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我的财务我监管
32359700000002

第2章

1.1四个假设是前提

组织会计核算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即在组织核算工作之前,首先要解决与确立核算主体有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这是全部会计工作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外会计界多数人公认的会计核算基本假设有以下四个。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指的是会计核算服务的对象或者说是会计人员进行核算采取的立场及空间活动范围的界定。组织核算工作首先应明确为谁核算的问题,这是因为会计的各种要素,例如,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都是同特定的经济实体,即会计主体相联系的,一切核算工作都是站在特定会计主体立场上进行的。如果主体不明确,资产和负债就难以界定,收入和费用便无法衡量,以划清经济责任为准绳而建立的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的应用便无从谈起。因此,在会计核算中必须将该主体所有者的财务活动、其他经济实体的财务活动与该主体自身的财务活动严格区分开,会计核算的对象应是该主体自身的财务活动。

这里应该指出的是,会计主体与经济上的法人不是一个概念。作为一个法人,其经济上必然是独立的,因而法人一般应该是会计主体,但是构成会计主体的并不一定都是法人。比如,从法律上看,独资及合伙企业所有的财产和债务,在法律上应视为所有者个人财产延伸的一部分,独资及合伙企业在业务上的种种行为仍视其为个人行为,企业的利益与行为和个人的利益与行为是一致的,因此独资与合伙企业都不具备法人资格。但是,独资、合伙企业都是经济实体、会计主体,在会计处理上都要把企业的财务活动与所有者个人的财务活动分开。例如,企业在经营中得到的收入不应记为其所有者的收入,发生的支出和损失,也不应记为其所有者的支出和损失,只有按照规定的账务处理程序转到所有者名下,才能算其收益或损失。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对于会计政策的选择影响很大,只有设定企业是持续经营的,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会计处理。比如,采用历史成本计价,是设定企业在正常的情况下运用它所拥有的各种经济资源和依照原来的偿还条件偿付其所负担的各种债务,否则,就不能继续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只能采用可变现净值法进行计价。由于持续经营是根据企业发展的一般情况所作的设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缩减经营规模乃至停业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为此,往往要求定期对企业持续经营这一前提作出分析和判断。一旦判定企业不符合持续经营前提,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方法。

(3)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又称会计期间。

会计分期的目的是,将持续经营的生产活动划分为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地向各方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

根据持续经营前提,一个企业要按当前的规模和状况继续经营下去。要最终确定企业的经营成果,只能等到一个企业在若干年后歇业的时候核算一次盈亏。但是,经营活动和财务经营决策要求及时得到有关信息,不能等到歇业时一次性核算盈亏。为此,就要将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成一个个相等的期间,分期核算和反映。会计分期对会计原则和会计政策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由于会计分期,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出现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递延、预提、待摊这样的会计方法。

最常见的会计期间是一年,以一年确定的会计期间称为会计年度,按年度编制的财务报表称为年报。在我国,会计年度自公历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止。为满足人们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也要求企业按短于一年的期间编制财务报告,如要求股份有限公司每半年提供中期报告。

(4)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计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全面系统的反映,为此,需要货币这样一个统一的量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充当了一般等价物,企业的经济活动都最终体现为货币量,所以也有可能采用货币这个统一尺度进行会计核算。当然,统一采用货币尺度也有不利之处,许多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并不是都能用货币来计量的,比如,企业经营战略,在消费者当中的信誉度,企业的地理位置,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等等。为了弥补货币量度的局限性,企业需要采用一些非货币指标作为财务报表的补充。

在我国,采用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是对货币计量这一会计前提的具体化。考虑到一些企业的经营活动更多地涉及外币,因此规定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当然,提供给境内使用者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1.2六个要素来帮你

1.资产

(1)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1]“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其他交易或者事项。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

[2]“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

[3]“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

(2)资产的确认。

符合资产定义的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2.负债

(1)负债的定义。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2)负债的确认。

符合负债定义的义务,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负债:

[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3.所有者权益

(1)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2)所有者权益的来源。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放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所有者权益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4.收入

(1)收入的定义。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收入的确认。

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5.费用

(1)费用的定义。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2)费用的确认。

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导致其承担了一项负债而又不确认为一项资产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6.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利润金额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1.3八个原则需谨记

1992年11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了会计核算的12项一般原则,它是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和要求。2006年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将原有的“一般原则”改称“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共规定了8项原则: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明晰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它们同样是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对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意义重大。

(1)客观性原则。

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必须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采用特定的专门方法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保证会计核算的客观性。

