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将立朝廷者,则爵服不可不贵也。爵服加于不义,则民贱其爵服;民贱其爵服,则人主不尊;人主不尊,则令不行矣。法者,将用民力者也。将用民力者,则禄赏不可不重也。禄赏加于无功,则民轻其禄赏;民轻其禄赏,则上无以劝民;上无以劝民,则令不行矣。法者,将用民能者也。将用民能者,则授官不可不审也。授官不审,则民闲其治;民闲其治,则理不上通;理不上通,则下怨其上;下怨其上,则令不行矣。法者,将用民之死命者也。用民之死命者,则刑罚不可不审。刑罚不审,则有辟就;有辟就则杀不辜而赦有罪;杀不辜而赦有罪,则国不免于贼臣矣。故夫爵服贱、禄赏轻、民间其治、贼臣首难,此谓败国之教也。
——《管子·权修》
“古句新解”
建立朝廷的规矩,就不可不重视爵位的尊贵地位。爵位如果给了不义之人,人民就会轻视爵位;人民轻视爵位,君主将会没有尊严;君主没有尊严,政令就不能顺利推行。
法是用来驱使人民效力的,使人民乐于效力,就不能不重视禄赏。禄赏如果给了无功之人,人民就会轻视禄赏;人民轻视禄赏,君主就无法鼓励人民;君主无法鼓励人民,政令就不能顺利推行。
法是用来在人民中选拔贤能的,选拔贤能,任用官吏就不能不慎重;任用官吏不慎重,人民就会背离统治;人民背离了统治,下情就不能上达;下情不能上达,人民就会怨恨君主;人民怨恨君主,政令就不能顺利推行。
法是用来决定人民生死的,决定人民生死,刑罚就不可不审慎;刑罚不审慎,就会出现量刑轻重不当的事情,出现量刑轻重不当的事情,就会杀害无辜而放过罪犯;杀害无辜放过罪犯,国家就会出现贼臣发难。
所以,凡是爵位被鄙视,禄赏被看轻,人民背离统治,贼臣发动叛乱的,都是国家失败的政策所导致。
赏和罚都要让众人心服,赏才能起到应有的鼓舞作用,罚才能起到应有的警戒作用,天下才能安定。
君臣之间难免出现磕磕碰碰的时候,此时,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应该公私分明、赏罚有度,这样下属才会心服。如若领导者因个人恩怨而乱了赏罚分寸的话,招来非议就难以避免了。刘邦重赏雍齿的故事就很能说明赏罚公私分明的重要性。
有一次,一群将军聚在一起发牢骚,被刘邦撞见了。刘邦问张良他们都在说些什么。张良只得实说:“将军们在议论造反的事。”
刘邦一听大吃一惊,他刚坐上皇帝宝座不久,天下初定,这时候居然有人要出来造反,而且还是自己手下的将军,实在让他想不通。张良说:“自陛下斩蛇起义至今,都是靠这些将军出生入死换来的天下。现在,陛下打败了项羽,将军们最关心的就是授予官位和分封土地。可是,陛下分封的都是些自己的亲近之人,而处分的都是那些对您有怨恨的人。现在,将军们既盼着陛下对他们奖赏,又担心土地有限而得不到分封,还有的人因平时得罪过陛下,害怕遭到陛下的处罚,所以这些人才聚在一起密谋造反。”
刘邦一听更加着急了,忙问张良道:“事到如今,我该怎么应对呢?”
张良说:“我倒是有个办法。陛下告诉我,平时您最恨的人是哪一个?”
刘邦说:“我最恨的人是雍齿,此人立下了不少战功,在将士中也很有威望,但他自恃功高,说话不顾君臣之礼,几次让我在大臣面前难堪。我真想把他杀了,以解我心头之气。”
张良道:“这就好办了,请陛下马上封雍齿为侯。这样一来,那些有战功而担心陛下处罚他们的人,看到陛下赏赐了最恨的人,自然会消除一切顾虑,也就不会造反了。”
刘邦采纳了张良的计策,当着大臣的面。封雍齿为侯。又让丞相、御史加快封赏其他将士的进度。那些准备起事的将军此时高兴地说:“现在什么都不用担心了,就等着陛下的奖赏吧!”
