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周末秦初那些事儿
32381800000003

第3章 国人暴动与周召共和

国人暴动

奴隶社会有明显的等级制度。诸侯、贵族享有特权,可以为所欲为,是统治阶级。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平民虽然有人身自由,但是仍要服兵役,交贡赋,生活十分艰难;而奴隶连人身自由都没有。西周时有国、野之分。国指国都,野指广大农村。贵族和平民住在国都及其近郊,称国人;而在广大农村除了奴隶主之外,就是被统治阶级,大部分奴隶住在农村,称为野人或者“鄙人”。

周厉王的一系列暴政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周厉王知道国人对他不满,便派卫巫去调查,如发现诽谤或议论时政的人严惩不贷。

卫巫在各地安排了众多耳目,混到老百姓中侦探,一听见议论朝政,对朝政表示不满的,立即派人绑起来处死。起初百姓不知怎么回事,议论朝政,后来发现被处死的人数不胜数,便明白有人在监视,就尽量足不出户,偶尔在街上遇到熟人,也不敢说话,只能以目示意,便匆匆离开。

卫巫及时向厉王汇报了情况,说百姓已被治服。周厉王一听十分高兴,奖赏了卫巫,卫巫更得意忘形了,对百姓的监视更加严厉。

百姓们终于忍受不了了。正像周召公所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公元前841年国人发动了大暴动。国人如急风暴雨,愤怒地涌向王宫,很快由几十人发展到几万人。参加暴动的有国人,还有被称为“正人”“师氏人”的低级贵族与武人参加,后来许多奴隶主也积极响应。这些人围住王宫,袭击厉王。周厉王吓得魂飞魄散,慌忙命荣夷公调遣王师镇压国人,可没想到王师也参加了暴动的队伍。周厉王见事不好,慌忙从后门逃跑,奔于彘(今山西省霍县)。

国人不知周厉王已逃跑,在王宫打着、砸着、杀着,四处寻找周厉王,非要亲手杀了周厉王。国人找不到厉王,就找太子。后来国人知道是召公召伯虎把太子静藏在召公家躲了起来,就立即涌向了召府,让召公交出太子静,否则就攻打进去,杀死太子静。召公一看,外面被国人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风雨不透、水泄不通。跑是不可能的,不交出太子静,召府肯定保不住了;若交出太子,周王朝的血脉便要中断。万般无奈,召公含着泪把自己的儿子交了出去,国人不知,失去理智的国人便将召公的儿子杀死,召公泪如泉涌。回到召府,看着啼哭不止的太子,召公心里默默地说:“厉王不听臣相劝,终招致今天的大祸。”国人一看厉王已逃走,又处死了太子,达到了目的,便自动解散而走。

14年后,周厉王在彘地染病而亡。

“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直接导致了周王室日趋衰微,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尽管有短暂的宣王中兴,但周宣王之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最终被犬戎所灭。

周召共和

一、周召共和的大致情况

国不可一日无君,周厉王由于害怕国人再次暴动,不敢回都。

大臣们一致推举召公和另一位大臣代理朝政。由于召公为保太子性命,牺牲了自己的幼子,而且德高望重,周厉王时就不断地进谏,所以由召公代理朝政,臣子们没有不服的。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共和行政”。

国人暴动的第二天,卫国的国君卫武公就带着军队开到镐京。这卫武公,叫共伯和。共伯和率军到镐京是前来平叛,可是起义群众在当他来到王都之前,已经散去。于是共伯和就率领部队,进到了王宫里驻扎。

厉王在逃不敢回国都,太子虽在国都,但年龄太小,不能主事。他是召公用儿子换下来的,现在暴动刚平,还不到说出真相的时候。于是召公虎提出,国事暂由共伯和代理,其他大臣全都赞成。共伯和虽然是代理,实际上却在执政、问事上同天子一样,所以这二年被称作共和元年(前841年)。

共伯和执政以后,采纳了召伯虎的建议,废除了厉王时的“专利”法,减少了名目繁多的赋税,人民得以安生,社会又趋于稳定。

史书上把共伯和执政的时期,称为共和时期。转眼14年过去了,周厉王死了,太子静也已经在召公虎家里长大成人了。召公虎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上朝去对共伯和及众大臣讲了真相,周朝大臣见太子还活着,结果大家一致同意让太子继位。共伯和知道自己不是周室正宗,若争下去难以服众,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亲自到召公虎家把太子静接进王宫,举行了隆重的登基仪式。他回到原来的封地,当他的诸侯王去了。新即位的天子,就是周宣王。这一年是公元前828年,也就是共和十四年。

宣王登位初期,国家的情况残破不堪,周边的民族一再侵袭,社会仍动荡不安。宣王为能复兴西周,修明政事,师法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遗风。经过宣王的苦心经营,公元前816年,鲁武公亲自到周室朝拜天子,从此诸侯又重新尊奉周王室了。

宣王在位46年,他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取得了一些成就,使西周有了中兴的气象。但面对病入膏肓的西周王朝,宣王只能算是一个能够治标的良医,而不是一个有起死回生之术的神医。宣王对严允、西戎、徐戎、荆楚进行的一系列战争中有胜有败,胜无疑可以增强王朝的活力,而失败则必然给刚刚复兴的王朝带来不利的消耗。所以宣王末年,西周的国力因征讨而受损。公元前789年,宣王在西周王畿地区被姜戎打得大败,晚年在南方江、淮一带用兵也以失败而告终。为了满足战争与社会建设的需要,宣王还一再征兵征徭,使得农奴大量逃跑,有些农村则变成了鹿场。

宣王虽勤于朝政,但由于积弊已久,已无力挽回历史了,周朝日益衰落。

二、史学家的争议

关于“周召共和”,史学家是颇有争议的。

厉王出奔后,由共伯和执政,此年是公元前841年,史称“共和行政。”从这年以后,我国历史上有了不间断的确切的正式纪年。从厉王出奔到宣王即位,中间经过了14年。《史记·周本纪》说:“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这可能是司马迁对“共和”的误解。许多先秦古籍,包括先秦诸子的记载都认为共和是指共伯和。《竹书纪年》记载:周厉王十三年,“王在彘,共伯和摄行天子事。”二十六年,“大旱,王陟于彘。周定公、召穆公立太子静为王。共伯和归其国,遂大雨……和有至德,尊之不喜,废之不怒,逍遥得志于共山之首。”《史记·周本纪》《正义》引《鲁连子》云:“卫州共城县本周共伯之国也。共伯名和,好行仁义,诸侯贤之。周厉王无道,国人作难,王奔于彘。诸侯举和以行天子事。号曰‘共和’元年。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共伯和使诸侯奉王子静为宣王,而共伯和复归国于卫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云:“至于厉王,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居王于彘。诸侯释位,以间王政。”《吕氏春秋·开春论》云:“共伯和修其行,好贤仁,而海内皆以为来稽矣。周厉之难,天子旷绝,而天下皆来谓矣。”《庄子·让王》云:“许由娱乎颍阳,共伯得乎共首。”

由此可见,厉王奔彘后,历史上两种说法:一为周、召二公联合行政,号曰“共和”;二则以为共伯和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