客观性原则是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会计工作提供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因此,就应该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在会计核算中坚持客观性原则,就应当在会计核算时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工作应当正确运用会计原则和方法,准确放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会计信息应当能够经受验证,以核实其是否真实。

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不是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没有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会计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甚至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导致决策的失误。

(2)相关性原则。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会计的主要目标就是向有关各方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如果提供的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没有什么作用,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就不具有相关性。

信息的价值在于其与决策相关,有助于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能够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过去的决策,证实或修正某些预测,从而具有反馈价值;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预测,做出决策,从而具有预测价值。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相关性原则,就要求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对于特定用途的会计信息,不一定都能通过财务会计报告来提供,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加以提供。如果会计信息提供以后,没有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对决策没有什么作用,就不具有相关性。

(3)明晰性原则。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根据明晰性的要求,会计记录应当清晰,账户对应关系应当明确,文字摘要清楚,数字金额准确,以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准确完整地把握信息的内容,更好地加以利用。

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明晰性原则,会计记录应当准确、清晰,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必须做到依据合法、账户对应关系清楚、文字摘要完整;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项目勾稽关系清楚、项目完整、数字准确。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不能做到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使用,就不符合明晰性原则的要求,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

(4)可比性原则。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可比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使所有企业的会计核算都建立在相互可比的基础上。只要是相同的交易或事项,就应当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统一是保证会计信息相互可比的基础。不同的企业可能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经济业务发生于不同时点,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决策需要,便于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企业应当遵循可比性原则的要求。

(5)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00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在某些情况下,经济业务的实质与其法律形式可能脱节,为此,会计人员应当根据经济业务的实质来选择会计政策,而不能拘泥于其法律形式。

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事项的外在法律形式或人为形式并不总能完全反映其实质内容。所以,会计信息要想反映其所拟反映的交易或事项,就必须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不能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例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来讲承租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所以,从其经济实质来看,企业能够控制其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所以,会计核算上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视为承租企业的资产。

(6)重要性原则。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对于重要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单独、详细反映;对于不具重要性、不会导致投资者等有关各方决策失误或误解的交易或事项,可以合并、粗略反映,以节省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

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简化处理。

重要性原则与会计信息成本效益直接相关。坚持重要性原则,就能够使提供会计信息的收益大于成本。对于那些不重要的项目,如果也采用严格的会计程序,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就会导致会计信息的成本大于收益。

在评价某些项目的重要性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一般来说,应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综合进行分析。从性质方面来说,当某一项事项有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时,就属于重要性项目;从数量方面来说,当某一项目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

(7)谨慎性原则。

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也就是说在资产计价及损益确定时,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或金额可供选择时,应选择使本期净资产和利润较低的方法或金额。

需要注意的是,谨慎性原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任意设置各种秘密准备,否则,就属于滥用谨慎性原则,将视为重大会计差错,需要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企业的经营活动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例如,要求企业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等,就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对会计信息的修正。

(8)及时性原则。

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所有者或其他方面做出经营决策,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客观、可比、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也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可能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坚持及时性原则,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二是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编制出财务会计报告;三是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将编制出的财务会计报告传递给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

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不能及时进行,会计信息不能及时提供,就无助于经营决策,就不符合及时性原则的要求。

1.4会计恒等式是基础

进行会计处理有一些基本的准则,会计恒等式就属于其中之一,它有效地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联系在一起。财务报表编制是以会计恒等式为基础,因此在对财务知识系统了解之前,我们先看看会计恒等式包括哪些内容。

(1)基本会计恒等式1――静态的会计等式。

企业开展经营活动,其资金无非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投资人投入。二是借债。

自有资金和外来资金构成企业经营的全部资金来源。这些资金或者投入物(机器、设备)形成企业的资产,来源于债权人(如银行)的资金,形成负债;来源于投资者的资金形成了所有者权益。而这之间就存在一个基本的恒等式:

企业资金占用=企业资金来源

资产=负债 所有者权益

这个等式反映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平衡关系,这种关系也表现为一种静态的关系。表现出企业在经营过程的某一时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对等关系。这个基本等式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基本依据。

(2)会计等式2――动态的会计等式。

开办企业的目的是为了赚钱,上一个等式并不能反映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是盈利还是亏损,因此我们给出下面的等式,可以充分反映企业的盈利状况:

收入-费用=利润(或亏损)