张良的这一计策,平息了这场将要发生的叛乱。可见,论功行赏,公私分明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是何等的重要。正所谓过犹不及,如果统治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太过分地对臣子、百姓进行赏罚的话,不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还可能产生物极必反的结果。
楚康王时,楚国大将伍举被人诬告,说是他放走了犯了罪的岳父申公王予牟。伍举害怕无辜受罚,赶紧逃到了郑国。伍举在郑国遇到了好友声子,声子知道了伍举的遭遇,决定帮他一把。
声子来到楚国,见到了楚国的令尹屈建。屈建问声子为什么晋国比楚国强大。
声子说:“这是因为晋国的人才多。但是,这人才原本都是楚国人,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屈建说:“愿闻其详。”
声子说:“我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既不过分赏赐,也不滥用刑罚。因为赏赐过多了,坏人就有可能受益;滥用刑罚,好人也可能无辜受屈。现在,楚国刑罚用的太多了,许多有才能的人冤屈遭罪,迫使他们离开楚国逃到了别的国家,反过来又危害楚国。雍子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被逼无奈,去了晋国,晋国国君赏赐给他不少土地,并让他参与国家大事。彭城那次战役,楚国之所以败给了晋国,就是因为雍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啊!”
屈建听到这里,不禁大惊失色道:“看来这滥用刑罚的危害真是太大了!”
声子继续说:“伍举是楚国最优秀的人才,可惜被谣言吓到了郑国,现在又逃到了晋国。听说晋国国君要拜他为大夫,还要分封给他土地。若是伍举将来助晋攻楚,楚国恐怕无人能敌吧!”
屈建听后十分害怕,立即派了伍举的儿子前往晋国,把伍举接了回来,伍举重新受到了重用。
赏罚就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鼓舞士气、稳定军心。用不好,则会众叛亲离、陷入绝境。只有赏罚都使众人心服,才算是用好了这把威力无穷的“剑”。
古代帝王之所以对“赏罚分明”四个字格外重视,就是因为他们知道,国家衰亡、朝代更迭,大部分都是和用人不当、赏罚不明有关。通过邓通的故事我们就能体会到赏罚尺度对于掌握大局是何等重要。
邓通最初只是一位在宫中划船的船工,因其长相英俊,处事谨慎机灵,很受文帝的喜爱,逐渐得到了文帝的宠爱。邓通也用尽自己谄媚的本事,时刻陪在文帝身边,文帝对此十分满意。
后来,文帝赐予邓通钱财数十万,并把他升为大夫。有一次,文帝派一位精通相面术的人给邓通看相,相面人看后说:“此人当贫饿死。”
文帝不以为然地说:“能富通者在我,何说贫?”
于是当即把蜀郡严道的铜山赏赐给了邓通,并允许邓通自己铸钱,一时间,“邓氏钱”流通全国,邓通也从此富甲天下。
邓通为了让文帝更加宠信自己,更是竭尽全力去侍奉他。文帝有一次生了毒疮,邓通便替他吸吮疮中的脓水,文帝对此十分感动,遂问邓通道:“天下之人谁最爱我?”
邓通别有用心地答道:“莫若太子。”
此时正巧太子来探问病情,文帝便让他给自己吸吮脓水,太子面有难色。文帝见状,对邓通更加宠爱,而太子却从此恨死了邓通。
邓通倚仗着文帝对自己的宠信,在朝中逐渐无法无天起来,他目中无人、我行我素,甚至对丞相申屠嘉也是很没有礼貌。文帝此时逐渐醒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遂对邓通有所疏远。
后来,在文帝的支持下,申屠嘉设计,狠狠地整治了邓通一次,邓通的气焰才有所收敛。景帝继位后,邓通被免职,并被没收全部家财,邓通最后负债累累、一文不名,寄死在别人家里。
文帝仅仅因为自己喜爱邓通,就对他大肆奖赏,这种只看表面不顾实事的赏罚方法,自然不能使众人心服。小人这种建立在弄虚作假基础上的“功劳”,也不会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等哪天露出了马脚,离丧命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