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事有所隐而政有所寓,作内政而寓军令。
——《小匡》
“古句新解”
军事部署要有所隐蔽,要把国防运作安排在行政的运作之中,平战结合,兵民结合。
管仲在辅佐齐桓公的时候,对齐国的国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政治军事方面,他重新划分建立了行政区划。把国都分为6个乡,工、商各3个乡,不服兵役。全国分15个士乡,由桓公、高傒、国子各管5乡。这些士按照一定的系统和编制(轨、里、连、乡、师)组织起来,在春季和秋季进行军事训练。因为他们平时生活在一起,非常熟悉,可以做到白天打仗时只要看到就认识是否是自己人,晚上打仗听到说话声和脚步声也知是否是自己人,绝对不会自相残杀。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战斗力。同时,这样的组织还像是生产组织,让士兵从事一定的生产劳动,特别是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他们春、秋两季进行军事训练,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既壮大了军事力量,又减少了国家的军费开支。国都内的行政区划是5家为轨,10轨为里,4里为连,10连为乡,分别由轨长、里司、连长、乡良人(或乡大夫)管理。全国的行政区划是30家为邑,邑有司;10邑为卒,卒有卒帅;10卒为乡,乡有乡帅;3乡为县,县有县帅;10县为属,属有大夫。朝廷立5个大夫,各管一属。这样从上到下,建立起统一的行政机构,各级官吏保治一方。齐桓公把军政改革与行政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把全国的人民群众组织起来,纳入军事编制,建立军政合一的体制。新设的轨、里、连、乡的行政编制,又是军事编制。1轨5家,出5名兵士;1里50家,出50名兵士;1连200家,出200名兵士;1乡2000户,出2000名兵士,分别由轨长、里司、连长、乡良人领导。5乡10000户,出10000名兵士,为1军。全国士乡共15个,就是3万户,出3万名兵士,组成3个军,3军分别由桓公、国子、高傒统率。这样,一套完整的军事机构建立起来了。有了这样一支3万人的常备军,就可以横行各诸侯国,无敌于天下。
清朝的“八旗制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努尔哈赤依据前车之鉴和征战之需,利用旧的牛录制度,改进发展,创立了八旗制度,牛录原意为“大披箭”,很久以来,女真人遇逢出征行围,不论人之多寡,照依族寨而行,各出箭一枝。十人中立一首领,指挥九人而行,此首领称牛录额真,这是以族寨为基础凑编而成的临时性武装组织,兵列完毕即行解散。
八旗制下的女真是兵民合一,平时耕猎,战者披甲当兵,由固山额真、甲喇额真、牛录额真辖领、遵照汗、贝勒命令,冲锋陷阵,八旗制不仅是军事制度,而且还包含了征赋佥役、刑罚及管辖旗人的财经政法等方面的职能,是后金进入辽沈前的政权的特殊组织形式,这样一来,努尔哈赤统辖下的女真国,便不是昔日所辖的各有特色,复杂松散的混合体,而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这对出兵征战提供了十分有力的军事条件和政治条件。
这种寓兵于民的制度不但保证了国家战争之需,同时也保证了日常时期国家的经济和农业劳作的正常进行。