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曰:有病心腹滿,日一食則不能暮食,此為何病?岐伯對曰:名為鼓脹。
心腹脹滿,不能再食,形如鼓脹,故名鼓脹也。新校正云:按《太素》鼓作穀字。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鸚矢醴,一劑知,二劑已。
按古《本草》鶉矢并不治鼓脹,惟大利小便,微寒,今。方制法當取用處湯漬服之。
帝曰:其時有復發者何也?
復,謂再發,言如舊也。
岐伯曰: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雖然其病且已,時故當病,氣聚於腹也。
飲食不節則傷胃,胃脈者,循腹裹而下行,故飲食不節,時有病者復。病氣聚於腹中也。
帝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躁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為何?何以得之?
清液,清水也,亦謂之清涕。清涕者,謂從窈漏中漫液而下,水出清玲也。眩,謂目視眩轉也。前後血,謂前陰後陰出血也。
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
出血多者,謂之脫血,漏下。、鼻魍、嘔吐出血,皆同焉。夫醉則血脈盛,血脈盛則內熱,因而入房,髓液皆下,故腎中氣竭也。肝藏血以養人,脫血故肝傷也。然於丈夫則****衰乏;若女子則月事滯澀而不來也。
帝曰:治之奈何?復以何術?岐伯曰:以四烏?骨一?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
新校正云:按別本一作傷中。?,昨則切。蘆茹,上力居切,下音如字。
及傷肝也。
飯後藥先,謂之後飯。按古《本草經》云,烏劇魚骨、蔥茹等并不治血枯,然經法用之,是攻其所生所起爾。夫醉勞力以入房,則腎中精氣耗竭;月事衰少不至,則中有惡血淹留。精氣耗竭,則陰萎不起而無精;惡血淹留,則血痺著中而不散。故先玆四藥,用入方焉。古《本草經》曰:烏劉魚骨味鹹玲平無毒,主治女子血閉。蔥茹味辛寒平有小毒,主散惡血,雀卯味甘溫平無毒,主治男子陰萎不起,強之令熱,多精有子。鮑魚味辛臭溫平無毒,主治瘀血血痺在四支不散者。尋文會意,方義如此而處治之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及《太素》蔥茹作蘭茹。詳王注性味乃蘭茹,當改蔥作蘭。又按《本草》烏劉魚骨玲作微溫,雀卵甘作酸,與王注異。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為何病?可治不?岐伯曰:病名日伏梁。
伏梁,心之積也。新校正云:詳此伏梁與心積之伏梁大異,病有名同而實異者非一,如此之類是也。
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岐伯曰: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則因陰,必下膿血,上則迫胃院,生鬲,俠胃院內癰,
正當衝脈帶脈之部分也。帶脈者,起於季脅,迴身一周,橫絡於齊下。衝脈者,與足少陰之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其上行者,出齊下同身寸之三寸關元之分,俠齊直上,循腹各行會於咽喉,故病當其分,則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也。以其上下堅盛,如有潛梁,故日病名伏梁,不可治也。以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按之痛問不堪,故每切按之致死也。以衝脈下行者絡陰,上行者循腹故也。上則迫近於胃胱,下則因薄於陰器也。若因薄於陰,則便下膿血。若迫近於胃,則病氣上出於鬲,復俠胃院內長其癱也。何以然哉?以本有大膿血在腸胃之外故也。生當為出,傳文誤也。新校正云:按《太素》俠胃作使胃。
此久病也,難治。居齊上為逆,居齊下為從,勿動亟奪。
若裹大膿血居齊上,則漸傷心藏,故為逆。居齊下則去心稍遠,猶得漸攻,故為從。從,順也。亟,數也。奪,去也。言不可移#11動,但數數去之則可矣。
論在《刺法》中。
今經亡。
帝曰:人有身體髒股腑皆腫,環齊而痛,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
此二十六字,錯簡在《奇病論》中,若不有此二十六字,則下文無據也。新校正云:詳此并無注解,盡在下卷《奇病論》中。
此風根也。
此四字此篇本有,《奇病論》中亦有之。
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齊下,故環齊而痛也。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澀之病。
