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宫廷春深
32383000000042

第42章 积极理政

为了摆脱两位皇太后的控制,八个赞襄政务大臣提出,新皇帝年幼,不解政事,老皇帝有遗诏命他们赞襄政务,新皇帝发布圣旨由他们拟文发出即可。慈安对此似是模棱两可,慈禧却极力反对,她认为这是很严重的事情,任其这样就会使皇帝被架空,导致大权旁落。八大臣却不依不饶,双方的权力斗争也越来越激烈。有一次,八大臣竟然以罢工相威胁,使慈禧认识到只靠一个手中无权的慈安去实现其垂帘听政的设想,无异于孤军奋战。因此,她又联系以恭亲王奕为首的王公大臣集团,最终发动了“辛酉政变”,一举击溃了以肃顺为首的辅政大臣集团,将权力操控在太后手里。

这场政变实质上就是一场朝廷内部的权力之争。一方是两宫皇太后和以恭亲王奕为首的皇族,另一方则是咸丰帝临终任命的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这场政变的组织者、策划者和领导者是慈禧,其主要倚靠的骨干力量是奕,但也绝对不应忽视慈安在其中的作用。她作为原中官皇后、当时的母后皇太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她是这场政变中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人物。这一点,机敏而工于心计的慈禧比谁都清楚。慈禧更清楚自己是靠“母以子贵”才登上皇太后宝座的,声望、资历、影响力远逊于慈安。如果不将慈安争取过来,夺权、垂帘听政的目的就达不到。可以说,如果慈安旗帜鲜明地坚决拥护咸丰帝的遗命,毫无保留地支持并站在八大臣一边,辛酉政变就不会发生,这段清史就得重写。

在政变之后,朝廷中一些日常的事务由慈禧处置,但每遇朝政大事,还是要由慈安太后最后决定。有书记载,慈安“及与孝钦后(慈禧)垂帘听政,首简恭王入军机处。时国人称孝贞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孝钦优于才,而判阅奏章,裁决庶务,及召对臣工,咨访利弊,悉中款会”。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时人对慈安和慈禧的评价是各有所长,慈安“优于德”,慈禧“优于才”。慈安太后的理政之才主要表现在四件事上。

第一是重用能臣,带来“同治中兴”。慈安与慈禧密切配合,发挥己长,励精图治,在朝内重用奕、文祥、倭仁等重臣,外用一批优秀的汉族将领,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使得同治年间出现了“中兴之象”。1914年出版的《清朝全史》记载:“同治改元之初,即知曾文正公之贤,授为两江总督。文正感其知遇,尽心谋国。而东宫(指慈安——笔者)则自军政、吏治、黜陟、赏罚,无不咨询文正而用其言。”于是当时遂有“至军国大计所关及用人之尤重大者,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之说。

第二就是节俭自爱。辛酉政变之后,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在养心殿共同垂帘听政。开始的时候,由于慈安太后位居正宫,名位高于慈禧太后,因此慈禧不敢太张狂,大权一度由慈安太后掌握着。一段时间里,节俭自爱的政风很浓。慈安常以东南太平天国未灭,国家正处多事之秋为由,驳回一些阿谀奉承的大臣奏请大兴土木重修圆明园的奏折。原圆明园管理大臣殷德以园务不能振兴为一大憾事,他百般恳求两宫皇太后,坚持要重新修复圆明园。这时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虽已失败,但捻军(清中叶后反政府农民武装)和西北回民的武装斗争却气势正盛。慈安太后素来崇尚节俭,根本就不同意大兴土木的修园之举。

所以殷德的愿望,无法实现,心中深感不快。正巧,北京城内有一个很有势力且人品极坏的大富豪名叫李三,他勾结广东商人李光照,投殷德所好,与殷德拉上了关系。他们在小皇帝载淳出外游玩时前往参见,哄骗小皇帝答应重修圆明园。李三与李光照暗自高兴,以为可借此次机会大捞一把。为了能取得慈禧太后的赞同,李光照前去用重金贿赂大太监安德海,安德海开口要价20万两白银,讨价还价一番后,终以10万两银子成交。而慈禧太后此时正韬光养晦,密谋夺权,也就颇为顾忌朝野内外对她所作所为的议论,无心过多地游乐。不想李光照行贿之事被恭亲王奕等大臣侦知了,马上上报给慈安太后。而平素以节俭著称的钮祜禄氏大怒,立即命令刑部官员逮捕李光照下狱。接着传下懿旨,命逮捕奸商李光照,并追查行贿修园一案。后来,安德海因慈禧太后关照,才度过了这一风波。

第三是诛杀安德海,朝野称快。太监安德海是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人称“小安子”。同治初年,他因受慈禧太后宠幸,开始干预国政。穆宗载淳尚未成年,但对安德海飞扬跋扈的一套非常不满,经常为一些事训斥安德海,而每次挨了训,安德海都要向慈禧太后诉委屈,慈禧太后马上便召载淳来指责一番,这样反而更加深了小皇帝对安德海的仇恨。

关于杀掉安德海一事,现在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为除掉安德海,载淳曾找慈安太后密商办法,他们认为山东巡抚丁宝桢敢作敢为,因此在丁宝桢入京晋见时,令他俟机诛杀安德海,丁宝桢慨然允诺。同治八年(1869年)七月,慈禧太后命安德海往南方采办宫中用物,安德海自然得意非常,他公然打着钦差大臣的旗号乘楼船沿运河南下,一路声势浩荡,招摇纳贿。安德海进入山东德州地界时,丁宝桢得知消息。他令总兵王正启率兵追安德海。等追到泰安,王正启抓住了安德海,并马上把他押送到济南府。安德海不识时务,死到临头还叫道:“我奉皇太后的命令外出,谁敢冒犯我,那是他以卵击石自寻死路!”逮住安德海后,丁宝桢便飞马上奏朝廷。慈安太后得到报告,立即召见军机大臣奕及内务府大臣等商议处置办法。诸位大臣都说太监不得出都城之门乃是祖制,大清建立200多年来还从没有敢违犯的,如有违犯者要坚决处死,不可饶恕,安德海应就地正法。另一种说法是慈安等与丁宝桢并未事先沟通,只是按照清朝制度:太监不得出都门,犯者杀无赦。同治八年(1869年)八月,安德海请求慈禧派他到江南置办龙衣,获得许可。但他不知收敛,一路招摇,途经山东境内时,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丁宝桢迅速将此事上奏朝廷。慈禧有意袒护,慈安“立命诛之”。结果安德海被就地正法。反正不管怎么说,安德海被杀都是由于慈安的力主其间。当时朝野上下,人心大快。

第四是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治帝已经17岁了,到了立后成婚的年龄。慈安看中了淑静端慧、容德俱佳的崇绮之女阿鲁特氏,她怕载淳亲政以后,年纪太轻,不能胜任繁重的政务,所以得要一位成熟贤淑、识大体,而又能动笔墨的皇后,辅助皇帝。而慈禧则看中了年轻俏丽、姿性敏慧的富察氏。两人各执己见,最后决定由同治帝自己决定。结果同治帝采纳了慈安的意见,同意立阿鲁特氏为皇后。皇帝“大婚”之后,慈安太后对皇后阿鲁特氏更是百般关照,每次皇后来问安、伺膳,她都热情接待,并屡次催促皇后早早回宫,不必过于拘礼。此事表明了慈安在宫中、在同治帝心中的崇高地位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