如果:利润>0,则表现为企业盈利

利润<0,则表现为企业亏损

之所以将这一等式称之为动态指标,是因为我们可以从不同阶段企业利润的变化中分析企业的盈利状况。会计等式2也是编制“利润表”的主要依据。

(3)会计等式3――动静结合的会计等式。

第1个等式只能看出企业资金运动的静态情况,即某一个时点的状况;而第2个等式只能反映企业资金运动的动态情况,即赚了多少钱,无法反映企业的规模。再仔细思考一下,我们会发现资产运用会取得收入,同时也产生了费用,而利润的增加一方面增加了所有者权益,另一方面增加了企业资产或减少了企业的负债,企业的经营总是如此持续下去,因此产生了等式3:

资产 利润=负债 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

由于企业的利润最终要归入新的资产中去,减少负债或者增加所有者权益,等式3最终可以化成等式1.

1.5会计科目和账户,基础工具大用处

会计科目与账户,是会计在从事财务工作时,必须记录的两个项目。设置会计科目,是设置账户、账务处理所遵循的规则和依据,而账户的设置,则能够反映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及结余情况,因此两者缺一不可。

1.会计科目的定义

会计科目是对于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标志或项目,是账户的名称。

2.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

设置会计科目就是根据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事先规定分类核算的项目或标志的一种专门方法。设置会计科目,需要将会计对象中具体内容相同的归为一类,设立一个会计科目,凡是具备这类信息特征的经济业务,都应该在这个科目下进行核算。设置会计科目时,要为每一个具体的类别规定一个科目名称,并且限定在该科目名称下包括的内容。例如“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科目。会计科目是设置账户、账务处理所遵循的规则和依据,是正确组织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条件。

3.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

设置会计科目时,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必须结合会计对象的特点,全面反映会计对象的内容。

结合会计对象的特点是指除了各行各业有共性的会计科目外,还应根据各行各业会计对象的特点,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如:工业企业必须设“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科目。全面:指内容上不能有遗漏。

(2)既要满足对外报告的要求,又要符合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设置科目时,要兼顾对外报告和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要求。例如:为了反映企业实收资本情况,可以设置“实收资本”账户,为了反映企业债务情况,可以设“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账款”。可以根据管理需要设置总账和明细账。

(3)要将统一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统一性:就是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对一些主要会计科目的设置进行统一规定,对于核算标准、口径都要一致。

灵活性:在能够提供统一核算指标的前提下,各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对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作必要的调整,设置或增补会计科目。

主要是防止两种倾向:过简或过繁。

(4)要简明、适用,通俗易懂。

(5)既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保持相对稳定。

如: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设“预收账款”“预付账款”“无形资产”等科目,同时科目的设置又要保持相对稳定,以便不同时期的指标具有可比性。

4.会计科目的分类

会计科目按期反映的经济内容分类,可分为: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成本类科目、损益类科目。

(1)资产类科目按其反映的经济内容再进一步细分,又可分为反映流动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资产的科目。其中反映流动资产的科目主要有“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原材料”和“库存商品”等科目。

(2)负债类科目:负债类科目按其反映的经济内容再进一步细分,又可分为反映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的科目。其中流动负债类科目主要有“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利润”“应付利息”等;长期负债类科目主要有“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

(3)所有者权益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按其反映的经济内容再进一步细分,主要有“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和“利润分配”等科目。

(4)成本类科目:成本类科目主要有“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科目。

(5)损益类科目:损益类科目按其反映的经济内容再进一步细分,又可分为反映收入和费用的科目。损益类科目主要有“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

会计科目按提供指标的详细程度不同,可分为:总分类科目、二级科目、明细类科目。

(1)总分类科目(一级科目、总账科目):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的核算指标,由财政部或主管部门设置。

(2)二级科目,为避免在总分类科目下设太多的明细科目,可在总分类科目和明细科目之间设二级科目。二级科目提供的指标比总账详细、比明细账具体。

(3)明细分类科目(三级科目、明细科目)对总分类科目所包含的内容作进一步分类,以提供详细具体的核算指标。一般由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行设置。

5.会计账户的定义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格式,用来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工具。设置账户的作用在于:能够反映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及结余情况。

6.账户的基本结构

经济业务引起会计要素的变化,不外乎增减两种类型,所以,任何一个账户都可以分为左右两方,这就是账户的基本结构。实际工作中,账户格式的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内容:账户名称、日期和摘要、凭正号数、增加和减少金额。在账户的左右两方中,到底哪一方记增加额,哪一方记减少额,取决于各账户所记录的经济业务内容和所采用的记账方法。

