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宫廷春深
32383000000052

第52章 无爱的婚姻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的退位诏书宣告了大清王朝的灭亡。代为宣读诏书的,就是光绪帝的皇后叶赫那拉氏。

叶赫那拉氏出生于同治七年(1868年)正月初十,比光绪帝大3岁。她姓叶赫那拉,这在别人看来,简直是前世修来的好福气。因为慈禧正是这位叶赫那拉氏父亲的同胞姐姐,也就是说,她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虽说姓氏高贵,不过这位皇后的闺名,倒是鲜为人知,而且在史书和清官档案中也无法找到答案,只有德龄在《瀛台泣血记》中提到她叫“静芬”。在近年出版的《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中,慈禧曾孙叶赫那拉·根正说:“静芬只是她的大名,她的小名儿叫喜哥,后来被家里人叫白了,都叫她喜子,所以后来干脆就叫喜子了。入宫选秀女的时候,她的名牌上写的就是喜子这个名字。”宣统帝即位以后,为她上徽号“隆裕”,所以世人习惯用“隆裕太后”称呼这位清王朝的终结者。

光绪十三年(1887年),光绪帝选妃的时候,19岁的隆裕成了后妃候选人:不过在参加后妃选拔的秀女中,隆裕几乎没有任何优势,因为当时的亲贵朝臣们对隆裕的评价就是“貌不出众,言不惊人”。隆裕皇后究竟如何“不出众”,后人可以来看看赫德兰在《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中的描述:隆裕皇后长得一点也不好看,虽然面容和善,但是表情总是很悲伤。她很瘦,而且还有些驼背。她肤色不好,还有不少蛀牙。若隆裕真是这般容貌,恐怕纵有惊世才学也难以在众多美人中脱颖而出,更别提能成为后妃候选人了。不过隆裕虽没有生得一副好容貌,却有个无人能及的好后台,因而相貌平庸的隆裕在反复筛选中顺利通关,最终和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及礼部侍郎长叙家的一对姐妹花成为宫妃候选人。

关于光绪帝选秀的情形,黄溶在《花随人圣庵摭忆》中做了详细转录:选秀在体和殿进行。当时备选的五名秀女在光绪帝面前依次排开,站在首位的就是隆裕,其次是德馨的两个女儿,最后是长叙的两位千金。清朝皇帝选秀的时候需要准备如意和荷包,被皇帝授予如意的人就是皇后,得到荷包的就是妃嫔。在互相推让之后,慈禧坚持让光绪帝自己手持如意上前挑选皇后。但在光绪帝正准备把如意赐给江西巡抚德馨的女儿时,慈禧大喝一声“皇帝!”并暗示光绪帝把如意赐给自己的侄女隆裕。光绪帝不敢反抗,只好委曲求全地将如意给了他很不中意的隆裕。而剩下的两个荷包,也被慈禧擅自做主给了礼部侍郎的千金。因为慈禧担心皇帝中意的德馨家的两个女儿入宫后跟侄女隆裕争宠,就只有让她们落选了。这场完全在慈禧导演下的选秀终于有了结果: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月初五,桂祥之女叶赫那拉氏被立为皇后。

以上细节暂且不追究是否属实,不过可以明显看出,五人中毫无优势的隆裕并没有得到光绪帝的青睐。德龄曾讲过,立后之事慈禧早在十年前就开始谋划了,慈禧还曾安排隆裕跟光绪帝见过面,但当时的光绪帝就没有表现出对隆裕的喜欢,他只看了隆裕一眼,就判隆裕“出局”,因为这个女孩完全不符合他理想伴侣的形象。不过就算光绪帝再不喜欢,也不敢反抗慈禧的强权,他只能抛开个人意愿,屈从慈禧的安排。

堂堂一国之君娶个老婆也无法自己做主,真是可怜可笑。估计老天对此也有些看不过眼,因而用一场大火砸了场子。大婚庆典定于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1889年2月26日),两三个月时间,虽不仓促,却也够内务府忙活的。庆典的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然而就在大婚一天天临近的时候,一场意外发生了。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1889年1月16日)深夜,太和殿前的太和门被一场大火烧毁。临近新年,一场大火确实很不吉利,但令内务府众人更加头痛的却是被烧毁的太和门。皇帝大婚乃天下大事,娶后仪式必然要严格按祖制礼法进行,皇后的轿子是要走过大清门,再过午门和太和门之后才能抬入后宫的。如今皇后入宫必须经过的太和门被烧毁,这无疑是影响皇帝大婚的重大事故。假如皇后从已成废墟的太和门入宫,那就太失皇家体面了。可是离皇帝大婚只剩一个多月,要重建太和门根本来不及。更麻烦的是皇帝大婚的日期已定,清朝历史上从未有过更改大婚日期的先例,若是更改,又是大大的不吉利。面对如此进退两难的情况,慈禧毅然决定:皇帝大婚庆典如期举行,而且皇后入宫也一定要按照祖制,经过太和门后再入后宫。既然太和门来不及重建,那就搭建一个太和门彩棚。懿旨一下,内务府广寻工匠,众多工匠连夜赶工,在太和门原址上扎了一座和原来太和门一模一样的彩棚,足以以假乱真,就是长期在内廷行走的人,一下子也难辨真伪。这样一来大婚庆典面临的大难题就此解决。也许,隆裕真是天生的皇后命,慈禧要把她嫁给皇帝,就是老天也拦不住。

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光绪皇帝的大婚庆典如期举行。隆裕的轿子稳稳当当地从大清门进入紫禁城,经过了午门和太和门进了后宫。或是为了弥补当年从偏门入宫的遗憾,或是为了巩固势力,慈禧强势干预,终于让她其貌不扬的侄女隆裕进宫当了皇后,从此隆裕“飞上枝头变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