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绝”,意思是做事情不仅要专而精,更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做好选择。兵法云: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为我们在舍与得之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可缺乏专业上的一技之长,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样样精通,样样稀松,反而使自己无所成就。古训说得好:“欲速则不达,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往往穷尽全力也难以掘得真金。世界上最大的浪费,就是把宝贵的精力无谓地分散在许多事情上,而“有所不为”就是为了更加专注。
在人有限的生命中,能够专注于一件事情,朝着一个目标做精、做深是最好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成功。专注者尤其要保持一颗超然之心。要淡看舍与得,既已选择了专注,就要淡然对待名利,要知道自己擅长什么、能做什么、做什么最好的前提下,一如既往地专注下去。要坚信:“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生命有时好像总要和你开玩笑,对于你很在意的某些东西,像是握在手中的沙子,攥得越紧流出的越多、越快。在我们的生活中,自己真正所需要的,往往许多年后才会明白,甚至穷尽一生也不会明白!面对已经拥有的,我们又因为曾经得而复失的经历,而存在一份忐忑与担心。因为拥有的时候,我们也正在失去,而放弃的时候,我们也许又在重新获得。放弃或许是另一种生活,另一种理想的开始!
在黑暗的旧社会,民不聊生。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学的是医术。一天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有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握大刀的日本士兵斩首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虽然和日本人一样身强体壮,但个个无动于衷,脸上全是麻木的神情。在中国人被砍了头以后,他们却欢呼雀跃起来。而这种欢呼,这每一声欢呼都深深地刺痛了鲁迅的心。他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个日本同学投去了威严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像大海一样波涛起伏。他清醒地感悟到要挽救民族危亡,首先要拯救人民的灵魂。于是他毅然弃医从文,决定用手中的笔来唤醒中国的贫苦大众。从此,鲁迅把文学作为武器,用手中的笔做投枪,写出了《呐喊》、《狂人日记》等许多作品,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了挑战,唤醒了数以万计的中华儿女起来与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他夜以继日地写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鲁迅先生选择了用笔耕不辍和犀利的战斗檄文去激励贫苦大众,勇敢拿起手中的武器,反抗剥削、反抗内战、反抗侵略的做法,放弃了从医治病的荣耀,放弃了最初的梦想,毅然拿起了手中的笔,以笔为武器,深深地刺进敌人的胸膛。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为了惊醒沉睡的民众精神,站起来争取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人民的幸福,他无怨无悔地燃烧了自己。为了唤醒国人麻痹的精神,他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方向,每一次放弃的同时都意味着有另一个更明智的选择。
试想,当年的范蠡如果也贪恋眼前的荣耀,不舍得放弃一时的荣华,也许会因功盖其主而引发杀一儆百的惨剧。陶渊明也是因为舍去了“五斗米”,而获得了“采菊东篱下”的悠闲,才有“悠然见南山”的感悟和境界。
放弃就意味着失去,因此有人会说:“失去了,我将无所依靠。”的确,放弃,自然要带着一些疼痛。刺骨的寒风是树叶飘落的动力,在完成生命最后的也是最美丽的旅程后,树叶回归了大地。当树叶在冬天不能再对大树有益时,不如早早离去,去实现他的又一个理想——“化作春泥更护花”。在上帝眼中,一切从来都没有停止过。狂风暴雨中,一株老树轰然倒下,我们在感叹老树生命终结的同时,何不换个角度想想:不久,一棵幼苗将会发出新芽,新生命又开始了。“放弃不是一种过错,放弃了生活的轰轰烈烈,才能享有平平淡淡;放弃了急流险滩,才能拥有温馨港湾”。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能够枝繁叶茂,花开四季,流芳天涯。孟子说过: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面对生活的诱惑,我们必然要学会放弃一些东西,才让生活更加精彩,才能让新的理想萌发出来,才会有新的成功。
千万不要在毫无意义的情感纠缠中沉醉,那还不如干脆就用手中的笔写下你内心所有的感伤、郁闷、狂躁亦或是空虚、迷茫,然后将它抛向遥远的空中,并对着天空说:“我要重新开始!”。因为,只有放弃才能迎来更加美丽的人生路,才会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保持一颗平常心,营造一种境界,收获一种性格,只要不迷失方向,只要心静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