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管子原来这样说
32631000000021

第21章 唯法纪严明才能正君威

“原典”

上舍公法而听私说,故群臣百姓皆设私立方以教于国,群党比周以立其私,请谒任举以乱公法。人用其心以幸于上,上无度量以禁之。是以私说日益,而公法日损,国之不治,从此产矣。

——《管子·任法》

“古句新解”

君主舍弃公法而听信私说,那么群臣百姓都将根据私欲建立学说,在国内宣扬,勾结朋党来建立私人势力;请托保举私人来扰乱公法;用尽心机去骗取君主的宠信。君主如果没有法度来禁止这类行为,那么私说就会一天天地增多,公法将被一天天地削弱,国家的混乱就从此产生了。

管子在此说明了君与臣民之间该有的上下位置,指出君王只有不信谗言、法纪严明才能树立起君王的威严。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亡国之君都是因为听信了小人谗言而祸国殃民乃至失掉江山的。或是因为奸臣乱党当道,蒙蔽了君王的视听,从而忠良遭到迫害,奸臣肆意为非作歹,使得国家大乱,外敌乘虚而入,内忧外患相加,走上亡国之路;或者是君王贪图女色,因为女人而误了大事,最终因爱美人而失了江山……

但凡称得上一代明君的,都能够使法纪严明,照章办事而不徇私情,这正是受到万民景仰、国泰民安的根本。

谗言好似一剂慢性毒药,昏君遇到它会越来越迷恋它的味道,明君却能一眼辨出它害人的本质而抵制它,秦武王就是这样一位明君。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派甘茂攻打韩国的宜阳,甘茂担心自己不在都城时,会遭小人诬陷诽谤,于是对武王说道:“春秋末年的时候,孔子有一位得意的弟子名叫曾参。曾参一向严于律己、奉公守法。以前,曾参住在费地的时候,鲁国也有个叫曾参的,他杀了人然后逃跑了,官府正在追捕。大街小巷都传遍了,说曾参杀人了。

“有一个人听后,急忙跑到曾参家里,刚好曾参外出不在家中,那个人就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他母亲听后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说:‘我儿子才不会杀人呢。’说完又继续织布。儿子是她辛辛苦苦养大的,他的脾气、秉性母亲完全了解,她根本不相信这个谣传。”

“另一个人又跑来说,曾参杀了人,他母亲依然镇定自如,依旧纺织手里的布。过了一会儿,第三个人跑来对她说曾参杀了人,这一回她不得不相信这是真的了。她立刻扔下手中的梭子,离开织布机逃走了。就在她逃走的路上,碰见了她的儿子,才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以曾参的贤明,加上母亲对他的信任,三个人的谣传就让他母亲信以为真了。现在臣的贤能,远不如曾参,大王对我的信任,又不比曾参的母亲,忌恨臣的又不止三个人。臣恐怕大王也像曾参的母亲那样对我产生怀疑。”

武王听了点头说道:“寡人明白你的用意了,我决不会听信他们的谗言,你就放心吧。”后来,甘茂与武王在息壤立下盟誓。

秦武王英明,能够做到不信谣言,但毕竟是众口铄金,一件事说的人多了,假的也就变成真的了,可见甘茂的担忧并不是没有必要,如果他遇到的不是秦武王,可能结局就完全不同了。

历史上也有许多君王,对于小人的谗言真假不分,偏听偏信,这样的庸才迟早要下台。晋献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公元前660年,晋献公打败了西方一个叫骊戎的部落。骊戎大败后,便进献了一美女骊姬。骊姬的相貌可称得上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晋献公非常地宠爱她,对她也是言听计从,后来竟立她为夫人。

但骊姬却时时刻刻不能忘记自己部落被打败的耻辱,一心想着为骊戎报仇。当然这不是立刻就可以做到的,需要长远地谋划才可以办到。

当时晋献公已经年老体衰,骊姬的第一步计划就是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奚齐被立为嗣君,以便日后可以将晋国顺利地掌握在手中。可是在奚齐前面,晋献公有好几个儿子,而且还立了申生为嗣君。为了达到目的,骊姬就想方设法要除掉申生,为此她设下了一个圈套。

当时申生不在宫中,骊姬让晋献公将他召回都城,设宴款待,饮宴时骊姬频繁地向申生劝酒,还不断地夸赞申生的品行,同时还要申生善待弟弟奚齐。申生非常尊重这位后娘,连声答应,晋献公见他们相处如此融洽,也很开心。

饮宴结束时,骊姬悄悄地邀请申生明日陪她去后花园赏花。申生心里不愿意,可见后娘如此盛情,又不好推辞,转念一想,光天化日之下,也没有什么关系,于是就同意了。晋献公年事已高,耳朵有些不好使,自然没有听清楚。事后问骊姬,骊姬就换了个说法,说申生主动约她到后花园看花,晋献公很自然就起了疑心。

第二天,申生如约而至。他和骊姬边走边赏花,申生始终与骊姬保持一定的距离。走着走着,突然飞来了一群蜜蜂,围着骊姬不停地飞。骊姬显得很惊慌,忙喊申生为她驱赶蜜蜂。申生怕后娘被蜜蜂蛰到,自己承担不了罪过,便走过去用宽大的衣袖为她驱赶。眼前发生的一切被藏在假山后面的晋献公看见了,他老眼昏花,以为申生在摸骊姬,便出来阻止。骊姬顺势跪到晋献公面前,诬蔑申生想要非礼她。

原来,骊姬早上梳妆时,在衣服和头发上抹了些蜂蜜,故意引来了蜜蜂。但申生为人忠厚老实,有口难辩,何况晋献公只相信骊姬的一面之词,从此晋献公便有废去申生嗣君之意。

骊姬没有停止对申生的陷害。后来,她又在申生准备进献的祭肉中做了手脚,当晋献公刚要吃祭肉的时候,骊姬让人找来了一条狗,将祭肉扔给它,狗吃下去立即中毒而死。骊姬利用此事大做文章,说申生想毒死晋献公。晋献公派人捉拿申生,申生无法自辩,悲愤地自尽了。

接着,骊姬又想尽一切办法陷害晋献公的其他几个儿子,迫使他们逃亡出国,终于让她的儿子当上了嗣君。从此,晋国陷入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混乱之中。

晋献公做事糊涂,不顾事实而一味轻信小人的做法是为君者的大忌。这种生活在小人圈中的君王,最终肯定要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听信谗言就会是非颠倒、冤枉无辜;不严明法纪就无法治军,不能立威。这糊涂、无威之君如何治理好一个国家呢?因此,身为国君,就应该不听信谗言、法纪严明以正君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