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曰:余聞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己。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明也。
善言天者,言天四時之氣,溫涼寒暑,生長收藏,在人形氣五藏參應,可驗而指示善惡,故日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謂言上古聖人養生損益之述,與今養生損益之理,可合而與論成敗,故曰叉有合於今也。善言人者,謂言形骸骨節,更相支柱,筋脈束絡,皮肉包裹,而五藏六府次居其中,假七神五藏而運用之,氣絕神去則之於死,是以知彼浮形不能堅久,靜慮於己,亦與彼同,故日必有厭於己也。夫如此者,是知道要數之極,悉無疑惑,深明至理,而乃能然矣。
今余問於夫子,令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令驗於己而發蒙解惑,可得而聞乎?
言如發開童蒙之耳,解於疑惑者之心,令一一條理,而目視手循,驗之可得。捫,猶循也。
岐伯再拜稽首對曰:何道之問也?
請示起端也。
帝曰:願聞人之五藏卒痛,何氣使然?岐伯對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音澀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無益者,或喘動應手者,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或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陰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積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少問復生者,或痛而嘔者,或腹痛而後泄者,或痛而閉不通者,凡此諸痛,各不同形,別之奈何?
欲明異候之所起。
岐伯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艮則痛立止。
脈左右環,故得寒則縮蜷絀急,縮蜷絀急則衛氣不得流通,故外引於小絡脈也。衛氣不入,寒內薄之,脈急不縱,故痛生也。得熱則衛氣復行,寒氣退辟,故痛止。昊,熱也。止,已也。絀,丁骨切。
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
重寒難釋,故痛久不消。
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艮氣相薄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
按之痛甚者,其義具下文。
寒氣稽留,艮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也。
脈既滿大,血氣復亂,按之則邪氣攻內,故不可按也。
寒氣客於腸胃之問,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
膜,謂鬲間之膜;原,謂鬲肓之原。血不得散,謂鬲膜之中小絡脈內血也。絡滿則急,故牽引而痛生也。手按之則寒氣散,小絡緩,故痛止。
寒氣客於俠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
俠脊之脈者,當中之督脈也,次兩傍足太陽脈也。督脈者循脊裹,太陽者貫膂筋,故深按之不能及也。若按當中則脊節曲,按兩傍則膂筋蹙合,曲與蹙合,皆衛氣不得行過,寒氣益聚而內畜,故按之無益。
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
衝脈,奇經脈也。關元,穴名,在齊下三寸。言起自此穴,即隨腹而上,非生出於此也。其本生出,乃起於腎下也。直上者#1,謂上#2行會於咽喉也。氣因之,謂衝脈不通,足少陰氣因之上滿。衝脈與少陰并行,故喘動而應手也矣。
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3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
背俞,謂心俞脈#4,亦足太陽脈也。夫俞#5者,皆內通於藏,故日其俞注心相#6引而痛也。按之則溫氣入,溫氣入則心氣外發,故痛止。
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
厥陰者,肝之脈,入髦中,環陰器,抵少腹,上貫肝鬲,布脅肋,故日絡陰器繫於肝,脈急引脅與少腹痛也。
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
亦厥陰肝脈之氣也,以其脈循陰股入髦中,環陰器上抵少腹,故日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於少腹也。
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問,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
言血為寒氣之所凝結而乃成積。
寒氣客於五藏,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
言藏氣被寒擁胃而不行,氣復得通則已也。新校正云:詳注中擁胃疑作擁冒。
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
腸胃客寒留止,則陽氣不得下流而反上行,寒不去則痛生,陽上行則嘔逆,故痛而嘔也。
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
小腸為受盛之府,中滿則寒邪不居,故不得結聚而傳下入於迴腸。迴腸,廣腸也,為傳導之府,物不得停留,故後泄而痛。
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瘴熱焦渴則堅乾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熱滲津液,故便堅也。
帝曰:所謂言而可知者也。視而可見奈何?
謂候色也。
岐伯曰:五藏六府固盡有部,
謂面上之分部。
視其五色,黃赤為熱,
中熱則色黃赤。
白為寒,
陽氣少,血不上榮於色,故白。
青黑為痛,
血凝#7泣則變惡,故色青黑則痛。
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帝曰:捫而可得奈何?
捫,摸也,以手循摸也。
岐伯曰:視其主病之脈,堅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捫而得也。帝曰:善。余知百病生於氣也,
夫氣之為用,虛實逆順緩急皆能為病,故發此問端。
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艮則氣泄,驚則氣亂,
新校正云:按《太素》驚作憂。
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及《太素》飧泄作食而氣逆。
故氣上矣。
怒則陽氣逆上,而肝氣乘脾,故甚則嘔血及飧泄也。何以明其然?怒則面赤,甚則色蒼。《靈樞經》曰:盛怒而不止則傷志。明怒則氣逆上而不下也。
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
氣脈和調,故志達暢。榮衛通利,故氣徐緩。
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布葉,謂布蓋之大葉。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及《太素》而上焦不'通作兩焦不通。又王注肺布葉舉謂布蓋之大葉,疑非。全元起云:悲則損於心,心系急則動於肺,肺氣繫諸經,逆故肺布而葉舉。安得謂肺布為肺布蓋之大葉?
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
恐則陽精卻上而不下流,故卻則上焦閉也。上焦既閉,氣不行流,下焦陰氣亦還迴不散,而聚為脹也。然上焦固禁,下焦氣還,各守一處,故氣不行也。新校正云:詳氣不行當作氣下行也。
寒則?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
?,謂津液滲泄之所。理,謂文理逢會之中。閉,謂密閉。氣,謂衛氣。行,謂流行。收,謂收斂也。身寒則衛氣沉,故皮膚文理及滲泄之處,皆閉密而氣不流行,衛氣收斂於中而不發散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氣不行作營衛不行。
艮則勝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
人在陽則舒,在陰則慘,故熱則膚勝開發,榮衛大通,津液外滲,而汗大泄。
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氣奔越故不調理。新校正云:按《太素》驚作憂字。
勞則喘且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
疲力役則氣奔速,故喘息。氣奔速則陽外發,故汗出。然喘且汗出,內行外皆逾越於常經,故氣耗損也。
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繫心不散,故氣亦停留。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歸正二字作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