7.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

(1)联系。

[1]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

[2]二者开设的目的一致,都是为了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整理,以提供管理所需要的会计信息。

[3]二者的内容相同。

(2)区别。

[1]会计科目和账户的具体作用不同会计科目的具体作用主要表现为将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项目,而账户则是在会计科目的基础上,再赋予一定的结构,能指明记账的方向,以核算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和金额。

[2]会计科目和账户制定或设置的方法不同。会计科目由国家统一制定,是会计制度的组成部分。而账户则是由各单位根据会计科目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开设的。实际工作中,先有会计科目,后有账户。

1.6会计凭证和账簿,会计语言的载体

1.会计凭证的基本内容

(1)原始凭证包括的基本内容。

原始凭证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形式各异。为了能够客观反映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表明经济业务的性质,明确有关单位和人员的经济责任等,原始凭证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要素:

[1]原始凭证的名称。

[2]填制原始凭证的日期。

[3]填制原始凭证单位的名称或者填制人的姓名。

[4]经办人员的签名或者盖章。

[5]接受原始凭证单位的名称。

[6]所发生经济业务内容。

[7]所发生经济业务的数量、单价和金额。

注意:原始凭证一般还需写明凭证的附件和凭证的编号。

(2)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

[1]记录要真实。原始凭证所填列的经济业务内容和数字,必须真实可靠,即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令、法规、制度的要求;原始凭证上填列的内容、数字,必须真实可靠,符合有关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况,不得弄虚作假,更不得伪造凭证。

[2]内容要完整。原始凭证所要求填列的项目必须逐项填列齐全,不得遗漏和省略;必须符合手续完备的要求,经办业务的有关部门和人员要认真审核,签名盖章。

[3]手续要完备。单位自制的原始凭证必须有经办单位领导人或者其他指定的人员签名盖章;对外开出的原始凭证必须加盖本单位公章;从外部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盖有填制单位的公章;从个人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有填制人员的签名盖章。

[4]书写要清楚、规范。原始凭证要按规定填写,文字要简要,字迹要清楚,易于辨认,不得使用未经国务院公布的简化汉字。大小写金额必须相符且填写规范,小写金额用阿拉伯数字逐个书写,不得写连笔字,在金额前要填写人民币符号“¥”,人民币符号“¥”与阿拉伯数字之间不得留有空白,金额数字一律填写到角分,无角分的,写“00”或符号“――”,有角无分的,分位写“0”;大写金额用汉字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元、角、分、零、整等,一律用正楷或行书字书写,大写金额前未印有“人民币”字样的,应加写“人民币”三个字,“人民币”字样和大写金额之间不得留有空白,大写金额到元或角为止的,后面要写“整”或“正”字,有分的,不写“整”或“正”字。如小写金额为¥2009.00,大写金额应写成“贰仟零玖元整”。

[5]编号要连续。如果原始凭证已预先印定编号,在写坏作废时,应加盖“作废”戳记,妥善保管,不得撕毁。

[6]不得涂改、刮擦、挖补。原始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或更正,更正处应当加盖出具单位印章。原始凭证金额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

[7]填制要及时。各种原始凭证一定要及时填写,并按规定的程序及时送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进行审核。

(3)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

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后的原始凭证,按照经济业务事项的内容加以归类,并据以确定会计分录后所填制的会计凭证。

记账凭证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也是日常工作中最烦琐的事,它需要将来自不同的单位、不同种类,格式大小不一的原始凭证加以归类整理,并填制出具有统一格式的记账凭证,确定会计分录。并将相关的原始凭证附在记账凭证后面。

记账凭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记账凭证的名称。

[2]填制记账凭证的日期。

[3]记账凭证的编号。

[4]经济业务事项的内容摘要。

[5]经济业务事项所涉及的会计科目及其记账方向。

[6]经济业务事项的金额。

[7]记账标记。

[8]所附原始凭证张数。

[9]会计主管、记账、审核、出纳、制单等有关人员的签章。

(4)记账凭证填制的基本要求。

[1]审核无误。即在对原始凭证审核无误的基础上填制记账凭证。这是内部牵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环节。

[2]内容完整。即记账凭证应该包括的内容都要具备。应该注意的是:以自制的原始凭证或者原始凭证汇总表代替记账凭证使用的,也必须具备记账凭证所应有的内容;记账凭证的日期,一般为编制记账凭证当天的日期,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计算收益、分配费用、结转成本利润等调整分录和结账分录的记账凭证,虽然需要到下月才能编制,仍应填写当月月末的日期,以便在当月的账内进行登记。

