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有趣的中国名媛
32628000000017

第17章 她给后妃当老师——班昭

整个中国历史,一直宣传“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理念让千万的女性甘于平庸,把男人当做自己生命的全部,从而失去了真正的自己。但是千百年来,中华大地上还是出现了很多的女文学家、女诗人……她们的诗歌或者缠绵悱恻,或者慷慨激昂,丝毫不逊于那些男人们。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学并非男人的专长,文学也是女人发挥才能的天地。在这里,我们记录下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女诗人、女书法家、女文学家,让更多的人知道“女子有才更是德”。

班昭,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才女,也是东汉的女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班昭身世显赫,祖父是广平太守班稚,父亲班彪是当时有名的史学和儒学大师;她的两个哥哥班固和班超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班固,是《汉书》的主要作者,著《八表》及《天文志》,是继司马迁之后又一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班超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在父兄的影响和鼓励下,班昭从童年开始就熟读儒家经典和史书,并掌握了丰富的天文历史知识。而且她继承了父兄的遗志,整理完成了《汉书》,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博学多才的才女。《女诫》一书更是让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家皆是文化人

班昭,字惠班,又名姬,是东汉扶风安陵也就是现在的咸阳市人。班昭身世显赫,祖父是广平太守班稚,他的父亲班彪是当时有名的史学和儒学大师;大哥班固,是《汉书》的主要作者,是我国继司马迁之后又一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二哥班超,是一个投笔从戎的志士,两次出使西域,是打通“丝绸之路”的赫赫功臣。在父兄的影响和鼓励下,班昭从童年开始就熟读儒家经典和史书,长大后,又掌握了丰富的天文、历史、地理等知识,是班氏家族中博学的才女。

班昭14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后来生了一个儿子。但好景不长,不久丈夫就病故了,班昭便早早开始守寡,以后也不曾再嫁,然而不幸运的事接踵而至。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正史中写得较好的一部,人们称赞它言赅事备,与《史记》齐名,全书分纪、传、表、志几类。这本书的写作开始于班昭的父亲班彪。遗憾的是班彪没有完成这本史书就死了。班昭的大哥班固为了完成父亲的未完之志,继续编著,他奋斗了30年,就在他快要完成前汉书时,却因窦宪一案的牵连,死在狱中。

班昭的二哥班超,替官府抄写文书,维持生计。班超每日伏案挥毫,常辍业投笔而叹:“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闲乎?”(《后汉书·班超列传》)于是班超“投笔从戎”,出使西域,远征匈奴。

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84年),步入老年的班超非常思念家乡,于是派他的儿子回到洛阳,替他表达了叶落归根的想法,然而奏章送上去3年,朝廷仍不加理会。

班昭想到大哥班固已死,二哥班超70岁还客居异乡,自己也孤身一人,于是对这个二哥产生一股强烈的依恋之情,随后不顾一切地给皇帝上书。上书的奏章中,句句丝丝入扣,真挚感人,合情合理,连汉和帝看完之后也心生同情,于是立即派遣戊己校尉任尚出任西域都护,接替班超,班超终于可以告老返乡,班昭以其真诚及文采感动皇帝,助兄达成落叶归根心愿,在当时传为佳话。

赫赫有名“曹大家”

班固死后,编著《汉书》这部巨著的担子就落到了班昭身上。班昭痛定思痛,接过亡兄的工作继续编著。好在班昭在这之前就参与了全书的纂写工作,汉和帝知道后特别恩准班昭进宫修定《汉书》。

班昭修书的地方是皇家藏书丰富的东观藏书阁,班昭在东观藏书阁里穷年累月,孜孜不倦地著述,除将父兄所著部分分类整理、修订外,又补写“八表”和“天文志”,这样,中国又一部伟大的史书——《汉书》,在班家三四十年的努力下,终于由班昭整理完成。

汉和帝看了该书后极为欣赏,并让皇后和妃子们奉班昭为师,请她传授儒家经典。班昭的学问十分精深,当时的大学者马融,为了得到班昭的指导,还跪在东观藏书阁外,聆听班昭的讲解。于是在朝中,因为班昭的丈夫姓曹,所以班昭被奉为“曹大家”。

在70多岁高寿之年,班昭写出了《女诫》,计1600字。《女诫》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篇。本是用来教导班家女儿的私家教科书,不料京城世家却争相传抄,不久之后便风行全国各地。

