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古句新解”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和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地加以考察和研究的。
这句话体现了孙子的重战、慎战思想,可谓是中国传统兵学的伟大之处。它不仅概括和创造了不朽的作战规则,而且始终秉持义战、慎战的原则而反对穷兵黩武。这一主题思想非常明确,是这部兵书的精髓所在。
文中所说的“兵”,指的是“战争”、“国防”和“军队”。这是《孙子兵法》中第一句话,非常有气势。把战争问题提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上来。这样,《孙子兵法》全篇就被定位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上,使我们认识和研究战争问题处在一个非常高的战略起点上。“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语句也非常有分量,将研究战争问题的必要性点得非常到位,使我们会带着一种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入到战争问题的研究上,而这一点,正是每一位战略家必须具有的战略思想。
要知道,兵凶战危,战争是人类社会最残酷的竞争,它是解决政治问题的最后一种手段,它用实力说话,它用流血的方式来最终强迫失败者臣服。战争的结局,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并且是用“生”与“死”、“存”与“亡”这种最惨痛的代价和最极端的选择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当你在战争中失败,就必须接受“死”与“亡”的现实,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也没有改正错误的机会。
因此,国家的主宰者、战争的决策者,对战争问题不能有丝毫忽略,必须认真对待。同时,还要明白不察兵而轻易发动战争,不察兵而轻易与敌国作战都是危险的,轻者丧师杀将,重者失地灭国。
春秋时期,宋国是弱国,却一心想做霸主,不断攻击比自己更弱小的国家。一次,国君宋襄公领兵攻打郑国,郑国慌忙向楚国求救。楚国国君派能征善战的大将成得臣率兵向宋国本土发起攻击。宋襄公担心国内有失,只好从郑国撤兵,双方的军队在泓水相遇。
宋国大司马公孙固非常清楚宋国绝非楚国的对手,劝宋襄公道:“楚国是大国,兵多将广,土地辽阔,我们宋国弱小,哪里能与它相匹敌呢?还是跟楚国议和吧!”
宋襄公生气地说:“楚军虽说兵力有余,但仁义不足;我们宋国兵力不足,但仁义有余,仁义之师是战无不胜的。你为什么要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呢?”
公孙固还想争辩,但宋襄公怒气冲冲地说:“我意已决,不必说了!”宋襄公命人做了一面大旗,高高地竖了起来,旗上绣着“仁义”两个醒目的大字。
战斗开始后,楚军强渡泓水。宋将司马子鱼看到楚军一半渡过河来,一半还在河中,就劝宋襄公下令进攻,乘楚军尚无立足之处打他一个措手不及,宋襄公却说:“寡人一向主张‘仁义’,敌人尚在渡河,我军趁此进攻,那还有什么‘仁义’可言?”
楚军终于渡过了河,开始布阵。司马子鱼又劝宋襄公:“楚军现在队列未成,较为混乱,我们赶快进攻,还有希望获胜,赶快下令吧!”宋襄公指着迎风飘扬的“仁义”大旗说:“我们是‘仁义’之师,怎么能趁敌人布阵未稳就发起进攻呢?”宋军由此坐失战机。
楚军布好阵后,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宋军冲杀过来。宋军一战即溃。楚军乘势掩杀,宋军丢盔弃甲,宋襄公本人也被一箭射中大腿,“仁义”大旗则成了楚军的战利品。
宋襄公惨败后,还不服气,他对司马子鱼说:“仁人君子作战,重在以德服人,敌人受了重伤,不应再去伤害他;看见头发花白的敌人,也不应抓他做俘虏。敌人还没有摆好阵,我们就击鼓进军,这不能算是堂堂正正的胜利。”
司马子鱼长叹一口气,说:“我们宋国兵微将寡,根本就不是楚国的对手,本不应该跟楚国交战。可是您却非要交战不可。一旦交战,就应抓住战机,痛击敌人,可是你却讲什么仁义。不伤害重伤的敌人,就等敌人来伤害我们吧;不抓头发花白的人做俘虏,就让敌人抓我们做俘虏好了。”
宋襄公无言以对。第二年五月,宋襄公因伤势过重,久治不愈,死了。
宋襄公在不了解敌人和自己实力的情况下就盲目用兵,用兵之后又不断丧失战机,完全无视战争规律。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即是讲察兵、用兵的重要性。宋襄公无视自己的力量,先伐楚之盟国郑国,引来楚国重击,又不听劝谏,滥讲仁义,导致兵败身死,实在是不察之罪也。
国家安全是国家的最大利益,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战争的发生或消失,并不以某个国家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不敢面对战争者、不认真审察而忽略战争存在者,最后都将被战争无情地吞噬掉。我们必须具有忧患意识,要从自身的生死存亡考虑一些竞争方面的问题,尤其在和平的时候、顺利的时候。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的兵家文化和儒家文化一样,其根本精神都是和合文化,都是倡导亲仁善邻、与邻为伴、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儒家主张仁义安天下,墨家主张“非攻”,道家追求建立一种“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的理想社会,主旨都是相同的。在战争的破坏力愈来愈大的当今世界,一国之安危与国际社会息息相关,安己之国与安人之国相辅相成,孙子“慎战”思想把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作为战争最高的价值目标,不仅闪烁着中华民族伦理智慧的光辉,也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吕氏春秋》这本书里,记载了魏文侯同魏国大臣李克的一段对话,更是告诫人们如不节制运用力量将会带来灾难。魏文侯在中山国时,向李克请教说,吴国灭亡的原因若何?李克答道“屡战而屡胜”,魏文侯不以为然,觉得屡战屡胜乃国家的福气,怎能说是灭国的原因。李克解释说:屡战就会使百姓疲惫,屡胜就会使国君骄傲。以骄傲的国君去驱使疲惫的百姓,这样的国家趋于灭亡是合乎规律的。李克进一步解释说:骄傲必然恣肆放纵,恣肆放纵就会穷尽物欲;疲惫会产生怨恨,怨恨之余会铤而走险。上下都铤而走险,吴国不灭亡更待何时?吴王夫差自刎乃情理所致。也正是循着这样的思路,《吕氏春秋》主张以节制开始,引出“适威”(运用威力应适当)、“慎大”(谨慎对待强大)、“慎势”(有节制地对待权势)、“不侵”(不可随意欺侮别人或别国)、“慎己”(时刻不忘审查自己)等观念,宣扬以“节”制“暴”,这与孙子以慎待战的思想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