[3]分类正确。即根据经济业务的内容,正确区别不同类型的原始凭证,正确应用会计科目。在此基础上,记账凭证可以根据每一张原始凭证填制,或者根据若干张同类原始凭证汇总编制,也可以根据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但不得将不同内容和类别的原始凭证汇总填制在一张记账凭证上。

[4]连续编号。即记账凭证应当连续编号。这有利于分清会计事项处理的先后顺序,便于记账凭证与会计账簿之间的核对,确保记账凭证的完整。

2.会计凭证的分类

(1)原始凭证的类别。

[1]按来源划分。

外来原始凭证。由业务经办人员在业务发生或者完成时从外单位取得的凭证,如供应单位发货票、银行收款通知等。

自制原始凭证。单位自行制定并由有关部门或人员填制的凭证,如收料单、领料单、工资结算单、收款收据、销货发票、成本计算单等。

[2]按填制方法划分。

一次性原始凭证。对所发生或所完成的经济业务,每次或每笔只填制一份的凭证,外来原始凭证多为一次性原始凭证。

累计原始凭证。为了简化填制手续,对在一定时期内连续发生的相同经济业务,逐次逐笔累计,集中填制一份的凭证,如限额领料单、费用限额卡等。

汇总原始凭证。又称原始凭证汇总表。为了简化核算手续,将一定时期内若干张同类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汇总成一份的凭证,如工资汇总表、发料汇总表、差旅费报销单等。

[3]按经济业务的类别划分。

款项收付业务原始凭证。记录现金和银行存款收付增减等业务的凭证,既有外来的,也有自制的,但多为一次性的凭证,如现金借据、现金收据、领款单、零星购货发票、车船机票、医药费单据、银行支票、付款委托书、托收承付结算凭证等。

出入库业务原始凭证。记录材料、产成品出入库的凭证,可以为一次性凭证,也可以为累计凭证,如入库单、领料单、提货单等。

成本费用原始凭证。记录产品生产费用的发生和分配的凭证,大都是内部自制凭证,如工资单、工资费用汇总表、材料耗用汇总表、折旧费用分配表、制造费用分配表、产品成本计算单等。

购销业务原始凭证。记录材料物品采购或劳务供应、产成品(商品)或劳务销售的凭证,前者为外来的凭证,后者为自制的凭证,如提货单、发货票、交款单、运费单据等。

固定资产业务原始凭证。记录固定资产购置、调拨、报废和盘盈、盘亏等业务的凭证,如固定资产调拨单、固定资产移交清册、固定资产报废单和盘盈、盘亏报告单等。

转账业务原始凭证。会计期间终了,为了结平收入和支出等账户,计算并结转成本、利润等,由会计人员根据账簿记录整理制作的凭证,一般不规定固定格式,但需注明制证人和主管会计的签章。

(2)记账凭证的类别。

[1]记账凭证按其适用的经济业务,分为专用记账凭证和通用记账凭证两类。

专用记账凭证用来专门记录某一类经济业务的记账凭证。专用凭证按其所记录的经济业务是否与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付有无关系,又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三种。

收款凭证用于记录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收款业务。它是根据有关现金和银行存款收入业务的原始凭证填制,是登记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以及有关明细账和总账等账簿的依据,也是出纳人员收讫款项的依据。

付款凭证用于记录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付款业务。它是根据有关现金和银行存款支付业务的原始凭证填制,是登记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以及有关明细账和总账等账簿的依据,也是出纳人员付讫款项的依据。

转账凭证用于记录不涉及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业务。它是根据有关转账业务的原始凭证填制。转账凭证是登记总分类账及有关明细分类账的依据。

通用记账凭证用来记录各种经济业务的记账凭证。在经济业务比较简单的经济单位,为了简化凭证可以使用通用记账凭证,记录所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

[2]记账凭证按其包括的会计科目是否单一,分为复式记账凭证和单式记账凭证两类。

复式凭证是将每一笔经济业务事项所涉及的全部会计科目及其发生额均在同一张记账凭证中反映的一种凭证。其优点是:可以集中反映一项经济业务的科目对应关系,便于了解有关经济业务的全貌减少凭证数量节约纸张等。其缺点是:不便于汇总计算每一个会计科目的发生额。

