中连片发展食用菌50栋(80米标准棚)以上的园区,每栋标准棚给予菌种补助500元。对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日光温室、大中拱棚、小拱棚建设分别按照每亩3000元、1000元和20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支持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各市县也积极筹措资金,制定配套补贴办法,落实到企到户。贺兰县对100亩以上园区,每亩补助1800元,300亩以上园区每亩补助2000元,500亩以上园区每亩补助2600元;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的园区,在上述补助基础上每亩以奖代补500元。2008年自治区还出台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实施方案》,对设施农业在内的农业产业实行保险,降低了设施农业发展的风险,保护了农民利益,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三)强化科技创新,是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设施农业是集约型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设施农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针对宁夏设施农业发展技术含量低、科技支撑能力弱的问题,今年在全区创建设施农业技术示范点28个,展示优新品种、高效种植模式、成熟技术,重点示范日光温室“十项技术”和拱棚“六项技术”,全力推进产业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有机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技术集成配套,发挥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设施农业新品种应用率达到84%;设施标准化建造、工厂化育苗、节水灌溉、嫁接换根、二氧化碳施肥、测土配方施肥、阴阳棚、热风炉等新技术推广应用率达到70%;无公害、绿色、有机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得到普及;由首席专家负责的设施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已经建立,科技示范点示范带动作用显著,自治区、市、县、乡四级设施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体系已经形成,对农民的知识、技能培训逐步强化,设施农业生产和效益水平大幅提高,产业发展的动力大大增强。
(四)强化龙头带动,是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让龙头企业(包括合作社、专业协会)唱主角,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组织生产、技术示范、供应种苗、开拓市场,有力带动了设施农业的发展。银川市兴庆区周景世荣公司投资400余万元在官湖园区建设切花月季种苗繁育基地80亩,并建成培训中心、保鲜冷库等配套设施,引进切花月季新品种30多个,开展种苗繁育及生产技术示范,在解决了银川地区切花月季种苗不能自给问题的同时,带动农户发展设施切花月季生产320亩。天地缘公司在塔桥园区建设花卉生产基地300亩,开展唐菖蒲、康乃馨、非洲菊、天堂鸟等鲜切花生产示范,带动了当地花卉产业的发展。吴忠市引进山东寿光阳光种苗公司、卫喜流通合作社、香港兴记果菜有限公司进入园区,投资新建设施温棚,再采用反租倒包的形式提供给农户种植。红寺堡开发区采取“合作社牵头,大户带动、群众参与”的运作方式,通过招商甘肃靖远农民成立合作社,由68个懂技术会经营的大户牵头,带动了本地192户农民参与设施农业建设。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养殖大户马万武牵头成立“石羊村富源肉牛养殖合作社”,为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吸引了180户社员入社,每个养殖户平均收入1万元以上,大户带动了全村设施养殖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五)强化市场建设,是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产业一个研发推广机构,一个产业一个物流营销平台”的要求,大部分新建设施农业园区、基地都把市场体系和冷藏设施建设作为园区、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规划建设,积极建设完善市场销售体系。中卫市在外地举办了多场设施产品推介会,政府牵头抓销售、抓品牌、抓市场开拓,组织人员出去找市场。4月份,宁夏成功举办了蔬菜产销对接洽谈会,国内外100多家企业、400多名客商与宁夏签订蔬菜购销协议金额18.8亿元。自治区还筹措资金建设了西北最大的园艺产业园,为设施农产品走出区门搭建了市场平台。10月份,又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宁夏)园艺博览会,落实招商项目747个,资金总额288.6亿元。目前全区约70%的设施农产品销往周边及南方省区,有些产品不仅进入北京、香港等高端市场,还成功进入俄罗斯、蒙古、中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设施农业逐步向外向型发展,为宁夏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开辟了新的途径。
(六)强化参与意识,是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持续活力
发展设施农业的根本目的是让农民受益,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保持持久的发展活力。为了提高群众参与设施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各县(市、区)和乡镇除了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外,还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发展设施农业各项优惠政策,组织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工作,采取讲典型、比效益、教技术等方式,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参与设施农业建设,使群众对设施农业的认知程度进一步提高,增强了发展设施农业的信心,使农民群众自觉自愿地投身于设施农业建设,真正成为设施农业建设的主力军和推动者。
四、宁夏设施农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支撑不够有劲
技术支撑是设施农业发展的基础动力。各地组织相关技术力量,有效地解决了设施农业发展重点区域的一些技术需求问题。但更多是解决点上的问题,而很多面上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有的市县农技部门只有2~3名学蔬菜的专业技术人员,最多的也不超过20人,全区设施农业主产区技术人员满足率平均只有30%左右,许多高产、优质、绿色新技术难以推广,产业提质增效受到阻碍,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连接的服务体系没有建立,制约了产业健康发展。
(二)资金支持不够有力
资金支持是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产业发展的血脉。自治区和各市县采取多种形式筹集了大量资金支持设施农业基础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一些市县由于财力薄弱,尤其是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流动资金严重缺乏,全区设施农业资金满足率平均也只有50%左右,导致不能按时种植和错峰排茬,甚至出现空棚。新技术推广资金和人员经费严重短缺,成为制约设施农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市场体系不够完善
宁夏设施农产品市场硬件不硬、软件太软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主产区没有建立大型的专业批发市场,已经建立的专业批发市场多数管理机制不太健全,信息收集、整理发布系统不尽完善,市场的导向功能难以发挥。更为突出的是大多数主产区冷链设施不够,甚至缺失,销售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合作组织建设水平有待提升,以上问题都成为市场拓展和销售提效的硬伤。
(四)水源和设施不够健全
水是产业发展的根本性要素,没了水农业产业发展就没有起点。干旱带设施农业缺水问题依然严峻,一些地方尤其是库井灌区、扬黄灌区边缘,季节性、操作性缺水依然存在,制约产业发展,一些远离供水主源的地方,为了发展产业,建立输水通道及一级蓄水池,二级小扬水,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产业效益大为抵消,一些地方统一规划落实不够,水电路配套设施不全,供水困难,严重影响产业发展,解决缺水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五)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在设施农业产业发展中,合理的地域结构、设施结构、产品结构对产业持续发展十分重要。但在一些地方出现布局不够合理,特别是在缺水的地方搭建温棚;生产结构上强调日光温室的多,忽视大中小拱棚的作用;产品生产重视种植的多,轻视设施养殖发展;重视大众产品生产,轻视高端精品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业效益的提高。
(六)标准化生产不够统一
标准化、现代化生产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宁夏设施农业在发展中,着力抓标准化、现代化生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各地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地方棚舍建设质量不高,标准不一,新技术应用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了规模效益的发挥,产量效益总体上和全国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此外,品牌意识比较淡薄,全区只有中卫市蔬菜、彭阳县辣椒统一品牌销售,其他市县还没有真正形成统一品牌,影响了生产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