在“卑弱”篇中,班昭引用《诗经·小雅》中的说法:“生男曰弄璋,生女曰弄瓦。”认为女性生来就不能与男性相提并论,必须“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和事,不辞剧易”,才能恪尽本份。

在“夫妇”篇中,认为丈夫比天还大,须敬谨服侍,“妇不贤则无以事夫,妇不事夫则义理坠废,若要维持义理之不坠,必须使女性明析义理。”

在“敬慎”篇中,主张“男子以刚强为贵,女子以柔弱为美,无论是非曲直,女子应当无条件地顺从丈夫”,一刚一柔,才能并济,也才能永保夫妇之义。

在“妇行”篇中,订定了妇女四种行为标准:“贞静清闲,行己有耻,是为妇德;不胡说八道,择辞而言,适时而止,是为妇言;穿戴齐整,身不垢辱,是为妇容;专心纺织,不苟言笑,烹调美食,款待嘉宾,是为妇工。”妇女备此德、言、容、工四行,方不致失礼。

在“专心”篇中,强调“贞女不嫁二夫”,丈夫可以再娶,妻子却绝对不可以再嫁,事夫要“专心正色,耳无淫声,目不斜视”。

在“曲从”篇中,教导妇女要善事男方的父母,逆来顺受,一切以谦顺为主,凡事应多加忍耐,以至于曲意顺从的地步。

在“叔妹”篇中,说明与丈夫的兄弟姐妹相处之道,要事事识大体、明大义,即使受气蒙冤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万万不可一意孤行,而失去彼此之间的和睦气氛。

此后出现了《女史箴》、《女则》、《女孝经》、《女论语》、《内训》、《闺范》、《女学》等一系列的跟风之作,但都再也达不到《女诫》这样的高度了。

此外,班昭还写过赋、文等十六篇文章,她一生的作品,后来由儿媳丁氏整理为《曹大家集》。不过,今已佚失,只能看到《东征赋》等八篇流传下来。

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著述的女子,也是中国第一位女历史学家,她的学识渊博,在中国古代女性中,实不多见。由于班昭在文学、史学上的特殊贡献,当她高龄去世时,皇太后亲自素服举哀,为她举行国葬之礼,殊荣备至。

班昭是一个突破当时男女界限的一位女中豪杰,她从事了一项历来专属于男人的职业——撰史。但是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她的鼎力之作《女诫》,她的形象就开始变得模糊不清,对她写的《女诫》,这本维护男性统治的帮凶书不断地被后人所批驳。

据《后汉书》记载,班昭还活着的时候,外界对《女诫》一书的评价即已毁誉参半,班昭的夫妹曹丰生,有辩才,曾写信就《女诫》的内容与班昭展开辩论;班昭的学生,马融则认为该书内容很好,命妻女抄习,然而妻女并未按照班昭的教训去处世行事。

事实上,在班昭死后,《女诫》一书就不再受人关注,中国的社会道德规范也逐渐宽松。只是到了明朝时,“理学”盛行,1580年明神宗命大臣王相为《女诫》作注,并与徐皇后所作的《女训》一起刻印,从那时开始,班昭的《女诫》再度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有人说,是封建社会一整套的封建道德将中国无数妇女打入无底深渊,致使妇女成为了男人的附属品,对于生活和命运没有自主权,更没有独立的人格。也许会有人这样问:“班昭的这种思想,岂不是也将她推入了深渊当中吗?”是的,班昭本身也受到她自己这种思想的影响,丈夫死后她没有再嫁,一个人过完了她的一生。但是,她也并不是这种封建礼教的捍卫者。她的许多行为和她的《女诫》是大相径庭的。所以,班昭是生活在自由与禁锢的缝隙当中的,她寂寞却又坚忍,敢爱敢恨却又不得不自我压抑,在她的身上有着不可调和的性格矛盾。班昭一生所经历的一切,有多少悲苦和孤寂,有多少爱恨情仇的纠葛,后人不得而知。然而,从她的著述当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她的一生是怎样的艰苦与无奈,多么的寂寞与悲苦。也许只有从精神到肉体都遭遇了极大痛苦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压抑思想的作品来。

后人在评价班昭时也颇有争议,很多人欣赏她的才华、气魄以及操守,但班昭的《女诫》使无数女人套上了精神枷锁,却难逃“罪人”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