单式凭证是每一张记账凭证只填列经济业务事项所涉及的一个会计科目及其金额的记账凭证。

其优点是:内容单一,便于汇总计算每一会计科目的发生额,便于分工记账。

其缺点是:制证工作量大,且不能在一张凭证上反映经济业务的全貌,内容分散,也不便于查账。

[3]记账凭证按其是否经过汇总,可以分为汇总记账凭证和非汇总记账凭证。

汇总记账凭证是根据同类记账凭证定期加以汇总而重新编制的记账凭证,目的是为了简化登记总分类账的手续。汇总的记账凭证根据汇总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分类汇总和全部汇总两种。

分类汇总凭证。分类汇总凭证是根据一定期间的记账凭证按其种类分别汇总填制的。

全部汇总凭证。全部汇总凭证是根据一定期间的记账凭证全部汇总填制的。

非汇总记账凭证是没有经过汇总的记账凭证,前面介绍的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以及通用记账凭证都是非汇总记账凭证。

3.会计凭证的审核

(1)原始凭证的审核。

原始凭证的审核是日常工作中最烦琐的工作,也是日常工作最容易出现差错的地方,由此显得原始凭证的审核就不容忽视了。原始凭证主要审核以下几方面内容。

[1]审核“要素”。

主要对原始凭证进行其基本要素构成的完备性检查。审核凭证的名称;凭证填制日期和编号;接受单位名称;经济业务内容;数量、单价和金额;填制凭证单位名称及经办人的签名并盖章等。

[2]审核“抬头”。

主要审核凭证上的“抬头”是否与本单位名称相符,有无添加、涂改等现象。

[3]审核“号码”“开票日期”“报销日期”。

首先审核同一单位出具的凭证,其号码与日期是否矛盾。

“例”某单位出具的凭证较多,会计人员通过摘录排序发现,其中14667号发票的开具日期是2009年9月,而同本中14682号发票的开具日期则为2009年7月。审核后,该事项严重违纪。

其次,要审核凭证开具的日期与报销日期是否异常。一般情况下,上述两者的日期不会间隔太长。如果较长,则要查询原因。

[4]审核“填写内容”。

主要注意发票中各项内容填写不规范、不齐全、不正确、涂改等现象,这是虚假原始凭证的主要表现特征。主要检查开票人全名、计量单位、具体的货物名称,并联系其实际发生事项,防止虚开发票。

实际工作中,有些公司人员通过某种渠道,取得“咨询费”“劳务费”“运输费”为名的发票,虚报支出后套取现金。会计人员在审核原始凭证时,必须留意这种情况。

[5]审核“数字”。

具体检查以下方面:数量乘单价是否等于金额;分项金额相加是否等于合计数;小写金额是否等于大写金额;阿拉伯数字是否涂改。

“例”某单位销售人员在填写仓库进仓单时,由于笔误把288元写出了888元,在会计审核时未能注意,后经审查发现此失误为公司造成600元损失。

[6]审核是否“阴阳票”。

采用多联式发票办理结算业务,复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背面无复写笔迹的支出凭证上(通常称“阴阳票”),存在“大头小尾”的可能性,必须向持证人查询原因。手工开具发票出现的这种情况较多,会计人员需多加留意。

[7]审核“限额”。

出于票证管理的需要,有的发票规定了最高限额,会计人员需仔细审核。

[8]审核“经济内容”。

审核行业专用发票与填写的经济内容是否一致。私自改变发票的使用范围、跨行业使用或者借用发票,是虚假原始支出凭证的重要特征。

[9]审核“白条”。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白条”做支出凭证的事项。这些“白条”是由单位或个人开具的没有固定格式、不具备规定内容的非正式原始凭证。

[10]审核“印章”。

主要是检查印章是否符合规定。

审核“字迹”。

对于金额大、支出业务不正常,酷似报销人员自己填写的支出发票,必须仔细审核。

审核“业务量”。

根据本单位的规模、经济活动的规律、会计结算等特点,审核支出发票的真实性。

“例”某业务员平常一个月的交通费是500元左右,在某个月里该业务员凭报销凭证报销1200元之多,会计人员对此有疑虑,经查发现该业务员通过不合法渠道取得交通费发票600元,即报领导追回损失。

审核“手续”。

即重点检查原始支出凭证报销必须经过的程序,如采购货物的入库验收程序等。通过上述程序的审核,认定原始支出凭证的真实、合法性,从而防止虚假和舞弊的发生。

审核“开支标准”。

根据现行有关财经法规、财务制度的规定,严格审查修理费、会议费、招待费、差旅费、电话费等各项费用是否合理和符合开支标准。

“例”会计人员在审核某员工话费清单时,发现某职员填写的单据要求报销300元话费,但按照公司规定,该职员只能报销200元话费,会计人员依照规定要求该职员重新填制单据。

