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粮食狼烟
32608800000032

第32章 “新经济政策”核心人物

威廉·皮尔斯成为尼克松的大使级贸易谈判特别副代表,他曾是国际贸易和投资政策委员会成员,但更重要的身份是,他曾是嘉吉公司的副总裁,主管公共事务。

70年代后期,为了重新抢夺世界市场,美国制定了全球经济扩张战略,鼓励美国公司走出去,去占有海外市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开始推动全球化(我认为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全球化就已经开始,但持续500多年的全球化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浪潮)。这场启自70年代后期的新一轮全球化就是美国策动的,是以美国重新争夺世界市场为主题的。

1972年,全球粮食产量大幅减少,世界粮食储备只有2.09亿吨,仅相当于2个月的供应量,而经过多年经营,世界上大部分粮食储备实际上都掌握在西方6大粮食巨头手中,至1974年,这种垄断进一步加剧,据美国农业部数据,当年世界粮食储备的95%掌握在嘉吉谷物公司、大陆谷物公司、库克工业公司、路易·达孚公司、邦基公司和ADM公司这6大公司手中。实际上,6大粮食巨头不仅仅控制着世界粮食储备,而且控制着世界各地的粮食加工企业、许多农场和牧场,另外像化肥、农药、种子等也都掌握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手中,这就给美国施展粮食战略以“天赐良机”。

1972年,威廉·皮尔斯成为尼克松的大使级贸易谈判特别副代表,他曾是国际贸易和投资政策委员会成员,但更重要的身份是,他曾是嘉吉公司的副总裁,主管公共事务。皮尔斯认为,美国农业拥有规模、技术和资本的优势,也更有效率,这些都能使美国在世界粮食市场上占据主导、甚至垄断地位,完全能够击败苏联这样的社会主义农业,也能击败欧洲共同体这样狭隘的保护本国农业的经济体,因为他们的效率比不上美国农业。他说,美国现在是自由世界的领导者,承担着最多、最重的海外责任,因此美国也有责任承担起主导世界粮食市场的责任。

皮尔斯实际上成了尼克松在1972年提出的“新经济政策”的决策圈内核心人物之一,他在1974年成为总统“经济发展委员会”成员之一,主要负责为美国制定农业政策。换言之,美国的农业政策实际上是出自嘉吉公司在政府的的代言人之手。皮尔斯在此期间实际上主要是为粮食巨头们制订本国国内的扩张政策,因为美国制订的粮食战略需要粮食巨头们有充足的实力,这需要打破美国当时有些落后的家庭农场生产模式,必须把农民从土地上驱赶出去,由大型农业综合企业接手他们的土地,进行大面积综合农业生产。皮尔斯于是称美国农业中存在大量“过剩的人力资源”,新政策必须要迫使大量的家庭农场破产,以便大型农业综合企业收购。在完成这一政策制订后,皮尔斯就辞去了在政府内的职务,又回到嘉吉公司——就这样,在政府内负责制订农业政策,然后回到企业再按照政策去扩张,也许,这可以称之为资本主义的效率。

1974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对世界气候、人口以及粮食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其报告为《人口、农业生产和气候趋势的潜在后果》,成为美国制定粮食战略的主要基础文件之一。报告结论称:世界对美国粮食越来越大的依赖“预示着美国权力和影响的增长,特别是对那些穷困的、缺少农业资源的国家来说更是这样”。第三世界缺粮“可使美国得到前所未有的一种力量……华盛顿对广大的缺粮者实际上就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皮尔斯所主导制订的美国农业政策,也是为美国长远实施粮食战略打基础,主要构想是用30年的时间使得世界农业集中在几大公司手中,从种子到饭桌,实现全产业链无缝垄断,不给对手任何机会,也让自己处在绝对技术垄断地位,这样就可以建立起一个粮食帝国,全球都是这个帝国的子民和市场。

皮尔斯还认为,为了能让美国农业成为世界粮食基地,还必须改变第三世界的饮食消费模式,使之扩大在玉米、小麦、大豆、大米、牛肉的消费,因为这些都是美国的优势粮食品种,而第三世界应该主要生产水果、蔬菜、甘蔗等,这些都是美国的弱势产品,更为主要的是,这些都不是主要粮食作物,这样美国就可以更加容易地控制他们赖以生存的粮食。

皮尔斯就任尼克松政府的贸易谈判特别副代表后,皮特·弗拉尼根同时担任国际经济政策委员会主席,两人就成为美国参与关贸总协定多边贸易谈判和关税谈判的策略制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