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美国早已成长为一个粮食帝国。
1862年,在林肯政府时期,美国建立了农业部,该部最初只是一个为农业和农民服务的部门,当时美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农业人口占人口的50%。至20世纪末,美国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人口大为减少,相反,农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农业商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1870年时,美国的农业人口还有50%以上,另外还有25生活在小城镇中——这是名符其实的小城镇,通常这些小城镇的人口不到2500人。但是到了1910年时,工业人口已经占据了人口的2/3.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依靠同时向同盟国和协约国双方贩卖军工产品和一般工业产品以及农业产品大发战争财。其中,1915年时小麦产量达到2722万吨,在参战前其每年输出小麦375万吨,比战前高出一倍。由于战时交战双方都需要大量进口粮食,因而粮价高涨,所以其获益就已经远远高于一倍。
美国粮食巨头们往往通过推动国会修改法案来获得扩张空间。在20世纪20年代,这是美国的托拉斯时代,企业通过联盟建立起托拉斯,形成垄断,此时农业巨头们开始推行商业化农业,此时已经是一个工业产业,而不再是农业。作为工业产业,其盈利程度仅次于制药行业,年平均销售额达到4000亿美元。
二战前,美国经历了从1929年至1939年10年的经济危机,受此影响,小麦面积也大幅减少了404.6万公顷,玉米面积减少了364万公顷,但粮食产量仍然过剩,且世界遭受经济危机冲击,购买力普遍下降,粮食价格下降了2/3,导致美国粮食难以出售,大批粮食腐烂在仓库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交战双方再次从美国购买大批粮食,这给了美国粮食产业巨大的转机。据美国农业部数据,从1939年开始,美国小麦产量增长了49.5%,玉米增长了20.1%,大米增长了38.5%,牛数量增长了29.6%,羊增长了8.5%,国际粮食价格也上涨了50%,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与此同时,受战争以及各种政治、经济影响,许多亚洲、非洲、拉美等地二战前的粮食出口国转变成了进口国,对美国粮食的依赖更重。
1938年,德国已经做好了战前准备,美国也迅速颁布了《农业调整法》。自1933年大萧条以来,美国农业部通过实施商品计划、出售空闲土地、设定农产品配额、制定食品救济计划等办法来保证国内的农业和商品供需平衡。1938年后,欧洲战争一触即发,美国粮食巨头们开始推动国会修改法案,以便在战争期间扩大粮食产量,出售给战争双方。
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就已经实现了农业机械化,70年代又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美国耕地占土地面积22%,粮田占全部耕地3/4,但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却均居世界首位,出口量约占世界粮食出口量的一半,库存约占世界粮食库存量的30%。美国每年有占总消费量的40%粮食转为储备,全国粮食仓储能力约为5亿吨,相当于中国一年的粮食产量。
多年以来,通过控制空闲土地和粮食储备计划,美国农业部可以稳定国内粮食和食品价格,但是在1996年,粮食巨头们再次联手推动国会修改《农业法》。实际上是要把政府掌握的闲置土地收购过来,从而使得政府失去通过调控闲置土地来平抑价格的能力,这是粮食巨头们再次进行20世纪20年代那种大扩张的开始。这也预示着粮食巨头们将要掀起“绿色革命”之后的新一轮农业革命,同时,这也是一场基因革命。
“工厂化农场”(factory farms)和“企业化农业”(corporate agriculture)是美国农业集中化、垄断经营的两大方式,实际上就是完成了土地兼并和垄断经营,农民由土地的主人便成了粮商巨头的合同工,他们实际上就是新时代的农奴。据美国参议院农业委员会的报告数字,农民的资产净值回报率已经从上世纪70年代的每年10%下降到了现在的每年2%。这也就是说,拥有自己土地并从土地中获得收益的农民已经越来越少了,大片的土地已经成了大型农业综合体的领地。在这期间,这些综合体现在根本不需要出面请律师去驱赶农民,农民会主动找上门来,请他们收购自己的土地,因为化肥、各种农业机械、油料、电力、其他设施、灌溉、农药、种子等等,几乎所有的东西价格都在上涨,而卖粮食所得根本不够维持成本的,所以越是经营越是亏本,最后他们只好将土地卖给农业综合体,这实际上是粮食巨头们变相地在逼迫农民离开土地,实行兼并,所以,从1979年至1999年,美国农民的数量下降了3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