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秀屿区实验小学 陈立珊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习作讲评是在学生习作基础上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既是作前指导工作的升华,又是批改工作的综合和继续,更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最佳路径。然而,面对那些水平参差不齐的作文,我们该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讲评,让讲评成为习作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呢?笔者以习作讲评课为载体,努力探寻习作评改的“点”,以求讲评能成为学生习作最鲜活、最有实效的指导。
一、明确“着眼点”——分享“亮点”,化枯为趣
传统的习作讲评都是由教师精心挑选两三篇水平不等的习作进行讲评,优秀的习作倍受赞扬,稍逊的习作则成了人人攻击的“靶子”,多数学生的写作热情在讲评中无声无息地熄灭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是一种重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激发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学生尤其喜欢把自己的成就和智慧展现在众人面前,以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享受成功的喜悦。习作讲评实质上是作者、读者、习作之间多维“对话”的过程,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赏识激励的氛围,搭建一个展示习作亮点,互相分享精彩的平台,使习作讲评成为学生爱写作文的催化剂。因此,在习作讲评过程中,我将讲评的着眼点放在了全班学生的习作上,采用多种分享“亮点”的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不是只让几个优秀学生“独领风骚”。
1.毛遂自荐,展示“亮点”。
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要亲自经历实践、积累、选材、构思、表达等艰辛的过程,对他们来说,习作比其他任何学习都需要得到别人的欣赏。为此,每次习作完成之后,我都让学生边读习作,边把此次习作中写得最成功、最为得意的语句找出来,哪怕只是一个词,或是一个标点,也要用彩笔画出来,在小组内进行自我展示。这样,一篇篇习作的“亮点”,全都醒目地跃然纸上,我读一处“亮点”,你读一处“亮点”,他读一处“亮点”,人人有“亮点”,篇篇有“亮点”。“亮点”少的同学想在下次习作中迎头赶上,“亮点”多的同学还想更上一层楼,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展自己之长,增自己之信”的体会。
2.慧眼识珠,推荐“亮点”。
如果我们帮助每个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别人作品中的“亮点”,必将进一步树立孩子们习作的信心,激发习作的热情。课堂上,我努力创设“思维碰撞”的空间,引导学生细心寻找同学习作中的“亮点”,读读同学习作中值得欣赏的文字,并用一句话真诚地赞叹“亮”在何处。当小作者听到同学朗读着自己的句子和名字时,习作带给他的尊严和荣耀、自信和光荣,一定会使他对习作产生新的认识。
3.及时鉴宝,肯定“亮点”。
要想让学生们喜欢写作,就应当时时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的习作收上来后,我常常在他们习作的字里行间用“放大镜”找“亮点”,及时捕捉一些能够吸引眼球的题目、新颖的开头、独特的观察、有创意的想法、新鲜的词语、实用的技巧等,课堂上以“靓题点击”、“佳句点播”、“精彩片段”等形式尽可能多地将每一个学生的“亮点”展现出来。由于交流的文字都是学生自己的心血,大家喜欢听,喜欢读,喜欢分享,并在真心实意的赞叹声中,在充满激励的目光中,在热烈的掌声中,孩子们品尝到习作带来的乐趣。
二、找准“着力点”——直捣问题,化粗为细
习作训练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若每一堂讲评课都要面面俱到地顾及习作内容、表达方法、语句篇章,亦如蜻蜓点水,泛泛而谈,则势必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收效甚微。讲评的内容是由习作的实际决定的,每一次习作都有写作主题和要求,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考虑“各个击破”呢?为此,讲评之前我们应认真、细致地研读学生的作文,找出共性的问题,归类梳理、筛选,有的放矢地展开讲评,力求每次以一两个典型病例,讲一点写作知识,讲一个具体的写作技能。
如在一次写人的习作中,我发现孩子在写体现人物特点的事例时,普遍存在“笼统”的毛病。讲评课上,我在出示典型“病文”《我的妈妈》之后,相机引入类比法,让学生观看几个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让他们明白特写的作用,此后发问:“要使人物具备特写的效果,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感其心,我们应该加入哪些内容呢?”紧接着集中火力攻克“堡垒”,师生当堂讨论交流、修改“病文”,使学生领悟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的方法,就能把事例写清楚、写具体,使笔下的人物鲜活起来。
三、关注“着落点”——评改结合,化学为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习作讲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修改自己的习作。所以,作文讲评和修改要结合起来进行,不能截然分开。每次作文讲评之后,我都留出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再一次地修改。再修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批改和讲评的消化过程,也是对作文中反映出的不足问题的再认识。
比如前面所说的关于写人的习作训练,经过一道对比、共同修改不足,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有所感悟,便从这个地方延伸出来,让学生学以致用,用刚才学到的治疗“笼统病”的办法,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不能如见其人的,补充神态、动作;不能如闻其声的,补充对话、声音;不能如感其心的,补充心理活动。即便学生不一定能一下子改出一篇佳作来,但一个学期、两个学期下来,学生经过一次又一次地自悟、自改、自得,习作水平便会悄然提高。
总之,在学生的习作旅途中,习作讲评是加油站,激发兴趣、振奋激情;是方向标,指点迷津、消释疑虑;是经验录,取而用之、受益匪浅。只要我们多一份理解,多一份赞许,多一份引导,多一份睿智,必将会让孩子在习作的天地里快乐徜徉。
(本文获第六届“快乐语文”杯教师论文大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