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种风景的老人
32573200000086

第86章 武生

武生父母都是唱坠剧的民间艺人,武生是在草台子戏班里长大的。戏班由几十个人临时组成,也叫“碰班”,不固定,大家凑在一起,自愿结合。

武生五岁开始练功,天不亮就到野外翻跟头、劈叉、吊嗓子。有一次撞在树上,肩膀被树枝子划伤,同伴被吓哭了,他确咬着牙,没流一滴泪。自己去村里卫生所缝了八九针,留下一道长长的疤痕。

年龄稍大,开始学习文化课。识字多了,武生喜欢看书,大多是《十大元帅》、《淮海战役》、《孙子兵法》等书。后来到了剧团,没有他的戏,就捧着一本书在后台看得入迷。该他上场了才丢下书本,慌慌张张跑到前台,依然把角色演得投入,赢得台下阵阵喝彩。

17岁那一年,武生怀里像是添了一团火,想参军。武生去体检的时候兴高采烈,回来时,垂头丧气。他两天没吃饭,诅咒肩上那块疤痕。

武生要求演武生戏,苦苦练功。他一口气能做三百个鹞子翻,从高处翻下来还能来一个三百六十度的旋转。武生成了台柱子,一亮相,台下掌声如潮,齐声叫好。

武生喜欢演将军戏,扮薛平贵、杨宗保。尤其演关公,喊一声众三军,锣鼓齐鸣,犹如眼前千军万马。武生抖动青龙刀,背上靠旗飘扬,只见他微闭双目,手捋长髯,加上一米八的身材,愈发威风凛凛,英气逼人。武生演唱声音嘹亮,舒缓张弛,圆润自然,观众在台下看得如醉如痴,一连多日还啧啧赞叹,甚至模仿他唱一嗓子。就连鼓师、琴师也说,伺候武生,舒服,提神,简直是一种享受。

武生有了绰号:将军。

自卫反击战那年的一天晚上,在元城某村唱戏。轮不到武生出场,就在后台看一张地图,手指在广西那地方画来画去。忽然听得台下骚动,忙跑去看,原来是地痞调戏一个姑娘,被姑娘撵着骂,那地痞喊来几个同伙要打姑娘。武生拨开人群,问了缘由,把姑娘拢在身后。地痞是当地大户人家,失了面子,集合一帮人围着剧团闹事。武生说一人做事一人当,要出去论理,被团长一把拦住。幸亏地方上的头面人物出面调解,剧团多演了一场戏才作罢。

姑娘成了武生的妻子。剧团里唱旦的标致女演员多得是,都仰慕武生,每天给武生放电,武生却找了一个不会唱戏的妞。这事儿,令人费解,谁也想不透。

海湾战争打得热闹的那年春天,武生坐在后台箱子上,正拿一张世界地图看得入迷,一伙人嚷嚷着,要推举武生做团长。武生也不谦让,站起来,大手一挥,请大家喝酒。剧团唱的是坠剧,属稀有剧种,武生去了省城,回来又找元城的领导,把剧团演员固定下来,成为县里的正规剧团。

武生带着剧团长年累月奔走在乡村,唱红了冀南豫北。这几年,武生血压高,演出少了,决定退出舞台。今年春天在元城剧场举行从艺六十年演出,也是他最后一场演出,为自己的艺术生涯画上句号。

武生的精神特别好,化妆的时候悄悄拔掉鬓角的几根白发。

离开演还早,舞台下已是黑压压的人群。剧场门外的车辆排起了长队。一伙子观众到后台来要和武生合影,说是走了几百里,带着干粮来看武生的演出。

武生心里一热。

有个折子戏,因为难度大,考虑到武生的年龄,血压也高,弟子们争抢着要为他做替身。武生却执意自己演。武生说,台下那么多人,我不出场对不起观众。

武生一出场,台下掌声久久不息。武生连着几个鹞子翻,精彩!最后翻到桌子上,要凌空翻下。后台演员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台下观众也都屏住了呼吸。

翻下来,噗一声落地。鼓师感觉异常,手里的鼓槌定了格。台上台下一阵静寂。

再看武生,两条红艳艳的小虫子从他的鼻孔里爬出来。

武生没有子女,弟子们把他安葬在元城东门外的卫河沿上。出殡那一天,十里八乡的观众送来一通墓碑。墓碑很怪,上面只有“将军墓”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