亦衝脈也。齊下,謂脖腴,在齊下同身寸之一#12寸半。《靈樞經》曰:肓之原名日脖腴。脖,薄沒切。腴,烏朗切。
帝曰:夫子數言熱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藥,石藥發疸,芳草發狂。
多飲數波,謂之熱中。多食數波,謂之消中。多喜日癟,多怒日狂。芳,美味也。
夫熱中消中者,皆富貴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願聞其說。
熱中消中者,脾氣之上溢,甘肥之所致,故禁食高梁芳美之草也。《通評虛實論》曰:几治消瘴甘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又《奇病論》曰:夫五味入於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此肥美一之所發也。此人叉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此之謂也。夫富貴人者,驕恣縱欲輕入而無能禁之,禁之則逆其志,順之則加其病,帝思難?,故發問之。高,膏。梁,米也。石藥,英乳也。芳草,濃美#13也。然此五者,富貴人常服之,難禁也。
岐伯曰:夫芳草之氣美,石藥之氣悍,二者其氣急疾堅勁,故非緩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脾氣溢而生病,氣美則重盛於脾,消熱之氣躁疾氣悍,則又滋其熱。若人性和心緩,氣候舒勻,不與物爭,釋然寬泰,則神不躁迫,無懼內傷,故非緩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悍利也。堅,定也,固也。勁,剛也。言其芳草石藥之氣,堅定固久,剛烈而卒不歇滅,此二者是也。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岐伯曰:夫熱氣慄悍,藥氣亦然遇,恐內傷脾,
慄,疾也。
脾者土也,而惡木,服此藥者,至甲乙日更論。
熱氣慄盛則木氣內餘,故心非和緩則躁怒數起,躁怒數起則熱氣因木以傷脾,甲乙為木,故至甲乙日更論脾病之增喊#14也。
帝曰:善。有病膺腫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癱#15腫。
頸痛胸滿腹脹,此為何病?何以得之?
膺,胸傍也。頸,項前也。胸,膺問也。
岐伯曰:名厥逆。
氣逆所生,故名厥逆。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則瘡,石之則狂,須其氣并,乃可治也。
石,謂以石針開破之。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陽氣重上,有餘於上,灸之則陽氣入陰,入則瘡;石之則陽出內#16,虛則狂;
灸之則火氣助陽,陽盛故入陰。石之則陽氣出,陽氣出則內不足,故狂。
須其氣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并,謂并合也。待自并合則兩氣俱全,故可治。若不爾而灸石之,則偏致勝負,故不得全而瘠狂也。
帝曰:善。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
病,謂經閉也。《脈法》曰:尺中之脈來而斷絕者,經閉也。月水不利若尺中脈絕者,經閉也。今病經閉脈反如常者,婦人妊娠之證,故云身有病而無邪脈。
帝日.一病熱而有所痛者何也?岐伯曰:病熱者,陽脈也,以三陽之動也,人迎一盛少陽,二盛太陽,三盛陽明,入陰也。夫陽入於陰,故病在頭與腹,乃縝脹而頭痛也。帝曰:善。
新校正云:按《六節藏象論》云: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與此論同。又按《甲乙經》三盛陽明無入陰也三字。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二十四竟
#1直上者:原作『直著』,據顧本改。
#2上:原脫,據顧本補。
#3則:『則」下原有『血』字,據顧本刷。
#4俞脈:原作『前腴』,據顧本改。
#5俞:原作『前』,據顧本改。
#6相:原作『前』,據顧本改。
#7凝:原作『熱』,據顧本改。
#8今:原作『命』,據顧本改。
#9下:原作『中』,據頗本改。
#10乏:原作『之』,據顧本改。
#11可移:此二字原倒,據顧本乙正。
#12一:顧本作『二』。
#13美:原作『米』,據顧本改。
#14減:原作『感』,據顧本改。
#15庫:原作『膺』,據顧本改。
#16出內:顧本作『氣虛』。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祿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