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勿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古句新解”
孙子说:用兵的原则,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召集人马组建军队,在难于通行之地不要驻扎,在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要与四邻结交,在难以生存的地区不要停留,要赶快通过,在四周有险阻容易被包围的地区要精于谋划,误入死地则须坚决作战。有的道路不要走,有些敌军不要攻,有些城池不要占,有些地域不要争,君主的某些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孙武在本篇论述将帅指挥作战应根据各种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处置问题,不要机械死板而招致失败,并对将帅提出了要求。孙武强调,将帅处置问题时必须做到:首先,考虑问题要兼顾有利和有害两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要想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况下要想到有利的因素;其次,要根据不同的斗争目标,采取不同的斗争手段;第三,要立足在充分准备、使敌人不可攻破自己的基础上,不能存侥幸心理;第四,要克服偏激的性情,全面、慎重、冷静地考虑问题。孙武认为,将帅要从实际出发处置问题,才能战胜敌人,所以对于国君的违背实际的命令可以不执行,因此,他大胆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军事名言。
孙子认为,即使是国君,也有职责范围。对将帅授权以后,就不得干涉其职权范围内的事。将帅也不能瞎指挥,更不能专横跋扈、一意孤行,自认为被赋予至高无上、无可制衡的权力,或为了证明自己的权威而不惜破坏一切规矩和法度,从而扰乱自己,使国家蒙受巨大灾难。
在战场上,将帅最大,是最高领导,“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所谓“势险”、“节短”,将帅只有抓住有利战机,及时采取战略、战术,方能予敌以打击,“不战而屈人之兵”,实现“安国全军”的目的。要抓住有利战机,统帅权就必须独立完整,将帅必须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主动权。将帅受命于君王,然而战场上风云变幻,总有与原来战略目的、战术设计不同之处,君王的指令,总赶不上“变化”的速度。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君命有所不受”,是将帅进行指挥的一项重要原则。机械地执行君王指令而不考虑战场形势,只能导致错失良机、军队失败的结果。这也是对将帅素质的要求。因为根据实际情况而做出变通,有足够的智慧、清醒的头脑便可完成;而对君王的命令做出取舍遵违的判断,在智慧之外,还需要有过人的胆识和勇气。
汉武帝时期,汉朝政府开辟河西四郡,隔绝了西羌与匈奴之间的通道,并驱逐西羌各部,不让他们在湟中地区居住。汉宣帝即位后,羌人通过汉使上报朝廷,希望北渡湟水,迁到没有田地的地方去放牧。汉宣帝接到奏报后,询问赵充国对此事的看法,赵充国说:“羌人之所以容易控制,是因为各部都有自己的首领,所以总是互相攻击,没有形成统一之势。匈奴多次引诱羌人,企图与羌人共同进攻张掖、酒泉地区,然后让羌人在此居住。近年来,匈奴西部地区受到乌孙的困扰,我怀疑他们会派遣使者与羌人部落联系。恐怕西羌事变还会发展,并不只限于目前的局面。他们还会和其他部族再次联合,我们应提前做好准备。”一个多月后,羌人首领果然派使者到匈奴去借兵,企图进攻鄯善、敦煌,阻截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
西汉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汉宣帝派辛武贤、许延寿率军与赵充国部会合,大举进攻羌人。这时,羌人在赵充国的安抚下,已有一万多人归附。赵充国的奏章尚未发出,就接到朝廷攻打羌人的诏令。赵充国不主张用兵,而是派步兵在当地屯垦戍卫,等待反叛的羌人自行败亡。有人劝说赵充国不要坚持自己的意见,赵充国却认为,实施屯戍政策不仅可以解决羌人的叛乱问题,而且可以起到抚慰四方蛮夷的作用。赵充国的儿子害怕其父抗命,便让门客去劝赵充国,说:“如果一旦违背了皇上意图,派御史前来问罪,将军便不能自保,这样又怎能保证国家的安全?”赵充国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多次上书汉宣帝,重申自己的观点。他说:“对付羌人,智取较容易,武力镇压难度就大,所以我认为全力进攻不是上策。我建议:撤除骑兵,留步兵一万人,分别屯驻在要害地区,一面武装戒备,一面耕田积粮,恩威并行。这样可以节省大笔开支,并且可以维持士卒的费用。留兵屯田足可平定西域。”汉宣帝将其奏折交给大臣讨论,得到大臣们的赞同,于是汉宣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奖赏了他。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中国古代兵学家们很早就提出来的一个军事理论命题。这是因为战场情况千变万化,如果前敌将领的一举一动都要按照远在千里之外的国君的要求,而不能机动处置的话,是很难打胜仗的。在历史上,机械地按国君命令行事,最后招致惨败的例子不胜枚举。而赵充国敢于抗命,不断重申自己的观点,最终让汉宣帝同意并采纳了比较符合实际的边防政策,从而保障了西域的平安。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尤其是竞争决策过程中,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则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灰战争,苏伊士运河曾被迫关闭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条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航线被迫切断,而这直接影响到了这条航线上所有轮船公司航运事业的发展。希腊的蓝波轮船公司在以埃战争爆发后,积极寻找其合作伙伴,他们打电话给英国石油公司,如果在一天内能得到肯定答复,轮船公司将以最低的价格将公司所有商船出租给石油公司。如果轮船公司不能得到肯定的答复,他们将寻找其他合作伙伴。
当时,英国石油公司接电话的人是现任英国石油公司董事长彼得·沃尔特。然而,那时候他不过是公司的一名执行副总裁,按公司惯例,沃尔特无权对公司的重大行动做出决策,也就不能给对方一个明确答复,可是石油公司总裁纳尔逊出差去了美国,要一周后才会返回英国,沃尔特想通过电话请纳尔逊决定,可是没能联系上,显然,要待纳尔逊回国后再做决定无异于向对方表示了自己的否定态度。在这个问题上,沃尔特没有犹豫,他考虑了整整一个上午,毅然决定全部租下蓝波轮船公司的所有商船。以埃战争期间,由于苏伊士运河航线的中断使得商船不得不改道绕过南非好望角,同时,战争的影响使一些轮船公司把资产转移到其他产业,所以油船的价格很快上涨。沃尔特决定租用蓝波轮船为石油公司带来的利润极为可观。
任何原则、条例都不能以机械的方式施行,尤其在重大问题上,决策果断,不迷信权威才是正确处理问题的关键所在。沃尔特在这件事上“先斩后奏”,为他的公司赢得了巨额的利润,也充分显示了他在重要关头的应变能力与魄力,这是源于他的远见卓识和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