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
前篇言入六府則身熱不時外,上為喘呼。然陽明者胃脈也,今病不如前篇之旨,而反聞木音而驚,故問其異也。
岐伯對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陰陽書》曰:木剋土。故土惡木也。
帝曰:善。其惡火何也?,岐伯曰:陽明主肉,其脈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脈作肌。
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帝異於常。逾,音予。岐伯曰:四支者諸陽之本也,四支實,實則能登高也。也O曰:其惡人何也?岐伯曰: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惋熱內鬱,故惡人煩。新校正云:按《脈解》云:欲獨閉戶牖而處何也?陰陽相搏,陽盡陰盛,故獨閉戶牖而處。惋,烏貫切。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連藏則死,連經則生。
經,謂經脈。藏,謂五神藏。所以連藏則死者,神去故也。
帝曰:善。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
素,本也。逾垣,謂驀牆也。怪其稍其異於常。逾,音予。
岐伯曰:四支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支實,實則能登高也。
陽受氣於四支,故四支為諸陽之本也。新校正云:按《脈解》云:陰陽爭而外并於陽。
帝曰:其棄衣而走者何也?
棄,不用也。
岐伯曰: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也。帝曰:其妄言罵譽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陽盛則使人妄言罵晉不避親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足陽明胃脈,下鬲屬胃絡脾。足太陰脾脈,入腹屬脾絡胃,上鬲俠咽,連舌本,散舌下,故病如是。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二十竟#1中:顧本無『中』字。
#2察:顧本作『膾』。
#3足:原作『脈』,據顧本改。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祿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