审核是否“报销联”。

平时审核原始支出凭证时,要留心此事项,以防混水摸鱼,重复报销。

审核“审批”。

主要审核领导审批签字是否有误。支付款项的外来原始凭证,除经办人员必须签字或盖章外,还必须按本单位规定的审批程序、权限,由相应的负责人审批盖章。自制的原始凭证,也必须由经办单位的领导人或者由单位领导人指定的人员审批签章。

(2)记账凭证审核的主要内容。

[1]检查是否按已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

主要检查记录的内容与所附原始凭证是否一致,金额是否相同;所附原始凭证的张数是否与记账凭证所列附件张数相符。

[2]审核记账凭证所写的会计科目(一级科目、明细科目)、应借、应贷方向和金额是否准确;借贷双方的金额是否平衡;明细科目金额之和与相应的总账科目的金额是否相等。

[3]审核记账凭证摘要是否填写清楚,日期、凭证编号、附件张数以及有关人员签章等各个项目填写是否齐全。

所有填制好的记账凭证,都必须经过其他会计人员认真的审核。在审核记账凭证的过程中,如发现记账凭证填制有误,应当按照规定的方法及时加以更正。若发现记账凭证的填制有差错或者填列不完整、签章不齐全,应立即查明原因,责令更正、补充或重填。只有经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才能据以登记会计账簿。

[4]为了正确登记账簿和监督经济业务,除了编制记账凭证的人员应当认真负责、正确填制、加强自审以外,同时还应建立专人审核制度。如前所述,记账凭证是根据审核后的合法原始凭证填制的。因此,记账凭证的审核,除了要对原始凭证进行复审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合规性审核。

审核记账凭证是否附有原始凭证,原始凭证是否齐全,内容是否合法,记账凭证所记录的经济业务与所附原始凭证所反映的经济业务是否相符。

技术性审核。

审核记账凭证的应借科目和应贷科目是否正确,账户对应关系是否清晰,所使用的会计科目及其核算内容是否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金额计算是否准确。摘要是否填写清楚、项目填写是否齐全,如日期、凭证编号、二级和明细会计科目、附件张数以及有关人员签章等。

对会计凭证进行审核,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会计监督的重要手段。这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做好会计凭证的审核工作、正确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会计人员应当做到:既要熟悉和掌握国家政策、法令、规章制度和计划、预算的有关规定,又要熟悉和了解本单位的经营情况。这样,才能明辨是非,确定哪些经济业务是合理、合法的,哪些经济业务是不合理、不合法的。会计人员应自觉地执行政策,遵守制度,正确处理各种经济关系。

4.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

(1)会计凭证的传递。

会计凭证的传递,是指各种会计凭证从填制、取得到归档保管为止的全部过程,即在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内部有关人员和部门之间传送、交接的过程。要规定各种凭证的填写、传递单位与凭证份数,规定会计凭证传递的程序、移交的时间和接受与保管的有关部门。

会计凭证传递的作用是为了能够利用会计凭证,及时反映各项经济业务,提供会计信息,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必须正确、及时地进行会计凭证的传递,不得积压。正确组织会计凭证的传递,对于及时处理和登记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实行会计监督,具有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会计凭证的传递起着在单位内部经营管理各环节之间协调和组织的作用。会计凭证传递程序是企业管理规章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传递程序的科学与否,说明该企业管理的科学程序。其作用如下:

[1]利于完善经济责任制度。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及记录,是由若干责任人共同负责、分工完成的。会计凭证作为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体现了经济责任制度的执行情况。单位会计制度可以通过会计凭证传递程序和传递时间的规定,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制度,使各项业务的处理顺利进行。

[2]利于及时进行会计记录。从经济业务的发生到账簿登记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通过会计凭证的传递,使会计部门尽早了解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情况,并通过会计部门内部的凭证传递,及时记录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

(2)会计凭证的保管。

会计凭证是一种有法律效力的重要经济档案,每个单位在完成经济业务手续和记账后,需按规定的立卷归档制度,形成会计档案资料,以便日后随时利用查阅。

会计凭证的保管方式和要求是:

[1]每月记账完毕,要定期将记账凭证按编号顺序整理,检查有无缺口和附件是否齐全,然后加上封面封底,装订成册,以防散失。为了防止任意拆装,在装订处要贴上封签,并由会计主管人员盖章。最后,要将凭证按封面大小折叠整齐,在封面上写明年度、月份、共计册数,每册记账凭证的起止号数等。

[2]某些原始凭证过多的,如收、发料单、工资单等,某些今后仍要利用的重要原始凭证,如合同、存出保证金收据等,也可另行装订或单独保管,但应在记账凭证中注明。

[3]会计凭证不得外借,已装订成册的不得抽出。其他单位和个人经单位领导批准调阅会计凭证的,要填写会计档案调阅表,详细填写借阅会计凭证名称、调阅日期、调阅人姓名和工作单位、调阅理由、归还日期。调阅人一般不得将会计凭证携带外出。如有贪污盗窃等经济犯罪案件,需要以某些原始凭证作证时,也只能复制,不得抽取。

[4]会计凭证要按照有关会计法规制度规定的期限进行保管。保管期间要防止毁损事故的发生。保管期满后,要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方能销毁。

会计凭证是重要的会计档案和经济资料,每个单位都要建立保管制度,妥善保管。对各种会计凭证要分门别类、按照编号顺序整理,装订成册。封面上要注明会计凭证的名称、起讫号、时间以及有关人员的签章。要妥善保管好会计凭证,对超过所规定期限(至少是10年)的会计凭证,要严格依照有关程序销毁。需永久保留的相关会计凭证,不得销毁。

5.会计账簿的分类

会计账簿简称账簿,是由具有―定格式、相互联系的账页所组成,用来序时、分类地全面记录一个企业、单位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簿记。

由于各单位经济业务和经营管理的要求不同,因此,设置的会计账簿也是多种多样。

(1)账簿按用途分类。

[1]序时账簿:又称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间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进行登记的账簿。序时账簿是会计部门按照收到会计凭证号码的先后顺序进行登记的。在会计工作发展的早期,就要求必须将每天发生的经济业务逐日登记,以便记录当天业务发生的金额。因而习惯地称序时账簿为日记账。序时账簿按其记录内容的不同,又分为普通日记账和特种日记账两种。

[2]分类账簿:对全部经济业务事项按照会计要素的具体类别而设置的分类账户进行登记的账簿。分类账簿按其提供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不同,又分为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总分类账,简称总账,是根据总分类科目开设账户,用来登记全部经济业务,进行总分类核算,提供总括核算资料的分类账簿。明细分类账,简称明细账,是根据明细分类科目开设账户,用来登记某一类经济业务,进行明细分类核算,提供明细核算资料的分类账簿。

[3]备查账簿:对某些在序时账簿和分类账簿等主要账簿中都不予登记或登记不够详细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补充登记时使用的账簿。如设置租入固定资产登记簿、代销商品登记簿等。

(2)账簿按外表形式分类。

[1] 订本账:订本式账簿,简称订本账,是在启用前将编有顺序页码的一定数量账页装订成册的账簿。这种账簿,一般适用于重要的和具有统驭性的总分类账、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这种账簿的优点是可以避免账页散失,防止账页被抽换,比较安全。其缺点是同一账簿在同一时间只能由一人登记,这样不便于记账人员分工记账。总分类账、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应采用订本账形式。

[2]活页账:活页式账簿,简称活页账,是将一定数量的账页置于活页夹内,可根据记账内容的变化而随时增加或减少部分账页的账簿。活页账一般适用于明细分类账。

其优点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添账页,不会浪费账页,使用灵活,并且便于同时分工记账。

其缺点是:账页容易散失和被抽换。

[3]卡片账。卡片式账簿,简称卡片账,是将一定数量的卡片式账页存放于专设的卡片箱中,账页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增添的账簿。卡片账一般适用周转材料、固定资产等的明细核算。在我国一般只对固定资产明细账采用卡片账形式。

(3)账簿按账页格式分类。

[1]两栏式账簿:只有借方和贷方两个基本金额的账簿。各种收入、费用类账户都可以采用两栏式账簿。

[2]三栏式账簿:设有借方、贷方和余额三个基本栏目的账簿。日记账、总分类账、资本、债权、债务明细账大都采用这种形式。

[3]多栏式账簿:在账簿的两个基本栏目及借方和贷方按需要分设若干专栏的账簿。收入、费用明细账大都采用这种形式。

[4]数量金额式账簿:借方、贷方和金额三个栏目内都分设数量、单价和金额三小栏,借以反映财产物资的实物数量和价值量。原材料、库存商品、产成品等明细账通常采用数量金额式账簿大都采用这种形式。

[5]横线登记式账簿:在同一张账页的同一行,记录某一项经济业务从发生到结束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